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柯尼招聘电话 跟随陕北人的目光,探寻中国县城的社会百态

2024-09-23 07:04:44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8933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迪柯尼招聘电话 跟随陕北人的目光,探寻中国县城的社会百态

莫尔说:“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回到家后才找到。”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而要了解一个时代,只要走访一个县城就够了。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一个陕北人的眼光,看看中国县城里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文本

我出生于 80 年代,小时候,县城只是我听说过的一个地方,有汽车、有楼房、有电灯、有电视,是我梦想中的生活之地。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所以小时候唯一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就是乡镇的集市。

在零碎的记忆里,我上中学的时候才真正来到县城,那时我才12岁,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第一次来到原西县上学一样。我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因为这是从古劳山村来到一个大千世界。我怀着好奇的眼光在县城里东走西走、南走北走,周末会去转几圈。

那时的县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得多的乡镇集市,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录像厅、游戏厅、舞厅,治安很差,污水横流,城市看上去乱糟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街道不断开辟,新楼房不断修建,县城的框架不断扩大。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对县城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3块钱一碗刀削面的层面。在外求学打工几年后,我又回到了县城,在县城生活了十年。

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迁,在县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人唏嘘不已、深思不已。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该对自己所处区域的人文、社会状况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评或者表扬,只是从我的角度、个人的角度,对社会氛围、文化习俗、休闲娱乐、消费、县域建设、人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婚姻等各方面,做一些粗浅的分析,怕是会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社会氛围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吃喝玩乐、大小便,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喜怒哀乐,农村有农村的酸甜苦辣。无论多么繁华热闹,最终还是逃不过功名利禄两个字。县城夹在中间,进去了,看的是城市的繁华与贫穷;出门了,看的是农村的宁静与美丽,看的是农村的奋斗。住在县城,少了城市的冷清,多了农村的热情。千姿百态的人,各式各样的生活,造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城是典型的精英控制社会。

一个县级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几百人,这几百人里,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有几十个各行各业的权势显赫的老板,还有几个名声显赫的黑社会大佬,这几百人其实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关系网,就算彼此不熟,通过其他渠道,短时间内也会知道对方的底细。

网络中的人如果遇到了什么事情,需要找网络中的任何人,他都能想办法解决,可以说县里的一举一动,县里的重要性,县里的变化,都是被这群人掌控和操纵的。

县城是一个陌生环境里的熟人社会。

走进县城,你认识的人不多,但你认识的人却不少。如果你住在县城,走在街上,熟悉程度不一的朋友或熟人都会笑脸相迎,津津有味;两个陌生人聊聊这聊那,也能扯出一连串亲戚。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叠的概率很大,所以口碑和口碑很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背后,都已经有别人定义的各种标签。在县城稍有知名度的人,都会被大众所认可。

县城是一个关系比规矩重的社会。

在县城,“有关系就容易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追尾车,双方都下车先打电话,叫一大群亲朋好友,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后各自利用关系找交警。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如果走正常渠道,能办到什么事,能维护什么权利。

县城人重关系,靠裙带关系、朋友关系。在县城人眼里,关系比规矩更重要,关系到位了,事情就不会荒废。关系决定成败,规矩、能力、天赋、水平都是次要的。你的能力,不体现在几百块钱收入的差别上,而是体现在你认识多少人,在各个行业有多少渠道,能帮上多少忙,能把灰色地带处理得游刃有余。

大城市的感情问题,或许会让你犹豫、让你认输,但小地方的感情问题,却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无奈至极。

县城就是一个社会,有圈子,有场地。

在县城里,有等级,有差别。等级通过地位、财富、权势表现出来。不同等级的人很难混在同一个圈子里,但可以聚在同一个地方喝酒聊天。不同等级的人组成不同的圈子,他们的朋友也是固定的。圈子有高有低,但不像大城市那么分明。在县城里,圈子很重要,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一员,圈子里的人有什么事,自然会照顾你。有些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些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但难度系数不亚于干部的提拔。

县城里的会场也很重要,尤其是酒吧。请谁吃饭,陪谁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在酒吧喝什么酒,怎么喝,要看参加会场的人。一般坐在会场里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人,基本都是圈子里的人。县城里很多事情都是在会场里做的。

