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种海水稻,盐碱地变丰收田,王亚菲的农业梦想
2024-10-25 22:06:00发布 浏览191次 信息编号:9539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硕士毕业种海水稻,盐碱地变丰收田,王亚菲的农业梦想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记者 徐建立 高广超
“硕士毕业后我做什么?”几年来,面对亲友的提问,王亚飞常常幽默地说:“在青岛务农”。
务农确实是王亚飞的职业选择。 2017年毕业后,他一头扎进盐碱地,每天都被海米包围。 10月下旬,山东多地海米收获。王亚飞在青岛城阳区上马街道基地的5000亩海米也迎来了丰收。这是他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实验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10月28日,从潍坊海米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传来好消息,这也让青岛的王亚飞兴奋不已。
对于名字中的“飞”字,王亚飞直言,经常会产生误会,因为他是山东人,每天和当地人打交道。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桃源江畔,袁隆平院士率领的青岛海稻团队在城阳召开海稻丰收评估会。经评价专家组现场收获评价,该水稻品种亩产编号为580.06公斤,编号为 水稻品种亩产779.1公斤。两个品种的产量试验结果均较去年有所提高。
在生产测试现场,王亚飞负责整个过程的记录和计算。除了脱粒机,他是最忙的。当现场专家确认生产测试数据时,王亚飞非常兴奋。实验田里的海米能如此“如意”,与他和团队同事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王亚飞说,今年海水稻亩产比去年好。城阳盐碱地土地整治已开展三年。 “从苗木培育到水土湿度分析,我们实现了更加精准,产量提高了5%以上。”王亚飞说着掂了掂重重的稻穗。
王亚飞的海水稻试验田
1990年出生的王亚菲是标准的“90后”。 2017年从青岛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青岛海水稻研究开发中心,现负责青岛城阳上马基地海水稻的种植和田间管理。他领导的11人团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城阳上马盐碱地水稻改良示范基地位于桃源河畔。由于此前海水入侵,河岸两岸的良田已经盐碱化。 “在种植海稻之前,这里都是寸草不生的荒地,还有大片的芦苇和建筑垃圾!”在海米基地工作的李宝贵指着稻田里偶尔长出的芦苇说。
60多岁的李宝贵是上马街道刘家社区人。这片荒凉的海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海米到来,村民们才看到了希望。
今年,一项新技术被应用到海水水稻试验田。一群“90后”正在测试验证试验田的产量。
李宝贵感慨万千,对这些每天和他一起下田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
虽然是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但王亚飞却比老农民更努力。从插秧到测产量、收割,每一步都可见王亚飞的身影。
海稻种植面积1000亩至5000亩
说起潍坊海米基地,王亚飞并不陌生。刚加入海水稻团队时,他主要进行育种研发,包括海水稻种子筛选、区域试验等,后来转战基地一线。 2019年,他在黑龙江大庆从事后期管理工作。 2019年,潍坊刚刚开始试种1000亩海水稻,他就被分配到潍坊从事田间管理。
2020年,王亚菲回到青岛,负责城阳种植基地。 2021年,基地内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田间管理面积由1000亩增加到5000亩。这些年轻人能管理这么大的面积吗?王亚飞坦言:“没什么,面积越大,智慧农业就越好。”
李晓东,1995年出生,青岛崂山人。 2018年加入海米团队,负责工程。他先后参观了河南、内蒙古的种植基地。 “我负责的事情通常都埋在地下。”走过实验场,李晓东依然感觉自己像个大男孩。
1989年出生的宋涛负责稻田信息技术,数字农田AI基站就是他的“职责领域”。虽然已经赶上了“80后”一代,但也有“90后”一代的能量。
青岛海水稻试验田开展产量测试验证
王亚飞介绍,我们农业最大的法宝就是科技。城阳基地于2018年开始进行盐碱地改造,随后建立了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农业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很多场景都可以实现。无人化种植管理,土地监控系统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水不足时补水,气温低时补水,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在王亚飞看来,海米非常适合智慧农业。因为很多示范基地一开始都是贫瘠或者低产的土地,没有种植任何农作物。如果要开辟土地的话,那就是连片的几千、万亩了。配套的智能农业设备更容易进入智能模式,从而减少农作物的数量。人力成本降低,数据信息的获取也更加及时、准确。可以说,人做的事少,机器做的多。
