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光纤表面 Ni-P 涂层上电镀厚镍等多项研究成果及年会通知
2024-08-18 13:16:52发布 浏览114次 信息编号:8317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石英光纤表面 Ni-P 涂层上电镀厚镍等多项研究成果及年会通知
第 1 章
碳纳米管表面辐射接枝改性及纳米铜负载研究
镧在石英光纤表面Ni-P镀层厚镍中的应用研究 姜百全 杨素萍 肖琳 张华 白丽晓
挤压态Mg-13Gd-4Y-0.4Zr合金高温时效析出机理 郭全英 刘政 毛平丽 孙静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通知
铝管表面硅烷稀土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肖炜满瑞琳彭天兰徐斌冯永强
La_(0.5)Sm_(0.2)Sr_(0.3)MnO_3/Ag_x两相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磁阻 王桂英 彭振生 唐永刚 刘鹏 牛晓飞
石煤钠钙法提钒工艺研究 别树 王兆军 李青海 张彦国
稀有金属征文
生物医用β-Ti-25.6Nb-19.4Ta合金的设计与显微组织杨永建马伟孙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刘旭 池艳华 庄家吴杰
焙烧氰化尾矿的利用研究马洪周兰新哲王耀宁尚俊刚张祥兆
熔盐电解制备硼粉的研究 彭程 陈松 吴彦科 王利军
酒石酸与硝酸盐低温固相反应制备Ni_(0.18)Cu_(0.2)Zn_(0.62)O(0.98)铁氧体 杨向军 魏群燕 关洪涛 王世雄 高洪林
VGF法GaAs单晶位错分布的数值模拟及拉曼光谱研究范涂小平苏海玲涂凤仪张国强丁思爱汪思爱
两阶段时效体系对7150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韩晓雷 熊白清 张永安 李志辉 朱宝红 王峰
Cr对Cu/Cu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热导率的影响 张希敏 郭宏 尹法章 张永忠 范业明
双螺旋搅拌制浆工艺参数对AZ91D合金半固态组织的影响 朱光磊 徐俊 张志锋 刘国俊
稀土配合物Eu(pic)_3L·2H_2O的合成、荧光性质及作用方式 王丽娟 杨天林 杨焕春
两个新型席夫碱及其钴(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金旭东 李媛媛 崔志刚
镝掺杂W型钡镍铁氧体的制备及电磁性能 徐乃岑 宋杰 王丽熙 沈嘉林 张启图
Yb掺杂对热电化合物Ca_(3-x)(9+δ)电学性能的影响 储英 王忠 蒋丽君
Cr合金化对含Fe过共晶Al-Si合金组织及机理的优化 崔华 侯龙刚 张继山
第十六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征文通知
混合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抑制氟析出的研究 吴志英 吴文远 孙树臣 边雪 涂敢锋
退火对V-4Cr-4Ti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李宇飞 罗超 王志刚 任大鹏
超细晶粒工业纯钛热变形流变应力特性研究 王成 赵锡成 杨锡荣 丁茹
硫酸镍电解液净化除杂工艺研究 李学鹏 杨斌 刘大春 王琳
粉末冶金TiAl合金热变形行为及工艺图研究
铟五钠沉淀工艺研究 姜继波 王继坤 李勇 梁多强 彭建荣
Al-Er二元合金的价电子结构及固溶度研究
异步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晶粒细化及性能 丁儒 王伯建 任晨晖 刘长瑞
Ni_(43)Mn_(46-x)(11)(T=Fe,Co,Ni)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和磁熵变 韩志达, 崔荣菁, 姜学范, 王敦辉
自然沉淀法去除铝硅合金中铁相的机理研究王耀武冯乃祥孙婷尤菁秦建
BaO·MnO·催化剂用于二甲醚燃烧的热分解动力学 余倩 余琳 张其妮 孙明 凌伟俊 徐义祥
Ir_(1-x)/Ti析氧阳极电催化活性研究 李善美 叶峰 魏浩杰 侯苗苗 王同涛 王新东
快凝Cu-30%Fe合金的液相分解行为 刘素清 于明祥 王友红 郝伟新 李秋树
不同碳气氛对TiC硬质合金组织及抗弯强度的影响 张希敏 肖来荣 温艳宁 张红玲 李健
从废旧镍氢电池中回收镍、钴及稀土金属的工艺研究 吴炜 张洪林
低磁场下退磁效应对磁制冷材料磁熵变的影响 马涛, 龙毅, 鲍波, 付斌, 王小强, 金兰峰
低失重烧结钕铁硼磁体研究进展
钆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及相结构的影响 刘国政 赵明静 赵瑞金 刘晓宇 陆富强 李波
(1.8)Ge_(1.8)Sn_(0.4)合金高温相变 唐永柏 陈云贵 张铁邦 肖素芬
TA15钛合金大锻件热处理强化及机理 张旺锋 王玉辉 马继民
Ni/双相合金箔退火行为的研究
MnP_(1-x)M_x系列合金的磁热效应 林门德宗 刘一伯乐 静芳 伊日勒 图特古斯
水溶液中钐-铁合金电沉积研究 刘素琴 戴高鹏
D-314树脂动态分离钼、铼的研究张俊姚琳吕改芳邓桂春
钼铌合金单晶的高温力学性能 胡忠武 李忠奎 尹涛 郭临江 张庆 郑建平
固溶温度对TB10钛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魏延光 陶海明 陈海山
溅射Cu-W合金薄膜的结构与力学性能郭中正孙勇段林坤郭世美李玉阁
石煤浸出提钒工艺现状及展望 王明宇 王学文
室温磁制冷再生器技术研究进展 李程 吴江宏
LaGd_(0.1)Fe_(11.4-x)(1.6)(x=0.1,0.3,0.5,0.7,0.9)合金的磁热效应
钛基银电极的水热制备及电活性 李蕾 易庆锋
