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柯尼招聘电话 上世纪 80 年代的县城记忆:从乡镇集市到梦想之地的变迁
2024-09-23 06:02:40发布 浏览44次 信息编号:8930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迪柯尼招聘电话 上世纪 80 年代的县城记忆:从乡镇集市到梦想之地的变迁
我出生于 80 年代,小时候,县城只是我听说过的一个地方,有汽车、有楼房、有电灯、有电视,是我梦想中的生活之地。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所以小时候唯一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就是乡镇的集市。
在零碎的记忆里,我第一次真正来到县城,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我才12岁。我感觉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第一次来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我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因为这就像是从古劳这个山村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怀着好奇的眼光,周末我在县城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了好几圈。那时的县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得多的乡镇集市,街头巷尾遍布着录像厅、游戏厅、舞厅,治安很差,污水横流,城市一片狼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街道不断开辟,新的楼房不断修建,县城的框架不断扩大。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对县城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3元一碗刀削面的层面。在外求学打工几年后,我又回到了县城,在县城生活了十年。
十余年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迁,在县城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让人唏嘘不已、深思不已。
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该对自己所处区域的人文、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样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当然,写这篇文章,并非批评,也非歌颂,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以我个人的视角,对社会氛围、人文风俗、休闲娱乐、消费、县域建设、人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婚姻等做了粗浅的分析,或许会让人捧腹大笑。
1. 社会氛围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吃喝玩乐、大小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喜怒哀乐,农村有农村的酸甜苦辣。无论多么繁华热闹,最终还是逃不过功名利禄两个字。县城夹在中间,进去了,看的是城市的繁华与贫穷;出门了,看的是农村的宁静与美丽,看的是农村的奋斗。住在县城,少了城市的冷清,多了农村的热情。千姿百态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造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城是典型的权贵社会,一个县城几十万人口,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几百人,这几百人里,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几十个各行各业的权贵大佬,还有几个赫赫有名的黑社会人物。
这几百人其实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即使彼此并不熟悉,通过其他渠道,也会在短时间内知道对方的底细。网络中的人如果遇到什么事,需要找网络中的任何人,都会想方设法取得联系。可以说,县里的一举一动,县里的事态,县里的变化,都是被这群人掌控和操纵的。
县城是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走进县城,你认识的人不多,但你认识的人也不少。如果你住在县城,走在街上,熟悉程度不一的朋友或者熟人都会笑脸相迎,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聊聊这聊那,也能引发一连串的亲情联系。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叠的概率很大,所以口碑和口碑很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背后,都已经有别人定义的各种标签。在县城稍有知名度的人,都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县城是一个关系重于规则的社会。在县城,“有关系就容易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追尾车,双方都下车先打电话,叫一大群亲朋好友,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后各自利用关系找交警。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如果只走正常渠道,能办成什么事,能维护什么权利。
县城人重关系,靠裙带关系和朋友。在县城人眼里,关系比规矩更重要。关系搞好了,事情就不会荒废。关系决定成败,规矩、能力、天赋、水平等等都是次要的。你的能力,不体现在几百块钱收入的差别上,而是体现在你认识多少人,在各个行业有多少渠道,能促成多少事,能游刃有余地处理灰色地带。大城市的关系问题,可能让你敬而远之,输得心服口服。但小地方的关系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
县城是一个有圈子、有场所的社会。在县城里,有等级,有差异。等级通过地位、财富、权势表现出来。不同等级的人很难混在同一个圈子里,但可以聚在同一个地方喝酒聊天。不同等级的人组成不同的圈子,他们的朋友也是固定的。圈子有高有低,但不像大城市那么分明。在县城里,圈子很重要,如果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一员,有事的话,圈子里的人自然会照顾你。有些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些人想从一个圈子转到另一个圈子,但难度系数不亚于干部的提拔。
县城里的会场也很重要,尤其是酒吧。请谁吃饭,陪谁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在酒吧喝什么酒,怎么喝,要看参加会场的人。一般坐在会场里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人,基本都是圈子里的人。县城里很多事情都是在会场里做的。