县城是一个具有领导意识的社会。

在县里,想当上高官很难,但想找到领导的感觉却不难。不管你是派出所所长、税务所所长、土地所所长……只要是所长,在县里都算是“高官”。半官半职,在城里是一份差事,在县里却是领导。有权有势的部门主任出门,都会有人拎着包端茶,紧随其后,丝毫不会侧目。在县里,有“职务”的人,大多养尊处优,衣冠楚楚。官员气场强大,让普通人都心生敬畏。

县城社会平安稳定。

生活在县城里,你会慢慢地把青蛙放在温水中煮。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时,你的理想和抱负就会在你脆弱的自控力下土崩瓦解。你想自律,想斗志昂扬,但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地方和烧酒,却不断摧毁着你坚持的最后一座堡垒。

县城里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贞操”,大部分都会“嫁”到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踏实当做人生的根本,他们追求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活,踏实又无忧无虑。

县城是一个缺乏包容性的社会。

在大城市里,不管你是大龄青年,还是丁克,不管你是不买房,不管你是不想有稳定的工作,不管你是穿着奇装异服,没有人会在意你,没有人会关注你,这就是大城市的包容性。

但在县城里,找工作要等长辈下台,让他们接手;结婚要嫁给同等身份的人;结婚后要马上生孩子……你必须随波逐流,不能特立独行。如果你不按照正常的模式生活,很快就会被贴上外来者的标签。

县城是一个缺乏信仰、缺乏诚信的社会。

当前,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不仅是县域发展的最大阻碍,也是全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信仰缺失,导致人们没有底线,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只相信权势和金钱,只顺从自己的欲望,盲目前行,越走越远。

我曾经在县城亲眼目睹过这样一种情况,店面是父亲的,但租金却由儿子收,父亲向儿子要租金,结果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还破口大骂,儿子骂父亲“老子”,甚至要打他。父亲的慈爱和儿子的孝心一去不复返,犹如仇人一般。

我们的教育重思想灌输,从来不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我们从实用主义出发,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稳定的秩序,没有价值观可以遵循。我们看似走了很远的路,却还在原地徘徊。我们看似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却总是迷茫,常常不知所措。诚信的缺失,导致了世事冷漠,人心冷漠,相互猜疑,相互欺骗。

在县城里,闯红灯、不排队、扰乱秩序等不文明行为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常现象。但在我看来,不守规矩是缺乏诚信的表现。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人们常常不遵守规则,甚至违反和破坏规则。

县城里,一场民间借贷危机引发了普遍的哀嚎,让很多普通百姓身无分文,完全回到了解放前时代。以前,只要有钱,相互借贷几万、几千块钱都不成问题,现在,连几百块钱都成问题。民间借贷彻底摧毁了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家生活在不信任之中。老百姓怕吃有毒的食品,穿高仿的衣服,走车祸。官员怕纪检,商人怕亏本,打疫苗怕打假,找对象怕化妆,学生怕考不上好学校,农民工怕拿不到工资……

在这茫茫人海中,人们就像一艘孤舟在海上漂泊,孤独、不安、恐惧始终萦绕在心中。

关于县城的社会话题很多,老百姓的锅碗瓢盆弹奏着这首社会之歌,每个人都是演奏者。谁在作曲,谁在聆听,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讲述着各自的故事。繁华落幕,人群中孤身一人行走。人生跌宕起伏,谁都知道。

文化习俗

县城作为乡村与大城市的连接点,是观察城市文化的窗口,有着独特的县域文化。

但近年来,随着北上广等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的显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把目光都集中在这些一二线城市,包括书籍、影视、文学作品,要么关注历史,要么关注玄幻,要么关注城市,要么关注农村,唯独不关注县城,甚至可以说,县城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盲区。

县城里绝大多数人,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下,伴随着资金流、人口流等一系列流动,成年后纷纷涌入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告诉我们两件事:我们应该向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人。

在县城里,看不到人们向往的东西,却能看到所表达的东西。可以说是大杂烩,没有鲜明的县城文化特色,多半是和过去一模一样的次级城市文化。在拜金主义的混乱中,夹杂着本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生活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等等,既不是外来文化,也不是本土文化。所谓的文化习俗,在改革的浪潮中,已经被次级城市文化同化了。

走在县城里,与其他地方唯一的不同,就是人们的口音和当地的饮食。生活在县城里的人,有浅薄而深刻的喜怒哀乐,有平庸而博大的见识。他们会因为看到外国马戏团里的女孩露屁股而欣喜若狂,会因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迷茫而辗转难眠,会被卖“胜过牛皮”牌皮带的人忽悠,也会加入诗书会,谈画论文、道德文章。

