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回收:流程、行情与价值解析
2024-06-04 05:03:33发布 浏览165次 信息编号:7403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整个电池回收这个领域以前也在做,但是规模比较小,现在规模比较大,也受到很多的关注。电池回收的流程分为三个部分,电池收集、电池拆解、电池综合利用。大部分人基本上都能看到最后一个环节——综合利用,也就是冶炼。在冶炼方面,不管是之前的钴镍冶炼,还是现在的碳酸锂冶炼工艺,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目前整个后端的流程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电池收集和加工这两个流程在优化。
钴镍价格从21年初的20多万涨到现在的50多万。钴镍还是回收最值钱的,钴价越高,回收端的系数越高。以前钴金属价格不高的时候,定价系数大概在70-75,现在已经到100-105了。镍现在的市场价格大概在15.8万,系数也是100多一点。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锂,以前磷酸铁锂回收没有定价,现在钴镍系数超过100%,有一部分是补贴锂的定价。
3. 问答交流
问:回收行业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障碍是什么?目前企业的优势和差异是什么?
答:目前大家可以关注冶炼部分,因为冶炼的投入成本和力度是最高的。收集部分根据收集的电池数量来决定,目前是几百万的量级。拆解看场地,已经达到几千万的量级。最关键的还是冶炼端,基本需要过亿的资金才能介入,大部分企业都是介入冶炼端。整个行业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还是在前端,能不能收集到足够的电池,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拆解端的技术也是五花八门,拆解还没有成熟统一的技术,标准化的流程也不是很好,冶炼端的技术和资金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Q:未来什么样的参与者在前端回收拆解方面会具有优势,未来的格局会如何演变?
答:现在的电池拆解格局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人工加半自动化,一种是全自动。人工把电芯、模组拆成块状,再用机器粉碎。人工参与的规模不可能很大,毕竟需要人力,但是全自动拆解的经济效益不如人工拆解,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全自动拆解打不过人工。但我觉得未来的市场一定是全自动的,因为未来的量肯定很大。基本上到2025年,全自动化应该会占主流。回收端就更难了,大部分企业回收电池的方式很分散,大家都在探索能把电池集中回收的模式。而且报废车的处理基本上是整车和电池分开的,收到的报废车是不含有电池的,所以我们不能通过报废车厂回收电池,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足够领先的电池回收模式。
问:报废汽车蓄电池回收有哪些渠道?
答:我们了解到有独立的第三方和少数电池公司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回收电池。
问:什么样的资质能让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
A:这个要分阶段来看,综合利用方面,基本上先检测电池有没有价值,有价值了再冶炼,但前端还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工艺和模式。
问:冶炼总量大约是多少?
A:我们很少以GWh来统计,因为我们收到的电池基本都是废旧电池。我们统计过的回收电池重量大概在8万到10万吨左右。
问:发展的瓶颈还是回收端缺乏具体的模式,现在有第三方做电池回收,也有电池厂做,那么不同单位做电池回收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A:像两轮车换电平台这样的独立第三方,专注两轮车市场,也就是说他们的业务重心还是在电池的管理运营上,而不是电池的回收;一些出租车、公交车也在做这个,但是这些第三方的重心还是在租赁、运营上,回收电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华友、北汽、宁德时代也跟一些公交车、出租车公司有电池回收合作,但这是点对点的,还没有达到行业整体的情况。所以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样化的,还没有真正能够落地的计划。比如出租车、公交车看似体量很大,但实际每个月的交付量并不是很大,交易成本也比较高。
问:虽然目前大家都有渠道布局的能力,但是回收量和成本都不确定,所以经济效益是不是很好?
A:我们之前回收过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回收情况比较好,因为国家有成熟的政策,但是锂电池的政策还没有成熟,所以回收情况也受到影响,另外铅酸电池的回收成本较低,而锂电池的回收成本较高。
问:行业内不同领域对于电池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吗?
答:不是的,在我们眼里电池就只是一个电池,是一种原材料,不同的原材料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Q:业界的拆解方式有多种,但后端处理是否类似?
答:是的。
问:100-105的估值系数依据是什么?
答:钴和镍的价格。
问:个人消费者如何处理报废汽车和电池?例如电池报废了,是直接更换还是送到废品场处理?
答:我们主要跟踪出租车和公交车,这两类车辆的保有量也很大。目前没有针对个人的强制报废政策,因此很难控制个人是否报废或更换电池。所以我们基本上关注出租车和公交车,因为它们必须报废,而个人仍然无法跟踪它们。
问:个人以后该如何处理报废的汽车电池?
A: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电池的体积变大了,回收电池是有利润的。所以我们觉得按照市场化运作还是可行的,然后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我们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如果强制个人报废电池,其实不太现实。但如果电池更换模式能够完善,电池回收就会更加清晰。
问:假设自由运营,电池厂、二手车市场、第三方,哪个更有优势?