县城是一个有领导感的社会。在县城里,想当上高官很难,但想找到领导的感觉却不难。不管你是派出所所长、税务所所长、土地所所长……只要是所长,在县城里都算是“高官”。半官半职在城里是职业,在县城里却是领导。有权有势的部门主任出行,都会有人拎着包端茶,紧随其后,丝毫不会侧目。在县城里,有“职务”的人,大多精神抖擞,衣冠楚楚。官气十足,让普通人望而生畏。
县城是一个安逸稳定的社会。生活在县城里,你会慢慢变得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志向时,你的理想和抱负就会在你不自觉中在你脆弱的自制力下土崩瓦解。你想自律,你想意气风发,但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地方和酒,却在不断摧毁你坚韧不拔的最后一座堡垒。县城里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贞操”,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嫁给”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踏实当做生活的根本,追求的是一眼就能看到终点、踏实无忧的生活。
县城是一个缺乏包容的社会。在大城市,不管青年多大年纪,丁克一个怎么样,不买房,没有稳定工作,穿衣风格怪异……没人在乎你,没人理你,这是大城市的包容。但在县城,工作,要等前任让位;结婚,要地位平等;结婚后,要马上生孩子……你得随波逐流,不能独树一帜。不按常态模式生活,很快就会被贴上外来人的标签。
县城是一个缺乏信仰、缺乏诚信的社会。目前,严重缺乏信仰、缺乏诚信的情况不仅在县城,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信仰的缺失导致人们没有底线、没有敬畏、没有胆量,人们只相信权力、只相信金钱,只顺从自己的欲望,盲目前行,越走越远。
我曾在县城亲眼目睹过这样的一件事。店面是父亲的,但租金却由儿子收,父亲向儿子要租金,结果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辱骂。儿子骂父亲“老子”,甚至要打父亲。父慈子孝,一去不复返,犹如仇人。我们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从来不重视行为规范的培养。我们从实用主义出发,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稳定的秩序,没有可以遵循的价值观。我们看似已经走了很远,却还在原地徘徊。我们看似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却总是迷茫,常常不知所措。
诚信的缺失导致人世冷漠、冷漠、相互猜疑、相互欺骗。在县城,闯红灯、不排队、秩序混乱等不文明行为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常的。但在我看来,不守规矩就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人们常常不守规矩,甚至违法、破坏规矩。在县城,一场民间借贷危机引起一片哀嚎,让许多普通人身无分文,彻底回到了解放前时代。
以前,只要老百姓有钱,几万、几千块不成问题,现在,连几百块都成问题。民间借贷彻底摧毁了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家都生活在不信任之中。老百姓怕吃有毒的食品、穿仿冒的衣服、走车祸,当官怕纪检,做生意怕亏钱,打疫苗怕假药,找对象怕化妆,学生怕考不上好学校,农民工怕拿不到工资……在这茫茫人海中,人们就像一叶孤舟在海上漂泊,孤独、不安、恐惧始终悬在心里。
关于县城的社会话题很多,老百姓的锅碗瓢盆弹奏着这首社会之歌,每个人都是演奏者。谁在作曲,谁在聆听,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繁华落幕,人群中孤身一人行走。人生跌宕起伏,谁都知道。
2.文化习俗
县城作为乡村与大城市的连接点,是观察城市文化的窗口,有着自己独特的县城文化。但近年来,随着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的出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把目光都投向了这些一二线城市,包括书籍、电影、文学作品,要么关注历史,要么关注玄幻,要么关注城市,要么关注农村,唯独不关注县城。甚至可以说,县城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盲区。
县城里占了绝大多数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农村度过了童年,在城乡一体化的感召下,伴随着资金流、人口流等一系列流动,成年后都涌入了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告诉我们两件事:我们应该向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在县城里,看不到人们向往什么,却能看到人们如何表现。可以说是大杂烩。没有鲜明的县城文化特色,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次级城市文化。
在拜金主义的混乱中,隐藏着本土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等等,既不是外来文化,也不是本土文化,所谓的文化习俗在改革的浪潮中被同化到了城市次生文化之中。
走在县城里,和其他地方唯一的不同,就是人们的口音和地方特色。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他们的快乐和烦恼既肤浅又深刻,他们的知识既平庸又博大。他们会因为看到外国马戏团里的女孩露屁股而高兴又害羞,会因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迷茫而辗转难眠。他们会被卖“比牛皮还好”牌皮带的人忽悠,也会加入诗书会,谈画论文、道德文章。
县城的发展就如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样,在窘迫中前行,在犹豫中转型。我们的县城建设如火如荼,我们的社区、邻里一个个正在形成,但与县城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却尚未建立。
我们有生存的皮囊,却缺少生存的灵魂。是继承传统的乡村文化习俗,发扬光大,还是吸收外来文化,装模作样地跟上步伐?生活在县城的人迷茫,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迷茫。我想,管理者也迷茫。我们缺少的是文化自信,缺少的是一个能构建县城文化体系的大师。
我们县城的文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人们闲着没事干,就打开手机看“网红”,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氛围,而不是文化的引领。“网红”们摆拍、唱歌、弹曲,一天就能赚几万块钱,有时还以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方式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乐此不疲地给他们送“穿云箭”、“棒棒糖”,这就是“乞讨”文化。