县城的发展就像生活其中的人们,在忐忑中前行,在犹豫中转型。我们的县城建设如火如荼,我们的社区、邻里一个个成型,但适应县城的文化体系却尚未建立。有了生存的躯壳,却没有生存的灵魂。

是应该继承传统的乡村文化习俗,发扬光大,还是吸收外来文化,装模作样地跟上步伐?生活在县城里的人迷茫,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迷茫。我想,管理者也迷茫了。我们缺的是文化自信,缺的是一个能把县城文化体系建设起来的大师。

我们县城的文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人们闲着没事干的时候,就打开手机看“网红”,作为饭后消遣。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氛围,而不是文化的引领者。“网红”们摆拍、唱歌、弹曲,一天就能赚几万块钱,有时还以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方式引来不少人围观,大家也乐意给他们“穿云箭”、“棒棒糖”。这是一种“乞讨”文化。我觉得政府是时候出台相关政策来纠正了。

每当夜幕降临,县城广场上霓虹闪烁,音响震耳欲聋,老人甚至年轻人随心所欲地扭动着身体,跳起“鬼步”等舞蹈,一圈人拿着手机记录着这一幕,成为忠实的粉丝。舞者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中,观众被错综复杂的舞影迷得神魂颠倒。这就是所谓的“广场”文化。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都无法阻挡它。

春节到来,政府会在主要街道两旁挂上灯笼,在主要广场张灯结彩,把小城的夜色衬托得美轮美奂。春节前两天,县城大部分街道都堵车了,堵车的车厢里还夹杂着不少外地车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了返乡人和留守人员最大的社交节日,各大饭店都座无虚席。但和大城市一样,县城里的节日气氛也一年比一年淡了。除了拥挤的车流,你完全感受不到过年的原汁原味。这就是“春节”文化,你想念她,批评她,却无法避开她。

一到红白喜事,县城里的人家都会提前在酒楼订上几十桌,基本上都想隆重庆祝一番,生怕丢了面子,被人笑话。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每家送礼不少于200元,就是为了热闹,为了回馈。然而这种“人情”支出,却成了很多人承受不起的沉重负担。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每桌菜基本都是端上来就收走,大部分都浪费了。这就是“礼”文化,不管你是拒绝还是敷衍,都不能简单化。

路上有人摔倒,一群人围过来指指点点,有的报警,有的打120,但没有人来帮忙。人们开心地和千里之外的网友聊天,邻居们住得只有一箭之遥,却从不相互交流。这就是城市的“冷漠”文化。

随着4G网络的推广,手机就像衣服一样,成为了每个人的标配。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街头巷尾、公交车上、任何场合,随处可见手机的身影。遇到一些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大家都在拍视频,迅速传播。人们放不下手机,没有手机就活不下去。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一天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一天开始第一件事也是看手机。手机让人了解世界,但手机也让人迷失自我,这就是“手机”文化……

或许,这种不能称之为文化的大杂烩文化才是县城独有的文化。但这不是我心中的文化,这是一种充满金钱气息的文化,一种没有信仰的文化。县城的现状有时让我感到担忧,当下的繁华与繁荣无法掩盖后继乏力的苍白。追随一二线城市的脚步,让县城生机勃勃,但也透支了自身的力量。希望​​不是“照本宣科”。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根基。我觉得,一个县城的文化,体现的是县城人的追求。我们要挺起文化自信,守住传统文化风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出“出轨丑闻”、“艳照门丑闻”等话题。

我们要明确县域的主题文化,要有与大城市不同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县域独特的个性、特色与自然状态,融合工艺,不失传统传承,为县域人民提供纯净的环境与高品质的生活,为子孙后代考虑,这是我们重建县域文化的愿景。

当前,县域文化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其合适的定位,是当前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休闲娱乐

有人把休闲视为“人生的绿色后花园”。人生犹如一场旅行,劳累之时,总需要找个地方歇息,享受阳光、鲜花、绿地、微风,享受轻松、快乐,体会生活的本真与精彩。因此,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在县城,人们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目前,喝酒、看电视、打麻将、KTV、广场舞占据了县城休闲的主流,而其他休闲活动,如看电影、旅游、读书、运动等,都是小众休闲。在县城,如果举办大型活动,比如露天晚会、露天篮球赛,人们都会带着家人,老少一起“蜂拥而至”。

