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商城耐克女鞋 百丽时尚退市 7 年后再递表港交所,冲击上市之路能否成功?

2024-09-30 21:04:49发布    浏览229次    信息编号:9179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天猫商城耐克女鞋 百丽时尚退市 7 年后再递表港交所,冲击上市之路能否成功?

标题图丨百丽时尚

退市七年后,“鞋王”百丽时尚再次站在港交所门口。

早在2017年,百丽国际就在港交所上市,但于2017年被私有化并退市。2022年3月,百丽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上市申请,但最终以招股说明书无效而告终。 2024年3月1日,百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向资本市场发起又一次冲击。

最新招股书显示,以2022年零售额计算,百丽以12.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时尚鞋类市场第一,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公司(9.1%);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9个月,百丽营收同比增长12.78%至161.12亿元,期内利润同比飙升92.69%至20.58亿元。是当之无愧的“鞋王”。

“鞋王”的体型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招股书显示,百丽目前共经营19个核心品牌,包括早期自主的时尚流行女鞋品牌BELLE、BASTO、TATA、Joy&Peace等,后来并入旗下SKAP、Bata、Senda等。 、静音等功能。休闲女鞋品牌,以及后来拓展的时尚服饰品牌如、、CAT、SLY、等。巅峰时期,百丽拥有超过2万家门店,堪称女鞋界的“安踏”。

百丽品牌矩阵

资料来源:百丽招股说明书

百丽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包括上市、亮点、退市、分拆、重组。如今,它再次打开了港交所的大门。它如何才能续写“鞋王”的新篇章?

一代“鞋王”

Belle,源自法语,意思是“美丽”。

追溯百丽的发迹史,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说起。百丽创始人邓耀出生于1934年,从制鞋学徒起家,现已拥有自己的鞋厂和鞋店。 1981年,唐尧在香港创立利华鞋业,主要从事鞋类贸易。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邓耀将业务拓展到内地。 1987年,他从深圳蛇口招商局租用土地,创办百丽鞋厂。 1991年11月在深圳正式成立。

当时,比邓耀小18岁的盛百娇在该公司工作,负责工业区的轻工招商工作。他与邓耀有生意往来。两人见面后,互相倾慕,邓耀甚至开出高薪劝盛百娇辞去公职,与他共事。于是1991年,盛百娇以总经理的头衔加入了新成立的百丽,开始与“黄金搭档”邓耀并肩作战。

邓耀(左)、盛百娇(右)

来源:互联网

在盛百娇的掌舵下,贝儿在内地的事业加速发展。

1994年,百丽开始在内地开设专卖店,并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发展销售网络。 1997年,百丽与16家个体经销商签订独家经销协议。那一年,它在大陆扩张到600家门店,拥有16,000名员工。 1998年至2003年,百丽的版图进一步扩张,先后创立了多个私有鞋业品牌。 Joy & Peace、TATA 都是这个时期诞生的。

2004年底,中国放宽零售业外资限制,百丽开始建立自营零售网络。此后,进入业务快速增长期,到2006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女鞋零售商。与此同时,百丽开始尝试多品牌战略。例如,2004年获得休闲鞋品牌Bata的经营权。很快,百丽成为涵盖流行趋势研究、产品规划、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管理、DTC零售和消费者洞察全价值链的综合性鞋业集团。

2007年5月,百丽国际(原上市代码1880.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6.20港元。时年73岁的邓耀获得IPO,市值超过500亿港元。

上市后,百丽产生了巨大的胃口,吞并了苗栗鞋业和上海巴斯托鞋业,这两家公司拥有数百个零售终端。还收购了专注于功能休闲的Hush和Senda,并代理了运动休闲服装品牌CAT。此后,百丽融合时尚、运动、休闲等多种风格,鞋服双线发展的品牌矩阵已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百丽的门店数量也迅速扩张。财报显示,百丽自营零售店数量从2007年的6143家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17712家,相当于每年新开店超过2300家,每天新开店6-7家;截至2014年2月28日,百丽门店数量达到19333家。

正如盛百娇曾经说过的:“女人所过之处,必有百里”。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企业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国内女式皮鞋市场销量前10名品牌中,百丽集团有6个品牌,即百丽(第一) 、(第二)、TATA(第三)、(第四)、BASTO(第五)和 Senda(第九)。

随着线下门店遍地开花,百丽业绩也持续走高。收入从2006年的62.3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62.49亿元,营业利润从10.2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42亿元,翻了近5倍。 2013年2月20日发布2012年年报后,百丽国际市值跃升至1500亿港元,达到顶峰。

