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的英雄: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热爱生活的真谛?

2025-10-28 22:04:57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12061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陶渊明笔下的英雄: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热爱生活的真谛?

陶渊明

所谓英雄,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东晋义熙元年,江州彭泽县衙。

刚任职不满百日的县令,在屋内不停地来回踱步,内心焦虑万分,时而抓耳挠腮,时而唉声叹气,嘴里念叨着:离去,抑或留下?这着实是个难题!

单句循环良久,迟迟未有定论。

一筹莫展之际,师爷突然来报:“督邮大人到!”

督邮这一职位,其高度并不突出,地位确实相当关键,于基层范畴内能够开展司法监督工作,能够进行政令的宣达事宜,能够实施督察考核行动,具备全方位的职能,差不多就是郡守的具体体现 。

县令自然不敢怠慢,赶紧停下脚步,准备出门相迎。

师爷却好心提醒:“这个样子去见长官,怕是不妥。”

县令给了一个白眼:“有何不妥?”

师爷急忙作出回应,称下级拜见上级,应当衣帽穿戴整齐,呈现出大方且得体的状态,然而您此刻的穿着显得过于随便……

县令先是一愣,紧接着发出“哈哈哈哈哈……”的笑声,随后眼前一亮,之前心中纠结不定的那个问题,瞬间在他心里有了答案。

他急忙转过身,快步回到屋内,伸手拿出官印,而后丢放在桌上,说道:“功名确实十分可贵,利禄的代价更为高昂。要是源自自由的缘故,那两者都能够舍弃。我怎么能够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侍奉那凭借权势仗势欺人的家伙。告辞!”讲完后,就头也不回,直接走出了县衙 。

师爷瞬间石化。

这便是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出处。

这个县令,就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陶渊明。

352年,存在一种说法是365年,在浔阳柴桑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江西九江,陶渊明诞生了 。

曾祖陶侃,东晋大司马,战功赫赫,名震敌国。

祖父陶茂,武昌刺史。父亲陶逸,安城太守。

幼时的陶渊明,深受祖辈的无形影响,学识贯通古今,志向雄伟远大,从他后期创作的诗歌当中能够略微看出。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饮酒》其十六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杂诗》其五

令人感到不幸的是,在陶渊明八岁的那个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疾病而离世了往后,他就和自己的母亲一同,寄住在外祖父的家中。

跟曾祖父陶侃不一样,祖父陶茂有着谨慎、稳重的性格,而外祖父孟嘉、孟陋两兄弟都是江东名士,他们崇尚自然,他们淡泊名利,他们任性洒脱,他们闲适恣意,他们的文采风流对陶渊明有着颇深的影响,他们的清操德行对陶渊明也有着颇深的影响。

多年以后,陶渊明在给外祖父撰写传记的时候,依旧无法将内心那份崇敬之情掩饰住,称他“名冠州里”,称他“声流京邑”,称他“清蹈衡门”,称他“令闻孔昭”。

于是,陶渊明的少年时期,居然完美地包容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为人处世理念。他往后多次进入仕途,随后却又快速离开,想必和这有着一定关联。

在二十九岁这个年纪的时候,陶渊明担任了江州祭酒这一职务,他所负责的事务包含军事方面,治安方面,农桑方面,户籍方面,水利等方面的事务 。

这是一个具备相当大实际权力操控能力的职位 ,然而他仅仅持续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就因“难以忍受官吏职责事务烦扰” ,一甩衣袖离开了 。

为什么承受不了?

是薪资水平过低,还是面临加班让人难以承受,又或者是自身才华不足以支撑,史书对此并未作出交代。

后人推测,陶渊明的离开很可能与江州刺史王凝之有关。

王凝之来头可不小,其父亲乃是写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而他的妻子是成语“咏絮之才”的主人公,是著名才女谢道韫 。

但,除了书法,勉强没有给老王家丢脸,诗文,也勉强没有给老王家丢脸之外,王凝之的政治才能,约等于零。

随后孙恩发起叛乱,已然大军兵临城下,身为一军统帅,却既不操练兵马,也不设置防御,仅仅迷信“五斗米道”,觉得“鬼兵”能够助力守城,最终在阵前被敌军杀害 。

当那出身于名门之家、内心充满满腔热血的青年才俊,碰上了那只会诵读经文、根本不懂得带兵作战的上司,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和郭主簿》其一