我觉得政府是时候出台相关政策纠正这种情况了。每当夜幕降临,县城广场上霓虹闪烁,音响震耳欲聋,老人甚至年轻人随心所欲地扭动着身体,跳着“鬼步”等舞蹈,周围围了一圈拿着手机记录的人,充当着忠实的粉丝。舞者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中,观众被错综复杂的舞影迷得神魂颠倒。这就是所谓的“广场”文化。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都无法阻止它。
春节到来,政府会在主要街道两旁挂上灯笼,在主要广场张灯结彩,让小镇的夜晚美不胜收。春节前两天,县城大部分街道都堵车了,堵车的车里还夹杂着不少外地车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了返乡留守人员最大的社交节日,各大饭店都座无虚席。但和大城市一样,县城里的节日气氛也一年比一年淡了,除了拥挤的车流,完全感受不到过年的原有感觉。这就是“春节”文化。
你思念她,批评她,但你无法避开她。每当有红白喜事,县城里的人都会提前在酒楼订上几十桌,基本上都想大张旗鼓,生怕丢了面子,被人嘲笑。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每家送礼不少于200元。为的是好玩,为的是回馈。但这种“人情”支出,却成了很多人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每桌的饭菜基本都是端上来就收走,大部分都浪费了。这就是“礼”文化。不管你是拒绝还是敷衍对待,都不能简单化。
马路上一个人摔倒了,一群人围上来指指点点,有的报警,有的打120,却没有人来帮忙。人们在千里之外和网友开心地聊天,邻居们住得一步之遥,却直到死都不曾相互交流。这就是城市的“冷漠”文化。随着4G网络的推广,手机就像衣服一样,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
街头、公交车上、任何场合,随处可见手机的身影。遇到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大家都会拍下视频,迅速传播。手机放不下,手机放不下,手机放不下,手机放不下。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一天结束的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一天开始的第一件事也是看手机。手机让人们了解世界,但也让人们迷失自我,这就是“手机”文化……
或许,这种不能称之为文化的大杂烩文化才是县城独有的文化。但这不是我心中的文化,这是一种充满金钱气息的文化,一种没有信仰的文化。县城的现状有时让我感到担忧,当下的繁华与繁荣无法掩盖后继乏力的苍白。追随一二线城市的脚步,让县城生机勃勃,但也透支了自身的力量。希望不是“照本宣科”。
有人说,北京、上海、广州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根基。
我认为一个县城的文化,体现的是县城人民的追求。我们要重拾文化自信,保持传统文化习俗,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一些“出轨丑闻”、“艳照门丑闻”等话题。要明确县城的主题文化,要有区别于大城市的环境和氛围,保持县城独特的个性、特色和自然状态,融合工艺,不失传统传承。要给县城人民提供纯净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我们重建县城文化的愿景。
当前,县域文化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其合适的定位,是当前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3. 休闲娱乐
有人把休闲视为“人生的绿色后花园”。人生犹如一场旅行,劳累之时,总需要找个地方歇息,享受阳光、鲜花、绿地、微风,享受轻松、快乐,体会生活的本真与精彩。因此,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在县城,人们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目前,喝酒、看电视、打麻将、KTV、广场舞占据了县城休闲的主流,而其他休闲活动,如看电影、旅游、读书、运动等,都是小众休闲。在县城,如果举办大型活动,比如露天晚会、露天篮球赛,人们都会带着家人,老少一起“蜂拥而至”。
先说喝酒。喝酒是一种文化,县城里不喝酒基本就失去了社交生活。很多消息在酒里传播,很多感情在酒里串联,很多事情在酒里完成。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酒是脸皮薄的人的不要脸的良药。高兴的时候喝,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倒酒。喜事要喝,丧事要喝,求人帮忙要喝,朋友维持关系要多喝。凡是能称为“场合”的聚餐,都要喝酒。
在县里,喝酒基本分为“举杯、敬酒、打牌、收杯”四个步骤。菜端上来后,酒已斟满,然后主人通常会说:“谢谢各位的捧场,酒已尽,我就不多说了,我建议大家一起喝三杯,三轮过后,大家就开始正经喝酒”。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是第一步“举杯”。第二步是逐一敬酒,说一些客套话。一般被敬酒的人也要喝一杯,否则就是不敬,这便是第二步“敬酒”。通常大家敬酒和被敬酒完一轮后,基本上已经喝了一半了。第三步是“打牌”。如果喝酒的人很少,那么大家就“过关”。所谓“过关”就是要和桌上所有人喝酒打牌。 “打关卡”是酒量大的人玩的游戏。通常“打关卡”的玩法有很多,比如掷骰子、玩扑克、猜拳等。过一关之后,如果运气不好,打关卡的人基本已经到达极限了。
第三步之后,能喝够的人就算是喝多了,喝不了那么多的人就算是喝多了。然后上面。面吃完之后,把桌上所有打开的酒瓶都倒满,然后由桌上的主人收酒,这便是第四步“收”。一般在说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喝够了,就到此为止,下次再聚”之后,第一个喝酒的人举杯敬酒,其余人也一饮而尽,结束饮酒过程。喝醉的人不一定神志不清;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清醒。
一个人从不喜欢喝酒,到喜欢喝酒的氛围,再到真正喜欢喝酒,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人,才知道葡萄酒为什么好喝,人们为什么要喝酒。
再说看电视。县里有个电视台,每天播本地新闻。播音员操着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鼻音还可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有N个电视台。手握遥控器,就能了解从中央到省政府、地方政府的一切,看你该追的热门电视剧,看你该看的娱乐节目。
第三是打麻将。麻将是国宝。闲着没事,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打几局,消磨时间。赌久了就输了。小赌注才好玩。县城里打麻将的地方大致有三种:麻将馆、茶馆、家里。
很多人在家里打麻将,一般是午饭后开始,一打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晚饭后,要么回家,要么一起吃饭,而且一般都是赢家买单。爱打麻将的人,打得上瘾,麻将朋友一叫,就来了。因为在这种拿钱的娱乐中,有一种刺激神经的快感,一种对运气充满信心的向往。
