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契合学校发展需求,构建稳健自适应系统
2024-06-29 05:08:34发布 浏览129次 信息编号:7698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数字化转型:契合学校发展需求,构建稳健自适应系统
数字化转型应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定义,2018年小组报告提出,数字化转型是文化、劳动力和技术的全面转型。它由技术创新驱动,包括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技术、社交网络和存储能力的进步。这些驱动因素正在推动IT架构和校园领导者思考如何与IT组织互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预计将在商业模式、学生成果、教学和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变化。
中国高校尤其需要从技术架构层面构建稳健、敏捷、自适应的体系,以应对数字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化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具体工作相结合,了解基本校情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以中山大学基本校情对信息化工作的影响为例,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三校区五校区”是中山大学的基本办学格局,包括广州校区的南校区、东校区、北校区,珠海校区(校区)、深圳校区(校区)。相对复杂的校园物理布局给学校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资源分割引发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以师生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端到端的流程,解决跨校区办学难的问题,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这种物理格局也为建设分布式、高可用的“两地三中心”数据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中山大学文、理、医、工、农等学科布局齐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广泛的需求和机遇,同时也对满足多样化信息化需求、促进信息交流共享、推动教育资源整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学校对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处将围绕服务全校师生需求,注重信息化服务质量和效果,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精细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
重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数据中心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承担着教学、科研、行政等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山大学数据中心具有较高的可用性、性能、安全性、开放性和环保性,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学校多校区情况,重点推进“两地三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图1 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架构示意图
首先要重视灾难恢复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或中断,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等都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灾难恢复设计可以保证大学数据中心在遭遇灾难或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业务运行,避免因数据丢失或中断造成的损失。
中山大学根据业务需求规划制定了不同的灾备解决方案,如表1所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加大灾备投入,改善数据中心的易损性,确保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数据安全。
表1 数据中心:基于业务需求规划的容灾方案
二是推动数据库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演进。数据库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最基础的基础,相比传统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能够提供更高的可用性、更好的扩展性、更强的数据安全性和更低的延迟,适合处理大规模、高并发、复杂的数据应用场景。
因此从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的转变是数据库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山大学正在利用信息化建设分布式数据库环境,验证并逐步迁移核心业务系统。图2是分布式数据库多活架构示意图。根据实际情况,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我们也期待国产数据库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2 分布式数据库多活架构示意图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据治理之路
中山大学高度重视数据治理,从梳理底层数据到培养教师数据习惯,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以教师绩效数据库为例,如图3所示,该系统以业务系统数据汇聚为主,教师手工完善为辅,通过绩效数据的治理与充分共享,有效减轻绩效数据采集负担,同时带动绩效源数据质量的提升,并通过绩效资产的管理与沉淀,为相关业务提供数据共享与分析支撑。
图3 教师绩效数据库数据管理示意图
此外,图4所示的院系数据也是中山大学基于固数据进行的探索,一方面解决学院数据难找、获取难、用得难的痛点,另一方面汇聚校内外数据,加速数据协同与价值创新。
图4:中山大学院系数据治理
业务流程再造带来新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信息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优化。高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用户体验、增强安全性、优化信息系统运行等。同时,也需要通过目标确定、现有流程分析、流程设计与优化、实施与效果监控等环节来实现。流程再造的最终目标是构建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与服务。
中山大学招标流程再造是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该系统于2003年投入使用,主要针对20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但该系统技术和设计较为落后,与下游系统的集成不足,用户需要登录多个系统进行操作,流程复杂、手续繁多,引起了师生的极大不满。
为此,网络中心牵头召集学校设备处,共同商讨如何形成一体化流程转型,让大家受益。最后决定引入新技术对交换平台进行升级改造。重构后的招标采购流程如图5所示。从2022年6月至今,新系统不断迭代试运行,目前已实现两个突破:
图5:重构后的招标采购流程示意图
一、接口互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招投标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系统的接口互通。
二是一站式服务。优化“申请-审批-结算-入账”业务流程,为招标类国产设备采购提供“一站式”服务。用户只需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办理所有相关业务,实现“采购-结算-入账”全流程电子化。
新一代师生服务平台是中山大学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学校“三校区、五校区”办学格局下,通过技术创新有效提升跨校区师生效率和体验,构建以人为本、顺畅易用的跨校区师生服务体系。具体来说,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升级要求:
第一是跨业务部门协同,通过轻连接、无感转换,实现业务系统间数据打通,为跨校区、跨部门流程的实现提供数据流基础。
第二,敏捷需求响应。系统架构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自主性,以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能够及时响应师生动态变化的服务需求。
三是彻底关闭线上流程,以往办理过程中都有线下签名、盖章,需要为师生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子签名和证据保全服务,有效减少师生出行次数。
为此,网络中心引入了一系列新技术平台,满足跨校区师生服务场景拓展的需要。
第一是数据连接器。轻量级应用集成平台将学校内部不同业务系统接入平台,实现系统间的资源整合、数据编排、业务打通,构建标准API库,进而实现轻量级、全方位、高灵活的综合系统集成需求,有效降低系统对接周期和难度。
二是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一体化技术组件和低代码可视化平台,将应用开发过程中常用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进行组件化、模块化,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并最大化实现业务复用,支撑应用的快速构建和上线。
三是电子签名平台,提供完备灵活的API接口,适应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通过与业务场景的无缝嵌入,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在线化、数字化、便捷化。
电子签名平台是中山大学的一项战略举措,跨校区办事难度大,多数情况下难点在于盖章环节。因此电子签名成为支撑基础应用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助力学校管理数字化转型,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中山大学电子签名平台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腾讯电子签名,采用混合云部署的方式,将签名文档存储和数据库部署在本地服务器,使得人脸识别服务、文档签名服务、CA证书管理、后台管理功能具备公有云的能力。
其次,用户可以在PC端或者手机端发起签名流程,签名者使用企业微信或者微信小程序,通过人脸识别后签名盖章。
三是利用哈希加密防止信息被篡改,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和验证,利用身份认证、时间戳等技术表明文件在生成时间、权属、内容完整性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
最后证据存储在至信链中,以多家法院、公证处、版权局为核心共识节点,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电子签名平台的建设带来两点积极影响:
首先,提升了师生体验。学生办理三方协议、成绩单证明更加便捷,拿着手机就能签署协议,不用来回奔波、跑腿。教师进行专家论证、立项时,可快速自助办理签字盖章业务,法律效力可得到保障。行政人员在采购合同、人事合同、电子档案等场景下可彻底杜绝纸质操作,签署过程不可抵赖、身份不可冒充。
二是助力学校管理。电子签名可应用于各类签名盖章场景,年业务量达百万级,在打印、存储、邮寄、归档等环节均可实现有效成本控制。通过标准化场景实施,严格管控合同/文件的签署、流转、管理流程,确保文件电子化、安全化管理,杜绝代签、伪造,并利用区块链存证技术解决证书颁发效率问题,助力学校实现合规转型。通过更全面的场景覆盖,改变原有的签名盖章习惯,让用户签名盖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总之,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一方面,高校信息技术部门要主动作为、努力构建高校信息化建设新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系统理念,以数据治理、流程优化为手段,服务师生员工;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把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把任务目标分解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全面部署、动态调整、系统推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