La_(1.1)Fe_(11.4)Si_(1.55)Ge_(0.05)合金的磁热效应刘景芳宋林门德伊伯勒伊日勒图古斯
9,10-蒽-3,3′-双(1,3-戊二烯-2,4-二醇)桥联双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 梅光泉 曾金萍 刘婉云 黄克龙
钨添加对γ-TiAl价电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郑冬冬 张平泽 吴红艳
一种提高钙钛矿材料室温磁阻效应的有效方法 黄宝新
MnO_2掺杂对NiZn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薛刚 张高磊
Nb-W-Mo-Zr-C高温合金第二相的形成、演化及力学性能 郑新 陈少凯 李忠奎 张廷杰 付杰 王东辉 (1)
Al-4.8Cu-0.5Mg-0.3Ag-0.15Zr合金热变形研究 熊益民 张永安 朱宝红 王峰 刘宏伟 熊白清 (6)
AKS掺杂钼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刘仁智 李大成 卜春阳 李静 刘东新 (12)
块体非晶材料高压等温处理后的结构弛豫及压痕力学行为 王凤华 林建国 (17)
Co/Nb复合添加对Co/α-Fe纳米晶双相复合永磁体的影响马瑞鲁斌(22)
Al2O3层对超薄各向异性磁电阻薄膜性能影响的研究丁磊王乐腾娇余光华(26)
MoSi2/316L不锈钢连接的烧结工艺及梯度过渡层优化 徐金富 温小浩 吴海飞(30)
带速对Y2O3隔离层生长的影响 张华 金炜 刘会洲 冯晓亮 杨健 (35)
TiZrV吸气剂的制备及吸气性能褚永军熊玉华杜军魏秀英秦光荣(39)
准晶相界附近Pb(Mg1/3Nb2/3)O3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李强夏志国斯琴毕力格(43)
-Bi0.5Na0.5TiO3铁电陶瓷晶相特征及性能研究黄艳秋高兰芳万新武周飞刘春峰(48)
Mo-Cu复合材料烧结机理研究韩胜利宋月清崔顺夏阳(53)
硬脂酸溶胶-凝胶法-共沸蒸馏制备钙钛矿纳米结构材料刘海燕王燕张学军李彦斌陆宝娣魏志贤(57)
熔盐电解制备锆粉的研究吴彦科陈松徐志高王利军(62)
二次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固化高放废物 张瑞珠 赵俊华 郭志猛(66)
张金枝,铁小云,米依琳,张爱萍,崔乃懿的水热合成及光催化活性(71)
化合物的差热-热重分析 郝延明 安利群 谭明 谭清华 王玲玲 闫大力 (76)
溶液pH值对浸出微生物活性及浸出率影响的研究温建康姚国成陈博伟吴彪刘雪黄松涛(80)
没有任何
图书新闻(11)
全面回顾
钛合金在飞机上的应用 李崇和 朱明 王宁 陆雄刚 程深涛 (84)
β-钛合金强韧化机理分析付艳艳宋乐清惠宋晓米徐军叶文军于洋(92)
铝基牺牲阳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侯德龙宋月清李德富沈建(96)
ZnO单晶生长技术研究进展 朱振启 周健 刘桂珍 任志国 (101)
高温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器件应用研究尹其懿,肖定全,田长安,王宇,吴朗(107)
研究简报
阿魏酸铈配合物的机械化学合成及表征 邓素军 刘艳珠 付茂胜 魏良华 李永秀 (114)
热处理工艺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尚在炎 王新平 杨永刚 杨亚卓 (119)
混合酸性负载磷有机相中反萃稀土的研究 张永琪 黄晓伟 王春梅 龙志琪 朱兆武 张国成 (124)
多晶材料的合成及晶体生长王令航介万琪(129)
超细碳化钨的制备及性能 徐庆荣 李显才 杨一峰 王艳 (133)
基于摩擦校正的TB8合金热压缩流变应力行为分析李平段元培张庆王峰薛克敏(137)
变形温度对低应变速率下TC11合金变形行为及组织的影响 王克鲁鲁 李世强 董贤娟 杨华娟 (142)
TC11钛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等轴组织演变陈惠琴邓文斌(147)
TC21合金高温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赵建国张世宏程明宋洪武(153)
钨合金丝无模拉拔温度场及流变应力梯度王忠堂张世宏齐光霞(159)
Al-Er合金中Al3Er相的形成与演化 朱世丹 黄辉 聂作人 温升平 张志军 (164)
晶粒细化对Zr-4合金均匀腐蚀性能的影响张强李聪邱少宇(170)
Al-Cu-Mg—Ag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陈瑞强沈建毛百平(175)
喷射成形Al-Zn-Mg-Cu合金热轧板组织及拉伸断口分析刘强熊柏青张永安王锋朱宝红李志辉(180)
Ni-Al-Fe合金中NiAl/Fe作为基体/沉淀相的组织特征冷文秀田文怀(185)
基于均匀设计与主成分分析的粘结NdFeB永磁体制备工艺优化研究储林华查武胜刘金云王祥忠周小庆刘桂明(191)
高能机械化学法制备微纳米MoC粉末及涂层磨损试验胡江平刘高杰闫伟耿安(196)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制备铱薄膜的研究蔡红忠胡长义陈莉王云(200)
热疲劳对纳米结构强化无铅焊点性能的影响刘斌刘建平高晓宇泰峰夏志东郭富 (205)
4英寸单晶生长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丁国强苏小平涂海玲张凤娥涂帆(211)
片状纳米硅的结构与发光性能表征 杨娟玉 卢世刚 肖庆华 张向军 (217)
氮对300mm CZ单晶硅氧化诱发堆垛层错的影响韩海建周启刚戴小林(223)
电子辐照CZO硅缺陷的红外研究VO蔡莉莉李海军(227)
新型掺铒镥硼硅酸盐玻璃的制备及红外发光特性孙江婷吴兆军唐婉如高艳杰卢树臣(232)
