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中信设计老专家的工匠精神与发展历程

2024-09-06 11:06:32发布    浏览39次    信息编号:8537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光阴的故事:中信设计老专家的工匠精神与发展历程

2019年9月底,由策划部、党政办历时五个月走访多位老专家拍摄的系列专题片《光阴的故事》在国庆文化艺术盛会上正式发布。在老专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敬业、精益求精、默默奉献的工匠精神,也能了解到中信设计70年来的发展历程。

本公众号会不定期推送资深大咖的故事、专题片,希望大家持续关注!

激情岁月.mp3 来自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 00:0004:21

前言

刘必杰是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原武汉院)退休结构工程师,20世纪90年代初获国务院第二批政府特殊津贴。据不完全统计,刘必杰先后完成的设计项目有100多项,包括:1973年援马里共和国制革厂(扩建工程)、1975年中南轧钢厂650轧钢车间、1979年武昌县电影院、1983年咸宁汉办商场综合楼、1987年汉南长途汽车站、1988年湖北省外经贸厅22层住宅楼、1991年、1992年武汉汉正街停车场28层综合楼以及汉阳龟山武汉公共地下人防工程等。

1935年,他出生于武汉市附近新洲县古分冲村,父母给他取名“刘必杰”。29年后,他成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并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悬挑楼梯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必杰”这个名字,似乎注定了他一生的事业。

派对关怀

刘必捷年轻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的记忆。如今已84岁的刘必捷回忆起童年的情景,很多事情还历历在目。“从我记事起,我每天起床就和哥哥一起去种地。新中国成立后,我16岁那年,农村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种地活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干,全村赶种稻子的时候,各家各户互相帮助,我才有机会抽出时间读书,考入新集小学四年级。也是因为党的培养,我才得以考上大学。”说起这些,他激动不已,眼含热泪,对党的深厚感情是完全自然的。在党的关怀下,刘必杰于1964年顺利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武汉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少年刘必杰、刘玉杰、刘必杰兄弟

新生小牛

时光荏苒,1966年。为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加强战争准备,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武汉院响应国家号召,迅速组织队伍奔赴鄂西北的南漳县参加“三线”建设。刚刚参加工作的刘必杰也在其中。他为能参加“三线”建设感到无比兴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努力做一个追求进步的人。刘必杰还记得,当时有人说,结构专业派了两个年轻人去“三线”,他们能干吗呢?随后,在南漳县的山区山谷里,两个年轻人完成了红旗机械厂的车间、宿舍、食堂、商店、学校、幼儿园等一整套工程的结构设计,还完成了长平工具厂滑坡处理等专项结构工程设计,让人刮目相看。当时,红旗机械厂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工厂,全部建在大山谷里,整个厂区长达2.5公里,分为厂区和生活区。这是刘必杰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在山区承担设计任务。山地设计与普通设计有很大不同,需要考虑滑坡等隐患,涉及复杂的结构计算。不仅如此,设计师还负责厂区进场道路、桥梁、涵洞、挡土墙、护坡等的设计工作。但结构部只有两个人,按照正常的设计进度,根本无法按期完成工作。初生牛犊不怕虎,更怕肯学习的“牛犊”。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每逢遇到难题,刘必杰总是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面对红旗机械厂项目人手少、时间紧的不利局面,他想出了一个画总图的办法。总图怎么画呢?就是对于同一类型、不同尺寸的厂房、涵洞、桥梁、道路,只需要修改相应的控制尺寸,就可以形成图纸。这个办法,大大帮助了大家提高工作效率,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个爱思考的年轻人。 1967年的一个雨夜,昌平工具厂发生塌方,规模约1万平方米,造成1、2号车间地基移动,墙体出现裂缝。省建委、当地工程指挥部以及我院现场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把维修车间这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交给了刘必杰。刘必杰临危受命,不顾塌方危险,冒着瓢泼大雨,带领工​​作人员迅速了解现场情况,紧急设计了8个备选处理方案。最终选定的“回填反压”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刘必杰和同事们的努力也为国家节省了相当数量的财产。

