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寺 探秘康巴地区:领略地理区域与康巴文化的魅力

2024-09-16 13:10:50发布    浏览22次    信息编号:8690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库寺 探秘康巴地区:领略地理区域与康巴文化的魅力

在讲木雅地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康巴地区的地理区域,以及独特的康巴文化。

康区地理范围包括鲁贡拉山以东、大渡河、巴颜喀拉山以南、高黎贡山以北的青藏高原地区,涵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州部分地区、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等地区。

康巴文化是康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并蓄、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区域性藏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康巴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香格里拉”人文意境文化。康巴文化的精髓是抑强扶弱、勤劳智慧、果敢坚毅、扬善除恶、维护团结、促进和平的格萨尔人文精神。

甘孜州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处,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和藏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汇、碰撞、影响、融合、共存,使这里成为连接内地与西藏的桥梁,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纽带和见证。此外,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自北向南流经横断山脉褶皱带峡谷,横穿州境。一些低平缓的河谷,不仅是哺育各民族子孙的沃土,更是连接我国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天然“历史民族走廊”。

历史上,众多古老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在此留居、接触、融合,形成了甘孜州民族众多、民族渊源复杂的历史景观。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原因,一些古老民族、部落的文化得以保存,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些外来民族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派生出新的复合文化,形成了特色浓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地域文化,如:德格文化圈、嘉绒文化圈、木雅文化圈、汉藏贸易文化圈、游牧文化圈、帕措文化圈、藏彝文化圈等亚文化圈。同时,甘孜州还被誉为:康定情歌之乡、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中心、东努尔遗产生态区、藏彝历史长廊、茶马古道枢纽、藏族百科全书、雪域文化宝库、青藏高原生态博物馆、康巴人类学活化石、中华文化景观大道、人与自然合一的香格里拉等。

一、木雅文化概况

木雅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藏文历史文献和《格萨尔》史诗中都有提及。汉文书籍中有许多译名,有木雅、米瑶、米敖、米那克、木内、木那、木纳等。今天,它既是一个古老部落的名称,也是一个地域名称。历史上,“多康六帮”中的木雅热岗,就是指木雅地区。木雅文化圈包括康定县折多山以西、道孚县以南、雅江县以东、九龙县以北贡嘎山一带。木雅藏族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古代党项羌族与当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

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语言。这一带的藏族讲一种叫“绒格”的木雅语。木雅语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在今甘孜州九龙县万巴乡、洪巴乡一带说该语言的藏族自称“木勒”,属木雅语东部方言区;而九龙县塘古乡、沙德乡、贡嘎山乡、普沙龙乡、康定县彭布西乡、雅江县朱桑乡一带说该语言的藏族自称“木雅”,属西部方言区。

木雅人善于建造石楼,房屋高数丈,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上层用于储藏物品和起居。每户人家的二楼厨房里,主人总是把各种日常用具如瓢、茶壶、漆器、桶、锅、碗等摆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每件器具都干干净净,闪闪发亮,让人感受到主人的勤劳和家庭的富足。木雅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其生产方式、服饰以及“垒石为屋”的习惯,都明显带有党项文化的痕迹。如今,岷江流域保存着大量建筑艺术精湛的碉楼,如彭布溪乡日头村的姊妹雕花碉楼。两塔巍峨高耸,错落有致,被当地人称为“男雄塔和女雄塔”。据联合国文化遗产基金会专家碳14测年,其距今已有750-800年历史,至今依然巍然屹立,这是木雅藏族人民创造的建筑奇迹。

虽然藏传佛教已成为木雅藏族的主流信仰,但木雅族还保留了党项族古老的白石崇拜。在木雅地区的村落里,随处可见各家各户屋顶四角堆放着大小不一的白石,一些悬崖路口也常常用白石堆代替玛尼石堆。

木雅族服饰以藏族传统服饰为主,如曲底软底藏靴、系腰带的长袖长袍等。历史上,木雅族妇女的服饰是自己编织的粗毡百褶裙,外穿用羊毛羊皮制作的齐膝坎肩。此外,木雅族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是以宽大为主,袖口和下摆均较宽。头饰也极具特色,用红、绿等彩线和头发在头顶编成辫子,辫子上饰有象牙环、珊瑚等饰物。