活性炭对长余辉发光材料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段海婷赵芳刘建国谭美君王正祥(237)
铁基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还原及催化活性张兆春张启贤(241)
Au/ZnO、Pd/ZnO及Au-Pd/ZnO催化剂对甲醇部分氧化制氢性能的研究 王建新 罗来涛(247)
MgO-CeO2复合载体负载Cu2O催化剂性能研究李宝友石秋洁杨静(252)
中度嗜热菌浸出黄铜矿影响因素研究徐金光温健康吴彪黄松涛(258)
浮选柱回收浮选尾矿中细粒白钨矿的研究黄光耀冯启明欧乐明卢益平张国藩(263)
辉钼矿电氧化加氢分解工艺条件研究 文振干 钟宏 曹占芳 付建刚 肖艳飞 张文轩 (267)
砷锰粘土金银矿石中金、银氰化物浸出试验研究陆晨晨林淑文志忠李少卿董穗明(272)
高纯硒的制备方法高原吴浩王吉民(276)
没有任何
《稀有金属》杂志再次被列入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览》(163)
全面回顾
中高温金属/陶瓷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研究进展侯宇志蒋利军王树茂郝蕾刘小鹏李华玲(279)
研究简报
累积轧制复合制备Al/AZ31多层复合材料及其强度刘华赛张斌张光平(285)
石煤氧压酸浸提钒除铁工艺研究邓志干魏昌李文婷李存雄范刚葛怀文(290)
熔融熔滴对TB6钛合金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王庆瑞黄利军黄旭刘长奎刘德林(295)
铁-镍合金中硼原子-空位复合体扩散系数的计算吴平陈森居欣唐文斌何欣来(299)
2D70铝合金淬透性研究 王国军 熊百清 张永安 李志辉 李培跃 (304)
Al-4.8Cu-0.5Mg-0.3Ag-0.15Zr合金固溶工艺研究 熊益民 张永安 朱宝红 王峰 刘宏伟 熊白清 (309)
Al-5.2Cu-0.4Mg-1.02Ag合金板材组织与性能研究雷文平沈建毛百平陈瑞强(314)
7050高强铝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流变应力研究李俊鹏沈建徐晓静闫晓东毛百平(318)
A2B7型La0.75Mg0.25Ni3.5-xFex(x=0~0.3)储氢合金的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徐建义闫如旭罗永春张茵陈江平(323)
均匀化热处理对AZ151镁合金组织的影响张康张奎李兴刚李永军马明龙徐玉蕾(328)
Ce含量对NiAl-28Cr-5.5Mo-0.5Hf共晶合金氧化性能的影响张光业唐国宁张华李会强(333)
ECAP铜基原位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王飞魏伟昆霞付猛胡静(338)
SiGe合金半导体中自填隙缺陷及两种碳相关缺陷的计算研究杨富华谭瑾周成刚凌志(343)
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SmBO3粉体及性能何伟张静张琪涂(348)
添加剂对Al-In-Ga-Pb合金阳极行为的影响闫灵光陈岩马俊德李冰(352)
Ce掺杂对Ti/Sn-Sb阳极性能的影响杨耀辉彭乔(356)
以氧化铁为铁源制备磷酸铁锂的反应机理研究冯泽荣张俊英张忠泰唐子龙黄彦吉双泽(361)
钇和铝掺杂α-Ni(OH)2电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赵伟民刘长久宋莎李光艳 (366)
钴含量对锂离子电池5-xMn0.5-xO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郭锐,史鹏飞,程新群,高翠华 (371)
纳米导电剂对镍电极高温/高功率性能的影响方庆谢寿云程颜建旭宇蒋丽君朱雷(376)
废旧锂离子电池煅烧品的物相及浸出分析 李敦芳 王承彦 尹飞 陈永强 解晓武 阮淑峰 (382)
尖晶石Co0.7Ce0.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烷的催化燃烧性能 丁家洛来涛(386)
镧掺杂对镍硅甲烷裂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于英 崔美生 施喜龙 志奇 黄晓伟 (391)
中高温富集混合菌浸出黄铜矿刘曦吴长斌曾伟民邱冠州王殿佐周洪波(396)
氨基膦酸螯合树脂对水溶液中Ni^2+,Fe^2+,Fe^3+的吸附行为研究杨丽梅李玲黄松涛吴明林刘美琳(401)
钒钛磁铁矿碳热还原研究 周兰华 陶东平 方民贤 曾福红 普霞 (406)
紫外级氧化铪生产工艺研究张少辉张碧田何芬(411)
褐煤对钯的吸附研究冯孔芳胡韩朱云(415)
全面回顾
铝电解用金属惰性阳极研究进展 丁海洋 陆世刚 阚苏荣 张向军 杨娟玉 (420)
溶剂萃取分离锆和铪的研究进展谢希菁刘松王静欣(426)
磷矿中微量稀土元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龙志奇王良实黄小伟彭新林韩业斌崔大力(434)
研究简报
Al-Cu合金靶材微观结构对溅射沉积性能的影响李红斌姜宣王新平(442)
312树脂对钒的吸附行为研究曾晓明赵昆司师惠梁峰何勤(446)
磁制冷材料钆硅锗合金中杂质元素ICP-AES分析方法研究李娜刘鹏宇闫光炯张莉刘秉欣张卓 (450)
科技信息与新闻
全国磁热效应材料与磁制冷技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I0001)
第 2 章
铀浸出细菌的连续培养研究李元峰杨伟章(5)
石煤提钒碱浸出液除硅试验研究 肖超,肖连生,李庆刚(8)
制备工艺对La0.80Mg0.20Ni3.75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董小平 杨丽英 林玉芳 张杨欢 王新林 (11)