对外援助的先驱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敞开大门迎接援外工程,援外工程逐渐“走”上了设计院的绘图台。被国家指派承接援外工程,是设计院的荣幸;被设计院委以援外工程的设计任务,也是对设计师的极大肯定。刘必杰对结构设计的热爱、做事一丝不苟、勤奋好学,领导和同事们都有目共睹。当设计院决定刘必杰出任马里共和国制革厂(扩建工程)结构部部长时,他还是深吸了一口气,用毛主席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勉励自己,要更加努力,设计出代表国家水准的工程。那个年代,国内建筑普遍为混凝土结构,马路上新建的楼房基本为6层楼,甚至8层楼房也很少见,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钢筋和水泥是稀缺材料。马里共和国制革厂(扩建工程)采用钢结构,体现了我国对友好国家的重视。1972年5月底,刘必杰与武汉二轻局局长高春城、经理梅其森专程到北京,向国家经贸委、计委、轻工业部有关领导汇报设计方案。会议要求武汉院在7月15日前提交全套施工图。一个半月内必须完成制革车间、皮具车间、皮革烘干车间、食堂、仓库、办公室、机房等7个分项的结构设计。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技术质量要求高。而且,当时院里还没有工程师做过钢结构项目,刘必杰在大学里也只是皮毛学过钢结构原理,从未在实践中运用过。刘必杰没有退缩,他以不服输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信念,带领队员自学钢结构知识,用计算尺、算盘,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克服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不仅按时提交了100多张高质量的结构图,也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了我院的经典援外项目。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完成设计后,刘必杰立即登上前往沈阳参加钢结构加工的火车,几个月后,他结束了多次往返于武汉和沈阳之间的旅程。钢结构最终加工完毕,装车后经轮船运往马里现场组装,项目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完工。由于钢结构设计优良,建成后使用效果良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受到马里方面的好评。1975年,我国派出检查组到非洲五国检查援外项目时,援马里共和国的制革厂(扩建工程)受到了检查组的称赞。

学术人才

刘必杰热爱研究是其突出特点,每一项工程设计,他总是开动脑筋,想出新点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必杰“爱”把设计工程和科研结合起来,钻研先进技术:

1、1979年“五常县电影院”设计1500座上悬挑楼座时,悬挑楼座与放映厅相连,组成悬挑空心复式钢架结构。手工计算太复杂,就想用“计算机”来计算悬挑楼座,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刚开始“电子管”时代,真空电子管很多,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只能摆放“电子管计算机”,还需专门打孔机负责打孔。刘必杰发现,当时的计算机无法计算框架悬挑部分的垂直位移,而放映厅是带悬挑楼座的钢架结构,悬挑楼座不仅有水平位移,还有垂直位移,计算机无法计算。这时,刘必杰想以古老的“卡尼法”为基础,探索水平和竖向位移的计算方法,于是写了一篇《卡尼法在剧场悬臂空心复式钢框架计算中的应用》一文,以武汉院的名义发表在当时全国的《设计研究》交流材料中,这也是他的第一篇论文;

2、1980年设计“青山公园花店”时,为了美观,在“人工湖”旁设计了无柱支撑的悬挑楼梯,悬挑至湖中央,既美观又特别惊险刺激。在楼梯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刘必杰反复研究,参考了不少文章。其中,他发现了日本《建筑技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钢筋混凝土直角悬挑楼梯的应力计算方法》,作者正是所长“筒井助之”。刘必杰觉得这篇文章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单化,导致有些地方的内力(扭矩)误差达6倍以上,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为此,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写了一篇《对称直角悬挑楼梯计算探讨》的文章。该论文发表在1985年第5期《建筑结构》杂志上。一年后,该论文引起了全国大专院校和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甚至有人认为文中介绍的计算方法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该论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92年该论文被《建筑结构》杂志报道,并在《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家级期刊中被引用5次以上,是一篇国家级重点论文。

青山花店湖边悬挑楼梯

设计青山室外悬臂楼梯时重写一篇日本论文

3、1983年在设计武昌大东门“鄂南商场”时,考虑到地处繁华市区“蛇山”上,紧邻交通要道,于是设计了室外多层悬挑楼梯,以增加美观度,也受到了当时武汉路人的一致好评。悬挑楼梯进行了“荷载试验”,结果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刘必杰还撰写了《板式空间框架楼梯设计》一文,发表在1986年《华中建筑》第一期。同年,悬挑楼梯的设计计算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鄂南商场多层悬挑楼梯 多层悬空楼梯 设计计算 科学技术进步奖

4、1985年为“湖北省外经贸厅”设计两栋22层高层住宅楼时,考虑到高层建筑悬挑阳台的美观和反向风力等扭转力的复杂性,将悬挑阳台做成等截面折梁。于是刘必杰与其“研究生吴国庆”撰写了《工程设计中各类水平折梁通用计算公式的探讨》,发表在全国性期刊《建筑结构》1991年第4期,并获1992年湖北省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省外经厅22层室外阳台各类折梁通用计算公式论文获奖

5、1987年设计“汉南长途汽车站”时,根据地形需要在候车厅外设计了开启角度为150度的悬挑楼梯,并进行了“荷载试验”,确认符合设计要求。撰写了《0~179度任意角度板式悬挑楼梯实用计算方法》,并作为全国学术交流会重点交流文章,1991年获武汉市科协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候车厅开启角度150°吊梯试验开启角度0~179度吊梯计算公式奖

诸如上述多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凝聚了刘必杰的智慧和心血,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业界展示了武汉工程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实力,扩大了武汉工程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快乐的老师

