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多年前的传奇故事:农民勇救贵族公子,获资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

2024-11-21 01:05:21发布    浏览164次    信息编号:9944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100 多年前的传奇故事:农民勇救贵族公子,获资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

搜狐媒体平台 07-02 18:47 大

相信大家一定在很多地方都读过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10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位贫穷的农民正在英国乡村的田里干活。突然,他听到远处传来呼救声。原来,一名年轻人不幸落水。

农夫不假思索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被救的孩子是一位高贵的王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来感谢他,但农夫拒绝了这份丰厚的礼物。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觊觎别人的财产。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因为老贵族钦佩农夫的善良和高贵,并感激他的善良,所以他决定资助农夫的儿子去伦敦接受高等教育。

农夫接受了这份礼物。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高兴,因为儿子终于有机会走进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老贵族也很高兴,因为他终于为恩人圆了自己的梦想。

许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他的品格和学术都很好。后来他被英国王室封为爵士,并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贵族子弟也长大了,在二战期间患上了严重肺炎,但幸运的是,在青霉素的帮助下,他很快康复了。

这位贵族子弟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和贵族都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他们也为自己的子孙乃至国家播下了良好的种子。

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当我们帮助他人或感恩他人时,善恶最终会轮回。

** **

怎么样?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很多经常逛网络、微信圈子的人一定都看过这个《善因善果》的故事。也许你已经转发了?从某些标准来看,这个故事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最近在网络和微信圈子里异常火爆。看看下面的截图你就知道这个说法是对的。当然,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络和微信上用关键词进行搜索。

其实这个故事在国外也很流行,并且有不同的版本。这个故事涉及弗莱明和丘吉尔家族的四个人物,分别是老弗莱明(农民)、小弗莱明(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老丘吉尔(英国老贵族,也是英国议会成员)。英国政坛)。大人物)、小丘吉尔(因二战而出名的英国首相)。在一开始转发的版本中,是老弗莱明救了年轻的丘吉尔免于落水。在下面的版本中,是小弗莱明救了掉进水里的小丘吉尔。

我们再看一个。在这个版本中,是小弗莱明救了老丘吉尔。这一次,老丘吉尔需要“救”,不是因为他掉进水里,而是因为他的马车陷在泥里无法自拔。最后,年轻的弗莱明弄来了几匹马,把他的马车拉了出来。

关于“邱家”向“傅家”表达谢意的方式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这里就不贴出来给大家看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老丘吉尔表达了谢意,并亲自做出了承诺。

(2)第二天,老邱带着儿子来到付家,拎着大大小小的礼物(自己想象一下这个故事的“中国”味道),对付家的救命之恩万分感谢。 ,并承诺送家里的儿子上大学。

(3)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这个时间有多长?),老邱带着儿子来到了傅家。他万分感谢傅家的救命之恩,并向傅家的儿子进行了供养。大学承诺。

(4)过了一会儿,傅家接到了邱家的电话……

(5)几年后,傅家接到了邱家的电话……

忽略第一个,我们至少看到了两个版本:“上门”和“电话”。关于“上门”版本(这是更流行的版本),这里有一些附加信息。萧芙出生于1881年,老邱去世于1895年。也就是说,老邱去世时萧芙才14岁。我们刚刚了解到,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所有版本的共同点就是老邱答应了这一点。但这个故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各个版本都回避了。假设即使发生在老邱去世前一年,也意味着小付只有13岁,显然还没有到上大学的年纪(这还是按照老邱去世前一年计算的,往后推算)更不可能)。于是乎,这个问题出现了两个版本。先是老邱跟傅家商量,直接带着小傅来伦敦先接受教育再上大学,然后再上大学。其次,老邱与傅家约定,小傅未来的大学教育由邱家负责。随后,邱家也兑现了承诺。不管是哪个版本,故事本身都没有说清楚(也很难说清楚),但我们可以推算的是,到萧芙真正上大学的时候(1903年),老邱已经上大学了八年了。这件事情应该让小秋继续完成吧。

关于“电话”版本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借用“挨家挨户”版本的说明,我们知道这个电话肯定是在1895年之前打的,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恐怖故事。此外。故事说他的家在英格兰的乡村,这没错(去年苏格兰脱离英国的公投无论如何也没有成功),但准确地说,他的家在苏格兰的罗克菲尔德,那里确实是乡村。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证明,一个世代在苏格兰乡村务农、无力独自供孩子上大学的农民家庭在1895年之前就拥有一部电话。由于这个细节不可靠,后来故事被改了。说是小秋打来的电话。后来整个手机版就被废弃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上门版。

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呢?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按照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有可能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而是有人编造的。

然而,相信这是真实故事的人一定不能接受。因为看问题要从主要方面看,一个故事的不同细节不能作为否定故事本身真实性的证据。何况这原本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却被流传,衍生出许多枝叶。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果你这么认为,我必须承认,这种观点本身比“否认派”更有道理。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证据。

下面这本书是丘吉尔的传记和重大事件,总共700多页。这个长度应该足以谈论一个人的一生了吧?然而,翻遍全书,书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丘吉尔被弗莱明或弗莱明家族两次拯救,也没有提到丘吉尔或丘吉尔家族许诺并履行了送弗莱明上大学的诺言。

下面是另一本关于丘吉尔的书。

以下是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比上一本薄得多,只有200多页,但在丘吉尔21岁的时候才结束。溺水男孩丘吉尔应该就在这个时间之内。本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丘吉尔被弗莱明或弗莱明家族拯救,也没有提到丘吉尔或丘吉尔家族承诺并尊重弗莱明在大学的教育。

再看看下面这本书。这是弗莱明的传记,长达300多页。我只能告诉你,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字提到这个故事的任何细节。

是不是有点奇怪?什么是最值得在传记中提及却根本没有提及的?两家人都同意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了?不,这些书不是自传,都是别人写的!