先说喝酒。喝酒是一种文化,县城里不喝酒基本就失去了社交生活。很多新闻在酒吧里传播,很多感情在酒吧里联系,很多事情在酒吧里完成。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酒是脸皮薄的人不要脸的良药。高兴的时候喝,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倒酒。喜事要喝,丧事要喝,求人帮忙要喝,朋友维持关系的时候还要喝。凡是能称为“场合”的聚餐,都少不了喝酒。

在县里,喝酒基本分为“举、敬、打、闭”四个步骤。等到菜都上齐了,酒也斟满了,然后主人通常会说:“多谢各位的捧场,酒已尽,我就不多说了,建议大家一起喝三杯,酒过三巡,大家就开始正经喝酒了。”说完,在场的所有人都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这便是第一步“举”。

第二步,就是一个个地敬酒,说一些客套话。一般被敬酒的人,必须把整杯酒都喝完,否则就是不尊重。这就是第二步,“敬酒”。通常,大家敬酒和被敬酒之后,基本上就喝完了。第三步是“玩闹”。如果喝酒的人少,那么大家就“玩闹”。所谓“玩闹”,就是在桌上和大家一起喝酒玩闹。

“打官司”是能喝酒的人玩的游戏。通常“打官司”有多种玩法,比如掷骰子、打扑克、猜拳等。一关过后,如果运气不好,玩家基本已经达到极限。第三步过后,能喝酒的人已经达到极限,而不能喝酒的人已经喝多了。然后上面。吃完面后,桌上所有打开的酒瓶都倒满,然后由桌上的主将酒收走,这是第四步“收”。

一般说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喝完了,就到此为止,下次再相聚”后,第一个人举杯敬酒,其余人也一饮而尽,饮酒过程就此结束。喝醉的人不一定神志不清,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清醒。

一个人从不喜欢喝酒,到喜欢喝酒的氛围,再到真正喜欢喝酒,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人,才知道葡萄酒为什么好喝,人们为什么要喝酒。

再说看电视。县里有个电视台,每天播本地新闻。播音员操着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鼻音还可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有N个电视台。手握遥控器,就能了解从中央到省政府、地方政府的一切,看你该追的热门电视剧,看你该看的娱乐节目。

第三是打麻将。麻将是国宝。闲着没事,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打几局,消磨时间。赌久了就输了。小赌注才好玩。

在县城里,打麻将的场所主要有三种:麻将馆、茶馆、家里。很多人在家里打麻将,午饭后开始,一打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晚饭时分。他们要么回家,要么一起吃饭,通常都是赢家买单。爱打麻将的人会上瘾,麻将友们一叫就会来。因为在这种拿钱的娱乐中,有一种刺激神经的快感,一种对运气充满信心的向往。

四、说说KTV。90年代初,街头卡拉OK在县城盛行,但三四年后就彻底消失了。现在又以KTV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呈火爆状态。喝酒后去KTV唱歌,已成为县城政府、企业、市民等各界人士的主流娱乐方式。

这些KTV很多都是大城市知名KTV的翻版,在灯红酒绿、派对狂欢的夜晚,站在县城的KTV门前,你会误以为自己还在北京、上海、广州。

最后说说广场舞。广场舞已经成为县城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县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县城广场传来动感的舞曲,一群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走动转身,时而跨腿跨步,不断变换着舞姿。动作悠闲娴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演者沉浸其中,观者乐在其中。自从跳起广场舞,锻炼身体的同时,也结交了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的休闲娱乐也在加速向大城市靠拢,不再像以前,大城市的文化潮流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久才能传到县城。崔永元在大城市亲手撕冯小刚裤子的话题,也是县城人茶余饭后随时谈论的话题。

互联网的发展让现在的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化,去电影院看电影、去KTV唱歌、去麻将馆打麻将,以前的娱乐活动都搬到了网络上,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看电影,随时随地在家唱歌,随时随地在家玩网络游戏。

一切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有网络连接和设备,随时都可以玩得尽兴。这种改变很难说是好是坏,确实更加便捷,也确实让更多人沉迷其中。

生活在县城的人总是模仿大城市人的行为,消费是最容易被模仿的部分。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体现,阶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县城居民生活基本满足衣食住行即“吃、穿、住、学、行”的需求,精神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较少,对价格敏感度较高,要求商品优质低价,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在县城,基本工资水平不高,但消费水平逐年上涨,不像大城市,没有高中低价格的等级划分,基本上大家都是“抢着吃”,有钱一碗面13元,没钱一碗面还是13元。我主要说一下吃穿。

