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热度背后,女性思考被冲淡,细节在热搜之外
2024-09-20 08:19:04发布 浏览132次 信息编号:8814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三十而已:热度背后,女性思考被冲淡,细节在热搜之外
《三十而已》自开播以来,每天都上热搜,我们在上一次开播回顾中也写过。这部剧的看点不在于热搜,而是一些细节和情感:奢侈品店里的氛围,比如日常琐事导致的冷漠情侣,比如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不惜一切代价的焦急妈妈。
(△好评详情:幼儿园家长群正在绕线)
但随着后半段剧情的不断展开,我看剧时感觉越来越脱节。热度越来越高,段子越来越多,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地在网上流传,但对女性真正的思考却被热议的话题冲淡了。我所经历的一切细节都在热搜之外。
大结局之前,网络上的主流声音是“希望林有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是正片上映之后,大众依然不满,称她挥袖而去,做第三者的代价太低。
编剧的回应是,林有有已经失去了尊严,离开是一种惩罚,所以这部剧并不是一部“欢乐剧”。
我同意一个编剧有不想拍“爽剧”的欲望,问题是林有有上线之后顾佳的婚姻故事已经脱离现实,这个偏差比几个爱马仕编造的老婆圈故事还要大。
林有有在第12集出现,按照顾佳一开始只用一个橘子就能发现问题的速度,我以为这个婚外情故事最多五集就会结束。
本来还挺期待的,真正介入婚姻的第三者这么早就出现了,离婚和离婚后的故事应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没想到后半段剧情林有有竟然成了主要矛盾,而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一集。
看到网上对林有有的各种辱骂,以及“茶艺”一词因此而走红,我真是又好笑又疑惑。
我们再重复一下基本常识:婚姻中忠诚的义务是夫妻双方,不是外人。出轨是出轨者自己想出轨,不是被坏女人勾引,也不是被狐狸精勾引。
虽然许幻山和林有有的人物性格都受到批判,但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对待。
把林有有拆解成不同层次,让义愤填膺的道德卫士们分析“如何识别坏女人”、“如何抵制坏女人”,根本就是在扯开“出轨谁负责”这个话题。再加上《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等人物被摆在一起,明显加剧了厌女情绪。
朋友圈阅读量过十万的热门文章,有多少是讲“老公出轨”的,又有多少是讲“赏绿茶、比拼绿茶”的?
(△朋友圈里流行的测试,看完标题感觉一头雾水)
更实际的问题是,林有有这个角色根本就是观众用来骂她的作弊工具。
别的不说,一个北京姑娘,有北京户口,初入社会就开着车,家庭条件还不错的,放弃一切跑到上海,给一个有家室、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的小老板当情人,这合理吗?
(△福尔摩斯迷们发现她的身份证号码是110开头的)
林有有肆无忌惮的勾引已经超出了婚外情的常识,无论是突然咬冰淇淋,还是一次次干涉别人的生活,亦或是像跟踪狂一样的追求,哪个已婚人士看了不想逃走呢?
别说是结婚了,就是正常人要是被这样追求,对方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共同财产里去干活,那简直就是噩梦。
编剧现在说不想拍欢乐剧,但在这段婚外情的离奇发展中,观众早已被带入“大骂第三者,等顾姐出气”的情绪中,最后结局突然跳回到“正经”的逻辑中,观众的情绪再也按捺不住。
然而,关于婚姻、关于人生的真正讨论,却被林有有对已婚男人的疯狂追求所造成的强烈刺激所掩盖。
在出轨阴谋发生之前,顾佳和丈夫的关系就存在问题,妻子好胜心强,为了把孩子送进贵族幼儿园,带领着自己的小中产家庭,踏入了不属于他们的超级富豪阶层。
搬家都要抵押贷款,要是少了一个客户,公司的资金链就断了,许子言有必要去最好的幼儿园吗,这里只是一所幼儿园而已。
这种为了孩子包办一切的焦虑,以及摇摇欲坠的中产生活,都是现实存在的,她和丈夫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在此时已经显现出来。
其他冲突还有:妻子是会计人格、总经理人格,丈夫是艺术家人格、什么都做。丈夫想吃肉、想踢球,妻子却因为童年创伤,害怕孩子生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控制丈夫的体育活动,甚至管他吃不吃晚饭。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强势的妻子能力很强,但她似乎还是一个情感鸡汤和成功学的重度爱好者,对丈夫总是用崇拜、激励的话语;
她也修习风水,崇尚各种新贵生活方式,坚信自己能在21天之内改变生活习惯。这当然是她自律和成功性格的一部分,但也预示着她不接受别人的弱点,太容易相信成功的性格。
一开始夫妻二人的设定其实很好,远比一个低俗的出轨故事有吸引力。当然,丈夫在重压之下可能会选择出轨发泄,但剧情绝不能被林有有疯狂介入婚姻所驱动。