第四,说说KTV。90年代初,街头卡拉OK在县城盛行,但三四年后就彻底消失了。现在又以KTV的形式重新出现,而且处于火爆状态。酒后去KTV唱歌,成了县城各界人士,包括政商界、市民大众的主流娱乐方式。这些KTV的名字,很多都是照搬大城市知名KTV的名字。在灯红酒绿的夜晚,站在县城一家KTV门口,你会误以为自己还在“北上广”。
最后说说广场舞。广场舞已经成为县城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县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县城广场传来动感的舞曲,一群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走动转身,时而跨腿跨步,不断变换着舞姿。动作悠闲娴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演者沉浸其中,观者乐在其中。自从跳起广场舞,锻炼身体的同时,也结交了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的休闲娱乐正在加速向大城市靠拢,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城市的文化潮流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久才能传到县城。崔永元在大城市手撕冯小刚裤子的话题,也是县城人茶余饭后随时谈论的话题。互联网的发展,让现在的休闲方式更加多元。
去电影院看电影、去KTV唱歌、去麻将馆打麻将,过去的娱乐活动被搬到了网络上,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看电影、随时随地在家唱歌、随时随地在家玩网络游戏,一切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有网络连接和设备,随时都可以享受乐趣。这样的改变很难说是好是坏,确实方便多了,也确实让更多人沉迷其中。
4. 消费
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总是模仿大城市人的行为习惯,消费是最容易被模仿的环节。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体现,分层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基本满足吃、穿、住、学、行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精神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很少,对价格非常敏感,要求商品物美价廉,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在县城,基本工资水平不高,但消费水平却逐年上涨。不像大城市,没有层次感,基本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有钱的话一碗面13元,没钱的话一碗面还是13元。我主要说吃穿。在“吃”方面,街道两旁随处可见餐馆。有卖7元一份的冷面店,有卖65元一份的羊肉馆,有四五家装修高档、包间多的酒店,也有不少卖川菜、包子、面条的小馆子,有3元、5元、20元的自助火锅店,也有齐龙惠汉堂等品牌加盟。
县城里有新开的小店,也有口碑不错的老店。县城里流动人口很少,外出就餐的大多是固定的消费群体,基本上都是在行政单位上班的,跟政府打交道的老板,还有一帮年轻人。普通人除了偶尔一家人过生日出去玩,一般不会在外面花很多钱。所以县城里就出现了这种现象,这家店生意好,那家店就冷清了。县城里有两三家大型超市,吃的用的什么都有,它的布局跟大城市没什么区别,感觉就像一个商场。县城里网上外卖也很流行。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这么大一个县城里的人怎么会懒得走一步都不想走。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县城里大肚子的男人越来越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在县城里,有人因为要减肥不吃肉,有人因为没钱不吃肉。河南农民工辛万强在网上说:“没事,反正晚上不上班,吃不吃都行。”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泪流满面,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酸。在“衣”方面,彩姿、海澜之家等大众品牌已经进驻县城,迪可尼、鄂尔多斯等高端品牌也有好几家,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休闲品牌应有尽有,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也纷纷亮出自己的本领。无品牌99元一条的裤子专卖店也在引人围观。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实体店的生意并不太好,也不像大城市那么疯狂打折。
我们应该感谢马云。有了淘宝,网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网购,你能想到的快递公司,县城里都有。县城里,商场不大,但也有几个,大多是卖不知名品牌的,稍微出名一点的品牌,在街边都有专卖店。县城里,普通人家网购、县城里买衣服,有时几年才买一次;有钱人网购、省城里买衣服,一年却买N次。这就是阶级。
有人说高铁开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个快车也在改变人们的心态。以前大城市才有的东西,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小城镇里也能有。比如电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馆、游泳池等等。这种服务型消费在县城逐渐生根发芽。
这两年,从经济角度看,县城没有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企业、工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慢,消费市场与其实际价值不匹配,导致高端消费者不去县城消费,低端消费者继续在低端市场消费,中端消费市场可持续性低,意味着生意难做。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的升级,人口流动的加速和增加,家庭财力的提升,这些都在推动县城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5.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引入外部发展资源的主要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县城,县城框架不断扩大。县城建设看似有规划,实则无章可循。功能区块划分、建筑风格、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亮化、公共服务支撑等规划在一盘棋,乱中摸索,乱抓乱建。
人们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谁在乎宏观、全局?因为没有引导,就没有秩序。乱拆乱建,导致县城建设风格不一、曲折多变、宽窄不一。最后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别人,而不是自己。