A:在市场规则下,谁的竞争力强,谁就能分到更大的蛋糕。车厂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应该比第三方更有优势,一是能拿到电池资源,二是比第三方更懂电池。但他们是否最适合做这件事,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宁德时代做这件事肯定更有优势,但他们目前的重心是电池研发,还剩下多少精力做电池回收,还有待商榷。
问:现在消费者的汽车需要报废,政府有没有一个规范的报废流程?
A:对于个人电动车来说,最值钱的不是车,而是车牌,车牌在个人名下。另外国家没有强制报废的政策,所以个人一般就留着车牌。车可以卖给二手车公司,也可以报废,个人很难掌控。
问:个人电动车出售给二手车厂家后,电池如何回收?
答:基本上是通过第三方回收。
问:锂电池回收的定价机制和系数是怎样的?是按照行业标准定价还是有单独的定价机制?
答:价格机制其实是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系数只是电池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正极粉的表现,它的客户是后端的冶炼企业。原来的系数多为75-76,现在由于相互竞争,系数已经提高到100多,所以现在的价格是市场在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
问:废旧电池回收具体定价方式是怎样的?
A:回收废旧电池还有另外一套定价逻辑。比如我们拿到一套三元电池,我们先观察它的型号,根据我们的经验法则,推算出这块电池是哪个厂家的,拆解后黑火药、铜、铝等的重量占比是多少,进而推算出这块电池的回收价格。
问:工信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请问您觉得这对于行业来说具体有什么意义?如果梯次利用出了问题,谁来承担主要责任?
答:回收市场目前还不规范,处于探索阶段,对质量标准尚无明确的规定和刚性要求。
Q:目前拆解有的是人工,有的是全自动,如果像换电池一样,把电芯标准化,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后端加工成本差别大吗?
A:电池加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分工也很细致,后端技术门槛不高,比较容易进入,所以现在基本上是充满竞争的。
问:自动化与半自动化在成本上差别很大吗?
答:现在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应该是全自动化生产,但是半自动化在经济上可以打败全自动化。
Q:后端的门槛不高,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做吗?哪些公司可以脱颖而出?
A:国家对电池回收体系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所以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很多。而且回收端的成本相对较小。整个回收链条越靠前,百万级企业越有资金成本和规模做得到。相反,越正规的企业越难做。总体来看,一些在钴、镍回收方面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比如华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碳酸锂的冶炼还是百花齐放的格局。
问:比如有些巨头自己不做碳酸锂的回收,会不会有新的公司接手他们的外包,分一杯羹?
A:碳酸锂回收肯定会有巨头,我们知道有些企业体量大,技术也不错,所以碳酸锂方面还是有新亮点的。钴、镍回收基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华友的核心竞争力太强了。
问:碳酸锂方面,哪些非上市公司表现相对较好?
答:碳酸锂回收和钴、镍回收的工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湖南金开和赣州益岛的规模还是比较高的。
问:从目前的监管政策趋势来看,未来五年电池回收行业将会是什么样的?
A:我们国家的政策基本都是后发性的,前瞻性的比较少,所以政策的走向现在还很难预测,我预计未来五年还是会有一定的变化,总体来说模式还是需要探索的。
问:未来五年这个行业什么时候会爆发?不确定性和挑战在哪里?
A:不管明年整个行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如何,报废量肯定是翻一番。增长是比较确定的事情,未来五年肯定是黄金增长期。目前我们看到一些大的产业基金、国企也想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很难找到好的切入点。因为电池分布太分散了。所以应该会有一些国企结合国家政策,最终可能会成为区域巨头。至于全国性的巨头,应该很难冒出来。
问:华友在钴镍方面的优势是因为配方、工艺还是材料问题?
答:首先是量的问题,华友目前的基础量是4万吨/年,从技术角度来说,华友的回收率可以达到98.5%以上,这是其他企业难以做到的。
问:现在碳酸锂回收率和规模差别大吗?
答:碳酸锂的竞争主要看锂最终的利用程度,从回收上来说其实都差不多,就看最后能不能把锂综合利用到电池层面,目前能达到电池层面的比较少。
问:您之前提到,现在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那为什么像格林美这样的巨头不选择把碳酸锂做成电池级呢?
A:像格林美、华友等大企业小企业其实主攻钴、镍,如果时间充裕,从技术上来说他们肯定能达到电池级,但首先碳酸锂对他们来说只是小市场,其次达到电池级的产业投入强度和管理难度和现在的产业水平是不一样的。
问:现在锂价大幅上涨,是否更有动力去实现电池级?
答:不一定。同样是工业级产品,月产400吨,我可能只需要投入2000万。但要做到电池级产品,就需要投入5000-6000万。另外,电池级客户对产品有一些隐性要求,包括管理制度、企业运营等,比工业级要高很多。就看企业有没有配套的资源来做这件事。
问:无论是冶炼资质还是回收拆解资质,都有哪些硬性要求?
答:目前国家对企业准入资质的要求只有环保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冶炼方面有指标,有废水处理方面的要求,其他方面没有硬性要求。
问:目前行业生产能力如何?
A:2021年总量在20万吨以上,前五大中,华友电池产量大概在6-7万吨左右,但具体数字还不确定,总体来说,行业后端企业还是比较多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