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和资本 张岱 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窥探 19 世纪英国眼中的中国

2024-09-10 15:06:16发布    浏览170次    信息编号:8586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方和资本 张岱 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窥探 19 世纪英国眼中的中国

关于这个日不落帝国的一切

就像他们200多年前看中国一样

正如我们今天对英国王室充满好奇一样,200年前的英国人也对当时的中国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这个东方古国的一切,但又放不下优越感的偏见。

这种矛盾集中在一本书中——《瓷塔:九个中国故事》,这是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亨利·西利创作的一本中国幽默故事集。

九个故事分别是:《瓷浴缸》《惜春与武夷》《脚的时尚:美丽豆豆的故事》《忽必烈:杭州之围》《霍飞带黄带》《黄帝:耕织》《假面婚礼:狡猾的金理发师》《翰林学士》《元宵节》。

本书封面和目录来自哈佛大学

九个故事的标题——瓷器、武夷、忽必烈、黄帝、婚礼、书生、元宵节——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

瓷器、武夷茶是西方追寻生活变化原因的起源,忽必烈满足了欧洲小国对东方大国封建皇帝的想象,黄帝则是对古代东方神秘主义的现代探索。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插图,虽然这种傅满洲式的丑陋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但对于200年前从未去过中国、没有互联网的英国人来说,如此滑稽的清朝官员形象——文人的长指甲和辫子——足以让他们开怀大笑。

本书插图来自哈佛大学

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于他们本国的异国风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那种高高在上的自豪感。

他们将这种中国潮流命名为“中国风”——既指西方人普遍对中国事物的热情,也指他们在艺术和生活中对所谓“中国风格”的模仿。

这股中国热潮正盛行于英国最后一个最繁荣、最疯狂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正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维多利亚女王 照片来自/作者/John Jabez Edwin Mayal

他们创作了诸如本书之类的大量著作,以帮助英国人重建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英国对中国扩张和侵略的迫切心情。

当我们窥视别国文化时,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不一定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文化视角去解释不了解的事物。

这本书亦是如此,虽然全书充斥着中国文化符号,但依然摆脱不了用自身文化去叙述他国文化的老路。

郎世宁笔下的乾隆皇帝,构图与欧洲君王相同 / 郎世宁:乾隆皇帝阅兵

比如《海森与武夷》中,海森和武夷是当时欧洲消费量最大的中国进口茶。海森茶是产自安徽的绿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最高(还有品质较低的安徽松萝茶/屯溪茶),而武夷茶则是产量较大的红茶。

在这个故事里,溪春茶与武夷茶化作了人,在茶壶冒出的热气里互相表达着内心的情感。

但她们的父亲都是瓷器制造商。两人的恋情曝光后,武义为爱自杀。她们死后被埋葬在茶壶形的坟墓中,墓旁种植了绿茶树和红茶树。

这其实是借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将茶与瓷器联系起来,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缔造了一个浪漫的爱情传奇。

《熙春与武夷》图片来自哈佛大学

同样,在《忽必烈之杭州之围》中也有类似的创作。

本文讲述忽必烈入侵杭州时,被皇帝留下的皇后率领女兵团英勇保卫杭州的故事。最后,皇后和妃嫔们被忽必烈孤身进入敌营的勇气所征服。

很荒诞,很浪漫,忽必烈伐宋、杨家女将、南宋逃亡皇帝三个故事,结合西方的骑士精神,构建出一部改朝换代、爱恨情仇的东方侠义爱情故事。

忽必烈:杭州之围(图片由哈佛大学提供)

本文改编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54行长诗《忽必烈汗》,这首诗本身就极具浪漫色彩。据说诗人是在某个夏天的梦中偶然想出了这部作品,由于一位不速之客的打扰,他只记得原作300行诗中的54行。

摘自《忽必烈汗》诗:

忽必烈汗一次

下令修建一座宏伟的和平宫

这个地方流淌着圣河阿福

穿过深不可测的洞门

直接进入没有阳光的海洋

有五英里的肥沃土壤

周围有塔楼和城墙

有花园,有蜿蜒的小溪在花园里闪烁

花园里的树枝上鲜花盛开,芳香四溢

这里有和山脉一样古老的森林

周围一片片绿色的牧场沐浴在阳光下

但是,啊!那深而奇怪的峡谷

沿着青山,一排排伞状树冠的柏树交叉而立!

一个既神圣又迷人的野蛮地方

似乎有一个女人在渐渐消逝的月光下徘徊

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

这两个故事从内心深处来说,仍然带有西方浪漫主义的灵魂,但却笼罩着神秘的东方忧伤和浓郁的东方情调。

如果你是一名读者,并且你已经厌倦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同样的老故事,而有人重新构思这些故事,给它们披上新的外衣,以一种异国情调的方式呈现给你,为什么你不愿意读一读呢?

用异国的风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满足那个时代的某种心理,再用本国人民熟悉的表达方式去重构异国的故事,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

而在西方多年窥探东方奥秘的过程中,一直有一座塔存在,这就是《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书名中的瓷塔。

看到书里的塔了吗?照片来自哈佛大学

它出现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在《天堂花园》中,一个名叫东风的年轻人从中国飞来。他告诉风妈妈:“我刚从中国回来——我围着大报恩寺跳舞,把所有的铃铛都弄得叮当作响!”

美国最常见的中餐外卖盒上印着的红色中国塔,就是这座瓷塔。

张岱在《陶安梦》中这样描述自己亲眼见到的瓷塔:中华大古董,永乐大窑器,这就是报恩寺塔。

西方人绘制的大报恩寺塔图片来自网络

没错,此塔就是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此琉璃塔在西方汉学书籍中一直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最奢华、最完美的东方建筑艺术杰作”。

其地位大概相当于现今外国游客来中国必游的故宫。

这座塔是见证复杂文化交流的遗产。

南京报恩寺塔经过近代重建,内部大胆设计的玻璃外墙,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可以说,这本以瓷塔为噱头的书,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矛盾心理——人们一方面想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人文风俗和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对清朝落后的技术、衰落的国力和腐败的制度感到鄙视。

正如我们今天讨论英国君主制存在与否的必要性一样,文化交流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有知识的人共同努力,而不是用片面、有色的眼光去扭曲别国的文化。

这也是我们推崇玄奘大师的原因之一——保持好奇与尊重,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而不是强化偏见。

参考

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论科恩的中国史研究

2.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写作——以《大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例”

3. 瓷塔:透过窥视看中国

4.《彩色玻璃的前世与玻璃的今生——时代变迁下的南京大报恩塔》

撰文:顾一帆

评论者:初恋

图片:除特别注明的图片外,其余图片均来自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