屏蔽无用社交,读书抚琴就好。

吃不尽的稻谷蔬菜,自酿自斟的高粱美酒,还有咿呀学语的幼子。

生活这般恬静和纯真,何须惦记富贵与功名。

回家之后,陶渊明就不再有进入仕途的想法了,他只是想着安心待在自己家中,阅读书籍,弹奏琴弦,亲自耕种然后自己饮酒,并尽情享受家庭的欢乐 。

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399年前后,桓玄杀死荆州刺史,取而代之。

因要对政权做进一步巩固之举,还需持续同相邻的军阀展开抗衡行动,桓玄在主政没过多久之后,当即发布了招贤令,以此广泛收纳天下的英才。

很快,陶渊明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综合考量外公孟嘉往昔身为桓玄父亲往昔的旧部,并且桓玄父子二人一贯以礼相待文人,于书生群体里头始终有着颇高声誉,经过多次反复权衡斟酌,陶渊明投身加入了桓玄的幕府。

但是,官场当中明争暗斗、互相欺诈,幕府之内存在着繁琐的仪式、过多礼节,这又一次使得陶渊明产生了归隐避世,去过隐居生活的想法。

从京都出差归来的路上,他又开始想念家中的一切: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身在归途,一直在计算归期。

家中有慈祥的母亲,还有挚爱的兄弟。

世俗纷扰,哪有家中园林静好。

大好光阴,当然应该放飞身心、享受人生。

于是,回到江陵后陶渊明便告假还乡,在家中闲居了一整年。

假期结束后,陶渊明恋恋不舍地告别家人,再次赶往江陵。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公务缠身,无心安睡。

夜半时分,仍在独自远行。

无意功名,只恋躬耕。

不求高官厚禄,只愿早日回乡,蜗居陋室,修身养性。

朝廷平定孙恩的势力、进而叛乱被平息,然而朝廷却无力掌控江东,就在这个时候没过多久复了职身为荆州刺史的桓玄有了反叛的心思。

陶渊明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

留任,则是支持乱军,辞职,势必惹怒桓玄。

正值此时,他收到母亲去世病故的家书,接着以返回家乡按照习俗守丧的缘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离开了荆州。

之后,桓玄果真闯入京都,起初自行封任宰相,全面掌控朝政,嗣后又逼迫晋安帝退位,建立桓楚政权,自己登上帝位 。

再次失望的陶渊明,更加坚定了隐居终老的决心: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圣人说,君子当胸怀天下,心系家国。

但对于陶渊明来讲,他所憧憬的生活,是“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这般的田间景象,是“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如此的劳作乐趣 。

转瞬之间,陶渊明已然到了四十岁的年纪,忆起祖辈那“天子畴我,专征南国”的功绩,又忽然感慨起日月的交替变换,觉岁月如箭般飞逝,自己两鬓已然增添白色,可却依旧是一事没做成: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并序》

圣人遗训,铭刻在心。

年华易老,只争朝夕。

策马扬鞭,纵横驰骋。

路虽远,行必至!

404年,刘敬宣因为平叛有功,被任命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

或许源于对朝廷忠心,或许刘敬宣功勋再度激起陶渊明“入世”之心,总之这一年,他又赶赴江州,担任刘敬宣的参军 。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江州经历了几任刺史的更替,衙门依旧是原来那个衙门,幕府同样还是原来那个幕府,从王凝之开始,历经桓玄,一直到刘敬宣,他们在一方主政,从来都没有把朝廷放在心里边,仅仅是盘算着自身的利益,仅仅是经营着自身的势力。

此外刘敬宣身份特别、经历繁杂,与叛乱的桓玄,平叛的刘裕、刘毅,还有朝中掌权的司马元显,乃至邻国南燕的王室,关系都难以厘清、难以道明。他是否会效仿桓玄的行径,对朝廷怀有二心呢?

失望的陶渊明,焦虑的陶渊明,前路不明的陶渊明,又开启了“身在幕府,心在故居”的运行模式: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一份违心的差役,让我身心俱疲。

朝思暮想的,仍然是故乡的田园。

终究要踏上归途,像风霜中的松柏那样,挺立、昂首。

几个月之后,因刘毅进行干涉,凭借刘毅的弹劾,刘敬宣辞去了刺史这个职位,幕府就此解散,陶渊明又回到了故园。

一年后,经叔父陶夔推荐,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

仅仅八十余天,他又递上辞呈,交出官印,再次做回庶民。

自此,陶渊明便居于乡间,与官场完全断绝联系,凭借耕种实现自给自足,借助诗书让自己获得乐趣。

与祖辈所建立的功业比较而言,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几乎是可忽略不计;与父辈被建立的功业相较,他于政治领域的方面几乎是不值得一提。但居于后半生阶段状态的陶渊明,却凭借随心随性的状态,以自在率真的特点,换来了后世数量众多文人的仰慕之情跟钦敬之意。

