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文学史著作中陶渊明书写的考察与研究,你了解多少?

2025-10-27 22:05:30发布    浏览9次    信息编号:12054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美国中国文学史著作中陶渊明书写的考察与研究,你了解多少?

这幅张鹏所绘的《渊明醉归图》,采用纸本设色,尺寸为120×60cm,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

撰文=刘丽丽

来源=《中州学刊》2022年第8期

本篇约7100字,阅读约需要17分钟

最早受到西方学界关注的中国诗人当中有陶渊明。陶诗英译起始于19世纪末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编著的《古文选珍》以及《古今诗选》。美国学界对于陶渊明诗歌的翻译,开端大概就是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所编的中国古诗英译选集《神州集》,其中纳入了陶渊明的一首四言诗《停云》。此后美国学界针对陶渊明诗文的翻译以及研究著述陆续出现,尤其是美国学者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著作里都有关于陶渊明的表述。美国著作中有关中国文学史里的陶渊明书写,是英语世界用来建构以及传播陶渊明形象的重要文本依据,对其展开考察与研究,不但能够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异域中国文学史里的接受情况,还能知晓其评价与地位,并且还可以揭示西方中国文学史怎样重构陶渊明形象,进而为国内陶学给予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中国文学史中的陶渊明书写

《归去来辞图》为马轼、李在、夏芷所作,其采用纸本墨笔,尺寸是27.7×643.9cm,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1950年,美国汉学家海陶玮所著的《中国文学论题——纲要和书目》出版,这为美国人首次编写的通史型中国文学史著作,该书第四章“楚辞和赋”提及陶渊明的《闲情赋》,还列出《闲情赋》《感士不遇赋》以及《归去来兮辞》的书目,第七章“乐府和五言诗”提到陶渊明于五言诗演变里的贡献 。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学界出现了3部由华裔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中一部是陈受颐写的《中国文学史纲》,另一部是赖明写的《中国文学史》,还有一部是柳无忌写的《中国文学新论》,这几部著作均在某个章节集中记述陶渊明。陈受颐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纲》在第十章重点介绍了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家族阅历、思想观念以及主要作品等情况,在第十二章中重点介绍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责子》等诗文,并且还简要分析了陶渊明与其他诗人的风格差异。赖明所著《中国文学史》,将陶渊明当作六朝文学代表来加以重点观照,其中“陶潜的生活”部分,介绍了那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潮流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还结合相关作品,介绍了陶渊明具有的家族身世,其生活阅历,亦或是性格特征,还有嗜酒爱好以及身后声名等;“陶潜的诗歌”部分介绍了陶渊明诗文的总体状况,并且翻译了一些具体作品。柳无忌所著《中国文学新论》,于第五章里,着重论述陶渊明,其观点为,“他对作官心生厌恶,且在换代之际,宦途充满险恶,这些因素驱使他返回家园,而他是以躬耕之士的身份,在贫寒家境之中度过自己的余年”,与此同时,编著者结合具体多篇诗文,谈论陶渊明读书之事、弹琴之事、饮酒之事等,以此阐明陶渊明诗文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以及西方读者对于陶渊明的接受心理等 。

步入21世纪之时,有两部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著作在美国问世了,其中一部是在2001年,由梅维恒担任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另一部是于2010年,由孙康宜和宇文所安共同担任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它们各自的中译本分别是在2016年以及2013年出版的,这两部文学史在多个章节当中都对陶渊明进行了论述 。前者于第十三章所谓“东晋和宋的诗歌”里头将陶渊明的家世阅历予以详细全面介绍,还对其诗歌主题、主要作品以及后世作家对于他的接受情况等逐一阐述陈述,第二章、第六章、第二十五章等诸多章节都分别提及了陶渊明,展示体现出陶渊明在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在“陶渊明”专题里,后者着重去叙述陶渊明的文学地位,叙述其生活阅历,叙述其创作主题,叙述其艺术技巧,叙述其后世影响等;在其他章节,当介绍张衡、苏轼、谢灵运等作家时,当介绍隐逸诗歌、玄学、拟古诗等文学主题时,当介绍绝句、诔文、非正式写作等文体类型时,常常会提及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