在“吃”方面,街道两旁随处可见餐饮店,有7元一份的冷面店,有65元一份的羊肉馆,有四五家装修不错、包间多的高档酒店,也有不少卖川菜、包子、面条的小馆子,有3元、5元、20元的自助火锅店,也有齐龙惠汉堂等加盟品牌。

县城里有新开的小店,也有口碑不错的老店。县城里流动人口很少,去餐馆吃饭的大多是固定的消费群体,基本都是行政单位的上班族、跟政府打交道的老板,还有一帮年轻人。普通人家除了偶尔一家人过生日出去玩,一般不会在外面花很多钱。

所以县城里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当这家餐厅生意好的时候,另一家就冷清了。县城里就有两三家大型超市,吃的、住的什么都有,布局跟大城市没什么区别,感觉就像是商场一样。县城里网上订外卖也很流行。到现在我都不明白这么大一个县城里的人怎么会懒得走路。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县城里大肚腩的男人越来越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在县城里,有人因为要减肥不吃肉,有人因为没钱不吃肉。来自河南的农民工辛万强在网上表示,“没事,晚上不用上班,吃不吃都行。”这句话触动了很多人的心,也表达了很多人的心酸。

“衣”方面,彩姿、海澜之家等大众品牌已入驻,迪卡侬、鄂尔多斯等高端品牌也已入驻,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休闲品牌应有尽有,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也纷纷亮出自己的实力,无品牌的99元裤装专卖店也在吸引人们前来围观。

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实体店并不怎么红火,也不像大城市那么疯狂打折。要感谢马云的淘宝,网购已经成为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因为网购,你能想到的快递公司在县城里都有。县城里,商场不大,但也有好几家,大多都是卖不知名品牌的,一些知名品牌都在街边有店。

在县城,普通人家网购衣服,在县城买衣服,有时候几年才买一次;有钱人家网购衣服,在省城买衣服,但是一年买N次。这就是阶级。

有人说高铁开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个快车也在改变人们的心态。以前大城市才有的东西,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小城镇里也能有。比如电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馆、游泳池等等。这种服务型消费在县城逐渐生根发芽。

这两年,从经济角度看,县城没有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企业、工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慢,消费市场与其实际价值不匹配,导致高端消费者不去县城消费,低端消费者继续在低端市场消费,中端消费市场可持续性低,意味着生意难做。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的升级,人口流动的加速和增加,家庭财力的提升,这些都在推动县城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引进外部发展资源的主要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县城,县城框架不断扩大。

县城建设看似有规划,实则毫无章法可循,功能区域划分、建筑风格、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照明、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在规划里规划,乱中随机抓。

人们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谁在乎宏观、全局?因为没有引导,就没有秩序。乱拆乱建,导致县城建设风格不一、曲折多变、宽窄不一。最后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别人,而不是自己。

比如县城,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县城不大,开车十分钟就可以从县城的一头到另一头。但在这十分钟的路程中,你可以看到各种风格各异的建筑。

这里有复制大城市充满现代气息的高端地产项目,有卖传统羊杂的简陋砖瓦房,有蒙娜丽莎婚纱摄影的三层白瓦楼,有国际酒店的二十一层楼。

比如县城居民店面意识很强,在城里有店面,就永远不用担心拆迁问题。前些年经济好的时候,开辟了一条新街,政府和当地居民在拆迁问题上展开了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拉锯战。人们都想有店面,都想把店面建在路中间,城市里的公共空间就所剩无几了。随着车辆越来越多,无处停车的问题更加突出。

比如县城人对独立大院情有独钟,每个人都应该管好自己的事,不用管别人的麻烦。在县城拥有一套二层独立大院是很多人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20米外街道两边的独立大院二层小楼或者平房大多紧挨在一起,高低不平,左右不一,巷道狭窄,这样的居住环境因为停车问题而逐渐跟不上生活节奏。

我认为,县城建设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要从县城发展基本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结构等各方面情况,建设优质生活品质的县城。要划定县城扩展边界和非建设区,摒弃无序建设。

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统一作风,划定功能区,有效治理。县城居民积极配合,紧跟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县城。这个理念,不只是统治者要有,生活在县城的人民也应该有。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故乡。对于生活在县城的人来说,县城就是我们的故乡,我们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人才与就业

任何经济增长模式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因素。人口的增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增减,而知识、技术和资本也会随着人(特别是人才)的流动而流动。因此,一个县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

