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电脑包 IBM成立百年后又要拆分出公司,其兴衰历程值得思考借鉴
2025-09-15 03:02:06发布 浏览14次 信息编号:11751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ibm电脑包 IBM成立百年后又要拆分出公司,其兴衰历程值得思考借鉴
二零一一年,IBM度过了它的百岁生日,距离二零二一年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整整十年又过去了。
昨天,IBM宣布要拆分出一个公司。
这并非一篇回顾IBM公司发展历程的文章,而是:IBM几乎贯穿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它堪称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它的经营策略与成败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老沃森时代
老沃森给小沃森打下了基础:
1. 市场占有率:IBM的卡片计算器市场占有率很高的。
2. 企业品牌:IBM,企业级,值得信赖。
建立了稳固持久的客户信任,确保了交易协议的稳定持续,长期合作不断。
二、60年代:小沃森时代
1956年老沃森去世,小沃森42岁。
小沃森掌管IBM期间,恰逢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的时期。他随即创办了IBM沃森研究院,致力于研究信息技术尖端技术。得益于这一举措,IBM的计算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包括硅晶体管、磁芯存储器、集成印刷电路板、首批数据库系统、首个操作系统以及最早的商业编程语言。如此多的创新科技,竟然在1964年那个时间点问世,着实令人惊叹。
1971年,已经57岁的小沃森事业达到顶峰,他卸任总裁职务,选择享受悠闲生活。这一决定无意间给IBM带来了一个内部规定:员工必须服务满十年。我认为这个制度非常合理。就连曾力图挽救公司命运的郭士纳,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则。
三、70年代:小型机时代
七十年代属于小型机时期,其显著之处在于成本较低。不过,技术层面并未实现重大突破。尽管客户群体逐渐转向中型及大型企业,而非IBM惯常服务的巨型客户,但本质上仍是面向企业级用户,业务模式大同小异。因此,IBM在那个十年并非遭遇失败。
1998年,小型计算机公司DEC,遭遇了便携式个人电脑公司康柏的吞并。2001年,康柏又成了惠普公司的囊中之物。
四、80年代:个人电脑时代
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II这款产品。Apple II是个人电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人类首次拥有了个人电脑。
乔布斯非常懂得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诀窍,那就是将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加以隐藏,同时将消费潮流带给普通民众。这种理念也被乔布斯运用到了智能手机的开发上。智能手机本质上就是一款具备通信能力的便携式电脑。
这个领域并非IBM的强项。IBM更精于供应企业级工业产品,对于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商品则经验不足。要构思设计面向大众的电子产品,要推广营销面向大众的电子产品,要分销销售面向大众的电子产品,这些涉及的文化理念、工作方法、分销途径、绩效评估以及奖惩机制,都与IBM固有的发展轨迹存在天然的不协调。
但是IBM作为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展现了领导者的产业担当:确立个人电脑硬件的公开规范,只要满足规范,任何厂商都能生产个人电脑。Intel的处理器、3Com的网络设备、微软的软件系统、Dell的整机装配,都请加入进来,全都欢迎。实现开放。因此,这些原先的跟随者后来都发展成了行业巨头。
虽然,IBM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五、90年代:郭士纳
1993年,郭士纳成为IBM的董事长兼CEO。
八十年代,个人电脑才是备受追捧的热门产品,而企业级产品并非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IBM公司的股价在那个时期大幅下滑。
我个人认为郭士纳确实令人钦佩,因为他切实地重塑了IBM的经营模式,我清楚,要调整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究竟有多复杂。
先前IBM基本上是从事标准硬件产品制造与贩卖的企业。IBM的计算机配备自家的芯片与存储核心技术,技术壁垒高,因此获利丰厚。至于软件部分,IBM从1970年代起就确立了与合作伙伴共谋的开放策略,自身并不直接研发。因此,尽管IBM是首个推出商业化编程语言的机构,也是首个研发关系型数据库DB2和首个开发操作系统的公司,但该公司的软件产品始终发展平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BM将服务器操作系统更换为依据Unix许可的AIX系统,而其DB2数据库在与后来者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完成最初的止血措施,包括降低成本和裁减人员后,郭士纳着手推行IBM软硬结合的产品方案,收购了与微软竞争的Lotus公司,该公司后来更名为Notes,并且它被认为是全球首个OA协同办公平台,尽管有人声称OA是中国发明的术语,以及OA软件是中国独创的,这种看法并不准确,目前来看,微软依然依靠其现金牛业务维持运营而/Notes被IBM在2018年卖给了一家印度公司。
郭士纳确实抓住了有利时机,那正是网络商业交易迅猛发展的阶段,他于1993年履新,次年美国网络商业交易领域便迎来了高潮,eBay和Yahoo都在当年问世,同时Java技术也迎来了腾飞,1997年JSP技术面世,1998年J2EE企业级中间件技术问世。IBM也借此良机,发布中间件产品,起初为HTML Web服务提供支持,随后紧接着为JSP技术提供支持,再往后紧接着为EJB/J2EE企业中间件技术提供支持,这种企业级服务器端软件,成为了IBM的软件盈利核心,实现了郭士纳提出的IBM向软硬件整合产品方向发展的转型计划。
这并非郭士纳卓越之处的全部。郭士纳最为非凡的成就在于革新了IBM的商业运营方式。然而,这一商业模式的转型,至今仍鲜为人知。具体而言,IBM由此从一家销售标准软硬件结合产品的企业,转变为一专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组织。
郭士纳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阐明了所谓的解决之道,并最终拍板决定:倘若客户需要便器,IBM同样提供。
嗯,这就是解决方案。