由于历史原因,“文革”后,武汉工学院长期没有分配一名大学生到院任教。随着设计任务不断增加,1980年前后,时任院领导决定从院内选拔优秀设计人员作为武汉工学院长远发展的教师,自己培养后备设计人员。就这样,成立了一个由工农兵、复转军人和原测量室的年轻人组成的业余训练班。刘必杰成为业余训练班的兼职教师之一,负责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打开那本古老但保存完好的《卷轴》,只见48位同学的姓名、出勤、成绩等内容都用小字工整地记录着:1982年4月《材料力学》考试:陶进100分、曾昭坤93分、叶传宇97分……这一系列的名字,是老一辈武汉工学院人都耳熟能详的。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他们逐渐成长为武汉工学院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技术骨干、中层干部,为武汉工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得不说,这也得益于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事设计、科研和业余教学工作,还被武汉理工大学兼职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吴国庆”、“严家湾”完成毕业论文。经常被聘为武汉高校论文评审专家、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硕士论文答辩专家,多次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有时被聘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设计院培训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点名表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聘书 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委员会主任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刘必杰在武汉工程大学先后任职于:三线设计组、人防设计组、技术研究设计处、第三设计处、第一设计处、科研设计院、第五设计处等。其工程设计范围包括: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成套三线厂房(包括厂区、生活区、道路、桥梁、涵洞、挡土墙等)、大型人防地下工程、援外工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滑坡等。在设计的同时,还从事科研、业余教学,并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曾任现代结构研究会常务理事。

汉正街长途汽车停车场18米双跨厂房28层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设计院采访资深专家刘必杰

2002

1993年,由于在工程科技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刘必杰被国务院授予第二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刘必杰从武汉院光荣退休。

刘先生寄语

o 设计师与甲方打交道时应和蔼可亲,不傲慢自大,在设计项目和处理现场问题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充分尊重领导和其他人的正确意见。

o 设计工作不能单纯追求效益,特别是结构人员,应以“安全第一”为根本原则。结构设计的计算、绘图人员才是真正的把关人,不要把问题留给审校、审核人员,避免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o 设计人员要勇于创新,努力立足自身项目,取得技术突破,力争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迈进,为单位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后记

八十岁,是耄耋之年的年纪。回首这一生,有过小成绩,有过大幸福,有过痛苦不平,有过欢笑,但这一切对刘必杰来说都无所谓。生活有时会让人觉得艰难,有时会让人充满希望,但无论什么时候,刘必杰都不忘初心,不忘党的关怀,不忘努力学习,不忘追求进步。这个热爱学习的结构工程师活出了自己的态度,收获了时间永远无法带走的内心富足。

专访:周武、洪欢、张杨菊

摄像师:李阳

联系人:金永强

撰文:洪欢

视频:余莱

4. 刘必杰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刘必杰主要以休养为主。除受聘于其所属研究所(武汉建筑设计院)审查设计图数年外,还受聘于院外,如湖北省建设厅创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负责技术管理和指导工作;还受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钱斌”的导师,撰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关于各种荷载作用下水平圆弧梁通用计算公式的探讨》。此文在百度……等网站上也可查到,有“武汉建筑设计院”的记录。

刘必杰退休后,除了上述活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玩电脑、手机,努力跟上社会的发展。他还想多用脑子,防止脑子生锈。2023年,他发现手机里的“抖音”等视频很有意思,有一次看视频时,碰到了“建筑”被地震破坏后的惨烈场景。这时,刘必杰感叹,思考:作为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如何才能减少地震力、风力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要经济、合理、安全。设计师要知道,“超高层建筑”是结构人员很重要的一个工种,建筑结构方面的节省可不是小数目。为什么现代“商人”不卖“针线”,而卖“房地产”呢?因为“这是个大家伙”,对国家经济的冲击程度,所以设计师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师的浪费也是最大的浪费,而这种浪费是“非专家”看不到的。前面说的所谓节约就是“省钱”,所谓合理包括“合理的用力”,所谓安全就是“楼不能快速倒塌或者根本不倒塌,即使发生不可抗拒的倒塌,也要延长时间,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刘必杰想了想,兴奋不已,大胆地写了一篇《超高层建筑外观探讨》的文章,表达内心的感受。没想到,竟然被百度……等网站收录(只要在手机“百度……等浏览器”中输入“刘必杰或刘必杰”名字即可搜索)。

总之,刘必杰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只是在“钻研技术”。一方面,他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国家;另一方面,他也想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人类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发展科学。国家要有先进的国防和强大的实力,也要发展科学。如果落后于人,就会挨打、挨饿。再说,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我退休后虽然已经快九十岁了,但我还是想为国家尽一点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在2023年(88岁)写下最后一篇论文的原因。我这一生只能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得起自己,没有白活一辈子。

刘必洁 2024年8月于武汉撰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