桑禀华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简史的著作,且是美国最新的,2016年其在国内有了中译本出版。该书第二章将陶渊明当作是那种疏离政治、具备鲜明反抗个性的诗人,对其思想观念、内心世界以及相关诗文展开了分析;第三章讲述了《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以及文体方面的贡献 。

由以上梳理能够看出,美国中国文学史针对陶渊明的书写,从仅有的只言片语的印象式介绍,逐渐变得丰富且具体,将陶渊明当作一位不可被忽视的中国诗人,在时代背景方面,在思想品格方面,在性格特征方面,在诗文创作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书写。

二、美国中国文学史对陶渊明形象的多维建构

佚名所绘的《桃花源图》,其为绢本设色,尺寸是23.4×21.3cm,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美国的中国文学史,除了在整体方面极其重视以及高度评价陶渊明,还针对陶渊明形象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建构,以及书写。

1.

美国中国文学史著作在书写陶渊明时,相较于国内文学史中的相关书写,更注重于把陶渊明置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进行审视与书写,以此阐明并突出陶渊明身为中国古代一流文学家的地位以及重要影响,除了在朝代文学中着重书写外,在涉及其他主题、人物、体裁之际,也常常提及陶渊明的贡献,进而在思想、题材、风格、体裁等方面构建起一个陶渊明研究场域。

在《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里,于“第二章神话”这一话题之下,突出了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在“第六章超自然文学”这个话题之下,照样突出了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并且认为这部作品延续了神话学传统,还判定其是一篇比较出色的文学作品。于“第二十五章诗与画”里,特意提及陶渊明一首易被忽视的四言诗《扇上画赞》,认定“图画上的题记在过去文献跟当前图像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赋予该首诗崭新的价值与意义,又提到陶渊明的《尚长禽庆赞》,认定“或许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新体题画诗”,预示着陶渊明诗文在文学方面的一个新发展。在“第四十三章前现代散文文体的修辞”里就谈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还给出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觉得那“很契合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惯例”,原因在于旨在获得作者确切意义的那种精确性是不符合中文修辞语境的,要知道最理想的文本应该给读者留出发挥写意的空间 。

在谈到“绝句的兴起”之时,《剑桥中国文学史》表示,除了《玉台新咏》里面贾充及其夫人的作品之外,“那么最早的联句是出现在陶渊明集中”;在说到“非正式写作”之际,它又讲,“自四世纪末诗人陶潜以来,散文写作就已经触及私人事务”。桑禀华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将《桃花源记》认定为一篇最早的、具备自觉文学意识的虚构小说 ,“要是自觉创作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种作者观念 ,而这种观念唯有在文人凝聚成一个阶层时才能够成型 ,那么让陶潜这样一位拥有清晰文学身份意识的诗人去创作一篇最早的自觉的虚构小说 ,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些论述揭示出了陶渊明于具体文学体裁类型方面的开拓性贡献 。

2.

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存在明显区别,西方学者擅长凭借思想信仰以及具体诗文去解读陶渊明,进而得出和国内学界有所不同的结论,这种结论对美国中国文学史关于陶渊明的书写产生了影响,书写者尝试从诗人思想信仰和具体诗文里揭示陶渊明内心深处以及其作品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丰富性标点符号。

陈受颐觉得,陶渊明的哲学是儒、道、佛元素的有趣且和谐的结合,是对他有吸引力的,详述了陶渊明身上含有的各种思想元素,以及在相关作品里的表现,认为在其人格的文化构成方面,更受中国传统道家的影响。赖明的《中国文学史》一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所生活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以及儒、道、佛等思想对文学以及文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具体诗文,深刻挖掘了其内心的矛盾性还有复杂性。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介绍了陶渊明面对投身仕宦的人生抱负,介绍了陶渊明面对归隐山田的恬淡生活的选择,认为“陶潜所面临的二元内在紧张在当时颇为常见”,认为“通常表现为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之间的对立”,归隐这一母题在士人文化中无处不在,这些难以忘情于仕途的士人们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一种出世态度,陶潜不但用言辞退隐,而且用行动退隐,是颇为难能可贵的。表现了陶潜人格中一种深层张力的是,陶潜的一些作品像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记》、第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以隐居为主题的《归去来兮辞》,均是《老子》里景象与语言的回响,而陶潜诗歌中典故的主要来源是另一部道家文本《庄子》,排在《庄子》之后的典故来源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 。《剑桥中国文学史》解释说,孔子主张即便环境恶劣也应注重修身,还主张“君子”在危乱之时从公共事务中急流勇退。这些看法,与庄子对文明的批判合在一起,成为隐逸作家强有力的文学修辞。最著名的例子,如陶潜。认为陶渊明的著名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充满着东晋玄学的智慧。“不是山水本身吸引观者,吸引观者的是能照亮自然万物的‘玄览’。心智之强大如许,以至能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