2.木雅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现状及特点

木雅文化圈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藏传佛教寺庙遗迹,尤以明清时期的寺庙遗迹最为丰富。其中影响较大的古刹有:唐宋时期的直玛那库姆、塔公寺,明代的金刚寺,清代的南无寺等。其中,塔公寺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雅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有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和噶举派。各派的寺庙以其独特的寺庙建筑、神奇华丽的宗教法器、供品、珍稀的塑像、唐卡、壁画等艺术品和神秘莫测的宗教音乐舞蹈,展现着木雅宗教文化的辉煌。木雅地区的主要寺庙很多,除了影响较大的康定塔公寺、居里寺外,还有康定哲西地区气势宏伟的格鲁派寺庙古瓦寺、噶举派寺庙贡嘎寺、萨迦派寺庙日库寺。此外,木雅地区各城镇、乡村还有许多经堂和小庙,历史十分悠久,寺庙内供奉着古老珍贵的佛像和唐卡,最有特色的是寺庙内的经堂和古老的壁画。

2008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木雅地区藏传佛教寺庙进行了调查,发现木雅地区寺庙经堂、农家乐内保存有大量古代壁画,多为清代中晚期作品,壁画色彩艳丽,人物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特别是在木雅地区雅砻江中游支流里崎河一带,发现了4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大多保存完好,属萨迦派和噶举派。此外,还发现了18盒明代藏文《般若八千颂》和1盒南京印制的明永乐藏文大藏经。

木雅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文化丰富、博大精深,极具吸引力。特别是16世纪这一带的寺庙、经堂内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在国内实属罕见。其主要特点是:1、教派融合:各经堂内的壁画以某一教派为主,也有表现其他教派的祖先、神祇、守护神等,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这一带宗教融合的现象;2、题材丰富:壁画上不仅表现了太上瑜伽部、五方佛、菩萨、度母、空行母、守护神等各层级的神祇,还有藏族和地方僧侣、大德等。还有连绵不断的佛家传记和前世故事。每个故事被分成方格,每个情节下面往往有藏文题记,标明故事标题。如此丰富、完整的壁画题材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3、结构严谨:各经堂的壁画均位于正门对面的主墙上,中间为佛陀成道像,并伴有佛陀和十六罗汉故事,两侧为祖先或佛像,左右墙壁多为密宗五佛或菩萨,上部密密麻麻地绘有千佛,下部绘有祖先、大成就者等造像。

4、古典主义风格:16世纪的藏传佛教绘画仍然继承了藏传古典主义的风格,以尼泊尔-西藏风格为主,以红色、深蓝色为主色调,以平色、强烈对比的色块来表达强烈、庄严的宗教情感,基本缺乏世俗内容。

清代壁画风格趋于柔和、淡雅,色彩丰富。受汉画影响,将青山绿水的题材和元素运用到藏传佛教绘画的装饰中,如古树、奇石、瀑布、绿草如茵、天空等,色彩层次更多,空间感更强。5、装饰独特:各经堂的天花板、梁柱上都有彩绘装饰图案,甚至还有小佛像。这些图案十分丰富,色彩艳丽,对称排列,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各殿堂、经堂的柱子都是木雕浮雕,色彩艳丽,独具特色。天花板上也描绘了各种图案,有象征吉祥的彩色鸟类,有祈求丰收的器物和食物,有祝福牲畜兴旺的牲畜画像,还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图案,但由于年代久远,明代的天花板已严重损坏。

此外,木雅地区的经堂柱上还残留着另一种文化现象——诵经计数柱。这一现象是沙德乡八一村考教家族发现的。他家经堂的四根柱子上,全部人工刻上了大小不一的圆孔和长短不一的线条。据主人介绍,圆孔代表着当他的祖先不能再用数字来记录诵经和叩头时,就在自家经堂的柱子上刻了一个小圆孔来表示计数,而现在长短不一的横线就是他们这一代人诵经计数的方式。

木雅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也兼容并蓄。这些教义、教法、信仰习惯各异的宗教和教派在这里可以共存、相互包容。如沙德乡瓦约村的“吉拉窝”(意为集体寺庙)就是一座萨迦派和格鲁派的混合寺庙。瓦约村的贡扎东珠家族信仰格鲁派和萨迦派;瓦约村的格勒家族信仰格鲁派和萨迦派。