走下神坛

经历了2013年的巅峰期后,百丽的命运在2014年急转直下。

百丽财务业绩从2014年开始持续下滑,财报显示,2015-2017财年(2014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百丽营收分别为400.08亿元、407.90亿元、417.07亿元,且增速较之前明显放缓;营业利润分别为61.94亿元、42.02亿元、35.55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各大百货公司,百丽旗下的门店也开始关店止损。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鞋业经营门店数量减少至13062家,较两年前减少1066家门店。外界调侃百丽已经从“两天开新店”的繁荣局面,变成了“两天关店”的萧条局面。

百丽鞋类业务业绩下滑,也导致整体财务业绩不佳。财报显示,2015-2017财年百丽鞋类营收逐年下滑,分别达到230.37亿元、210.74亿元、189.60亿元。整体业绩的增长主要由运动服饰支撑。鞋类业务大幅下滑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消费者需求迭代升级,百丽逐渐跟不上潮流。

百丽主要针对中高端白领人群,价格普遍在200-1500元左右。消费能力较低的年轻消费者更喜欢同等品质但价格更实惠的品牌。盛百椒也在公司2016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坦言,消费者的品类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者开始注重性价比、便捷性和个性化。

中国奢侈品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曾指出,百丽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的丧失还体现在产品款式和店面设计上。在设计方面,不能很好地融合当下流行,款式设计过于传统,失去了新颖性;店内整体布局和装修也比较传统,很难吸引消费者进店购买。

其次,随着线上电商的崛起和线下百货的衰落,百丽的电商转型策略失败了。

数万家线下门店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但百丽的单店营收却大不如前。当时,线下零售业态正在向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转移。仅具有购物功能的百货商场客流量大幅下降,但百丽的大部分专柜仍位于百货商场内。

此外,日益成熟的电商业态也对线下零售产生冲击。盛百娇曾表示,自己要以壮汉割腕的姿态转型,于是百丽于2008年开始涉足电商。2009年,百丽创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淘秀网”同年在天猫开设首家旗舰店,但主要目的是清理过剩库存; 2011年,百丽成立了B2C鞋类平台“优购网”,将淘秀网的资源全面移植到优购网,但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传统女鞋产能过剩,整个市场供过于求。

1990年代是百丽的“黄金时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竞争,女鞋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快速开店扩大销售网络的粗暴扩张模式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内地女鞋整体供大于求,门店增长52%,但市场仅增长13%;女鞋单价开始下降,2015年下降幅度达到4.2%。

市场产能过剩、供给过剩,鞋企盈利能力下降,导致不少门店面临倒闭。不仅是百丽,2015年前后,周六、千百度、达芙妮、奥康等众多国内知名女鞋企业都受到行业内卷化和电商兴起的不同程度冲击。主要依靠线下门店的女鞋品牌普遍面临门店关闭、业绩下滑的情况。

百丽也察觉到了女鞋市场的危机,积极增加时尚女鞋以外的品类。 2013年,百丽开始代理营销日本时尚女装集团“巴洛克”旗下女装品牌SLY,并收购高端休闲鞋品牌SKAP,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些尝试都没有成功。

来源:微信商城

线下发展遭遇阻碍,线上转型失败,百丽业绩持续下滑。财报显示,百丽国际2016财年(2015年3月1日-2016年2月29日)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38.41%,2017财年(2016年3月1日-2016年2月29日)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38.41%。 2017年2月28日)利润同比下降18.09%,较2012年几乎减半。

在内忧外患中,一代“鞋王”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2017年7月,百丽在官网发布公告,正式宣布退市并私有化。高瓴资本、鼎晖投资以及执行董事余武、盛方组成财团,出价531亿港元将百丽私有化。这也是中国PE机构发起的最大规模的私有化事件。

卷土重来

私有化后,百丽迅速“换届”。

邓耀、盛百娇在私有化后分别套现110.3亿港元和31.77亿港元。高瓴资本成为百丽新大股东,持股57.6%;鼎晖投资持股11.9%;其余30.5%由百丽管理层共同持有,包括参与提案的余武、盛盛。

盛百娇主动承担责任,表示百丽转型失败完全是他的责任。 “面对市场的巨大变化,我们无法预测并找到转型之路。”邓耀泽表示:“我不在乎辞职,也不在乎钱,我关心的是公司能否与更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带领百丽国际十万多名员工涅槃重获新生” ”。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雷认为,百丽拥有一流的零售网络、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宝藏”,是最有机会实现和创造新模式的公司。他提出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百丽一线员工赋能。能够打造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零售、新消费企业。 “交易的完成只是真正工作的开始。”

