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镇宫前村:千年古村的美丽画卷与历史渊源
2024-08-07 05:11:20发布 浏览86次 信息编号:8159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壶镇宫前村:千年古村的美丽画卷与历史渊源
“问我家在何处,不必夸耀青谷丹崖,还有蜿蜒清溪,门前几株小桃树。”
这是清代文人李永勤描写壶镇宫前村的一首诗。巍峨的宽仓山三百里外,浣溪河水万年清澈,两岸田野稻穗纵横交错,水下远山如雪,桥边平岸柳树如林,烟波浩渺。一幅绿水青山映衬下的美丽乡村画卷。
宫前村的由来与南宫庙息息相关。南宫庙原为道教宫观,道观中殿宇称为宫,村落位于殿宇南侧,故名宫前。1500多年前,南宫山东侧道教已发展起来,宫前村也应运而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村。
古城墙和城门
从南宫庙南面走过南宫桥,映入眼帘的是浙江中部南湖镇盆地东麓的一片片茭白和时令蔬菜。向东望去,可见一座南北绵延200余米的漆黑土丘,土丘长约3米,厚约5.5米,内衬金黄色泥土,外铺鹅卵石。墙内外错落栽种着水杉、枫香树。这是宫前村先民在村西边修建的一道城墙(村民称它为城墙),城墙由明中叶宫前村进士第一人李升(1478-1525)所建,李升曾任安徽黄山休宁县令。这里还有李升年间修建的甲溪桥,又名千秋桥,古朴雄伟,是县内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桥。 史赞其“石砌千秋桥,历后千古印”。
城墙北端,有一幢古老而美丽的城门,六十年前曾是村民上湖镇的主要通道,宽2.8米,高3.5米,长6米,东西两侧分别镌刻“禅窟”、“禅洞”四个大字。城门是民国年间由村乡绅李关然修缮的,城门西口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光绪年间的《禅公桥碑》,另一块是民国年间重修城门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民国乙亥年(1935年),李云(原宁海县长)出资修建城门外影壁,并在墙上题写“禅公所遇”四个大字,并画上一匹奔腾的骏马,激励村民奋发向上。 20世纪60年代后,湖镇至宫前村的道路修建,城门逐渐荒废。城门东侧曾有一座为李胜修建的功德牌坊,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上镌刻“青云德禄”匾额,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宫前村城墙最北端,紧邻城门。面朝东,沿三米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便是庄严雄伟的关公塑像。两侧为周仓、关平塑像,上方匾额上书“忠烈千秋”。殿深7米,宽6.5米,高4.8米。殿内有18根石柱支撑,南北两侧各5根,中间两排各4根。山顶有五根横梁。石柱上镌刻着一副金联:“国泰民安在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利万民。”宫前村关帝庙修建时间不详。 村民说,它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重修,具体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
关羽忠义无双,佛教尊他为庙宇守护神,道教尊他为关帝,民间尊他为财神、关公、雨神。清朝左宗棠曾为关帝庙题过一副对联:“千百年来,史无前例。继文宣大圣,开孤忠武穆之道。其浩然之气永垂不朽,为古礼树立典范。方圆数百里,西连汉寿旧封地,东连宜阳古城。英雄气概犹在,想起当年我们征战山河的日子。”
明代兵部尚书杨博说:“关帝忠义闻名天下,功业载入史册,天下上下,皆为人所崇拜。从海内至海外,无不崇敬他。而跟随他的帝王之灵,威风凛凛,千百年来,无不长存。”
关公精神的核心,忠义、诚信、正直、勇敢等中华传统美德,跨越了数千年,跨越了时空,代代相传,一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思想道德准则之一。北端的城墙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村里的长辈们交谈,他们都和关公一样忠义爱国。国家有难,要有英勇的将领,舍身保卫;城要强,要有勇敢的士兵。五百年前,李胜投资造城,村民们共同努力修建了这座城,还把关公大义写在古城墙上,为村民们团结一致,抵御土匪、盗贼和外敌侵略,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包公祠