我们这一代人(80、90后)应该说赶上了中国城市化最激烈的年代,这是大体上的时代背景,就像我们的父母赶上了改革开放,我们的爷爷奶奶赶上了文革一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心酸,所以常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大多都是不如意的,但能与人分享的,却只有那么几样。

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自然向城市聚集。县城年轻人特别是读大学的回流率很低,回流的大多是二三线高校和大专,211、985高校基本回不来。中国现在的情况就是人才太集中,最能干的一批人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就差远了,到了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人才就很少了。如果不是房价高,很多大城市的人才争夺战会像吸血鬼一样,慢慢把县城的人才吸干。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县城,或者县城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个原因是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少且单一,发展空间小;另一个原因是,相比大城市更公平的竞争机制,县城厚此薄彼的社会氛围、地条不紊的工作方式,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刻就有逃离的冲动。能留下来的,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

在县城里,只有官场,没有职场。在县城里,你真的能体会到学的不应用,学的专业和干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在县城里,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行政、事业单位、国企、个体户。其中最令人尊敬的就是行政单位。当别人问你在哪里工作,最自信的回答就是在某个办公室或局里工作。

随着机构改革对编制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必须通过考试,在很多人眼里,大中专毕业生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在县里能有个“铁饭碗”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和追求,哪怕是公益性岗位,也会有人动用关系、花重金去争取。神木以2500元月薪招聘研究生担任助理经理引发的热议,难道不是反映县里的这种用人导向吗?

神木的招工事件,反映的不是县里人才多,而是县里其他行业人才匮乏。神木要招的研究生,只是户口、档案在神木,但不一定留在神木做贡献。全县体制内人才多,体制外人才少;传统人才多,高科技人才少;懂经营、懂管理的企业管理人才少。

在县里,当最优秀的人才在体制内度过了最好的年华,却因为没有背景、没有升迁的希望而失去了干劲和上进心,每天坐在电脑前喝茶玩手机,过着曹营徐庶那样的生活。我觉得这个县城,死气沉沉的。

在县里,当我们抛弃“跳出农门从政”的思想,当我们确立公务员是一个职业,当我们可以用真才实学和努力创业养家糊口,当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当我们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时,我想我们就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会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县里就会越来越好。

而如果一个县域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单纯依赖资源,那么随着资源枯竭、产业单一,就无法吸引足够的人才,等待这个县域的只有慢慢衰落。

住房

县城住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住房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面积扩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县城受多种因素影响,受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羊毛蛋”式的水泥森林布局、改造难度大的邻里关系、改造难度大的公共设施,这些都成为提升城市品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掣肘。

在县城里,住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有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单位修建的家庭楼,经济适用住房,居民自建或购买的独立四合院,还有祖辈留下的老房子。

先说房地产商开发的商品房,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城市扩张都在加快,尤其是以前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县城,在这一轮发展中,一边改造旧城,一边建设新城区。

过去几年,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县城开发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楼盘,好地段的房价已经涨到每平米近6000元。和大城市的楼市一样,有的人买房是刚需,有的人买房是投机。这两年,随着经济不景气,资金链断裂,县城人口处于净流失状态,导致新建房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甚至出现烂尾楼。

再说单位建家庭房,家庭房因为造价低廉,受到县民的青睐,但建家庭房已成过去,近两年受国家政策影响,没有一个单位领导带头搞这个事情。

第三是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是政府针对购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推出的一项政策,在县城,解决了不少人的后顾之忧,这是好事。第四是居民自建房。近十几年,县城居民自建房可谓“疯狂”,谁想建房就建房,谁有地就建房,谁有钱就建房,想建多大就建多大。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走进县城深处,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每户人家的地面高低不平,坐落位置参差不齐,房屋之间的矛盾突出,通风、采光、行走困难。这既有管理者的不作为和不当行为,也有居民的思想观念问题。原因很多,很难判断。

最后说说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县城里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或者窑洞,随着旧城改造,现在留下的已经不多了,很多都已经列为危房。

在县城,富人至少有三套房子,一套在省城,一套独栋,一套单间。普通百姓(多为进城农民)受“婆媳经济”影响,买两层小楼或平房,因为独栋比单间划算。县城也有不少进城农民买不起房,就租房供养子女读书。

在县城,我觉得作为管理者,要对全县住房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制定住房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落实弱势群体住房政策提供技术支持。没有金刚钻就别接瓷活。在县城,我觉得不要玩房地产,有钱多搞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多搞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旅游等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才是正道。

