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初西藏采取措施发展家庭旅游,打造舒适环境,扩大就业范围
2024-09-11 09:11:52发布 浏览133次 信息编号:8595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90 年代初西藏采取措施发展家庭旅游,打造舒适环境,扩大就业范围
地形与环境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西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来珠峰登山的游客逐渐增多,而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正是西藏为了改变“金宝贝”过着贫困生活而迈出的重大一步。
(一)采取典型案例扶持、小额贷款等措施,引导农牧民发展家庭旅游。在保护区旅游线路沿线建立一批家庭旅馆和旅游接待定点单组团联合企业,创建农牧民旅游福利服务示范户。鼓励发展藏式餐厅、酒店、茶馆等服务业,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休息环境,扩大就业范围,拓展创收门路。
(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配合生态保护需要,在绒布寺至珠峰大本营1号路段,组织农牧民设立马拉环保车专营点,接送中外游客;从珠峰脚下到海拔6500米处,成立牦牛服务队,专门接送登山队、帮助游客托运货物,让游客在欣赏珠峰壮丽风光的同时,感受浓郁的藏族民族风情,增加了农牧民的生计现金收入。为加强管理,乡党委、政府向珠峰自然保护区派出了助理人员,安排乡干部到大本营管理马拉环保车和牦牛运输队,乡党委、政府每天收集助理人员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进山游客数量,合理安排相应数量的马车、牦牛参与服务,有效节约了资源。
(三)自觉维护珠峰五里沟山自然保护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分析珠峰景区、嘎玛沟景区对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分析保护景区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灌输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群众养成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的习惯。无论是牦牛工还是搬运工,无论是大本营的帐篷经营者还是其他服务人员,进入珠峰自然保护区时,大家都自觉清理垃圾,维护景区卫生,保护景区自然环境,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四)河伯组要做好服务人员分配,确保政府统筹资金,实现共同富裕。安排马车、牦牛工上山服务时,乡党委、政府要根据各村人数配备车辆司机,安排服务人员时,要求各村先安排贫困户,当实际银点需求超过贫困户人数时,再安排其他人员,定期村轮换。这种制度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服务,通过旅游增加收入。在此基础上,乡党委、政府将马车、牦牛工收入的18%收缴到乡政府管理下,用于扶持五保户、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等社会救济,减轻社会负担。全乡还没有发生过一例适龄儿童因贫困而辍学的情况。
(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县外事旅游局3名负责人经常深入农村开展旅游质量检查,在旅游线路沿线张贴旅游投诉电话,严厉打击“三黑”等无证经营行为。
(六)多渠道争取资金,建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每年从农牧民酒店选派服务员进行培训,增加对保护区群众接待技能、使用“潘得巴”等技术的培训班。同时选派一批高中、初中毕业生到西藏登山学校进行高山服务技能培训,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保护区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中去,让当地群众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从业人员和农牧民的服务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在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下,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实现了旅游富民、强县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乡98%的农民参与了旅游服务业,直接带动就业2435人。参与餐饮运输的马拉环保车有20辆,全乡有牦牛962头。2005年全乡万元,其中旅游收入7904.46万元,占50.5%。旅游业的发展给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带来了繁荣,这家拥有200年历史的公司开局良好,3-4月牦牛运输收入57.9万元,马拉环保车收入7500元。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旅游开发与服务,扎西宗乡80%的农牧民都建起了土木结构的新房,扎西宗乡的农牧民户数由原来的11户增加到123户,毛坯房退出了历史舞台,扎西宗乡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得到明显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改变了农牧民的旅游观念。农牧民参与旅游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农牧民从旅游服务中获得了商业效益,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市场观念进一步强化。
(四)解决了更多农牧民就业问题。增强了农牧民自身“造血”功能和自身生存能力,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