一些企业,以为在售卖自身的应用软件时,也销售服务器和存储硬件,还提供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以及中间件,便构成了整体解决方案,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专业的服务供应商,应当以用户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用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不论这些产品是否由本公司开发,或者本公司是否有能力进行研发。
一些软件公司觉得,出售自己无法研发的通用软硬件产品是没问题的,但出售自己能做的应用软件产品则不行,所以这些公司多数的运营方式是:能做的软件就售卖软件,做不了的软件就进行定制开发,而不是销售其他公司的软件产品,这种现象,既受公司文化的影响,也受考核机制的作用。
商业形态的演变,必须投入大量细致的劳动,郭士纳为此也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挑战:
1. 换人:把董事会和高管几乎大换血。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考核表现:优异成果促使。为了达成显著进步,必须借助外部资源,而非完全依靠自主设计。
经营理念从技术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产品策略从自主设计转向整体方案整合配套。
我知道,这三件事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崩一身血的事。
然而郭士纳取得了成功,这足以掩盖他所有的过失。倘若郭士纳遭遇失败,那么他推行的那些举措,必将被那些好辩之人,剖析出诸多指责的理由。
郭士纳相当幸运。在IBM深感头疼的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他却在规模适中的市场重新夺回了优势。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在于:英特尔公司的x86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出了x86服务器CPU,名为至强。紧接着,IBM和HP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x86服务器产品,彼此竞争激烈。而当时的戴尔服务器、联想服务器以及浪潮服务器,都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显著的影响力。
所以说,郭士纳机遇相当不错:碰到了硬件技术革新(Intel至强),碰到了软件技术发展(Java/J2EE/企业中间件),碰到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投资消费浪潮。
做成某件事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有利时机,选择合适的环境,并且得到周围人的支持,这些条件全部具备,才能取得成功。此外,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六、2000年代:彭明盛
2001年,郭士纳结束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在他负责的八年时间里,IBM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2002年,彭明盛开始担任职务。紧接着,他买下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业务。这确实是一步高明的决策。
众所周知,咨询行业属于无法简单复制的智力型服务领域,其核心在于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而非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这类服务具有显著优势:可以直接与公司最高决策者沟通,能够将单一问题转化为系统性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服务单价,能有效增加项目成交概率,还能促进客户快速完成签约流程。
郭士纳虽然使IBM转变为提供整体方案的企业,但缺乏核心驱动力,这种方案模式在客户那里仅触及CIO和IT部门,这样的进展怎能应对IBM不断加大的营收需求?
彭明盛主要对郭士纳制定的策略进行了巩固,从而带来了显著的整体成效。
七、2010年代:罗睿兰
2012年,罗睿兰接任彭明盛。
2012年是什么年代呢?
2012年,网络企业释放了许多数据存储系统、非关系型数据库、集群式应用框架以及数据挖掘工具。这些成果均经过大型网络机构的广泛运用检验。
二零一二年,AWS推出基于订阅的硬件云服务方案,同时提供系统软件云服务,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直至二零一五年实现盈利,才证实其商业构想获得成功)
IBM公司很早以前就为硬件大型机提供金融租赁服务了,但是一直没能想出改变商业模式的办法,没能像AWS那样转型。
三大招全都出错牌:
该平台是当前最高层次的应用开发环境。GAE模式现阶段显得不恰当,时机把握不佳。IBM将其收购,但随后将其整合了进去。
2. :私有(混合)部署云计算平台。的颓状已经现实证明。
3. :最底层的数据中心设计与运营。
大家都觉得微软的转型是最成功的:
微软的桌面和服务器产品目前的销售收益依然可观,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
微软转向云业务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云收入上,这一点非常突出。然而,该公司在向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整体表现却并不理想。人们往往忽略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应用程序或软件的本地部署方式,其次是账户注册可以在云端完成,最后是文件和数据的存储既可以选择云端也可以选择本地。
Azure包含云服务器、云存储、云CDN和云网络带宽四项核心业务。我对此深感钦佩微软。毕竟作为一家纯粹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敢于持有如此庞大的硬件资产,这令众多同行难以认同。但幸运的是微软早些时候曾涉足过硬件领域。
设备包括平板电脑、NOKIA手机、XBOX等等,若缺少这些设备,一家软件公司要拥有大量固定财产,实在难以想象。
互联网领域,Bing搜索、Skype等平台贡献的收入规模非常可观,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
在云计算的蓬勃时期,SaaS云服务模式取得了成功,AWS和Azure云硬件模式同样获得了成功,现阶段似乎没有其他不同的成功模式显现出来。
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时期,昔日的企业软件霸主SAP如何调整经营思路,转向新的商业形态,同时,早年的企业硬件领先者IBM又怎样进行商业模式的革新?
是否遭遇绝境才冒险尝试,好比郭士纳这位局外人般付出惨重代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