元熙年间,王弘任职江州刺史,他打算去拜访陶渊明。然而,陶渊明拿生病当作借口,接连多次拒绝与之相见。

无奈之下的王弘,只好去安排一个从事秘密探查的人,让这个密探守在陶家房屋的外面。当得知陶渊明在不久之后会前往庐山时,他就让自己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一些人,带上品质优良的酒,先一步踏上路途,在中途的道路上等候 。

未至庐山之时,陶渊明便“邂逅”好友,且遇好酒,自是大喜过望,随即步入山间,寻得小亭,而后进入其中,与众人举杯痛饮,全然忘却既定行程。

就在这个时候,王弘恰好“路过”,陶渊明当时喝得正处于高兴状态,赶忙邀请刺史就座,而后如同久别重逢的老友那般,一边饮酒一边展开交谈,一直持续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陶渊明“自来熟”的性格,让刺史大人备感亲切。

看到陶渊明脚上呈现未穿着鞋子的状态 ,王弘于是对着身边之人吩咐 :“赶快为这位先生去测量一个尺寸 ,制作一双质量优良的鞋子。”

这边话音才刚落下,那边的陶渊明瞬间伸出了双脚,致使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哑然发出了笑声。

类似的行为艺术,在陶渊明的身上数不胜数:

陶渊明正在酿酒时,郡守前来拜会,他以迅雷之势扯下郡守头巾,接着面不改色把新酒滤清,之后又将沾满酒渣的头巾,重新给郡守系紧。

不通音律的陶渊明,竟然备有一张无弦的素琴,每到宴饮之时,他总是会拿出来用以演奏来增添欢乐气氛,面对众人的惊讶发呆,他却是表现得出奇镇定:“我的那种上天所然之美妙音乐声音,只能凭内心领会,根本不用去听它。”

每当盛夏时节进入,他便会于窗台入眠,一边将目光朝着星空抬起仰望,一边让清风对自身进行沐浴,自我宣称乃是“羲皇上人”。

举办家庭宴会之际,最先出现醉态的必然是充当东道主一职的陶渊明。在身体倾倒之前,他依旧没有忘却叮咛众人:“我方才饮酒尽兴了,你们此刻能够离开了……”

在卸任彭泽县令之时,陶渊明曾作有《归去来兮辞》:

我家生活贫困,耕种庄稼不能够供给自己生活所需,家中小孩众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凭借的,看不到可以谋生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做个小官,我心里有所触动,去谋求这个职位却没有门路,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把爱惜子民当作美德,叔父因为我贫苦,于是我被任用为小县的官吏,在那时社会动荡不安,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距离家乡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所以就求得了这个职位,等到没过几天,怀恋不舍有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能够得到的,寒冷饥饿虽然急迫,违背自己的心意导致身心都感到痛苦,曾经应付人事,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失意感慨,深感有愧于平生的志向,还是希望等到庄稼成熟一次,就收拾衣装在夜里离去寻觅程氏小妹,其在武昌亡故,情切如策马疾驰,故而自请解除职务。仲秋时节直至冬日,任职八十余日。因诸事顺遂心意,遂命名篇章为《归去来兮》,是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驱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悲伤呢?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快地飘荡前行,风轻柔地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早晨天色还昏暗不清。

看到那简陋的房屋,满心欢喜地奔跑过去。僮仆们前来迎接,年幼的孩子在门口等候。院中的小路快要荒芜,但是松树和菊花依然留存。拉着年幼的孩子进入屋内,有盈满酒的酒杯。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注视着庭院中的树木而使容颜和悦。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人心安。每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门虽然设置然而常常关闭。拄着拐杖走走停停,不时抬起头向远处眺望。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暗淡将要落山,抚摸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那就停止外交断绝交游。世道跟我相互违背违逆,再乘船出行还能追求寻觅个啥呢?愉悦于亲戚亲人情谊深厚话语,以喜好欣赏瑶琴书册来消除忧愁。农夫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要到西边田垄去从事农事。或者命令人驾着有帷幔车子,或者划着孤单小船。已经沿着幽深曲折路径探寻沟壑,也走过高低起伏不平之处经过山丘。树木蓬勃茂盛地生长繁荣,泉水细微缓慢地开始流淌。羡慕万物恰逢繁荣生长好时节,感慨我的一生将要到了终结时候。

停下吧,寄托形体于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光呢,为何不随心而任其自然地去留呢,为何心神不定急着要到哪里去呢,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仙境也不可企及,怀着美好的时光独自前往,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澈的流水吟诗,姑且顺应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

评语出自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这已经能很说明问题了,其评价为:“晋代并无文章,只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一篇罢了。”

《归去来兮辞》,孤篇压全晋!

