YNAP 退市后,奢侈品电商为何只剩寺库一家?

2024-09-07 06:03:52发布    浏览49次    信息编号:8546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YNAP 退市后,奢侈品电商为何只剩寺库一家?

今年6月,历峰集团(CFR.VX)宣布,旗下集团子公司历峰集团(YNAP.MI)(下称YNAP)完成私有化后将正式停牌。YNAP的退市也意味着寺库这家中国奢侈品电商在全球仅剩下一家。

乍一看,寺库似乎是“最后的幸存者”,但不得不说,这似乎并不符合我们此前的认知。即便电商领域已经有了阿里、京东,但还有拼多多这样即将上市的后起之秀;在壁垒强、用户粘性高的社交领域,微信已经如此强大,却还有钉钉、陌陌、探探存活,那么奢侈品电商潮流为何会呈现如今的趋势?对于寺库来说,作为行业内仅存的上市公司,这真的是一种荣誉吗?

用户习惯建立极难:奢侈品电商陷入“重度垂直化”陷阱

正如开篇所说,奢侈品电商似乎格外特殊。即便其他行业的热潮已经过去,玩家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但奢侈品电商行业却只剩下一家上市公司:寺库。在我看来,这个“唯一”并不值得骄傲,因为行业“退市潮”的罪魁祸首不是市场竞争,而是行业自身的衰退。而且,从多个维度来看,这种重度垂直化的奢侈品电商或许并非刚需。

当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真正存在机会的领域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绝对刚性需求;第二,高频消费或高客单价;第三,目标群体庞大。任何伪需求,往往都是与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相悖的。创业者创造一些无关紧要的、所谓的创新需求,刻意追求差异化,但其实这些都只是伪需求。从目前来看,奢侈品电商似乎就是这样一个行业。

1、夹缝中的“双立人”电商:不是“小而美”,而是“骨瘦如柴”

垂直电商概念的兴起,得益于其专注于细分市场,更容易做到精准化,对行业和产品的理解可能比一站式平台更深刻,因此有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具有刚需特征的垂直电商有以下几个特点,全品类电商顾名思义,特点就是大而全。优点是品类多,缺点是短时间内无法兼顾细分领域的项目深度,这也为垂直电商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但不得不说,在全品类电商对细分领域的重视下,在“挤出效应”下,垂直电商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了。

比如,曾被称为“中国亚马逊”的当当,已经落得把自己卖给他人的地步;唯品会历经挫折,依靠腾讯、京东才得以发展;聚美优品则一直饱受负面新闻困扰,掌门人陈欧也越来越难以用代言来打动用户。

奢侈品电商毫无疑问属于垂直电商的范畴,但似乎与上述几家公司有着明显区别。无论是卖书的当当,还是卖衣服的唯品会,又或者是卖化妆品的聚美优品,它们的目标人群可以是所有人,而且消费频次较高,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它们如今没落的主要原因还是竞争对手,即全品类电商在品类、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得更好,而用户往往对一站式购物平台更加欢迎,因此它们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奢侈品电商则不同,它不仅是垂直电商,而且有垂直目标人群,是典型的“双垂直”电商。无论哪个时代,奢侈品消费都绝对不可能实现高频。虽然客单价高,但在当下有限的人群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购买奢侈品。消费升级不代表买贵的。另外,并不是所有买奢侈品的人都愿意上网。女性买包包还是喜欢逛街、看专柜。中国用户喜欢打折,但价格战似乎并不适用于奢侈品。所有以低价生存的奢侈品,大多依赖水货。或者买家在折扣店或打折期间购买的“过时”产品,很难打动当下的用户群体。

吸引客户的能力有限,导致平台很难满足需求并实现盈利。

因此“双垂直”电商特性也决定了奢侈品电商从未经历过像聚美优品、唯品会那样被称作“小而美”的阶段,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只能算是“瘦如柴”。

2.轻资产运营与重资产运营:成本上升,但壁垒不强

奢侈品电商也是电商,只要是电商,就需要理清人、货、地的关系。抛开人不说,在货和地方面,奢侈品电商似乎表现并不好。

奢侈品电商的主流做法无非就是以下几种:代购、自营、平台搭建。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其实都属于“双边市场”模式,也就是平台方和渠道方连接供给方和需求方。虽然模式看似比较轻盈,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任何形式的零售都需要足够的流量才能完成交易,但奢侈品电商的目标受众太过小众,产品也太过小众,与综合电商不同,它没有庞大的流量基数和自身的品牌号召力。这意味着奢侈品电商需要想方设法打动品牌,获得授权,因此在供应链中明显受到别人的控制。品牌在合作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也意味着奢侈品电商供应链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壁垒。