桑禀华这样揭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这种以沉思当作形式的田园诗,实际上也是政治抗议表达的其中一种方式 ,尽管儒家传统向统治者警示要把劝谏视为促使政治清明的忠诚行为。然而真正勇于发出批评声音的官员,却常常会遭到被贬职并被外放的命运 ,当劝诫以及抗议失去效用的时候 ,有品德的人还能够选择退隐到山林之中 ,如此一来儒家的忠臣便转变成为了隐士 ,也就是字面意思所说的“隐身的士人” ,从而退出了追逐名声、利益、权力的世俗社会 ,面对着一方面是对建功立业的热切渴望 ,另一方面是在简单快乐里寻觅安慰的梦想 ,对自然进行赞美 ,对真情予以赞美 ,但却并未真正将这样的矛盾化解掉 。入于世间,以及退隐的这种冲突,在陶潜,也就是365年到427年这个时间段的许多诗里面,都有所体现。

在这些理念产生的影响之下,陶渊明的诗文出现了更为 of 的解读方式。桑禀华持有这样的观点,陶渊明的三联诗《形影神》里,“入世雄心与简单快乐之间所存在的冲突,是在自我不同部分的对话当中得以体现的”;而《归园田居》传达出“摆脱忧虑并非轻易能够做到之事。回归故里的小农场的确能够远离官场的束缚羁绊,然而诗里的主人公却又陷入到了更大的自然之网里,此处的力量同样并非他自身所能掌控控制的”。

3.

国内中国文学史对陶渊明的书写,多倾向于进行个案描述,美国中国文学史对陶渊明的书写则不同,对陶渊明的对比性介绍,不仅存在于朝代文学或者专章论述当中,而且还出现在其它文学人物或者文学现象的论述之中,这使得陶渊明的特征以及影响,在对比书写里变得更加鲜明还有全面。

一是将陶渊明与前代的文学家进行对比,比如在说到张衡《定情赋》之时讲 :“ 东汉末年以及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创作过有着相同主题的赋作,所有这类作品的标题都是‘定情’二字经过变体而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陶潜(365—427)所创作的《闲情赋》。”在提到张衡乡村题材作品之际说 :“ 张衡笔下所描绘的乡村,乃是一种理想化的隐士生活,成为了后世乡村生活描写的典范,其中涵盖着‘田园诗’领域的名家陶潜。”

二是存在陶渊明与同时代文学家的对比,《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觉得,在东晋以及刘宋时期成功挣脱玄言诗的束缚,并且开创文学风气之先的,陶渊明和谢灵运是突出的代表,还把前者的田园诗跟后者的山水诗开展比较,以此突出陶渊明诗歌把日常生活纳入诗中的自传特征。就《剑桥中国文学史》来看,一方面详细提到了谢灵运所受到的来自陶渊明的影响,指出谢灵运所作《石室山》深受陶渊明《饮酒》诗结尾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深刻作用进而还有巧妙运用;另一方面展开了两人异同的比较,表明“两位诗人对待他们的阅读都非常认真,通过用其所阅读的各类典籍以此观照自身经历、提问置疑自身经历、维护其对于自身经历的看法以及理解自身经历” 。两位诗人皆与自然界展开持久挣扎,陶渊明的挣扎体现于开荒种地,将荒野转变为田园,始终忧虑其农作物以及自身,即他作为诗人的成就,会被荒草覆盖并吞噬,进而湮没无迹;谢灵运与自然的挣扎呈现于从山水中获取意义,把多重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多重经历、思想和情感构建成一个意味深长的整体,且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整体上铭刻他个人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达成开悟。

