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材料市场前景广阔,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2024-06-26 16:06:48发布    浏览52次    信息编号:7668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市场前景广阔,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前言

随着中国“3060”双碳目标和全球2050净零愿景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进入快速扩张期,作为核心零部件的锂电池材料需求激增。在这波浪潮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材料高达6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中流砥柱。

对于电池材料企业来说,未来十年依然是黄金十年。尽管行业仍面临矿产资源短缺、电池材料技术加速迭代、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等挑战,但行业前景充满希望,蓬勃发展的势头不减。面对行业竞争格局不断重塑,企业如何保持快速增长和竞争优势,成为领导者应深思的问题。

引领未来转型的七大趋势

本文将对电池材料行业进行梳理分析,我们观察到未来电池材料行业面临七大趋势:

需求激增:电池和原材料市场蓬勃发展

未来十年,全球电池需求将以约3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交通运输电气化、储能需求激增成为主要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总规模将超过,电池材料价值链总值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需求占比40%。预计在能源转型驱动下,2020年至2030年中国电池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电池需求激增也带动镍、钴、锂等原材料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锂需求预计将以24%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上升。中国作为全球电池材料制造中心,预计到2030年将占到全球钴、锂需求市场的50%左右。

保障供应:原材料紧缺,企业寻找海外货源

在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新增供给相对缓慢,预计到2030年,精炼锂(LCE)供给缺口将达到200万吨,精炼镍缺口将达到24万吨。为应对供给紧张,国内金属冶炼龙头企业纷纷投资海外生产基地及原料资源,构建国内外资源互补的供给格局。紫金矿业、华友钴业、赣锋锂业等新能源产业链厂商在拉美、非洲等地布局盐湖、粘土矿等锂资源,确保上游资源的稳定可靠,助力实现市场拓展。

技术迭代:升级电池原料冶炼技术

冶炼技术创新对增加原料供应、降低行业碳足迹和成本具有巨大潜力。冶炼方面,龙头企业正加速布局直接提锂(DLE)、直接制锂(DLP)等锂冶炼技术,研究火法镍冶炼(RKEF)和湿法镍冶炼(HPAL)工艺路线,改良红土镍矿。以吸附为代表的直接提锂工艺可大幅减少盐田面积,减少自然因素(雨、雪、山洪)干扰,从而降低盐田维护成本。智利矿业部已要求所有新建锂项目均采用直接提锂工艺,以减少资源损失。中南锂业正与金源股份探讨合作,实现电化学直接提锂工艺产业化,浦项等已投资建设直接提锂示范工厂。

除了原材料冶炼技术的快速迭代,电池技术创新也对电池材料企业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电池的高镍含量要求正极材料厂商确保产线兼容多种理化指标产品;高镍三元材料的制备需要更复杂的烧结工艺和包覆等改性工艺来增加稳定性,提高正极材料厂商的技术壁垒。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仍在加大对负极、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技术创新的投入,这些努力有望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我们预计,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SSB)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将在2025年至2030年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政策制约:贸易监管影响材料供应链

电池需求的旺盛促使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法案,以在未来能源转型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和《基础设施改善法案》(IIJA),规范电动汽车和电池原材料的产地,引导龙头企业在本地打造完整产业链。不少海外资源丰富国家针对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出台政策,采取禁止原矿出口、征收税款、限制非本土企业持有矿业资产等措施。日趋严格的监管将影响供应链现有的运营模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将面临新一轮挑战。合作拓展:模式多元化助力产业链发展

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合度不断提升,业务相互渗透,协同效应不断加强,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与其他环节龙头企业结盟,扩大产业布局,获取竞争优势;金属生产企业顺应潮流,布局电池材料加工和电池生产,拓展产品组合,抢占新能源赛道发展先机;下游电池企业通过获取矿产资源,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

以华友钴业为例,成立之初公司以有色铜钴为主营业务,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新能源相关业务,打造从上游镍钴锂资源开发冶炼到三元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制造,再到锂电池回收的一体化完整布局;携手青山、淡水河谷等行业巨头,在稳固传统业务收入的同时,逐步拓展新能源业务;产品方面,与浦项化学、特斯拉等下游企业签订了2至3年的长期前驱体购销合同,建立了稳定的供需关系。

绿色碳减排:可持续支持供应链变革

低碳与可持续正逐渐成为监管部门、消费者和汽车厂商关注的焦点。作为低碳行动的先行者,不少汽车厂商积极响应,公开发布净零排放目标。由于电池占电动汽车生产排放的50%,厂商的行动必然带动上游电池材料供应商加速减排。在当前市场,不少领先的原材料企业都已制定碳减排目标,并致力于碳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紫金矿业、江西铜业集团等企业均承诺在2029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华友钴业走在前列,牵头在成都建立全球首个正极材料行业“零碳工厂”,成为全球首个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零碳工厂,并成立子公司专注于二氧化碳减排与转化技术开发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业务。

资源回收:供应缺口刺激循环价值链

随着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日趋成熟,企业纷纷加大在回收领域的布局。寒瑞钴业、厦门钨业、中威新材等企业均已建立产能约5万吨的废旧电池回收基地。不仅矿业企业、电池材料企业回收废旧电池正极材料扩大供给,初创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吉瑞科技、利合厚普等正打造新型磷酸铁锂及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回收一体化基地,打通从废旧电池拆解、正极材料回收到前驱体制造的链条。预计到2030年左右,再生电池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美元,相当于可回收材料400万吨。

未来市场制胜的五大策略

电池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行业领导者需要展现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不断提升核心能力,保持领先地位。我们提出以下五大策略,助力企业赢得未来市场:

积极参与价值链的延伸:部署上游优质资源(如优质镍、钴、锂矿资源)抵御供给短缺和价格波动,或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如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等)延伸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和成本优势;此外,通过合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渠道,聚焦新品类,实现多元化业务增长。建立全球治理体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资源与效率平衡,积极应对日益严格的海外监管挑战;在保持总部管控职能的同时,借鉴全球模范公司的最佳实践,按站点、产品或区域设计组织方式,选择关注生产利用率或独特的竞争市场定位。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中长期战略,在采购、生产、营销等端到端价值链运营中,通过多种改善方式最大化“单位绿色资源利润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动可持续能源应用;针对业务端的脱碳目标,通过从基线诊断、机会识别分析到行动计划的“三步走”法,制定明确的碳减排措施,实现碳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跨周期管理企业资本:基于市场供需与定价构建周期理解,融合中长期投资策略、经营策略与资本策略,打造高自由度跨周期的管理策略;结合卓越运营,改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结构性禀赋,培育嵌入组织思维与行为的周期性能力。精益管理与数字化相结合:将数字化与精益有机融合,重塑端到端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与卓越运营; 聚焦五个维度,选择并部署数字化精益工具,提升各方面效益(详情可参阅《精益管理与数字化:打破边界、共同跨越,打造企业持续竞争力》);根据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工具,提升运营效率与生产力。

结论

中国企业在电池材料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有目共睹,市场发展趋势也将为广大企业带来无限机遇。同时,行业需要面对供应紧张、海外监管趋严等诸多挑战,还必须应对数字化、低碳化的行业变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凭借明智的战略选择和持续的能力提升,中国电池材料企业一定能够砥砺前行,在变革中求进,结合市场发展、自身禀赋和客户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再创辉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