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024-10-29 05:02:18发布    浏览178次    信息编号:9586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光明论坛】

作者:张庆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力量,我国经济近40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可见,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重要的推动力。城镇化进程将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技术溢出和更加多元化的中间产品服务,以及更大的本地市场。未来的贸易优势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也将为我们有效抵御外部风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底气。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8年的8亿。虽然中国人口城市化路径总体上与世界趋势一致,但城市人口的绝对规模尽管城镇化规模急剧扩大,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年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不足4%,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5%至6%的增长水平。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也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平均城镇化水平。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未能完全融入城市,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差距大意味着进步空间大。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我国城镇化进程将显着加快。我们根据联合国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历史数据测算了未来的城镇化率:到2025年,城镇化率可达到66%,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75%至80%。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我国将有近3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净增)。

应该说,上述变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城镇化将推动劳动力就业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城镇化意味着经济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分散的农业生产被集中的、高生产率的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所取代。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就业比重将分别达到6%、26%、34%和34%。这意味着目前占全部就业人口27%的农业就业人口将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带来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聚效应”,显着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当前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规模普遍较低,大城市数量不足。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优人口规模。在这个最优人口规模下,集聚的正向效应最大化,城市人均福利即可支配收入最高。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城市人口规模适宜指数”(即实际人口/最佳人口)来考察中国当前城市人口是否过多或过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约88%的地级城市人口规模低于最优人口规模的40%。此外,虽然绝大多数城市人口不足,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等五个城市的规模明显更大。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开始呈现规模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大部分城市人口不足,少数城市人口过剩,都会造成较大的福利损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如果城市能够达到最优规模,粗略估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城市可增加12000元以上。这表明未来通过城市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将显着提高人均收入,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城市规模调整将受益于中国加快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合理流动。此外,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帮助农业人口更加顺利地流入城市。未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也可以通过发展多中心和卫星城市、更加合理的布局规划、集约的土地开发,实现城市自身规模的优化。

城镇化将通过当地市场效应拉动消费、带来贸易优势,内需拉动力将日益强劲。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带来巨大的当地消费市场。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将成为城镇化最重要的力量。 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首次超过一半。 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50.5%。逐渐成为主体的新一代农民对城镇化有着强烈的意愿和需求。当农民工的福利待遇显着提高,从而促进消费支出时,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就会显现出来。此外,城市化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的消费行为,从而提高消费率。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促进消费。根据贸易理论,当地消费市场潜力的增加将带来贸易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城镇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近30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房地产存量规模也不断增长,为城镇化提供了硬件支撑。未来,要引导城市人口规模合理化,发展城市群,充分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拉动内需市场,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03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