宫前村东北有包公庙,庙前有石狮一对,柏树两株。正门左右有匾额:“莽汉”、“色正”,还有对联:“明察秋毫,不偏不倚,不偏不倚,无罪有罪”。正面从左到右悬挂着“清正廉明”、“明镜高悬”、“廉洁清廉”三块匾额,左侧横梁上悬挂着“执法如山”的匾额。正殿正面的对联是:“一生魂魄托日月,一生胆魄映山河”。内侧的对联是:“铁面冷心忠言照万古,今日妇孺皆赞清官。” 外侧对联为:“治国安民,秉公镇邪,刚直不屈,执法严明,不偏不倚”。殿深7.7米,边长18.4米,高6米,面积140余平方米,天井内摆放香炉、鲜花等。殿堂硬山顶,五开间,五梁八柱,有东西厢房,边长6米,宽3.6米,走廊宽1.2米。建筑采用二进式结构,前殿供奉包公,后殿供奉十阎罗王(据民间传说,包确也是十阎罗王之一)等佛像。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后多次重修。
包公文化是宫前村历史悠久的特色文化。包公庙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是宫前村人对宋代名臣包公的尊称,之所以在包公诞辰(正月初一)举行,是因为庙会是宋代传统节日。8)举办盛大的庙会。这一切都和宫前村推崇的清廉文化有关。《李氏族谱》中的家训说:“为官要廉明慎,择婿要通经理。”为官要清正廉明,处事要清正廉明。《缙云县志》记载,缙云李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十分兴盛。 两代人中,涌现出李唐、李胜、李隐、李建、李柱、李旦等一大批清正廉明的官员,村民们以此为荣。龚前村的村民很敬重包公这样的清官,认为正气会战胜邪气,做人要正直、正派、正直。
曾住在宫前村的李唐,是明宣德五年(1430年)进士。他生性耿直,廉洁奉公。初任南京刑部河南司主时,他敢与以严谨著称的尚书金廉辩论,属下不敢得罪。他辩论是非对错时,被金廉斥责,他仍不避讳,使金廉心服口服,提拔他为刑部侍郎。任职期间,查办冤案,平反冤屈的人很多。后来,他又升任右侍郎,调两广巡抚。任巡抚期间,他赏识士人,鼓励农耕养蚕,改革腐败,制定新政,政绩卓著。晚年,他以病请辞。 路过江西与广东交界的梅岭时,在行李中发现一捆香药草,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偷拿过什么。”他从官府拿了一文钱,扔进江里。他退居老家,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据说他的女儿出嫁时,嫁妆只有一个竹箱和几块布。李唐还写了一首《送女》诗,诗中写道:“你的嫁篮和嫁妆都是空的,适合做清官吗?竹箱匣子永远装不满,麻衣不嫌粗。从今以后,我要嫁入人家。”做妻子的,要孝顺公婆,端庄老实,勤劳节俭,不要让人笑话你的老夫。这还是一个佳话。
宫前的包公祠,原名阎王庙、阎王殿。清朝李瑞元(1831—1892年)率先改名为阎王殿,殿门楣上书“东岳皇宫”四字。1994年修葺后,改名为“包公殿”。殿内有两尊包公像,均为樟木雕成,略大于成人。其中一尊包公像端坐在正殿,两边站立着王朝与马汉、张龙、赵虎等,这是信徒祈祷许愿的地方。另一尊包公像安放在偏房,主要用于正月初八迎龙灯。 包公像被抬进轿子里鸣炮敲锣打鼓,像古时候的官员一样,先到村里其他的庙宇拜祭,再从村里的主要街道出发,抬进各个道观接受村民的膜拜。包公头戴官帽,脚穿朝靴,内穿白衫,外穿龙袍。如果有人对包公不敬,摸了包公的膝盖,包公像就会像真人一样站起来。这是因为木匠在包公像的关节处做了一个转轴。哈哈,不知道内情的人还真以为是包公现身了。。
阮柯洞
南宫寺西面是南宫山,山高五十余米。山东侧高出地面约8米的山崖上,有一“阮可洞”,呈半椭圆形,直径7米,深约4米。相传这里是晋代道教祖师阮肇修行之处,阮肇修炼成仙,故又称“阮山”。据晋代《搜神记》和南朝《幽明录》记载,东汉时阮肇到天台山采药,遇一仙人,住下半年回乡,得知其后人已传七代,阮可洞由此得名。 古典名著《云集奇倩》中记载,东晋道教高祖杨殷在此遇仙,食用灵芝后升天成仙。
据清代《光绪县志》载,古时这里有白茶树(又名茶树,落叶灌木,有攀缘茎,茎脊状,有钩刺,开白色花,有香味,供人观赏。花开时,香气闻到数里外,深受人们喜爱。寺院里的道士们厌倦了应酬,便把花砍掉。
“阮可洞”石上端有唐代缙云县令、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印(已佚)。北侧有唐建中年间(780-784年)缙云县令李曜题阮可故居诗一首:“阮可何处在仙云洞口,行过人间不可至之处。”清代文人吕维桢以楷书刻下“阮可洞”三个大字。
“阮可洞”西南2米的山崖上,有明代贡生李继先行书“阮可踪迹”一题,摩崖刻刻至今犹在。明代代封范润桐(后二字有争议)刻诗一首:谁教我刻石记踪迹?我为阮先生挑天台。六尺尘身如此洒落,清风湿润秀楼。
阮可洞旁原有“阮郎亭”,始建于宋代,明代重修。同治年间,寺僧在亭内塑文昌帝君像。清人李随启有诗云:“高亭常在眼中,古道少人行。峭壁藤叶老,松根触石尘。锡龙飞近山下,仙鹤离去无声。天台何处是路,树平苍翠何处。”
