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带货数据流量造假乱象频发,你还敢信吗?

2024-06-12 19:03:54发布    浏览53次    信息编号:7506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网络直播带货数据流量造假乱象频发,你还敢信吗?

近日,针对直播带货虚假流量现象,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不得发布虚假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不得虚构、篡改关注度、观看次数、点赞次数、交易量等。记者发现,不仅是直播,当前网络平台也频发虚假流量乱象,已形成庞大的黑灰色产业链,破坏了市场竞争环境,扰乱了舆论生态,也暴露出平台管理和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已形成“流量引流”手段多样的黑色产业链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点名数位明星,指出他们涉嫌在“双11”直播期间伪造订单,“夸大”观看人数和销售数据。

无独有偶,抖音安全中心宣布,截至2020年11月30日,该中心“啄木鸟专项行动2020”已处罚涉嫌刷粉丝、刷热度账号120多万个,封禁违规直播账号67380个,其中约1.5万个账号因涉嫌无人直播被封禁。

记者发现,流量诈骗已形成完整而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从各类网站、电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到社交媒体,手段各异、无处不在。目前,不法分子比较常见的“引流”手段有利用“群控”拉高音量、利用黑客技术攻击后台,达到“引流”效果。

“群控”的本质,就是用多部真实手机或者模拟多部手机,在手机里安装脚本软件来控制手机上的App,修改手机的软硬件信息,达到模拟手动使用App的效果。这类软件一般打着“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旗号,一套USB hub设备就可以配合软件使用,30部手机的“入门级”群控报价近3万元,群控越多越贵。

调查中,记者从QQ群中了解到,疫情期间有个“兼职好办法”——“攻外链”,即用手机通过内置脚本自动模拟人工点击新闻、视频等APP,达到平台的阅读量指标后获得奖励。该网友告诉记者,一部手机一天能折合收入30到50元,投资100部手机,一天就能赚3000到5000元。

除了利用“群控”方式点赞、评论、转发,还有不法分子利用该技术提高App下载量,骗取推广费。此前,在广东警方的配合下,北京警方破获了一个利用电脑软件控制大量手机虚拟下载安装App产品骗取推广费的犯罪团伙。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警方发现涉案公司内有多处“手机墙”。每一面“手机墙”由近百部运行手机组成,通过自动程序重复点击、下载、安装手机App市场运行软件的动作。

记者了解到,利用黑客“暗链接”技术,以诱导方式非法“引流”、增加流量也是新手段之一。据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民警介绍,2020年初,北京多地单位、企业网站点击后自动跳转至境外赌博网站。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将境外赌博网站的“暗链接脚本”植入这些网站的后端服务器,使点击或搜索访问时显示赌博网站信息,进行推广,将流量引流至境外赌博网站。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据造假的门槛和成本迅速降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表示,虚假流量噱头层出不穷、痼疾逐渐滋生的背后推手,就是庞大的利益链条。尤其是一些平台为了获得流量,甚至和数据造假者一起穿上“皇帝的新衣”,默契地一起上演“互相搞笑的闹剧”。

导致交通欺诈难以管控的关键因素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虚假流量非常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其实质是个人信息泄露后的“变异”,成为数据造假难治理、难根治的根本原因。负责该案的一名警员告诉记者,制造虚假流量的不法分子手中的很多平台账号都是通过QQ群、微信群、贴吧等渠道打包购买的,这些账号早期都是被其他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手段破解后出售的。同时,由于很多社交或电商、短视频平台都可以通过同一个账号“关联登录”,不法分子手中的这些账号可以用来在不同平台刷数据流量。

据腾讯防火墙团队介绍,这类虚假流量还可以用来实施诈骗和欺骗。比如通过“群控”系统,批量用美少女头像添加好友,在用户同意后,按照“剧本”拉进各种群,获取用户信任,包括股票推介群、虚拟货币群、投资群等,里面有骗子、推销,还有各种套路。这种大规模、批量的操作,并不求全面,更像是“撒网捕鱼”。

也不乏利用其制造谣言、煽动舆论的案例。2020年6月,澳大利亚研究所长达27页的研究报告《像病毒一样:冠状病毒错误信息的有组织传播》显示,自2020年3月以来,一群有组织的“喷子”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冠状病毒是人造生物武器”的阴谋论,并在相关主题中,共有2903个推特账号和4125个网站链接组成一个转发、推送消息的群组,他们还互相转发消息,扩大影响力。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杨健表示,无论是引导流量还是创造流量,都可能由专业的企业团队操作。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尤其要警惕流量造假和算法推荐相结合,利用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利用虚假流量夸大关注度,目前商业领域不正当竞争中此类行为屡见不鲜。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把舆论带入意识形态、政治领域,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杨健说。

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表示,虚假流量并非发生在互联网行业个别环节,而是蔓延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它不仅威胁网络空间安全,还与下游黑色产业各类违法犯罪、侵权行为纠缠在一起,对现实社会的安全和秩序构成巨大威胁。

多方合力构建坚强监管网络体系

2020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今后网络信息内容的使用者、生产者和内容服务平台不得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造假、流量诈骗、账号造假等违法行为,否则将依法追责、处罚。受访者建议,司法、监管部门要统一认识,明确问题,严格执法,构建不同平台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铲除这一违法产业的根源。

一是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点击欺诈行为的跟踪分析力度,通过个案分析,明确点击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防止跨监管、边缘监管领域出现灰色地带、真空地带;加大相关领域监管机构的技术力量,提升发现、取证、认定违法行为的技术能力;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暗刷”活动的打击力度,对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加强与相关监管机构的技术和业务合作,共同治理网络乱象。

其次,互联网平台需要不断更新恶意账号识别安全策略,在识别、清理虚假流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新的虚假流量产生。为防止互联网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默许平台数据造假,有专家建议国家应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平台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和审核,防止被水洗的数据危害数字经济。

此外,政府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杜绝假数据的关键是构建诚信社会,如将参与数据造假的人员列入失信人黑名单,使其在网络空间难以活动;将纵容假数据的平台列入失信企业名单,增加数据造假者的社会成本,形成“一次造假,长期受限”的压力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假数据乱象。(记者吴梦大陆 田晨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