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明代古建筑虹庙:老一辈抹不去的记忆

2024-08-10 13:05:30发布    浏览42次    信息编号:8212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上海南京路明代古建筑虹庙:老一辈抹不去的记忆

上海老时光每天呈现一组精彩文章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找过去的岁月

回忆上海的老故事和老人

讲述老上海故事

走在繁华的南京路,很容易错过一些风景,比如石潭巷,以及石潭巷上的宏庙。

若无人提醒,恐怕只有最细心的游客才会拐进海伦饭店对面的这条窄巷。更少有人注意到,在南京路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店旁边,巷口还隐藏着一栋红色建筑——弘庙,它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明代古建筑之一。

南京路上的“彩虹寺”也许对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印象,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弘法寺曾经是旧上海的热门景点,人潮涌动,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据说这里的观音最灵验,所以一旦在这里办庙会,道路就成了问题。文革结束后,弘法寺一度关闭,后来又重新开放。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里过去的故事。

沪剧《庵相会》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穷书生陈在廷与乡绅女儿金秀英在道观中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的故事。金秀英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封建婚姻的桎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上文提到的寺庙,就是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宏庙。宏庙是一座道教宫观,又名保安司徒庙,现位于南京东路496号。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为一座佛教寺庙,约有500年历史。

这里距司马路(旧上海名,即今天的福州路)很近,相传很久以前,有“不幸”的女子常来此烧香许愿,这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流传着许多故事。

图为寺庙中的女性朝圣者

清同治年间修订的《上海县志》记载:“保安司徒庙在北门外上郡驿亭沟铺,旧志称亭沟庙,甲丹水利工程称亭沟铺。”

据了解,该寺初建时,因寺前有一条名为亭沟浦的小河流过,故名亭沟寺,后来寺内外漆成紫红色,俗称“红寺”或“彩虹寺”。

光绪年间有诗云:“司徒庙香火人满,租界热闹”,“万年香火万千人拜,菩萨慈悲献竹”。可见当时弘法寺人气旺盛。进入五口通商后,上海开始设立租界,弘法寺位于英租界内,随着通商要道(即南京东路)的开通,特别是商业的发展,这里便愈发热闹。

1937年 保安司徒庙(彩虹寺)

洪寺​​原为曲、谢等家族的祖庙,由佛教僧人主持。清康熙末年,方丈僧自愿将寺院及寺产赠予相邻的松南道观方丈张道长。张道长接手后,集资修缮寺院,使之焕然一新,并担任住持。寺院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逐渐成为上海道教正一派的道观。

约在光绪二十五年(1875年),弘法寺当时的住持张少言、张玉堂将寺院部分建筑无偿借给慈善团体保安堂,用于支持慈善事业。寺院门楼于光绪二十七年(1927年)重建。重建的门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飞檐拱券,雕梁画栋;四周墙面为紫红色,寓意紫气降临,吉祥如意。重建的门楼上“保安司徒庙”五个大字,是当时吴兴著名书法家王震(义亭)所书。但香客们仍习惯称其为弘法寺,而不称保安司徒庙。

1930 年代彩虹寺的景象

当时庙宇有三进,除正殿毁于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重建外,其余均为明代建筑。第一进为山门和前天井;第二进中间为灵官殿,供奉守护神大天君,东面为城隍殿;接下来为星宿殿,正中供奉斗母、紫薇大帝。东西两侧供奉六十位本命星神,又称甲子殿;西面除土地神殿外,还有孟姜殿,上悬“保佑我田”匾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进殿正中供奉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道教称其为“南阳禅教碧罗洞天帝圆通自在天尊”。据了解,这是信徒最崇拜的神祇。东西两侧供奉三官、财神、嫘祖、诸天、妙庄王。殿堂两侧有锡轿,轿上有十八种兵器。正殿东侧为关帝殿,供奉天帝,关平侍立于其侧。周仓手牵赤兔,立于右侧,神态威严。大天井中央供奉着一个工艺精湛的铁制大香炉鼎,重一吨半,高4.5米。侧面有锡铸方形烛台香炉,其重量也有一吨多,高2.5米。

由于洪庙地处闹市,庙宇人气极旺,游人络绎不绝,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及慈航诞辰日,庙宇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据岑德章《租界史》记载,弘法寺与其他外来宗教一样,被租界工部局授予治外法权。1946年,方丈张维信因经营需要,改组保安司徒庙九人理事会,杜月笙为理事长,王小来为副理事长。当时,弘法寺慈善事业有口皆碑,常年发放治痢中成药;夏天提供看病用药,冬天提供棉袄甚至棺材;定期向民间医院和孤儿院捐款。

解放后,一度香客减少,但洪寺尚存。文革期间,洪寺关闭。

近几年,弘法寺的修缮工程耗时近一年,修缮之后,现在的弘法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格局,不过原来的山门是面向南京路的,现在门面已经移到了石潭巷。

文字整合 | 部分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红庙》;晨报《南京路后面的红庙和石潭巷》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超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