关于住房,十九大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在我看来,房价高,是人性的贪婪和盲从造成的。看到有人炒房赚钱,慢慢参与进来的人就越来越多。开发商看到买房的人多,就抬高房价,形成一个循环效应。有时候,我们可以控制市场,却无法控制人性。

教育

目前,子女教育、个人健康和父母养老是人们关注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现状、实现社会上升的唯一可靠渠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和启发。

我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掌握生存的技能,树立不屈的志向。人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志向,即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赋予的角色。

在县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项目,政府在投入,群众也在投入。

很多留在县城的农村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抚养孩子,县城里有很多所幼儿园,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到城西分布,满足了县城不同区域孩子就学的需求。

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大致相同,孩子吃饭费差不多,但私立幼儿园却有档次之分。近些年,大城市的品牌幼儿园纷纷进驻县城,收费高昂,大概每人每年一两万,但这里是有钱人家孩子上幼儿园的地方,上幼儿园并不会撩起县城人的神经,因为在他们眼里,这里就是哄孩子的地方,上哪儿都无所谓。

在县城,每年秋季开学,上小学是街头人们热议的话题。

小学一般都是公立的,但分门别类,师资、教学氛围、学生素质的差异,让县里面临着择校难、班级规模大的难题。管理者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分区、户籍、居住,但能管住多数,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开学一周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就超出原计划很多,达到了七八十人。

小学的时候,以前都是孩子自己学习,现在学习都是家长了,要接送孩子,陪孩子学习、陪孩子睡觉,什么事都要操心。孩子开学了,上班的干部也加入接送大军,如果干部迟到、早退都算违纪,不知道要处罚多少人,谁家没个孩子啊?

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也意味着初中可以全面接收小学毕业生。找个好学校、找个好代课老师,是县城里人动员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习好,家长动用关系少操心;孩子学习差,家长动用关系找个好老师还是会操心。

我还是不明白有些家长的溺爱教育。上中学的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县城又不大,何必还要专车接送?对于孩子来说,不经历风雨的考验,又怎么能培养出他们承受风雨的能力?他们步入社会后又该如何是好?

在县城,初中毕业是人生的一个小分水岭,有的孩子考高中,有的孩子考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社会。

一个人在幼稚状态下做出的选择,完全塑造了不同的人生。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人这一生,应该有理想,有目标,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幸福,就别放在心上。

该县有两三所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

师资、生源的差异,导致县城内学校的划分非常明显,马太效应非常明显。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别说素质、能力了,高考就是看谁的分数高,就这么简单,这么粗暴。

在县城,每年几乎没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最好的是人大复旦。在县城,不仅清华北大越来越难考,985等名校也越来越难考,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

在县城,生源流失现象明显。过去县城中学的尖子生大多在县城上学,但现在大多数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省会城市,剩下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过去的“普通学生”。这就叫大城市从小县城“挑大梁”。

在县里,经济条件好的人,已经在省城买了房,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就成了省城人,有的从初中就成了省城人,有的从高中就成了省城人。不要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就问心无愧了。

在县城里,许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质量参差不齐,但还是吸引了大批焦急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一个县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影响这个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家长吵闹,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和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班级,长期被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是辅导因素,辅导分两种,一种是特长兴趣的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的培养。辅导肯定有它的好处,但是现在学校这么乱,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说说社会实践。现在的孩子大多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乏西方重视的社会实践经历。我觉得,让县城的孩子多一些“红茎绿叶是荞麦”的“本土”实践教育,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深思。

在县城里,无论教育质量如何,县城是大多数孩子走捷径的地方,没有选择。引用卢森堡的话:

无论发生什么,请你安静快乐!这就是生活。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接受生活,勇敢,大胆,永远微笑。

医疗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需求越来越强烈,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问题,仍然是抹平医疗体系不平衡和不足差距的绊脚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是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也是管理者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希望情况会越来越好。

县城内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3所大型医疗机构,但也有不少民营专科医院和小诊所。

三所医院均位于县城老城区中心区域,建筑普遍老化,周边都是民用建筑,没有留下发展空间。各院建筑密集,空间狭小,无法解决目前床位不足、科室功能不全、运营过度饱和等问题。目前服务半径过于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不能适应县城的快速发展。好在政府有有识之士,现在正在不断扩大的新区选址新建。

