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港 纽约、伦敦、香港、东京:国际一线城市的产业重心转移与综合实力比拼
2024-11-18 22:06:00发布 浏览11次 信息编号:9913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纽伦港 纽约、伦敦、香港、东京:国际一线城市的产业重心转移与综合实力比拼
作者说
我们选择了纽约、伦敦、香港和东京这四个国际一线城市进行PK,因为时代杂志将纽伦列为国际一线城市前三名。东京也被纳入比较,因为它过去被广泛认为是亚洲领先的大都市。这四个城市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历了产业重心从制造业向港口贸易向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的转变。正如所说:纽约港吸引了制造商和批发商。批发商带来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吸引了民族企业的核心机构。资源聚集推动和支撑了四个国际一线城市的高房价。
“努伦港东”综合实力大赛
首先我们看一下四市目前的综合实力,主要选取总人口、GDP、人均GDP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分布结构。从现代城市发展形态来看,纽约、伦敦、东京都经历了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乃至都市区的发展过程。这意味着必须选择具有相同或相似水平的区域水平进行比较才可靠和有意义。
图1 纽约、伦敦、香港、东京位置
狭义上的纽约市2010年人口为817.5万,面积790平方公里(NYC,2011),GDP总额为0.64万亿美元,在四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占比4.4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纽约地区总人口1831万。整个都会区以纽约市为中心,辐射到纽约州北部的6个县、长岛的2个县以及新泽西州的14个县。全称纽约-新泽西-长岛都会区(New York-New-Long,NY-NJ-Pa. Area),面积3.2万平方公里。美国的统计数据通常分为大都市区。纽约都会区 2010 年名义 GDP 总额为 1.28 万亿美元,约为世界第 13 大经济体(维基百科,2012a)。是美国最大的都市区,占美国总面积的10%。 GDP比重达到8.7%。
伦敦分为三个类别:伦敦市(City of)、大伦敦(Great)和伦敦都会区。伦敦是一座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的小城市。这是一座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古城。它现在属于伦敦,但有自己的市长、法院和 700 名警察。据说,即使英国女王想要进入这座城市,也必须先获得市长的许可。它是伦敦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伦敦市的正式名称为伦敦金融城,市民喜欢称其为“平方英里”(Mile)。这里有500多家外国银行和180多个国家。证券交易所和37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金融城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维基百科,2012b)。这一平方英里的力量是惊人的。
大伦敦地区包括伦敦市和32个伦敦行政区,面积1,579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之初,它迎来了人口突破700万的里程碑。 2009年,人口达到775万,名义GDP总额为0.4万亿美元,占英国GDP总量的19.1%。大伦敦仍然是一个严格的行政概念,拥有统一的大伦敦政府机构。伦敦都市区是一个相对非正式的区域,包括大伦敦周边的一些城市,总人口约1200万。
骑士中的东京,又称东京都区,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维基百科,2012c)。 2008年总人口为1289万(目前超过1300万),总产值约为0.9万亿美元,占日本GDP的17.7%。著名的东京都市区,又称大都市区或大东京,2008年居住着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3520万人),GDP高达14.79亿美元,与日本基本持平。 2010年整个俄罗斯的GDP。它是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主要大都市区中的巨人。
考虑到香港只是一个城市,并没有香港都会区,所以我们不得不选择大伦敦、东京和纽约市进行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选取四个城市同年的最新数据,但《东京城市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只有2008年,伦敦的最新数据是2009年,纽约的最新数据是2009年。 2010 年。最后,最新、最接近的数据被泄露。年份数据进行比较。
在四城市综合实力PK中,香港在人口、经济总量、GDP占比以及人均GDP等方面均排名垫底。香港的人口数量最接近伦敦,但其经济总量却是伦敦的一半、东京的四分之一、纽约都会区的六分之一。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也有限,仅占3.4%。不过,在这一点上,美国和中国可能更具可比性,因为人口、经济和土地规模都比较大,经济发展可能比较分散、多极化。纽约大都会区经济仅占8.7%,而纽约市约占4.4%。像日本、英国这样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不太可能在经济重心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其经济重心可以达到惊人的接近20%。
从四市农业、工业、服务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是绝对主导产业。其中 Port的结构较为相似。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90%,纽约达到97.3%。相比之下,东京仍然保留着很大比例(15.3%)的工业。这是否意味着东京战败了?如果说更高的服务业意味着更发达的经济,那么香港自1841年开埠以来,一百年来一直是一个以贸易为主的转口港,早就应该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但事实是,它只是一个以贸易为主的转口港。 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达到顶峰,成功晋升为地区性甚至世界级大城市。
尽管学者们在研究城市转型的基本动力和方向上存在分歧:一些经济学家坚持认为,解决城市危机的办法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彻底转移。例如,鲍莫尔的“成本病”理论认为,服务业生产率低下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城市财政危机[14]。斯科特严厉批评了服务经济主导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观点,认为工业化是经济组织和社会一体化的一般过程。过程仍然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还有学者认为,虽然服务业的崛起和制造业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制造业仍应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学术界对于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纽伦港东”支柱产业PK
仅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很难分出胜负。从具体的支柱产业入手,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支柱产业的优缺点。城市间支柱产业比较——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困难的任务。