H3BO3添加对Pr3+发光二极管余辉性能的影响 齐小霞 王志明(16)
重熔对Al-Ti-B-RE细化剂的影响 任军 马英 (18)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作液对硬质合金模具腐蚀的研究张浩强贾小明王丽娜(21)
钴磷涂层表面热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机理陈丽娜尤贤清杨清海刘宝张燕(25)
SiO2-C—SiC晶须的合成研究崔希文蒋明学张颖(30)
科技与技巧
黄山低钒低碳石煤加工新技术研究 徐茂 黄先发 桂林 (34)
G206H高风压钻具球齿的研制及应用付坤肖一鸣周建华(38)
分析与测试
钨精矿中痕量锑的发射光谱分析陈海燕(42)
三溴偶氮胂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杨浩毅黄庆华陆帆(44)
专题
烧结钕铁硼的研究及应用进展魏成福唐杰杨丽荣赵道温林红邓胜贤 (47)
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研究进展艾涛涛(50)
铼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邱朝晖钟宏曹占芳姚震(56)
激光技术在材料加工中的发展及应用 邱兴武(60)
企业·设备·动态
成功研制超大型锌冶炼炉 鲁国普(63)
银基CeO2及银基氧化铝合金的研究陈良伟罗希明谢明周世平(1)
真空热还原制备金属锂的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邸跃忠董伟伟冯乃祥王耀武吴小蕾胡文欣(5)
从烧结钕铁硼废料中回收Nd2O3 唐杰 魏成福 赵道 温林红 田桂华 (9)
化学短时有序对Al-Zn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 李传福 张传江 辛薛祥 (12)
电热法制备铝硅合金块体的性能(II)——抗压强度和电阻率杨东福大学王耀武冯乃祥(15)
锌氧加压浸出溶液深度净化及脱钴研究温健(19)
没有任何
作者须知(8)
本刊被收录于2008年版《中国核心期刊要览》(39)
荣获湖南省20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周建华(64)
生产与工艺
利用炼钢钒渣生产钒片的工艺设计 宁华 周晓媛 白华(23)
钨酸钠溶液Na2S除钼工艺的改进刘铁梅(27)
设备与应用
新型聚乙烯烧结膜微滤设备及其在硬质合金磨削液集中净化中的应用 胡惠萍 彭启帆 彭全帆(32)
立式自动压滤机及其在钽铌冶炼生产中的应用崔佳陈启明(35)
专题
含铍矿中提取铍的研究现状付建刚蒋金光李爱民王辉(40)
低品位铀矿堆浸微生物技术范启胜陈全根(45)
铁沉淀对铀浸出细菌扩大培养生物膜的影响杨伟张刘辉(47)
Mg-Al耐热镁合金研究进展陈军李全安李晓峰张兴源李科杰(50)
陶瓷刀具材料及其发展前景徐凯刘惠萍杨天雪(56)
常用钼化学品生产及应用现状 张文宣 钟洪福 建刚 温振乾(61)
钕铁硼磁体烧结工艺研究唐杰魏成福赵道文林红邓胜贤(1)
锗纳米针结构的制备及表征裴立斋赵海生谭伟(4)
晶粒长大抑制剂对WC-8%Co超细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孙东平(7)
TA15钛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流变应力行为研究季人锋闵新华胡红建廖红军(12)
锆基块体非晶合金的非等温晶化动力学 王波,何顺荣,吴志强 (17)
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组织设计与性能研究方玲张晓莲陈康华(22)
企业·设备·动态
作者须知(3)
2009湖南金属加工、粉末冶金及硬质合金工业展览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在长沙举办(25)
生产与工艺
从废铁合金中回收稀土的研究及生产 王素玲君(26)
挥发窑灰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密云(28)
分析与测试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铌钨钼合金中钨和钼含量刘百利石爱霞于红艳(31)
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测定硅钙钡合金中钡含量钟国秀杨浩毅黄庆华(34)
EBSD在铜织构研究中的应用 邹锦 周善民(37)
专题
液体澄清与过滤技术发展现状宋先红宋志立陈金富鲁宁阮建良(42)
钽铌碳化物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张浩 朱芳(47)
含钼催化剂的应用及展望 文振干 赵建平 付建刚 王浩 (50)
二硫化钼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余伟(55)
化学镀结晶钴磷合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杨清海尤先庆张燕陈莉娜(58)
钛-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程廷玉郑峰薛伟林(63)
自牺牲模板法合成MnOOH纳米管的研究杨宝军周涛周阿阳(1)
复合溶剂热法合成Bi2S3纳米棒的研究袁新松郝建文朱金苗周阿阳周涛(5)
氧化钨微观结构研究 姜文伟 陈向明(8)
铸造Ti-47Al-2Cr-2Nb合金中β2相的特征及其对组织热稳定性的影响 赵勇 裴艳玲 马悦 (12)
钛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数值模拟及工艺研究黄刚华张义华门祥南窦小丽(16)
工艺及设备
淬水回收铋渣中钼的试验研究 张子军 周小元 (20)
钼丝生产工艺及装备优化措施及实施效果 赵大伟 李维耀(23)