更为关键的是,陶渊明于文章的序言部分,针对十余年来的情况,细致地阐释了缘由,那便是自己曾多次进入官场随后又辞去官职,过程反反复复,内心纠结且存有不定之态 。

为什么会做官?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会选择做彭泽县令?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时局不稳,不敢远行,彭泽离家最近,况且还有公粮酿酒的便利。

为什么匆匆上任,又匆匆离职?

及至过了不多时日,心中便产生出一种有回归之意的情感。这是为何呢?是由于本性自然,不是通过勉强自己做作能够达成的。饥饿寒冷虽然急迫,但若违背自己的本心便会身心都感到痛苦。

本性就是这般模样,不想受到任何的约束限制,是不能够去强迫的。虽然吃饱穿暖这件事情很重要,可违背自己内心去做事情就会让身体和精神都感到疲惫不堪。

需要留意的是,当提及做官的缘由之际,陶渊明并未夸夸其谈,并未讲出诸如齐家治国、经世济时之类的话语,而是大大方方地予以承认,表明谋求衣食,才是人生的根本 。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在成为所谓“著名隐士”之后,常常会有地方上的各级官员前来进行拜访,而在大多数的情形之下,陶渊明通通都是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

针对这种情况,他朝着自己的朋友这般阐释说明,其一呢,是由于自身性格较为怪僻离群,内心本意并不愿意去和那些掌握权势显要之人进行结识来往;其二的话,要是以一种声势浩大、规模显著的方式并去迎接款待那些为官的人员,那么就会给旁人一种像是在故意做作、虚假表演的嫌疑之感。而隐居这一行为,我是秉持着极为认真严肃的态度且处于一种宁静安然的状态之中的。

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晋书·陶潜传》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这番缘由,后来的后世的苏轼在针对评价这位先前的先人之时,仅仅只说了那么一个单独的字:真。

有想要去做官的想法那就去做官,不会把谋求官职当作是一种令人嫌弃之事。若内心有想要归隐山林的意愿那就归隐,也不会把离开官场此举判定为高尚之举。从古迄今那些被视为贤能之人,看重的都是他们那份真性啊。

——苏轼

其实,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人生并非只有一种选择。

东晋末年,门阀士族依然可以主导政局。

即便家道已然走向衰落,然而他自也承蒙着开国元勋身后裔的身份,要是其甘愿去攀附权贵,一味随顺着世俗波澜流转,要么便是借着归隐之由头,实则行沽名钓誉之行径呐,陶渊明获封官职进而晋升高位甚至跻身公卿之列,这也并非毫无发生于现实的可能性呀。

可是陶渊明曾在王凝之手下任职,也曾在桓玄那里做事,还曾在刘敬宣身旁充当幕僚,然而就连酬应长官时的台词,就连歌功颂德的言语,都不曾写出半句 。

很明显,他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

自魏晋起始以来,于乡野间过着闲适生活之人并不少见,然而单单是陶渊明,却受到后世之人极高的敬重,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发生之事。

晋宋时期的人物,虽说崇尚清高,然而每一个人都想要得到官职,这边在进行清谈,那边却在招揽权势、收纳财物。陶渊明真的能够做到不要这些东西,所以他比晋宋时期的人物要高尚。

——朱熹《朱子语类》

世人当中很大一部分都对隐居之后的陶渊明满怀羡慕之情,其状态是真实的、自在的、洒脱的乃至任性的,然而却有很少一部分人去关注,他人生的前半段时期曾经到处都布满了伤痕 。

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呈现出动荡不安之势,官员存在着贪腐行为……在如此这般的大环境里面,陶渊明先是从闲居状态转变为出仕,而后又从出仕走向辞职,如此经历了几次循环往复,“大济苍生”的那份豪情以及壮志,已然被消磨得一点不剩了。

他有过孤独: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饮酒》其四

也有过焦虑: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其二

甚至在某个时刻,还有过“万般皆空”的幻灭感: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但他没有因仕途失败便否定整个人生,也没有把理想幻灭当作自甘堕落的借口,进而消极沉沦,颓废一生 。

而是在把世事都看透了之后,去遵从自己的内心,乐于安守天命,在有着诗书酒琴的环境里,在山水田园之中,享受这大好的人生。

以此种意义来讲,陶渊明身为一位极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十足的英雄主义者。

在这个世界之上,存在着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瞅见生活的真实面目之后,依旧对生活饱含热爱之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