以走秀网为例,走秀网曾是奢侈品电商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但其CEO季文宏因涉嫌走私被批捕。如果行业的领军企业尚且如此,下面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在供应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而且奢侈品电商往往采取量大面广的做法,必然带来囤货问题。但与亚马逊、京东等全品类电商不同,它们并不自建物流仓储,前期“重模式”投入成为它们后期参与行业竞争的“护城河”。而且由于它们品类丰富、用户基数庞大,货流量大,仓储的价值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成本会逐渐降低。但对于奢侈品电商来说,囤货需要仓储,但只为奢侈品建仓储显然不划算,物流成本也是一大问题。

低频次、资金占用、成本回收难,都是创业公司的大忌。可见,看似走轻量模式的奢侈品电商,最终也会走向重量模式,但重量模式下的成本压力不是他们能承受的,如果连零售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无法掌控,竞争壁垒就无从谈起。

3. 有传统电商同样的问题,但命运不同:信任问题或成行业最大软肋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被耗尽,传统电商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用户与电商平台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对产品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也为假货的盛行提供了空间。

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用户更注重品质而非价格,这导致传统电商巨头一方面加大对平台质量的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对线下渠道的探索和布局。

奢侈品电商是一个靠品牌知名度和品质取胜的行业,没有这些,这个行业就不会存在。

但现在看来,信任问题也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奢侈品电商中关于假货的报道可谓层出不穷。爱马仕CEO曾公开对媒体表示,网上以爱马仕名义销售的商品80%都是假货。大量消费者流量的流失和信任度的降低,导致走秀网CEO被抓后,不少用户拍手叫好,表示欢迎,认为终于有一个“靠谱”的卖正品平台。走秀网的很多商品瞬间售罄,可见这个行业的形象。

还有刚才提到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不受控制,很容易造成货源混乱,再加上电商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网上销售的奢侈品良莠不齐。

为此,不少企业纷纷向传统电商学习,以线下门店为重点,将场景拉近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让用户近距离感受产品。然而这难免会遭遇和仓储一样的尴尬,成本难以转化。可见奢侈品电商和传统电商一样遭遇了“信任”魔咒,却很难取得和它们一样的成功。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奢侈品电商陷入了“重度垂直化”的陷阱。原有商业模式的信任、供货、流量问题难以解决,又无法像零售巨头那样发展线下门店、仓储,可谓是四面楚歌,进退维谷。整个行业想要培养用户习惯都极其困难,更别说做大做强了。奢侈品电商大佬们纷纷退出市场,寺库即便还存在,充其量也只是在短板中选拔出将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满园春。这其实是一场含金量不大的“优胜劣汰”。

寺库转型恰逢其时,但功不可没:以“高端”为核心的产业延伸才是出路

寺库是目前仅存的一家上市的奢侈品电商。根据之前的分析,奢侈品电商这条路并不可行,寺库退市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恐怕并不完全如此。

早前我们分析奢侈品电商的时候,其实是有条件基础的,那就是高度垂直的“纯奢侈品电商”。但寺库作为中国最大、首家成功上市的奢侈品互联网公司,如今已完成“去奢侈品化”,而且其早就意识到行业特性,提早转型,足以见得管理团队的远见卓识。

根据寺库发布的年度财报,2017年,寺库GMV达52.264亿元,同比增长51.6%;净收入37.405亿元,同比增长44.2%,寺库的营收能力可见一斑。

一边是奢侈品电商举步维艰,一边是净收入不断增长,其实得益于寺库转型取得的显著进展。目前,寺库已经形成了寺库生活、寺库名品、寺库艺术品、寺库农业、寺库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不再是单纯的奢侈品电商,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不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笼子里。

当然,寺库的转型选择,也不能说适合所有人。比如在金融领域,寺库就没有金融积累,也没有很强的金融风控体系。金融行业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和阴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此外,在消费金融方面,场景和流量是关键。寺库最大的消费场景无疑是奢侈品消费。虽然其他场景也都布局了,但这些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至于能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很少有人会分期付款买一件奢侈品。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那这个人应该不是奢侈品的主流消费者。