我想,到了这个时候,消极派就会变得更加自信。

但肯定者们仍然不买账。因为传记中没有它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事件(哦,有好几个事件)没有发生。换句话说,这并不能成为否认这个故事的直接证据。

那么,从否定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说,肯定的逻辑更加扎实。

继续看看有没有直接证据。我查了维基百科。回到故事中的四个人物,在《老丘吉尔》和《年轻丘吉尔》的条目中并没有找到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信息。老弗莱明是一名农民,没有人为他报名。关于小弗莱明的条目提到了这个故事,这是它的截图。

我已在此处提供了此条目的完整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验证一下。这里我就不详细翻译了,只提两个要点。

首先,弗莱明的父亲拯救了年轻的丘吉尔以及丘吉尔的父亲为弗莱明的教育付费的故事是错误的。证据是弗莱明在1945年11月14日写给朋友兼同事安德烈的信中提到这个故事是“寓言”。根据注释,这封信的手稿收藏于大英图书馆,手稿编号为56115。

其次,治愈丘吉尔重症肺炎的不是弗莱明,而是一个名叫莫兰的人。他是丘吉尔的私人医生。巧合的是,莫兰和弗莱明就读于同一所医学院。莫兰使用的药物并不是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而是一种名为培隆多()的磺胺类药物。 1943年12月21日,两家英国报纸和《邮报》确实报道了青霉素挽救了丘吉尔的生命。根据条目,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丘吉尔服用的磺胺类药物是生产出来的。当时,英国和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带领英国参战的首相,因使用敌国毒品而得救。这显然是好事但又不是好事。因此,丘吉尔身边的人并没有向媒体透露真相,而是说丘吉尔服用了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这里还要一提的是,磺胺类药物是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德·杜马克发明的,并因此获得193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弗莱明因发明青霉素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年。

这是否可以作为无可辩驳的证据来否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呢?正方无需担心。我的看法是维基百科上的东西基本可信,但并不是100%可靠。我确实发现它的一些信息不可靠。但这里提供的细节应该是可信的。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编造一个假故事很容易,但要指出一个故事是假的却需要一点信心。其次,证明了丘吉尔的第一次营救是假的,为作者提供了更权威的信息来源。当然,我必须承认,作者提供了这份手稿在大英图书馆,并且有编号。我自己没有办法验证。第三,要证明丘吉尔的第二次营救是假的,作者本身提供的证据没有证据证明,但可以与下面文章提供的信息相互印证。

我这里也提供了这篇文章的完整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验证一下。作为微信圈里的一篇文章,已经够长了。这里截图链接的文章也比较长。这里我就不详细翻译了。我简单说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

(1)弗莱明或其父亲拯救丘吉尔的故事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但这显然是一个捏造的故事。

(2)后来救了丘吉尔一命的是磺胺类药物,而不是青霉素。 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患了重病。相关历史文献中并没有丘吉尔在二战期间服用青霉素治疗肺炎的记录。

(3)无论是说弗莱明还是他的父亲拯救了年轻的丘吉尔,都与三人的年龄不符。

先说一下这篇文章的出处。这是一篇来自丘吉尔中心官方网站的文章()。丘吉尔中心是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机构,旨在纪念丘吉尔的思想并加以推广。丘吉尔的许多后裔都在该机构的董事会任职。其主要活动包括组织有关丘吉尔的研讨会、资助历史学家从事有关丘吉尔的研究项目和出版有关丘吉尔的书籍、编辑出版季刊《丘吉尔》(已出版160多期)等。总之,客观地说,它发布的有关丘吉尔的信息应该比你在微信上看到的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的随机帖子可靠得多,对吧?

好的。说到这里,不知道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第一个故事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假的。

当然,如果你仍然选择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就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了。

或者说,你不相信有这样的人?答案是:确实如此。他们有一个“奇葩”的逻辑:判断一个故事真实性的标准不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质量。请看这个人:

“每年教本科生的时候……”天哪,还是同事啊!

看到这里,我彻底无语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很感人的故事,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去实现呢?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真实”的原因:

(1)如果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个可靠的故事。故事(事实)本身好坏并不重要。从中汲取什么伦理道德元素,与听故事的人有关,与讲故事的人无关。讲故事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讲道德课,而是编造谎言。

(2)如果一个故事真真假假,它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道德说教的资格。

(3)故事中,人是真实的,故事是假的,但它必须主动承担起道德说教的责任,即将道德陷入不公正的境地。这不是对道德的倡导,而是对道德的绑架和蔑视。

(四)用真假例子来证明“善行必有好报”,鼓励人们多做善事,是荒谬的逻辑。这不是鼓励善行,而是鼓励投机。任何期望“好报”的善行都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