比如县城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
县城不大,开车十分钟就能从镇的一头到另一头。但这十分钟的路程里,可以看到各种风格各异的建筑。有复制大城市现代气息的高端楼盘,有卖传统羊杂的破旧砖瓦房,有经营蒙娜丽莎婚纱摄影的三层白瓦小楼,有经营国际酒店的二十一层高楼。比如县城里人对店面的意识很严重,在城里有店面,就永远不会着急。前些年经济好的时候,开辟了一条新街,政府和当地居民在拆迁问题上展开了一场费时费力、耗费金钱的拉锯战。
人们都想有个店面,而且情愿建在路中间,城市里留下的公共空间非常少。随着车辆越来越多,没有停车位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县城的人对独立院落情有独钟,大家管好自己的事,不用担心别人的麻烦。在县城拥有一套两层的独立院落是很多人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20米外的街道两边的独立院落大多相邻,高低不平,左右不一,巷道狭窄,这样的居住环境因为停车的问题而逐渐跟不上生活节奏。
我认为,县域建设能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是一个理念问题。要从县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建设生活品质优良的县城。
要明确县城的扩建边界和非建设区域,摒弃无序建设。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统一作风,划分功能区块,有效治理。县城居民积极配合,跟上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共同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县城。这个理念不仅当政者要有,生活在县城的人民也要有。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祖辈世代生活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故乡。对于生活在县城的人来说,县城就是他们的故乡。我们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六、人才与就业
任何经济增长模式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因素。人口的增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增减,而知识、技术和资本也会随着人(特别是人才)的流动而流动。因此,一个县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
我们这一代(80、90后)赶上了中国城市化最激烈的时期,这是大时代背景,就像我们的父辈赶上了改革开放,我们的爷爷奶奶赶上了文革一样。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痛苦,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悲哀,所以人们常说:人生十件不如意的事有八件,能与人说得过去的只有两三件。
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自然向城市聚集。县城的年轻人,特别是上大学的年轻人回流率很低,回流的大多是二三线大学、大专,211、985大学基本回不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人才过于集中,最能干的人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稍差一点,到了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人才就很少了。
如果不是房价高企,很多大城市的人才争夺战会像吸血鬼一样,逐渐吸干县城的血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县城,或者县城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个原因是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稀缺,单身,发展空间不大;另一个原因是,相比大城市更公平的竞争机制,县城厚此薄彼的社会氛围、地条条大路,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刻就有了逃离的冲动。能留下来的,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
县城里只有官场,没有职场。
在县城里,你真的能感觉到自己学的不应用,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在县城里,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个体户。其中最令人尊敬的就是在行政单位工作。当别人问你在哪里工作时,最自信的回答就是在某个办公室或局里工作。随着机构改革对人员编制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时都要“考试”。
在很多人眼里,大中专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在县里有个“铁饭碗”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和追求。哪怕是公益性岗位,也会有人动用关系、花重金去争取。神木以2500元月薪招聘研究生当助理经理引发的热议,其实不就体现了县里的这种用人导向吗?神木招聘事件,反映的不是县里人才济济,而是县里其他行业人才匮乏。神木要招聘的研究生,只是户口、档案留在神木,未必留在神木做贡献。
在县里,体制内人才多,体制外人才少;传统人才多,高科技人才少,懂经营、懂管理的企业管理人才更少。在县里,当最优秀的人才在体制里度过人生最好的年华时,他们却因为没有背景、没有升迁的希望而失去了干劲和上进心,每天在电脑前喝茶玩手机,过着曹营徐庶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县城死气沉沉。
在县里,当我们抛弃“跳出农门从政”的思想,当我们确立公务员是一个职业,当我们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努力在社会上创业养家糊口,当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当我们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的时候,我想就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会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这个县就会越来越好。但是,如果县里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只靠资源,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的单一,就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人才。那么,等待这个县的,就只有慢慢的衰落。