阮朗亭,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为两层六角形石亭,高六米,每层有六根立柱,柱上镌刻三联:杏花雨打湿我衣裳,柳风吹脸不觉冷。雾气古来,桃花雨露香。林烟白来,溪月香。石亭高两层,五面有木窗,一面有门,内塑魁星塑像,依地势通山石阶。
阮柯洞自古为儒、释、道、文人雅士的胜地,古迹犹存。
城墙北端,有一幢古老而美丽的城门,六十年前曾是村民上湖镇的主要通道,宽2.8米,高3.5米,长6米,东西两侧分别镌刻“禅窟”、“禅洞”四个大字。城门是民国年间由村乡绅李关然修缮的,城门西口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光绪年间的《禅公桥碑》,另一块是民国年间重修城门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民国乙亥年(1935年),李云(原宁海县长)出资修建城门外影壁,并在墙上题写“禅公所遇”四个大字,并画上一匹奔腾的骏马,激励村民奋发向上。 20世纪60年代后,湖镇至宫前村的道路修建,城门逐渐荒废。城门东侧曾有一座为李胜修建的功德牌坊,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上镌刻“青云德禄”匾额,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南宫寺
南宫山东侧有南宫寺,又名“净云寺”、“净云禅寺”,占地13000余平方米。据《缙云县志》载,青莲寺始建于梁统二年(公元521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唐代始称“净霄寺”,建净霄宫。宋宗宁二年(1103年)赐匾“净霄寺”,为道教居所,规模宏大,寺观宏伟,香火兴旺,道士七百余人,为远近道教中心。明代改称“跨仓寺”、“崇真寺”、“九霄寺”等。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名“南宫寺”。原名净云寺。后增建东西两厢,铸铜钟,塑佛像,香火鼎盛。清末改称“净云禅寺”。民国时期一度衰落。1996年改名“南宫寺”。新建药师殿、藏经楼、千佛殿、极乐殿、钟鼓楼、永乐陵、地藏殿,重修客殿、南北厢房,重铸大钟。
南宫寺后青山巍峨,寺前流水莲叶,两边与栖龙山、伏虎山为邻。大雄宝殿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缙云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千佛殿、藏经楼均为仿古木结构建筑,观音殿、千佛殿内佛像为缅甸玉雕。寺内藏书有《龙藏大藏经》、《乾隆大藏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悲咒》、《华严经》等。
目前,南宫寺已有主建筑20座,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丽水市佛教活动的重要中心。寺院西侧、地藏殿东侧,有四株腊梅。正月初春,腊梅在皑皑白雪中傲然绽放,花蕾红得如胭脂,在白雪映衬下,红白相间,别有一番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赏花拜佛!
“涧东名山连绵,古洞幽深。远处一河如衣带,万家隔虹。”碧水青山蕴含古今,在宫殿前,你会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历史与现在的旅程,丰富的物产与人杰地灵的人文相得益彰。
古老的十横街碧水长流,青砖瓦砌马头墙,乡村建设在开发与保护中不断前行,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和谐健康的巩前村。
城墙北端,有一幢古老而美丽的城门,六十年前曾是村民上湖镇的主要通道,宽2.8米,高3.5米,长6米,东西两侧分别镌刻“禅窟”、“禅洞”四个大字。城门是民国年间由村乡绅李关然修缮的,城门西口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光绪年间的《禅公桥碑》,另一块是民国年间重修城门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民国乙亥年(1935年),李云(原宁海县长)出资修建城门外影壁,并在墙上题写“禅公所遇”四个大字,并画上一匹奔腾的骏马,激励村民奋发向上。 20世纪60年代后,湖镇至宫前村的道路修建,城门逐渐荒废。城门东侧曾有一座为李胜修建的功德牌坊,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上镌刻“青云德禄”匾额,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