目前普遍接受的判断支柱产业的指标是工业GDP或GVA(净增加值)占总量的比重。不过,有趣的是,纽约市政府官网公布的监测整体经济的指标是基于就业数量和工资。产业分布。这种分歧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目标和价值观的不同追求。纽约显然更倾向于将经济增长与国民机会和福祉的改善等同起来。人们普遍认可的支柱产业标准底线是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在现有数据和不同城市产业分类的限制下,我们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产业分类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并进行比较,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香港的GDP只有伦敦的一半、纽约的三分之一、东京的四分之一。这就决定了如果以支柱产业产值来看,香港一定是第四。从支柱产业总占比来看,纽约和香港各有4个支柱产业产值超过6%,合计占比分别为64.5%和60.4%。东京和伦敦各有5个,合计比例为62.4%。 %和58.4%,香港和纽约的产业较为集中。
从具体支柱产业来看,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是四个城市中唯一排名第一的。与另一支柱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一起,香港仍然是一个以港口贸易为主的中介城市,而其他三个曾经的港口城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香港过去作为主要贸易中介港口的地位,得益于鸦片战争后相对动荡和封闭的周边环境中的垄断中介经济。随着周边环境的和平开放,特别是内地的改革开放,过去对香港有利的局面已经彻底扭转。
金融和房地产是香港的两大支柱产业,与其他三个城市有重叠。香港再次位列房地产行业第一,占比高达17.6%。这种第一的结果就是企业成本高昂、投机心态盛行、制造业迅速衰退,导致经济脆弱、不稳定、不可持续。所以这个第一名并不是什么值得欢呼的事情。当然,从产值来看,东京的房地产业排名第一。
图2 四城市支柱产业 图3 四城市主要行业就业分布
纽约就业数据来源:纽约市经济发展部,2011,2011,,。伦敦就业数据来源:统计局,2010 年,Force 和 。其他数据来源如上所述。
香港寄予厚望的金融业仅略领先于东京。纽约都会区在金融业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纽约市的比例高于33.8%。香港金融业充其量只是纽约、伦敦等中国金融中心的桥头堡和资金中转站。维多利亚港的对岸有很多地标建筑和各个金融中心的大型LOGO。很难辨别哪一个是香港本土品牌。
香港金融业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本土金融机构。它充其量只是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分销基地。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港元结算功能和投资能力较弱。这与香港过去作为英国远东殖民地的港口城市不同。与历史有关。结果是香港的金融业根本没有独立性,没有定价权,更没有竞争力。从产值、结构和实力来看,香港金融业与纽约、伦敦不在一个水平。也许有人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势不可挡、后劲十足,但事实恰恰相反。失败已经暴露。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对香港金融业造成沉重打击。
作为服务大众、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医疗行业,作为代表高水平服务质量的专业服务,作为富含创新技术的信息通信行业,更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批发零售行业。就产值而言,他们在香港都被边缘化了。产业,这恰恰反映了香港与世界一线城市的差距。单纯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外向型企业必须扎根当地经济:一方面要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从当地企业汲取必要的养分。伦敦金融和传媒产业之所以具有全球竞争力,本地化的文化、休闲和创意产业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些针对美国大都市地区的研究也发现,这些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往往既提供本地服务,也提供非本地服务,但以本地服务为主。美国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本地化。 。
纽约的经验也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催生产值大的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提供就业机会。为此,笔者精心收集了四个城市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分布结构。我们将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通常在产出方面较高,而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却较低。在服务业中,专业服务、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医疗保健是四市的主要就业来源。由于东京尚未经历显着的工业“去工业化”,其17.8%的就业机会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大城市的竞争与转型既有相似的共性和动因,也有截然不同的差异。纽约、伦敦、东京均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优势产业,依托当地或国内市场。相比之下,香港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规模优势劣势和外向型经济的弱点暴露无遗。
香港原以为可以成为“纽约”,后来发现只能是“亚洲国际都会”;被新加坡和首尔超越后,香港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中国的纽约;当上海崛起时,它发现自己只能是“亚洲世界城市”。它可能是中国的芝加哥,也可能是珠三角的龙头;当广州、深圳开始乘势而上时,他们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珠三角龙头的地位不保,可能只能成为中国的佛罗里达。当海南建成真正的国际旅游岛时,香港终于发现,这都不算什么!这是温家宝总理对香港的警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现实预演。
香港需要凭借先发优势进行变革。如果它幻想靠中央送的大礼包赚大钱,很可能会在世界一线城市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率先被淘汰。 2016年上半年,在内地一二线城市房价飙升的情况下,香港房地产市场以3.8%的跌幅领跑全球。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提供120%的按揭贷款,以吸引买家出售房产。香港城市的竞争力正面临危机。已经存在了。内地一线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请关注苏月辉。
参考:
[1]NYC,2011,纽约市,
[2]维基百科,2011a,纽约,
%E7%BA%BD%E7%BA%A6
[3]维基百科,2011b,伦敦,
%E4%BC%A6%E6%95%
[4]维基百科,2011c,东京,
%E4%B8%9C%E4%BA%
[5]陶吉明,论大都市的转型[J],城市问题,2011:1
[6]鲍莫,l WJ. : 城市化[J]. ,1967(3):415-426
[7]斯科特,AJ.和:[J]。 ,1986(1):25-37
[8]戈,WR。城市[J]. , 1994(4): 971-1009
[9]陈文宏,结构转型与香港产业政策[M],国际经济评论,2004:3
[10]陈光汉,张英武,香港经济转型:现状与未来方向[J],珠江经济,2007年
[11]陈多昌,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实例:香港的经验[M],财贸经济,2008:3
[12]张朝阳,转型中的香港银行业[M],国际金融研究,2004:3
[13]于仲勤,上海与香港:差距、优势与互补合作[M],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6
[14],PJ,,JV,库克,GA S,Pain,K.,,H.,,NR。及其[Z]。 , 2003
[15],J.和W iewe,l W.。城市的问题[J]。 , 1994(2): 129-143
注:本文部分摘自陈友华、陆成合着的《香港房地产神话》
如果您有什么建议或者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想了解苏月慧的最新动态,请识别图中二维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