7. 住房
县城住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住房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城区规模扩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受多种因素和条件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羊毛蛋”式的水泥森林布局、挤进每个缝隙的邻里关系、难以改造的公共设施等,这些都成为提升城区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掣肘。
在县城里,住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有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单位修建的家庭楼,经济适用住房,居民自建或购买的独立四合院,还有祖辈留下的老房子。
先说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近几年,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加速城市扩张。特别是县城,以前城镇化水平较低,这一轮发展,一边改造旧城,一边建设新城区。前几年,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县城开发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楼盘,好地段的房价已经涨到近6000元/平米。和大城市的楼市一样,有人买房是刚需,有人买房是投机。近两年,随着经济不景气,资金链断裂,县城人口处于净流失状态,导致新建房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甚至出现烂尾楼。
再说单位建家庭房,家庭房因为造价低廉,受到县民的青睐,但建家庭房已成过去,近两年受国家政策影响,没有一个单位领导带头搞这个事情。
第三是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是政府针对低收入家庭买房困难推出的一项政策,在县里解决了不少人的后顾之忧,这是好事。
第四,说说居民自建房。近十几年来,居住在县城的居民自建房可谓“疯狂”。谁想建房就建房,谁有地就建房,谁有钱就建房,想建多大就建多大。这样的后果就是,走进县城深处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各户地面凹凸不平,坐字不端正,房屋之间矛盾突出,通风、采光、行走困难。这其中既有管理者的不作为、失职,也有居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原因很多,很难判断。
最后说说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县城里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或者窑洞,随着旧城改造,现在留下的已经不多了,很多都已经列为危房。
在县城,有钱人至少有三套房子,一套在省城,一套在独栋,一套在单位。普通百姓(多为进城务农户)受“婆媳经济”影响,独栋比单位楼划算,就买两层小楼或者平房。在县城,也有很多进城务农户买不起房,就租房供养子女上学、工作。在县城,我觉得作为管理者,应该对全县住房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制定住房建设规划、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依据,为落实弱势群体住房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没有技术就别接,县里我觉得不要玩房地产,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我们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才是正道。
关于住房,十九大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在我看来,房价高,是人性的贪婪和盲从造成的。看到有人炒房赚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开发商看到这么多人买房,就会抬高房价,形成一个循环效应。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市场,却无法控制人性。
8. 教育
目前,子女教育、个人健康和父母养老是人们关注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现状、实现社会上升的唯一可靠渠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和启发。
我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掌握生存的技能,树立不屈的志向。人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志向,即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赋予的角色。
在县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和民众都在大力投入,很多留在县里的农村青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供养孩子。县里有很多幼儿园,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到城西分布,满足县里不同区域孩子就学的需求。
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大致相同,孩子吃饭费差不多,但私立幼儿园却有档次之分。近些年,大城市的品牌幼儿园纷纷进驻县城,收费高昂,大概每人每年一两万,但这里是有钱人家孩子上幼儿园的地方,上幼儿园并不会撩起县城人的神经,因为在他们眼里,这里就是哄孩子的地方,上哪儿都无所谓。
在县里,上小学是每年秋季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小学一般都是公立的,但分档次,师资、教学氛围、学生素质的差异,让县里不得不面临择校难、大班制火爆的问题。管理者想出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分区、户籍、居住地,但能管住多数,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
开学一周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达到了七八十人。以前都是孩子们自己学习,现在学习是家长们自己操心,接送孩子、陪孩子学习、睡觉,什么事都要操心。孩子们开学了,在岗的干部们也加入到接送孩子的大军中来。如果干部们因为迟到、早退等违纪行为被处罚,不知道要处罚多少人。谁家没有孩子呢?
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也意味着初中接收所有小学毕业生。找个好学校、找个好代课老师,是县里人动员人脉的关键时期。孩子学习好,不用人脉家长也不会太担心;孩子学习差,用了人脉家长还是会担心。我还是不明白有些家长的溺爱式教育。上中学的孩子不是小学生,县城也不大,上下学为何需要车接送?