钛及钛合金酸洗技术郑峰程廷玉张巧云(26)
分析与测试
锂铅合金中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谢波吴曦翁奎平(29)
苦味酸偶氮变色酸直接光度法测定硬质合金中钴钟国秀杨浩毅闫高华(33)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氧化铌(钽)中氟的研究 马玉丽(36)
企业·设备·动态
“基于高浓度离子交换的钨清洁冶金工艺”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陈星宇(32)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征文(68)
专题
我国钨湿法冶金技术研究进展 郭永忠 谢燕(39)
我国混合稀土精矿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郎小川于秀兰(43)
稀土金属超细粉末的精密微孔过滤宋先红宋志立陈金富(48)
一维SiC纳米材料研究现状裴立斋(52)
锂离子二次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刘涛杜荣斌孔学军(59)
高密度钨合金在弹药材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胡兴军(65)
溶胶-凝胶法制备YAG:Ho^3+、Yb^3+纳米晶 李峰峰 张明喜 沉毅 王少言 (1)
铌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Si-Y2O3共渗碳涂层组织及裂纹形成齐涛郭希平(7)
激光烧结制备原位增强多孔镍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余秀萍沈义富顾东东(11)
高纯Er2O3靶材低温无压烧结及性能研究邓艳来邓志军(15)
一步还原制备(W-Ti-Ta-Nb)C复合碳化物的研究王宏斌钟辉戴艳阳(18)
新型(Ti,V)C钢结硬质合金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王浩晖(22)
纯钛板冷轧轧制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程廷玉郑锋(26)
生产与工艺
传统工艺生产高品质超细碳化钨粉末的质量控制及粒度检测罗荣玲(29)
铜阳极泥预处理上清液中银回收工艺研究 张玲玲(32)
分析与测试
高纯钛中痕量氢的分析方法研究卞敏李迎秋刘俊段丽梅(36)
提高脉冲库仑法检测钽丝中氧含量准确度的研究 何英(41)
专题
仲钨酸铵结晶母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卢辉 谢刚 余小华 李荣兴 (44)
一维纳米硫化铋制备技术研究进展袁新松杨宝军王丽萍王艳萍(48)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袁万松 田彦文 刘国强(53)
从钴基合金废料中回收钴的研究进展 梁勇(58)
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技术在纯钛中的应用效果郑锋程廷宇张巧云薛伟林(61)
第 3 部分
【关键词】稀有金属 逆向物流 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们和国家对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也越来越重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废弃产品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随着企业的竞争和销售,响应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承担起回收利用、恢复原材料和产品价值的活动。在废弃物品的再利用中,产生了一种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新型物流,这种与传统供应链物流方向相反的物流被称为“逆向物流”。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具有数量大、危害性大、潜在经济价值大、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这些特点给逆向物流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废弃的电子电气产品如果不回收利用,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下面就我国目前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国内外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现状
1.国外稀有金属逆向物流总体现状
