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矿端扰动致镍价上涨,不锈钢需求亮眼成支撑因素

2024-08-12 17:06:56发布    浏览98次    信息编号:8247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印尼矿端扰动致镍价上涨,不锈钢需求亮眼成支撑因素

印尼矿端风波是本轮镍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上海镍业交易员刘锋(化名)对记者表示,近期印尼矿业配额审批进展不及预期是此次镍价上涨的“导火索”,对市场情绪产生较大影响,带动镍价反弹。

据悉,印尼在全球镍矿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2年全球镍矿产量为330万吨,其中印尼占比48.48%,为全球最大镍矿生产国。

“镍目前处于成本回升阶段,印尼高品位镍矿逐渐枯竭,成本随之上升。而且作为镍下游需求基本板块的不锈钢增速依然可观,去年同比增长12.59%。”海南省不锈钢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佛山市金属材料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李强对记者表示。

此外,镍业分析师范建元对记者表示,除了印尼矿业端出现风波外,近期多家海外镍业公司也宣布减产或停产计划,市场对未来镍价供应担忧;加之春节后国内下游补库存势头强劲,基本面有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端镍价的带动下,不锈钢价格整体也出现止跌反弹。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镍铁涨价预期将挤压下游不锈钢利润,钢厂对镍铁涨幅的接受程度有限。加之目前钢厂涨幅大于成本涨幅,短期成交增幅也有限。

数据显示,镍原料占不锈钢成本的60%-65%,2022年不锈钢占中国镍消费比重将高达67%,电池是第二大镍使用领域,占比为18%。

高成本矿山产能正在被清除

由于镍价持续低迷,一些高成本矿山产能正在逐步出清。

一位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即便在镍成本较低的印尼,由于前期进入市场的厂商过多,产能集中释放后竞争激烈,部分产能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全球镍市场供给呈现“一涨一跌”特点,中信建投期货有色金属高级研究员王彦庆对记者表示,镍价持续下跌对海外矿山利润造成压力,一方面中国、印尼镍产能不断释放,另一方面海外非印尼产能出清速度加快。

范建元也认为,在低镍价的压力下,镍矿利润受到冶炼厂挤压,逐渐收窄。目前菲律宾镍矿利润较为微薄,欧美、澳洲多个国家矿山接近亏损,唯有印尼因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物流、人工成本较低,仍有相当程度的盈利。在下游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将进一步挤压其他地区矿山利润。

有机构统计显示,英美资源集团、嘉能可、必和必拓等近十家国际领先矿业公司正在削减部分产能,随后将有10万吨镍产能受到影响,约占2023年全球总产能的3%。

当前镍价偏低,或将引发行业计划产能变动。盛屯矿业(.SH)工作人员向投资者咨询的记者表示,近两年镍价波动较大,公司已投产项目运行较为平稳,但预计计划产能可能根据市场情况在进展中调整。

据悉,盛屯矿业在建的镍相关产能方面,有印尼盛迈镍业年产4万吨镍金属的高品位镍冰铜项目,公司去年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该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

此外,格林美(.SZ)在印尼的、总规划年产12.3万吨镍金属的项目也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格林美在近期公告中表示,青美邦项目一期(3万吨金属镍/年)已投产,在建的印尼镍资源项目基础工程已完工,3个模块(每个模块2.1万吨金属镍/年)将于今年6月起分批竣工投产,产能全部释放;另外与印尼MDK公司合资的3万吨金属镍/年产能也将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

财联社记者以投资人身份从格林美了解到,印尼镍资源项目大部分为自用,用于生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之所以继续投资该项目,是经过计算认为能给公司带来收益,而且目前镍价较之前有所企稳,也有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

供给过剩趋势未变,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对于今年镍价走势,刘峰持“短期看涨、长期看跌”的观点,他认为,短期内镍价或将受消息面影响继续反弹,但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沪镍大概率将回到本轮涨价启动的12-13万区间。

李强对后市镍价做出判断。他表示,随着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今年不锈钢需求预期增速仍不低于10%,且市场已基本消化前期镍氢电池炒作难以兑现的负面影响,预计今年沪镍将逐步企稳向好,长期在13万至14万元区间波动,甚至可能冲击15万元大关。

王延庆认为,印尼采矿配额审批问题影响或为短期因素,中长期原料镍过剩趋势不变,在库存高企的背景下,镍价继续上涨的动力并不充足。

近日,中金公司报告称,含镍产品价格下跌、产业链利润损失倒逼镍矿价格下跌,行业供应清仓开始从镍生铁、硫酸镍蔓延至矿山。对于成熟的工业金属而言,矿山供应清仓通常被认为是周期触底的初步信号,但镍特殊的新能源属性使其供需规模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因此,目前的供应清仓不足以扭转供需持续过剩的预期,镍价难以出现反转。

安泰科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镍业继续维持过剩格局,预计原生镍产量371万吨,同比增长12.42%,消费量325万吨,同比增长5.45%,过剩量增至46万吨,同比增长111%。

本文由财联社记者 梁祥才 撰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