对于孩子来说,不经历风雨的考验,怎么养成承受风雨的能力?步入社会后又该何去何从?在县城,初中毕业是人生的一个小分水岭,有的孩子读高中,有的孩子读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社会。一个人在心智不成熟时期做出的选择,完全铸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这个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人活着还是要有理想,有目标,不惜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幸福,就别放在心上。
县城里有两三所高中,一所职业高中,师资资源、生源资源的差异,让县城里的学校有优有劣,马太效应非常明显。读高中的目的就是高考,别说素质、能力,高考就是看谁的分数高,就这么简单,这么粗暴。
在县城,每年几乎没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最好的也就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县城,不仅清华北大越来越难考,985等名校也越来越难考。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在县城,生源流失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县城中学的尖子生大多在县城上学,现在尖子生大多去了地级市或省会城市。留下来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过去的“普通学生”。这就叫大城市从小县城“捡尖子”。
在县城,家境好的人已经在省城买了房,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成为省城居民,有的从初中开始,有的从高中开始。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就问心无愧了。在县城,很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鱼龙混杂,但依然吸引了一大批焦急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县城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影响因素有很多,第一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第二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和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了学校或者班级,长期被压抑、不开心,那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还有一个就是家教因素,家教分两种,一种是特长兴趣的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的培养。家教肯定有好处,但是现在学校乱,学校差,选择很重要。
最后说说社会实践。现在的孩子大多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乏西方重视的社会实践经历。我觉得,让县城的孩子多一些“红茎绿叶是荞麦”的“本土”实践教育,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深思。
在县城,无论教育质量如何,县城都是大多数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没有选择。引用卢森堡的话:“无论发生什么,请保持安静和快乐!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接受生活,勇敢、大胆,永远面带微笑。”
九、医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需求越来越强烈,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问题仍然是抹平医疗体系不平衡和不足差距的绊脚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是让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也是管理者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希望情况会越来越好。
县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所大型医疗机构,但民营专科医院、小诊所也不少。三所医院均位于县城老城区中心区域,建筑普遍老化,各自被周边的民用建筑包围,没有留下发展空间。各医院建筑密集、空间狭小,无法解决目前床位不足、科室功能不全、运营过度饱和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服务半径过于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不能适应县城的快速发展。好在政府有识之士,现在正在不断扩大的新区选址新建。
在县城里,人们只要有轻微的头痛、发烧等症状,都可以到药店买点药吃。县城里的药店都叫“仁心堂”、“广济堂”,如果没有“堂”,就不算是高档药店。以前药店门口的对联是“但愿天下人无病无灾,何必在意药架上积尘”。现在是“天下生意兴隆,三江财源广进”。卖药的人,都希望赚大钱。这个社会,确实病了。
在县城,大部分小诊所都是给孩子看病的,可见我们现在公立医疗机构儿科是多么的偏颇。现在的孩子身体很娇嫩,一头痛感冒,很多大人就会赶紧带他们去附近的诊所打针输液,虽然见效快,但对孩子的免疫力也是一种破坏。
在县城,如果药房花很少的钱治不好病,就去医院挂号检查,一连串的处方,不管能不能吃,一大堆药都开出来了。吃过几次药,很多人就把药放一边,最后过期就扔了。“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不根除,就算有合作医疗这样的保障制度,普通百姓还是买不起。
在县城,很多人体检都是到省会或首都去做的。在县城,很多人小病不起,大病也看不起,更别说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了。即便有“水滴筹”这样的网络募捐,对真正需要的人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县城,90%以上的疾病都能在县城内就诊。但制约我们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并不是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是当地的一些社会习俗。比如接生时,必须给助产士、麻醉师等红包,好像没有红包,宝宝就生不出来似的。最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在病人眼里,不收红包的医生,就是诊治不认真;在医生眼里,不给红包的病人,就是走上了不正道。
我认为去县级医院就诊,就是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明确诊断,一个是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在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去医院就诊,找熟人,利用关系,这两个问题才是最应该解决的。这是重中之重,这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不是一些特效药,不是单一的病房。如果诊断明确,要么在当地治疗,要么直接转院。如果诊断不明确,尽快转院。
10. 养老金