在县城,人们只要到药店买点药就可以治头疼、发烧等小病。

县里的仁心堂、广济堂等药店都叫“堂”,没有“堂”就不算高档药店。过去药店门口的对联是“但愿天下人无病无灾,何必在意药架上积尘。”现在是“四海生意兴隆,三江财源广进。”

卖药的人是想发财,这个社会确实病了。

在县城,小诊所收治的大多是小儿科,可见我们目前的公立医疗机构对儿科的偏颇程度。

现在的孩子身体很娇嫩,一旦头痛或者感冒,很多大人就会赶紧带他们去附近的诊所打针输液,虽然见效快,但同时也破坏了孩子的免疫力。

在县城,如果某种病在药店花少量钱买不到药,可以到医院挂号检查。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不管你能不能吃,都会开出大量的药。很多人吃过几次药后就把药放在一边,最后过期就扔掉了。“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不根除,即使有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普通百姓还是买不起。

在县城,很多人都到省城或者京都去体检。

在县城,很多人小病不起,大病也看不起病,更没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即便有“水滴筹”这样的网络募捐,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县城,9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县内治疗。

但制约我们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并不是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是当地的一些社会风气。比如接生时,一定要给助产士、麻醉师等红包,好像没有红包,宝宝就生不出来似的。最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在病人眼里,不收红包的医生,就是诊疗不认真;在医生眼里,不给红包的病人,就是不上正道。

我认为去县级医院就诊,就是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明确诊断,一个是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在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去医院就诊,找熟人,利用关系,这两个问题才是最应该解决的。这是重中之重,这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不是一些特效药,不是单一的病房。如果诊断明确,要么在当地治疗,要么直接转院。如果诊断不明确,尽快转院。

10

老年护理

目前,县城老人多为随子女进城务工的农村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老人选择家庭护理、独居或与配偶相互照顾。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虽然有一两家养老院,但很多人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担心被污名化。以前老人在家里很有尊严,谁不尊重老人,谁都会被大家批评。但现在,老人的尊严已经不受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力一天天衰退,而随着创造力的衰退,他们的话语权和社会权威也一天天萎缩,而他们对这样的变化完全无能为力。

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很多人把照顾父母当成负担,导致很多老人在生活中感到孤独无助。我想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一定会选择老年公寓,更应该重视的是身体检查、专业医护人员的护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别让“暮霭”无处安放。养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认为,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要根据老年人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倡导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养老方式。重点关注老年人口,发展老年市场。引导养老观念,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11

运输

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城市里的交通就像人体里的血液循环,不是由单一系统组成,而是由多个复杂的系统组成,相互配合、协调,完成良性运转。交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安全、便捷的出行。

在县城,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是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

以前县城小的时候,大家出行主要靠摩托车、自行车、步行,我家就有摩托车,还挺方便的。步行是很好的出行方式,县城里人住的地方离菜市场、超市、县城核心区基本都在步行半小时以内,既锻炼身体,又环保。

过去县城私家车很少,在城里可以随意开车、随意停车,不堵车,安全事故也很少。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逐渐向外扩展,私家车、电动车开始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县城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富人买新车,穷人买二手车。

价格区间主要集中在3-4万、20万元之间,既有国产车,也有合资车,比如吉利、比亚迪、哈佛、丰田、大众等。富裕家庭的私家车大多在20万元以上,夫妻俩每人都有一辆。

在县城,人们买车有追潮流的习惯,比如丰田霸道2700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人,开着它都觉得自己很有档次。县城里也有很多豪车,从五六十万到几百万元不等,走在街上分分钟都能看到。车主大多是老板、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开它就是为了享受、炫耀。

县城内,主干道多为双向四车道。

交通繁忙但不拥堵,上下班或者接孩子放学都会有短暂的拥堵。主干道上都有非机动车道,交警不开罚单的话,都是停着车辆的。与主干道相连的支路在县城里就叫车道,大多是双向两车道的路,因为这些路上没有停车限制,所以经常会停满两排车,瞬间就变得狭窄了。

总体来看,县城机动车交通长期处于基本充足、下一秒似不足的状态。随着县城车辆数量的增加,政府开始出台主干道禁停、增设隔离栏等措施,继续保持交通基本充足状态。

县城公共交通主要由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组成。

公交车都是中巴车,有好几条公交线路,覆盖县城的东西南北,票价基本一块钱,远一点的两块钱,有公交站,但是好像用处不大,对于县城居民来说,公交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