三是存在陶渊明同后世文学家的对比,在跟鲍照、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物的对比里头,突出后世文学创作对于陶渊明的追慕、接受以及继承,展现陶渊明于思想、题材、艺术等层面所拥有的开创性文学地位以及作为文学典范的意义,陈受颐《中国文学史纲》觉得杜甫短诗跟陶渊明诗歌存有相似之处,“都拥有逆境中维持幽默的能力,所以即便饥饿与贫穷也不会致使精神的丧失以及堕落” 。杜甫后期,描写自然的诗歌变多,这既是陶渊明诗歌传统在持续,又是宋代诗歌的先锋。《剑桥中国文学史》觉得,后世文人像苏轼等,对陶渊明形象以及文学地位变得重要影响颇大,他们对陶渊明作品里文本异文的挑选,巩固了陶渊明是一位宁静自然的隐士、对诗艺毫不在意的形象,苏轼最是推崇陶潜,还曾经模仿过陶潜的诗风。《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持有这样的观点,晁补之跟着苏轼将陶渊明视作文学典范,“然而晁补之对于陶潜的追慕呈现出一种不再投身政治事业的文化转向,并且是对文人的重新定义”。

4.

美国中国文学史在书写陶渊明时,常常会自觉去思考陶渊明诗文传达出的人类共通情感,还会探讨西方读者关注并喜爱陶渊明的客观原因,也会谈到世界范围内异域作家对陶渊明的接受,籍此说明陶渊明诗文具备的普遍价值以及世界影响。柳无忌从哲学跟思想的角度剖析陶渊明的诗歌,称:“这样的诗展现出一种闲适、宁静,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统一的奇妙意境,此意境构建起了中国哲学认定的最高幸福。”陶潜借其作品,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纯朴且深刻之思考,温和的个人见识,坦然的心怀,奉献给读者,其诗对中国人民有强大感染力,因思想感情具共同性,这些诗定会让别的国家人民对他感到亲切,他又从陶渊明艺术风格及西方读者接受心理角度,剖析西方读者喜爱陶渊明之原因,如此向西方读者推荐陶渊明作品:中国大诗人中陶潜大概是最易为西方读者欣赏的 。对于刚开始接触中国诗的西方读者而言,他是一位可供挑选的恰当诗人,原因在于他的诗作较少运用典故,欣赏这些诗作并不需要诸多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知识。任何一个人,要是能够欣赏罗伯特·弗罗斯特那充满温暖的人情味,那么也就能够欣赏他。阅读他的诗应当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长意味。理想的时间与地点是在夏天的户外或者冬夜的炉边,并且手边还要有一杯温热的酒!他所创作的各种体裁以及题材的篇章均值得去阅读。

三、美国中国文学史陶渊明书写的意义

名为唐寅(款)的《渊明抚琴图》,其材质为纸本,运用设色技法,尺寸是70×34cm,属于私人所收藏的物品。

美国存在对中国文学史里陶渊明的重视以及书写,从西方汉学的角度,认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与国内研究相互呼应,同时,这种书写还从“他者”认知角度构建起更为复杂矛盾的陶渊明形象,对国内陶学研究具备参考借鉴意义。

1.

从整体方面来看,美国所著中国文学通史,无论其体系怎样简单,无论其体量怎样单薄,都不吝惜笔墨去对陶渊明予以书写,这展现出陶渊明于中国文学史上具备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表明西方汉学界对陶渊明地位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这些文学史统统在整体上针对陶渊明表达了高度赞誉,就比如说呢,《剑桥中国文学史》觉得陶渊明“被公认为乃中国传统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觉得“陶潜是唐代以前最为出色的诗人”,陈受颐评定陶渊明是“伟大的文学巨匠”,柳无忌认为“魏晋时期钟情自然以及其它诗歌学风在陶潜(365.—427)的作品里抵达高峰”。这些“他语书写”跟本土评判是相契合的,表明了西方汉学界对陶渊明地位和影响的认同。

海陶玮是研究者,是美国本土首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内容者,他编写了《中国文学论题》,此书对美国学界认识陶渊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中国文学论题》基本不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做介绍和赏析,却不吝惜文字,在两处介绍陶渊明以及其作品,还推荐一些诗文译本,海陶玮在1970年出版了《陶潜诗集》,这是英语世界第一部陶集注译本,他在英语世界较早发表重要的陶学论文,最后被称作西方第一位陶渊明研究专家 。

2.