而当林有这样一个能带动全剧流量的工具人出现后,顾佳和丈夫能衍生出的普遍意义则是:为了孩子要不要挤进另一个阶层,赚钱和理想该如何平衡,小老板的脆弱与光鲜,夫妻间节奏不一致,即使很爱也会有伤痛……这些叙事,都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顾佳被老婆们算计是一大看点,虽然之前那个半吊子富豪的故事在遭受如此打击之后还是挺有看点的。
顾佳选择用自己的理想去经营茶厂,带着孩子去农村过平静的生活,本应是她人物性格转变的一部分,也是对“必须各方面努力才能致富、成功”这一城市病的反思。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观众都满意这个结局。这并不是因为观众不够精明,也不只是因为观众想看爽文(虽然爽文确实有很深很广阔的市场);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林有有带来无数流量之后,电视剧并没有给夫妻二人的危机、给顾佳重新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剧情没有力度去描写这些比较常见的生活烦恼,观众也没有精力去琢磨这段婚姻里除了“坏女人”还有什么。
(△微博投票显示更多网友想看“爽剧”)
很好的设定,很好的开头,但越展开,就越出现偏差,这一点在钟晓芹的线索中也有所体现。
钟晓芹夫妇在国产剧《最高离婚率》中出道,但两人离婚后,却变成了言情小说里的“追妻火葬场”(意思是开始对女方不在乎,但要费尽心机才能赢回她)。
离婚之后,陈屿在两人的感情中完全没有界限感,趁女人醉酒时换她衣服,抢厕所的方式就是当着她的面小便。
陈宇追求前妻的方式,不是去理解她,而是“让她难堪,让她需要我”。两人的相互理解,似乎只是因为“现在的故事需要我们复合”,而非对亲密关系的反思过程。
(△陈屿故意举起衣架,等待钟晓芹的帮忙)
公司“小狼狗”钟晓阳和陈屿有类似的问题,他的喜好是干涉性、侵入性、支配性,感觉不到他的尊重;钟晓芹没离婚的时候,他单方面过度热情,超越了同事的界限。
钟晓芹离婚后,勾引女孩子的各种油腻招数全都用上,让观众震惊不已。
一个有勇气离婚独立起来的30岁女人想要的爱情核心是什么?当然是尊重和平等!为什么这个故事可以写婚姻的琐碎,却不能写成年人之间难得的吸引力?
(△“逃避固然可耻,但很有用”)
钟晓芹夫妇的问题确实很普遍,也写得很好,但到了再婚阶段,两人过去的问题几乎都没有解决,男方也因为某些原因工作不再忙碌,两人的和好看起来也不像成年人的自我反省,让人心里很不安。
王漫妮这部分的故事,在“两海王”出现的时候,人物就反复纠结,引来不少非议。个人觉得,这部分的纠结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不容质疑的“三正观”教育,很少体会和了解人性和情感的弱点,在学校里伟大、光荣,但走进社会,面对的却是无处不在的狡猾、油腻。
此外,当代都市女性大多面临价值观上的冲突。即独立工作会赋予女性自尊、自立等价值观,但家庭和社会的偏见会让女性潜意识地认为,必须找一个比自己优秀100%、能帮助自己跨越阶级壁垒的男人。王漫妮身上的矛盾虽然夸张,但也颇具代表性。
还有“两海王”栽培王漫妮的部分,虽然关于消费的书写常常让人觉得别扭(比如82年的拉菲这种不切实际的炫富),但王漫妮的复杂情绪是理所应当的。
但有一个基本的想法是正确的,有钱的男人会提升女孩的消费,让她脱离原来的阶层,但不能给她独立行走的能力。梁正贤只允许王漫妮认识朋友的情人,因为有钱人的规矩是原配给原配,情人给情人介绍。此外,他还把王漫妮赶出了男人的谈话范围,把她赶回了老板情人那里,可以说是一种恶毒的调教。在给她小恩惠提升消费的同时,他也在毫不留情地剪断她的翅膀和自尊。
王漫妮有男人送的车,却停不起,这个细节写得很好,刻薄又现实,对物质至上的女生来说,既是一种更深层的诱惑和刺激,也是对自尊心强的女生的警示,王漫妮就是一个物质与自尊并存的矛盾体。
赵静语出来攻击王漫妮的时候,坦言自己已经是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女人了。我也喜欢这个剧情,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挣扎。再多一笔,赵静语就不再是宫廷剧里攻击情敌的女主了,而是男权社会塑造的一只遇险的金丝雀,比工具人林有有写得好多了。
其他观众对作品的批评,比如把王漫妮的家乡描述得太偏僻、太贫穷,对体制内生活刻板印象等,在我看来有失妥当,但可以接受。写一个大城市里的流浪者回到家乡的落差,已经足够了。
真正让我感到疑惑的是,王漫妮重回上海的机会,为何要通过梁正贤的关系?这部分剧情也太离谱了,顶级奢侈品集团的老板,随随便便就爱上了朋友的前女友,还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这不是出轨吗?再一次借着老男人的关系,还遭受到他言语上的性骚扰,更让人难受。
我觉得特别让人遗憾的是,开头就有一个白手起家,买下百万珠宝的女人。何不把她作为王漫妮以后的转折点呢?这样既是对王漫妮努力的回报,又能凸显女性互助的主题。
还有一个不太重要却有些遗憾的问题。越看越觉得,三个女人之间的友情似乎只是“接受了友情设定”,却不知道为什么她们可以立刻跨越各自的阶层互相敞开心扉。如果让她们成为“盟友”岂不是更好?贵族社区里的超级妈妈、毫无干劲的物业人员、意气风发的奢侈品店员,分属不同的圈子,如果她们以“盟友”开始,以“友情”结束,是不是会更有说服力、更感人?