因此,在高瓴资本的带领下,百丽启动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重组管理。

私有化完成后,以盛芳、于武为代表的百丽年轻一代中坚力量上台。百丽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放是盛百娇的侄子。他早年是百丽的经销商。特许经营制度撤销后加入百丽,2017年7月出任百丽鞋类业务总裁。于武2005年加入百丽,2015年出任百丽国际运动事业部总裁,后担任顶球国际董事兼CEO。

新一代领导人一上任,就主导了一系列收购。 2017年,百丽收购潮流服饰品牌; 2018年,高端女鞋品牌加盟百丽; 2019年,百丽代理运动休闲品牌,并于2021年取得其中国经销权; 2023年,百丽新增潮流活力鞋履品牌OGR及运动休闲品牌。

潮流活力品牌和运动休闲品牌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消费偏好,迅速成为百丽业务新的增长点。例如,截至2023年11月30日的九个月,营收较2018年同期复合增长率超过30%,较2022年同期复合增长率近60%。

来源:天猫旗舰店

第二步是分拆Tabo并上市。

Topo是百丽旗下的体育业务子公司。自1999年开始与国际运动品牌合作,是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最大的零售合作伙伴和客户。 2019年10月,拓博在港股上市,发行价8.5港元,上市首日最高市值达574亿港元。

塔博一直是百丽的“摇钱树”。据塔博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财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16.90亿元、265.50亿元、325.64亿元,同期调整后年度利润分别为15.38亿元、18.10亿元、18.10亿元。分别为22.37亿元。

私有化前,Topbo的运动鞋服业务增长良好,但受女鞋业务拖累,整体市值较低。分拆上市后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剥离淘宝体育业务后,百丽的转型更加有针对性,将门店优化、产品迭代、数字化转型等计划提上日程。

因此,百丽转型的第三步就是全面拥抱数字化,这也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

首先是关闭不盈利的线下门店,减少不必要的租金和员工成本。 2017年下半年开始,百丽关闭了百货公司的大量门店,并继续在商场、奥特莱斯等地开设新店。截至2023年11月,百丽在中国的鞋店只剩下7444家,比2017年2月的1.3万家减少了近4000家。

线上渠道方面,百丽扩大布局。不仅全面进军各大电商平台,还开始试水新兴的直播带货。招股书数据显示,其线上渠道的收入贡献从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的不足7%大幅增长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个月的约28%。

不仅仅是终端渠道,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包括产品规划、设计研发、制造和零售运营。例如,通过在商店中使用定制的3D足部扫描仪,百丽能够从数百万匿名或去身份化的中国消费者那里收集足部形状数据,这使得百丽时尚能够设计出美观舒适的产品。

百丽女鞋生产中

来源:百丽时尚

在三步走战略的推动下,百丽逐渐走出了低谷。

2020-2022财年(2019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百丽营业收入分别为201.14亿元、217.37亿元、235.10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16.65亿元、26.16亿元元,分别。人民币和27.35亿元。

尽管百丽2023财年营收192.10亿元,同比下滑超过18%,净利润却直接腰斩,仅为12.57亿元。但业内人士分析,2022年由于线下门店客流量减少等因素,时尚鞋服行业将面临较大压力。行业内企业普遍表现不佳,甚至出现亏损。百丽营收和利润下滑其实很正常。

2023年以来,消费回暖,百丽业绩随之出现逆转。 2023年3月1日至11月30日9个月,百丽营收同比增长12.78%至161.12亿元,期内利润同比飙升92.69%至20.5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淘宝2024财年中期业绩公告,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其净利润为13.4亿元,加上百丽9个月利润20.58亿元,大幅增长。超过百丽国际私有化退市前24亿元的水平。可见,百丽的转型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写在最后

张雷坚信,投资百丽是一笔“三倍回报”的交易。

在他看来,鞋子是最复杂的消费品类之一,每个人都有一双不同的脚。对于鞋企来说,从设计、到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到配送、到零售,每个环节都极其复杂,对管理能力要求很高。 “能做出好鞋的零售公司,才是真正伟大的零售公司。”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7年中国时尚市场零售总额预计将达到1.9万亿元,2022年至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0%。鞋服市场不断迭代更新,且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如果此次百丽能够成功上市,张磊将距离“三重回报”更近一步。

结尾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