目前,县城老人多为随子女进城务工的农村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老人选择家庭护理、独居或与配偶相互照顾。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虽然有一两家养老院,但很多人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担心被污名化。以前老人在家里很有尊严,谁不尊重老人,谁都会被大家批评。但现在,老人的尊严已经不受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力一天天衰退,而随着创造力的衰退,他们的话语权和社会权威也一天天萎缩,而他们对这样的变化完全无能为力。
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很多人把照顾父母当成负担,导致很多老人在生活中感到孤独无助。我想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一定会选择老年公寓,更应该重视的是身体检查、专业医护人员的护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别让“暮霭”无处安放。养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认为,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要根据老年人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倡导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养老方式。重点关注老年人口,发展老年市场。引导养老观念,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11.交通
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城市里的交通就像人体里的血液循环,不是由单一系统组成,而是由多个复杂的系统组成,相互配合、协调,完成良性运转。交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安全、便捷的出行。
在县城里,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是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和步行。以前县城小的时候,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摩托车、自行车和步行。家里有一辆摩托车是件很幸福的事。
步行是一种很好的出行方式,县城居民居住地距离菜市场、超市、县城核心区都在半小时车程以内,有利于锻炼身体,也有利于环保。过去县城私家车很少,人们可以在城内随意驾驶、随意停放车辆,没有交通拥堵,也很少发生安全事故。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逐渐向外扩展,私家车、电动车开始成为必备的交通工具。
在县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富人买新车,穷人买二手车,价格主要集中在三四万、二十多万之间,既有国产车,也有合资车,比如吉利、比亚迪、哈佛、丰田、大众等,富裕家庭的私家车大多在二十多万,夫妻俩各有一辆。
在县城,人们买车有追潮流的习惯,比如丰田霸道2700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人,开着它都觉得自己很有档次。县城里也有很多豪车,从五六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走在街上分分钟都能看到。车主大多是老板、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开它就是为了享受、炫耀。
县城里,主干道多为双向四车道,车水马龙,却不拥堵。只有上下班或接送孩子放学时,才会出现短暂拥堵。主干道上设有非机动车道,交警不开罚单的话,停满了车辆。与主干道相连的支路在县城里被称为车道,大多数都是双向两车道。
由于这些道路上没有停车限制,经常会停两排车,让道路瞬间变窄。总体来说,县城的机动车交通早已处于基本充足,下一秒又看似不足的状态。随着县城车辆数量的增加,政府开始出台主干道禁停、加设隔离栏杆等措施,继续让交通保持基本充足的状态。
县城内的公共交通以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为主。公交车都是中巴车,有好几条公交线路,覆盖县城东西南北。票价基本都是一元,稍远一点的路程要两元。有公交站,但好像用处不大。对于县城居民来说,公交车可以随意停靠,随时上下。
在县城,出租车不打表,起步价6元基本可以到达所有目的地,稍远的距离10元。另外,只要出租车是顺路的,就可以拼车,不像大城市那样专车专人。在县城,公共自行车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交200元押金,1小时内免费使用。去年,摩拜共享单车也进入县城,给县城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县城里,行人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是常有的事,私家车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随意调头、逆行,让人无可奈何。至于摩托车、电驴、自行车等,更是利用一切机会混进来,让司机们捏一把汗。
人们缺乏安全感和规则感。在我看来,大多数交通违法行为都是匆忙造成的。人如蚂蚁。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忙碌,但总是忙碌。有时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一生很长,长到你肩上还有很多责任;一生也很短,短到你根本做不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12.婚姻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裂变,人人都被金钱、享乐、物欲所驱使,婚姻不再以追求幸福爱情为前提和归宿,女性可以为了享乐而抛弃本该拥有的幸福爱情,转而追求华丽、奢华、空虚的生活,甘愿为物欲所累。男性只要有经济基础,就可以用金钱来挥霍自己的贪欲,不需要什么纯洁的爱情来约束自己。
如今,陕北民歌《鸳鸯浮水》中描绘的场景已经很少见,感情被房子、车子、金钱、工作、门第等打破。
在县城,择偶标准真正体现了当地人的价值观。优先考虑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商人,最后才是个体户。在县城,男生找女生,一般会问几个硬件问题,比如做什么工作、长得什么样、父母是做什么的。
一般来说,女孩子如果在体制内工作,找对象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如果长得漂亮,会很受欢迎。女孩子找男孩子,一般会问男孩子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什么样的人,长得怎么样,身高多少,家庭情况等。一般来说,男孩子如果在体制内工作,有房有车,找对象就会容易很多。
在县里,有一个良好的男孩在县里很难找到一个伴侣。在县城里,人们非常关心一个女孩的年龄。
在县城,婚姻基本上是官员之间的婚姻。工作。
在结婚之前,该名男子询问一辆汽车,一辆礼物,黄金和银色的珠宝,而零花钱的人却没有任何良好的家庭状况。没有经历生活的艰辛和困难,而只是坐下来享受劳动的果实。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悲剧,它是一代人的一代,这也是我认为的悲剧,当年轻人结婚时,他们可以购买奥迪,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可以购买Yadi,而不会浪费您的父母的辛苦赚钱。
“普通世界”中有一段这样的经历:“谁让您读了很多书,并且知道村庄以外有一个庞大的世界……如果您从童年开始从日出到日落,您现在将拥有与村民相同的理想,那么在辛勤工作之后,您会像您的小兄弟一样友好地嫁给您的妻子,因此您有这种困扰,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睛经常有眼泪?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