昨晚大结局预告发布的时候,不少观众都表示看不下去了,顾佳为什么要下乡支援烟花厂?王漫妮为什么要放弃现成的店长职位?钟晓芹为什么要再婚?
其实,如果之前的剧情能够不那么紧张,而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心路历程,这样的安排或许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顾佳下乡时,有自己的理想,最终放弃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励志教育理念,也将自己放在了孩子、家庭、爱情之前。
王漫妮放弃销售员的职业,就是为了边打工边学习,深造,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再说,自己的位置被那个从海外归来的小姑娘抢走了,她想学习,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钟晓芹的转变,应该是她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不再是经常在父母的保护下回家的乖乖女了。
但正如上文所说,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对《三十而已》的结局感到满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剧情在中期就偏离了正轨,所有的剧本都是为了制造刺激,人物转变的逻辑链非常薄弱,也有很多疏漏。比如,重逢的夫妻的转变看起来更多的是暂时的而非根本性的,让人感到不安。
大家的观影心理都被热搜和短视频拉入了“爽剧”模式,换频道讲成长和和解有点晚了,虽然成长和和解的目的本身是好的。
但我并不认为,仅仅责怪创作者误入歧途是过于狭隘了。这样的故事是由多种因素塑造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创作者的书房里有一头大象,我们在电视上不太可能看到财富的真面目,也不可能看到不顾世界观而直接表达出来的都市欲望。
由于复杂因素的影响和行业现状,卫视剧暂时还不能回到20集完结的时代,如果《三十而已》能拍成20集,或许比现在好很多。
其次,观众与创作者、社会与创作者之间是互动的。创作者们收到了“市场需要中年女性的故事”的反馈,纷纷开始动工、出新设定。但创作者们真的完全走出了旧路吗?大家是否充分了解当下的性别观走向?前夫情深意切到可以擅自换前妻衣服,追妻就是要刁难前妻这种奇怪的“爱情”,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写出来?
即便有新的价值观,在呈现上该有多大进步,电影人也要有市场考量,社交网络上对于女性第三者(甚至是疑似第三者)的识别和追捕理论层出不穷,这些声音远大于惩罚出轨男性的声音。
人们开始意识到应该欣赏岁月的美好,欣赏成熟的多元,但对女性的外貌还是很挑剔,现实中甚至“剩女歧视”依然很普遍,杨丽萍还被质疑为何不生孩子。
那么,“主流”电视剧在女性价值观方面能进步到什么程度呢?
各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不可能完全抛弃商品属性,只有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下才能产生更加女性化、更加冷静深思的叙事。
更何况,过去一个月的市场反馈,客观上鼓励了那些明明知道平庸,却依然会“爆发”的策略。
实践证明,把第三者当成靶子,会引起轩然大波;男人在感情中不断越界,被认为是纵容,而不是不尊重;女人的欲望只有符合道德标准,才相对安全。
所以我经常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国内的创作者提建议,本来以为女主直接出手的剧情不合理,夸张,结果却是第一个爆出来的剧情,本来以为优秀恩爱的夫妻之间,第三者不应该成为主要矛盾,可《林有有》却让全网沸腾了半个月。
不管怎样,我还是渴望在国产影视中看到更多能够触动到我心的女性叙事。
如果一定要选择,哪怕是现在的《三十而已》,我宁愿咀嚼它的真实与浮躁,尝试与误入歧途,总比大多数从未落地的国产工业糖精好。触动我的部分也值得去分析解读,因为我不想总在海外跨文化的都市故事里寻找自己的人生。
(△租房人都被水泵这个细节感动了)
或者我有个自以为是的建议,当有些观众看完一部电视剧想要批评的时候,如果批评的仅仅是“不够精彩”或者“第三者一点都不惨”,那么或许你可以换个角度去想。
与其和这样的工具角色斗争,不如问问自己,我们何时才能走出思维陷阱?
比如,女性的集体共鸣并不需要通过咒骂一个不可能的“坏女人”来实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