而荷兰、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其稀有金属含量较低,主要从中国进口,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9月,荷兰、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从中国进口的稀有金属量分别为77046吨、20831吨、31124吨、8984吨、30626吨,可见这些国家对稀有金属的依赖性很强,所以早期就开始在废旧电子电器中寻找稀有金属进行回收再利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和电子垃圾生产国,每年产生约800万吨电子垃圾,数量逐年增加,未来几年将有3亿多台电脑被淘汰,约有1亿到1.3亿部手机要报废。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大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实际经济价值。稀有金属资源产业已经形成,目前有400多家企业,主要分为专业化公司、有色金属冶炼厂、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公司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稀有金属逆向物流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在德国,政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100个分拣站,将回收的废旧电器送回工厂进行再加工提炼,从而形成电子电器垃圾处理产业链,德国的这一举措,大大帮助了德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有效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环境。
2.国内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现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电子电器废弃物稀有金属处理体系,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处置完全受经济利益驱动,稀有金属回收处理相对被动。由于技术限制,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相对被动,从电器废弃物中提取稀有金属难度较大,这不仅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电子废弃物的无序回收和原始落后的拆解加工,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同时,由于改造不合理,还给使用旧电器的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总之,我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体系还处于无序状态。
2.我国建立稀土金属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1.我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稀有金属在军事、经济、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废弃电子电器中的稀有金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电子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每年淘汰的电器电子产品达数千万台。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处理不当,可能污染河流、土壤、大气等环境,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然而,我国手工垃圾仍较多,作坊或中小企业仍采用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陈旧方法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随意排放废气、废液、废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稀有金属含量很多,其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2、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可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稀有金属逆向物流正好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稀有金属中的铟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平板显示器、合金、半导体数据传输、航空航天产品制造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废旧电子电器中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很多资源可以得到回收再利用。2006年,日本共回收了662.2万部手机,回收的手机送厂低温焚烧后,其中蕴含的资源就可以提取出来再利用。建立科学的稀有金属逆向物流战略,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我国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道路。
