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厚均身世之谜:其母是大水婆婆?
2024-11-04 02:02:52发布 浏览122次 信息编号:9676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欧阳厚均身世之谜:其母是大水婆婆?
欧阳后君(1766—1846),安仁人,嘉庆进士,曾任浙江按察使。 1818年,应巴中丞之请,执掌岳麓书院27年。他是湖南文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他的人生经历,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现进行初步核实。
1.他的妈妈是“大水奶奶”吗?
后君的母亲周氏,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享年88岁。有传其母亲周夫人是捡来的女儿。 -姻亲。相传1744年,永乐江发大水,水深水急,很多人在岸边大量捕捞。后君的祖父欧阳正昌(又名息侯)站在自家门前,突然发现一只足浴盆从上游向他飘来。一根粗大的树枝挡住了它。正昌想了一个办法,把它捞出来。当我看到它时,我惊呆了。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熟睡的女婴!胸前贴着一张红色贴纸,上面写着出生日期。爷爷把它带进了屋里。考虑到他没有孩子,他就把他收养在家里。有人请人给女婴算命,得知她将来会成为贵人,心里充满了喜悦。慢慢我才知道,那个女人是河对岸清溪村周勇的女儿。长大后,正昌主持婚姻,娶了次子、后君的父亲欧阳雄(又名香盏、香亭)。因此,周家被称为“大水奶奶”。
前不久,我专程去拜访后君第七代孙欧阳楚法先生,他也神秘地提到了这件事。我问他是否相信。他犹豫了半天告诉我他不相信,但长辈们却这么说。
毫无疑问,后君的母亲周是临生周雍的女儿。侯君在《已故周太公墓志铭》一文中说得很清楚。问题是,周家是被周勇抛弃了吗?洪水期间被送去洗脚?
谁都知道,火与水是最无情的。洪水期间抱女婴泡脚是非常危险的,后果几乎和直接溺水一样。是否可以?
周勇,字元音,安仁清溪人,伊林人。周氏是诗礼之家。后君在《祭母随笔》中说,他的母亲“出身名门,常访学堂”。周家是名门望族,全家都拜香虚,博学多才。周勇的《邓文明亭》诗收入《安仁县志•文艺志》:“画烟画无可能,亭内唯有情。村前屋半露”。林间常闻谷口莺声,云月最宜,风泉皆顾道,心清我家。近在眼前,靠在栏杆上,眼睛更明亮。”这显示了他的才华。周勇是一个信道、“心清”的人。他不应该像个孩子一样不养,把她当作一根草一样丢弃,这是不合规矩的。文明阁是永乐河畔南门洲旁的一座亭子。这个馆离“我家”很近,参观起来很方便。由此可见,这首诗的作者是住在清溪的后君的祖父周雍。周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境较为殷实,喜行善事。 《县志》记载了他修路架桥、捐钱济贫的诸多慈善事迹。他不存在因为养不起女儿而不得不将女儿送走的情况。所以,周勇不可能把女儿送人。
一个有福气的人是不可能把它送走的。周某出生时就有“异常征兆”,比如“呱呱叫、捂翅膀”,也就是俗称的胎位不正常。然而她一生都健康、健康。她偶尔生点小病,日积月累就痊愈了,寿命已近九十(89岁)。她有七子一女,五个儿子均已长大成人。到了嘉庆年间,四子后君晋升进士,母亲因儿子的地位显赫。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受人尊敬的人,赢得了许多皇家荣誉。你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八字”也好,何必送人呢?除非脑子里有水。
后君回忆,母亲“五岁丧父,深谙礼法”。 “失父”是指父亲去世了。由此可见,其母亲周某在五岁前就与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她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懂礼法,是一位贤妻良母。后君在《全山墓志》中还说,周氏“归家有簪,遇长父老母之烦,谓之孝”。当他的母亲长大后被“簪子”,也就是她十五岁的时候,她“玉贵”嫁给了欧阳雄。周氏孝顺谨慎,颇受公公婆婆的喜爱。周是“结婚”而不是“收养”,更不是“捡来”。大水婆婆说的话完全是假的。
笔者推测,只是因为欧阳家族人才辈出,个个都很优秀,而且个个都有着不错的文名和名声,尤其是后君中进士,在京城做官,遇到了秦恩,舆论界人士也会加入进来,编造故事。
2、后君妻妾成群?