还有寺库农业板块,也面临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风险。

一方面,我们看看寺库的业务板块,包括生活、名品、奢侈品、艺术,听起来都很“高端”,相比之下,农业就有些太“接地气”了。

从场景契合度上看,农业与上述板块有很大不同,农产品与其他业务的产品没有太多关联。作为全球仅存的奢侈品电商上市公司,专注于农业总感觉有些格格不入,与一贯高调的品牌基调不一致,很可能对品牌造成一定的伤害。

以苹果手机为例,苹果手机应该是全球最保值的手机,然而在中国市场,其价格却不断下滑,即便如此,苹果手机也不会降价。因为苹果手机的品牌调性,在中国市场推出中低端手机,是一种自毁品牌的行为,就像小米一样,至今还难以摆脱“低端机”的标签,一旦苹果开创降价先例,其高端机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寺库也应该尽早考虑。

另一方面,农产品电商已经火爆了很多年,不知道有多少优秀的创业者失败了,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跟风,寺库就是其中之一。但毫无疑问,农产品电商并不是一个容易攻克的领域。

首先,农产品是绝对的非标产品,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难以把控,也不可能适应和满足平台的采购标准。其次,从田间到村庄,中间还有很长的产业链条,与普通商品不同,生鲜大部分需要冷藏或冷冻储藏,配送也需要专门的冷链物流。业内权威人士表示,生鲜配送成本至少比普通商品高出30%,高昂的成本也导致不少创业公司失败。最后,无论是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还是拼多多这样的行业新贵,都在农产品电商、社区生鲜领域布局已久,寺库这样的后来者几乎很难与其面对面“较量”。

农业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扩张选择。然而,有一句话说:“在盲人的国度里,独眼龙也可以成为国王,因为他拥有自由。”

在奢侈品电商的世界里,寺库在转型上做得最好。即便有瑕疵,也不影响寺库在国内奢侈品电商的地位,因为别人没有意识到纯奢侈品电商的问题,而寺库已经在转型上走在了前面。而且,寺库这样的先行者的存在,也为行业内其他玩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在我看来,奢侈品电商转型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以“高端”为中心延伸行业边界;二是打造互联互通的“一站式”场景体验。

首先,一家企业扩张,要么真正立足自身优势领域进行跨界拓展,比如美团,专注生活服务,进军外卖、团购领域,进而上升到出行、酒店旅游等业务;再比如小米,构建了完整的硬件生态;要么为主业营销造势,比如网易的养猪造势为网易严选造势,网易的养鸡造势为吃鸡游戏造势。

那些没有抓住核心优势,胡乱布局的,比如乐视,版图很大,业务多样,但不仅华而不实,还处处树敌,最后资金链断裂,血本无归。

奢侈品电商在业务拓展上应该吸取经验教训,他们有“高端”基因,这其实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以此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链延伸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可以围绕高端人群打造一整套高端体验“组合拳”,比如高端家电、高端饮料食品等,这样也能覆盖到更多的高端人群。

而且随着产品线的增加和产业链的延伸,平台有充足的信心扩张仓储和线下体验店。

所谓“一站式”的场景体验,体现的是业务本身的连通性,强调的是不同业务之间的分流和连续性。就像在电商领域,在挤出效应下,垂直电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一站式平台越来越强,用户越来越集中,因为真正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商平台,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假设一个场景,用户登录是为了买衣服,但在平台上看到一个吸引人的化妆品广告,可能会点击。这其实得益于一站式平台,缩短了转化路径,让用户决策时间更少,从而更容易引流和转化流量。

除了搭建线上一站式平台,奢侈品电商还可以学习华为、小米,打造自己的线下高端产品体验店,就像之前各种有一定氛围的网吧出现一样,谁能想到这么多年被贴上烟雾缭绕、阴森森标签的网吧,竟然也能有这样的格调,让人不自觉地点上一杯饮品。高端产品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场景设计,让前来观看的人群体验更加沉浸,并在沉浸的过程中,将流量转化为自己的客户。

2017年度十大杰出科技自媒体作者,

2016腾讯最佳新自媒体,

2016腾讯企鹅年度新媒体,

Media 2016 媒体创业奖,

UC 项目获奖技术新媒体,

商业合作:(微信)

投稿邮箱:

IT 风格

TMT深度解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