木雅地区的私人经堂均有着显赫的家族历史,据说几代以前都是当地名声显赫的家族,有的家族还有转世活佛。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珍贵的壁画、唐卡、佛像未能保存下来,无疑是一种遗憾。

3.木雅地区藏传佛教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藏传佛教在甘孜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藏族历史的发展同步发展,形成了分布广、教派全、寺院多、影响大的显著特点。木雅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有其独特性、神秘性、沉重性、兼容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广大农牧民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保护木雅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已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是农牧民保护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意识淡薄。

在康定南部,贡嘎山乡、普沙绒乡、吉居乡等很多村组都有私人古宅、经堂、寺庙,有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是今后开展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对研究当地历史人文也有重要意义。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的阻碍,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没有主动去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有的家庭觉得自家的经堂很旧了,就动手新建、扩建、翻修,导致祖辈留下的东西遭到严重破坏。

此外,古壁画的发现也给业主带来了一些困扰,不少国内外学者专家前来参观、考察、拍照。这些人中,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觊觎这些文物。去年,八一村一户人家丢失了两本经书,据业主介绍,这两本经书详细记载了他家的历史,虽然他已报案,但至今杳无音信。

第二,私人经堂和国有寺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经调查发现,康定哲西木雅地区发现的四幅明代壁画中,只有一幅属于国营寺庙,其余三幅,乃至仅存的十几幅清代壁画,大多为私人经堂所有。私人经堂如何接受国家的监管和维护,并由私人使用,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21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者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者不具备修缮能力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协助;所有者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履行依法修缮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紧急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者承担。”

现实情况是,民间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现存经堂文物遭到破坏。即使当地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文物所有者也明白自己掌管的文物的重要性,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保护无力,这些文物的命运难以预料。这一矛盾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一些明代经堂,已经面临倒塌的危险,如果不及时修缮,其状况将急剧恶化,后果不堪设想。希望能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挽救少数民族地区濒临灭绝的文物古迹。

三是维护古寺庙建筑,任意拆毁、重建,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原有结构。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对庙宇文化的保护十分无知,大量使用水泥、钢筋、铝合金、地砖等现代建筑材料,破坏了原有建筑的结构、形制、装饰风格和还原古文化的原始信息,一味追求所谓的豪华、宏伟和现代的愚昧观念,导致很多古建筑遭到破坏。

4.加强木雅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的文化保护。

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积淀,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好好保护。

通过调查发现,木雅地区民间散布的可移动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这些文物包括金、银、铜、铁、石、漆、木、纸、丝绸等各种材质的古今文献、经书、经文、唐卡、塑像、法器、供品、生产生活用具等。这些散布文物大多集中在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寺庙、经堂、私人旧宅中。为加强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保护,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就康定哲西地区的寺庙而言,很多寺庙至今还未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根本无法成立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书,更谈不上落实“四有”工作。

同时,寺庙分布比较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大部分寺庙内部道路状况较差,卫生设施较差,佛殿、经堂照明条件较差,文物管理尚处于原始状态,寺庙普遍没有标识牌,没有文字、图片。因此,县文化部门应积极配合宗教部门,对主干道沿线、旅游线路沿线的寺庙进行申报。寺庙管委会应大力完善自身定位,更新观念,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好自身资源,大力开发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寺庙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协调发展,使木雅藏区藏传佛教文化与历史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2、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加强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在寺庙增设现代化报警、防盗、消防设施。

在维修过程中,凡属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均应划定建设控制区、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在建设控制区内,不得修建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彩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特征不相符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进行修缮时,必须坚持“保护文物原貌”、“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不得擅自改变其结构、形式、材料、色彩等。对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进行修缮时,也应避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保持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格。

3、加强文物保护法宣传,增强农牧民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对于甘孜州来说起步较晚,无论是群众还是基层广大农牧民,对文物的概念都不太清楚,更谈不上对文物的保护。比如,某地在建设工程,农村盖房子时,挖出的各种青铜器、陶器等文物都当垃圾处理,这就是群众根本没有文物意识。沙德乡八一村考教家的经堂也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曲吉活佛及时阻拦,这么珍贵的明代壁画早就消失了。因此,要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把《文物保护法》送下基层,向广大农牧民深入宣传什么是文物、如何保护文物以及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让人们知道保护文物是利当前、利千秋的大事,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灿烂的地域文化。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自觉保护文物的目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古老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历史就一定能成为康巴藏区的辉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