后君有多少个妻妾?意见不一。一般认为很多。
后君之妻张(1769—1833),县候补教师张六梅之女。张六梅是后君的私塾老师。他教了他八年,非常喜欢这个男孩。 1786年,后君20岁时,将二女儿许配给他为妻。从此,师徒成了女婿。恰巧,今年后君参加县试并获得状元,考取秀才,成为博士生。张被赞为“湘女”。后君、张氏相敬如宾。嘉庆六年,张氏谭恩被封为异人。
后君入京前没有纳妾。纳妾的直接原因是张的患病,间接的原因是张的纵容和支持。
张夫人性情贤惠,自制有礼,恪守“三从四德”。她的公公、婆婆都很满意。但他一直体质较弱,“自幼多病”。他经常患有痰、气喘和咳嗽。中年之后,他也遭受心痛之苦。 “药炉和茶炉就比较没用了。”他们生下三子三女,仅一子二女幸存。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斯琴22岁时在京都去世。两个女儿都已结婚,但要么年幼,要么丧偶。在这个多子多福的世界里,子嗣匮乏、身体虚弱成了张心里永远的痛。后君一直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张先生结婚后,后军出国留学,张女士则留在国内,两地基本分居。 1799年,后君考中进士。张三十岁时,主动劝丈夫纳妾。侯君进京做官,张却刻意留在农村,没有陪伴丈夫。在婆婆的多次催促下,她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将儿媳妇带到了北京,这实际上意味着强迫丈夫纳妾。张来北京不久,旧病复发。他已经病了一个多月了。吃了感冒感冒药后痊愈了,但不能再生育了。作为妻子,为了家庭兴旺,她会极力支持丈夫纳妾,多生孩子。张夫人亲自出面安排,“有妃子死了,就买了一个妃子来辅佐(灶,妾),又恢复了一个妃子以待过年”。陶姬一死,立刻继承了倪姬的位子,还纳了一个小妾。年幼的妃子(韩姬)最终“既生又生”。张氏对待普通男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关心。 “一家之内,没有商量的余地”,相处融洽。张先生65岁去世时,张先生(大老婆)名下有9名成年子女,其中包括两个儿子和七个女儿。此后,后君与他的妃嫔们仍然生儿育女。后君七十岁时(1836年),韩吉生下一子。他大喜,写道:“古时七十多岁的人很少见,现在也很少见了。老凤凰还能养九只小鸡,我也是老小鸡了。”今天是生日”。岳麓弟子闻讯,纷纷议论纷纷,嘲笑师父不老之心。他很高兴。
按时间顺序,后君有一位妻子,名叫张;妃子有三人:陶姬(一岁至两岁,生一子,次年因病流产而死)、倪姬、韩姬(最小,生一子)。 ) 二)。
后君基本维持一妻两妾。这与清朝很多官绅世家类似。张去世后,就没有再续婚。对于敬业精神的缺乏,侯君在《安慰陶吉》一文中为自己开脱,“穷命不必怜,夫悔侯爵”。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谁不这样做呢?
3、您住过三间“阳谷屋”吗?
后君家有三间相连的房屋,规模都比较大:一处在河市乡梅木村,称为杨家祖屋;一处在河市乡美木村,称为杨家祖屋;一处在河市乡美木村,称为杨家祖屋;一处在河市乡美木村,称为杨家祖屋;另一个在马家巷,县里有个好名字,叫“洋”。 《古老的大房子》;一处在清溪乡桥南村,人称“杨家大宅”。当地人习惯统称为“阳谷楼”。
杨氏宗祠,又称欧阳氏宗祠,位于河市乡梅木村(现改为后军村)。自宋代以来,欧阳氏“世居县北门”。元代时,第十代祖迁居河市乡金盆塘。现存欧阳氏祠堂一座,规模宏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祠堂正门上的“欧阳宗祠”四个大字是万历(1573年)贵佑欧阳坤寿的手迹。祠堂供奉欧阳先祖,青砖黑瓦,至今仍保存完好。后君的父亲公向廷主张创办欧阳义学,又称欧阳私学。聘请名师授课,让宗族子弟就近上学。后君出资修葺,为纪念其父,更名为香亭书院。它就是今天当地小学的前身。侯君8岁时开始在自己的私塾接受教育。 17岁考入县义西书院。最初的导师是他远近闻名的表弟欧阳作斌。如今,祖殿已成废墟,仅存少量废墟。
后君出生在马家巷的“阳谷楼”,直到进入私塾才离开。欧阳家族“终居于明,姓氏仍封”,但到了清初,就开始衰落。到了祖父时代,“家里经济日益陷入困境”,入不敷出。乾隆年间,祖父(正昌)无奈举家从河市乡迁居。从农村到城市(县),他抛弃儒家思想,开始经商,开店经商。一家人在县城马家巷买了一套房子。当时的马家巷是饲养和交易马匹的地方。他家买的房子并不大。嘉庆年间扩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1844年,后君辞去岳麓书院校长职务,回到家乡居住。 1846年农历正月十二日,后君在家中病逝,享年80岁,葬于新都村黄仙堂。土改时,这套房子被分配给了“贫下中农”,只留下了欧阳子孙居住的地方。改革开放后,一些老房子被回购。第六代孙欧阳丽梅拆旧建新,建三层四垛楼。
清溪乡桥南的“杨家宅”,是后君二弟后稷所建。后稷在元郡教篆书,在桂东教书。他从小就是叔叔的崽。舅舅早逝,姨妈(养母)晚年患眼疾,生活困难。他的生母周氏也已年事已高,唯一幸存的弟弟后君远在京城,无法照顾她。他干脆辞去了桂东太监的职务,回到家乡,独自赡养两个母亲。在此期间,他选择在与马家巷阳谷楼隔河相望的清溪桥南木林坊建宅。后君在《望云书屋文集》中记载:“吾兄因旧居狭窄,已迁居乡下(指河市),亦拟隔河建于木林坊。已读七年”。考虑到生母周氏孤苦伶仃,二弟一直没有搬到新家。直到1815年,即后君回乡的第二年,他才“过河迁新居”。可以推断,这座房子大约建于1807年至1814年间,历时七年。这是二哥(因是二哥,故称“二星”)的私有财产。与欧阳家族有关,与后君个人无关,后君也从未在那里居住过。至此,这座经历了两百多年洗礼的杨家大宅,已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4. 养家期间您无事可做吗?