与家人讨论“农事”
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务农?事实上,王亚飞经常和父母讨论种田,家人也经常和他谈论“别人家的孩子”。
“你专业没选好,种田有什么意义?” “你应该选择计算机科学。你应该选择一些热门专业并上课。”王亚菲理解家人的想法。毕竟,让她的孩子获得学士学位并不容易。 、研究生,但最终还是务农,很多学生去了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从事田间管理的相对较少。
不过,王亚菲对于这份种田工作也有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问我读完研究生为什么去务农,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农村人,从小就在家干农活,熟悉成长。”起初,在我家人的心目中,我的工作和传统的除草、喷药、施肥几乎是一样的,但作为一名农科生,我对智慧农业的想法却完全不同。来自传统农业。”王亚飞说。
走在田野里,王亚飞指着远处的田地说道:“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农民,但我们耕种的是原本不是耕地的土地,让粮食作物能够在上面生长。”荒地和荒滩,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认为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并增加农田是很酷的事情。”
“回想起来,小时候,我跟着父母到地里收割小麦、玉米,效率很低。为了收割小麦,学生们甚至不得不放麦假。如今,干农活已经成了一种工作。”更简单,一台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亩,然后立即脱粒;撒化肥的设备一天可以覆盖300亩土地,一台播种机可以播种100粒;一天几亩地,还需要那么多人吗?”王亚菲问道。
王亚飞表示,城阳基地的盐碱地现已通过国土资源部门认证,土地已达到耕地标准。研发团队计划秋收后开始小麦播种,预计实现稻麦双丰收。
王亚非说,他的工作场所是在田里。现在,他家住在城阳区,开车上班只需20多分钟。
2020年5月,王亚菲的孩子出生了,正值农忙季节。他和妻子只在医院呆了三四天。当时,王亚菲还住在李沧区,上班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早上起来的时候,孩子还没睡。当她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我的妻子对此也有些感慨。她挣的钱不多,无法照顾家庭,只能下地干活。她的衣服很快就脏了,她需要每天更换。说到这些,王亚菲的眼睛都红了。
回忆袁隆平“一个可爱的老人”
“搞农业,要有毅力,要从心底里热爱这个行业。”对于自己从事的农业,王亚飞说,他心里还是有农业情怀的。看到海米长得这么好,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没有白费。这是一个从头开始的过程。回想起来,那些风吹日晒,那些每天踩在泥里的,都算不了什么。
他对袁隆平院士的梦想记得很清楚:改造一亿亩荒地,多养活八千万人。
2020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海水稻“十百千”工程计划。即海水米将从青岛起航。全国推广海水稻10万亩,改造盐碱地100万亩,全国部署盐碱地1000万亩。该改造工程为全国1亿亩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刚加入海米团队时,王亚菲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院士。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这是王亚非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当时,袁隆平来到青岛海米中心白泥地公园实验基地,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88岁生日。
王亚飞对眼前这个“可爱的爷爷”充满了好奇。袁隆平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没有去办公室。相反,他穿上水靴,到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
“在试验田里,袁先生揪着稻穗说:‘这稻子长得很好。’”他还问灌溉水的盐度是多少,当周围的人回答是千分之六时,袁先生指着一块田问为什么那里的盐度这么差。用盐度8%的水进行实验,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实验,袁先生说:“这就是我们应该保持创新态度的方式。”
袁隆平现场认真的态度让王亚非感动和鼓舞。王亚非表示,袁隆平鼓励现场大家,全国各地的盐碱地程度不一样,有高有低。需要选择适合不同纬度、不同地方的,突破目前的耐盐碱能力。
“对于一生从事水稻研究的前辈来说,他们心里想的是水稻产业,是国家的食品工业,这也是我未来想走的路。”王亚菲说道。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