美国中国文学史在书写陶渊明时,与国内中国文学史不一样,它觉得陶渊明形象是理想偶像,是借由诗文自塑或者通过媒介他塑而形成的,并非真实历史里的陶渊明,这种观点渐渐成了西方陶渊明研究的主导观点,影响着西方对陶渊明的认知

田晓菲于写作《剑桥中国文学史》“第三章从东晋到初唐(317—649)”之际,设置了“陶渊明”专题,其觉得陶渊明作品内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以及主动创作的艺术痕迹,“陶渊明把这种叙事因素融入至诗歌自身当中,从根本上使他的诗歌变成自传,尽管此自传呈现的是一个高度建构的自我形象,并非‘客观’的记录……他是我们所知晓的首位在长且具备叙事性的诗歌标题里标识创作日期的诗人,这在后世成了一种常见的做法。”这种解读着重于从作品文本着手解读诗人自身形象,去还原创作动机,将陶渊明的诗文视作是“树碑立传、以文传世”而特意为之的作品,这就解构了陶渊明真率淳朴的个性。与此同时,她把陶渊明研究放置在了中古时期手抄本文化的参照框架里,针对历代不一样版本陶集中的异文展开考证以及分析,目的是说明中国传统诗学里的陶渊明形象怎样在苏轼等历代文人借助选择“正确”异文来把控陶诗文本样貌,又怎样在持续重新加工、编辑修改的过程中建构而成。

当北宋学者碰到陶渊明作品里“有一字而数十字不同者”这类情况时,对陶渊明的普遍认知就给文本异文的挑选施加了深远影响,在陶渊明的整部文集中,我们常常能见到选此异文而非彼异文会给一首诗带来极为不同的解读,陶渊明的事例对理解手抄本文化的问题格外具有启发价值,还让我们目睹对一个诗人的某种特定形象的期盼怎样把一位或许颇为复杂的人物简化成一个文化偶像。

中国国学界对诗文书画具高超造诣,常以意象传达情感;而绘画侧重以画面表情,与诗文书画不同;舞蹈利用动作流动抒发心情和塑造形象。但是二者往往不是在某个单一视觉要素表达相同情感,而是通过不同媒介和艺术形式,共同构建人类情感表达的多元体系。书写美国的中国文学史的人士,对陶渊明不存在天然的崇敬、亲近心理,而是将陶渊明放置于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以及文化背景里审视,运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书写这位中国诗人,把陶渊明的诗文视作高度建构的形象,并非是客观记录,高度突出并展现了对中国文学所理解的多样性、理解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

结语

西方针对陶渊明展开解读与建构,给国内陶学提供了一种外部视角,从国外汉学角度认定了陶渊明于中国文学史上具备重要地位以及影响,对国内陶学的传统观点构成质疑与挑战态势,进而给国内陶学提供了解读陶渊明的崭新多维视角,对国内陶渊明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陶学是一门有着世界意义以及影响的学问,美国中国文学通史型著作里的“陶渊明书写”,有着和国内陶学一样的阐释,还有不同的建构,总结剖析美国中国文学史里的“陶渊明书写”状况,不但能够确定西方汉学界对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以及影响的认可,还能够让我们知晓西方世界关于陶渊明认知与记述的知识,吸收借鉴国外陶学具备价值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丰富完善国内陶学的研究,东西陶学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一同推动世界陶学持续走向深入。

郑重表明,此篇所涵盖内容之目的在于进行分享,版权归属于原来的作者所有,原文单独仅仅代表原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这个公众号的观点或者立场,要是存在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者其他方面问题的情况,需要在本文发布之后的15日期限内和这个公众号予以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立刻做好更正或者是删除相关内容的举措,这个公众号拥有对于此声明的最终解释的权利 。

推薦閲讀點擊圖片進入可購買

在故紙堆里尋些未來的意義

——我因何寫作了《古典中國的側面》?

20余名资深记者和主编联名推荐!

↑点击购买作者亲笔签名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