1814年,后君请假回到家乡,1818年应巴中丞之请,执掌岳麓书院,历时近四年。与官方首都相比,这里少了一份热闹,多了一份宁静。除了花早晚的时间尽孝心,还有什么可做的吗?并不真地!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后君兄弟中,五弟早逝,大哥、三弟相继去世。此时,只剩下二哥和他自己了。二哥从小继承了舅父的父亲的血统,并以赡养舅母(舅舅已故)为己任。后君回到家,生母有了依靠,家里有了主心骨。后君正忙着拜访亲朋好友和同事。为每一位逝去的亲人写下悼词,带领大家悼念。修建祠堂,修正家谱。整理兄弟的试卷、课稿、写序言。 1817年,丁丑忙于对马家巷旧宅进行大整修(历时一年多)等。
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去粤东旅游。请假南返两年后,后君与弟弟欧阳斗山、陈鹤亭父子前往广东。 1816年8月10日出发,南下,经陈岭,泛龙江,涉洪水,过中粟峡,到达广州。我们开车绕着广州转了一圈,从浔州到潮州再到梅州,再回到广州,最后回到了家乡。 12月2日我回到家,这一去就是112天。期间,我和斗山学博(曾经经营一溪学院)喝酒聊天,互相唱歌,饶有兴趣。它不仅可以释放你的心情,还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我第一次见到“鱼变虎”(鳄鱼)这样的奇异物种,亲眼目睹和感受到“澳门土”(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 “青蛙鼓、蚯蚓笛常常饱含感情地响起,巷弄村寨里的歌曲都在吟唱。”着有诗文多篇,集成卷,编有《粤东行》一书。
二是编修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省城编修《同志》,并要求各县县编修《志》。安仁《县志》于康熙五十四年修订,乾隆五十八年再次修订。但只有《乾隆县志》初稿未定稿,从未出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嘉庆年间,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撰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恰巧侯俊在家中,县令侯谦热情邀请他担任《嘉庆县志》的主编。此次编纂规模之大,邀请了百余位中产绅士组成编纂团队。从10月份的《丁丑》开机到2月份的《己卯》完成拍摄,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小编深入一线,采访筛选,收集信息。我努力剪掉复杂的手稿并简化。整个县志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详实无比”。共“十四纪”,分别为天文、地理、建筑、海关、税役、学堂、礼仪、官员、选举、人物、烈士、文艺、事记、外记,并附序、条例。 ,约六万五千字,后君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三是建文学塔。雄峰山位于安仁县东南部。明万历年间,在其上建有浮图,称“文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倒塌。乾隆年间,后君的父亲公祥廷主张公开重建。嘉庆年间,又被风雨剥落,即将再次倒塌。后郡省亲属仍户籍于此,于是不遗余力地在原址上重建,规模仍如昔。县令卢同坡捐款救助。城中士绅林天瑞高兴地在文塔左右两侧又建了两座塔,相距百余米。 1817年5月,三塔竣工。它们看起来像笔格,直达天空。当地人称其为“三柱塔”,是市内著名景观。素有“雄峰三塔,人才辈出”之说。后君利用进士的身份向后人学拳,不遗余力地修文教书,成为家乡的佳话。
作者简介:谭世克,公务员,高级讲师,安仁县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员会主任。多篇文章在《文史博览》、《湘湘》、《红网》等媒体发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