3、稀有金属在我国的重要性。我国稀有金属储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并不多,我国每年的稀有金属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稀有金属如今已经成为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稀有金属是原子能、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军火工业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的行业必不可少的技术材料,因此稀有金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但是稀有金属资源十分有限,既要控制开发利用,更要重视回收利用,发展稀有金属逆向物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开展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构建稀有金属逆向物流战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建立完整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二是要创新稀有金属的提炼分选技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取稀有金属,并且在提炼过程中尽量减少提炼所排放的污染物,避免环境污染。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了废品回收站,但其功能大多停留在第三方资源回收的层面,不能充分挖掘回收物品的潜在价值。因此,在我国建立完整的逆向物流运作体系是可行的。我国正向物流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逆向物流系统,运作体系相对容易,而且逆向物流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还可以吸引一批新的、潜在的消费者,提高企业市场的需求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那些企业或组织实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自觉性会更强。
3.我国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发展战略
1. 针对政府的策略
1. 立法问题
近年来,我国需要回收利用的电子电器数量大幅增加,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上述废弃物往往被随意丢弃或低水平使用,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我国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回收不彻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主要原因。我国再生资源立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积极规制与消极规制、激励规制与惩罚规制、刚性规制与柔性规制等多种规制手段,设计一套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
2.建立健全回收体系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回收体系不尽相同,有的国家由政府设立,有的则由行业部门组织控制。日本的家电回收体系是由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共同建立的。目前,我国的回收体系存在两个不足:1、网络渠道压力,指定回收公司,回收的物品必须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因此正规渠道处理成本较高。废旧电子电器大部分由销售商送往二手市场,目前杭州有数家企业设立了三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点,但效果不佳。2、网络成本压力,彻底处理废旧电子电器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台家电利润如此之薄,仅需几十元,如果让这些企业承担回收废旧电子电器的成本,恐怕难以承担。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单纯依靠企业建设稀有金属回收体系并不可行。政府应投入资金支持建立稀有金属回收体系,由环卫部门和消费者代表共同组建,制定本地区稀有金属回收物流战略。
3.解决资金问题
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稀有金属逆向物流将成为白日梦,所以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资金问题将是回收物流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日本,实行的是消费者丢弃付费的制度,在中国,电子电器的废弃是政府全程管理的,欧盟明确了生产者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的责任,在我国,无论回收费用是企业承担还是消费者承担,都是不现实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所以只能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政府补贴;增设回收费用;将回收费用纳入销售价格中。这三个措施一起解决资金问题,是非常合理、科学的。
2. 企业策略
稀有金属逆向物流起着重要作用,从产品生产出来,到销售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这个就是正向物流,也是很容易的,逆向物流的关键就是把消费者手中的废弃产品变成可回收物,关键是要回收到企业手中,进行转化,再利用。
1. 设立集中退货中心
退货分为不合格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回收、生产废品的回收、合格品的退货、残损品的退货,对于这些退货产品,一些无法修复的产品可以适当提炼为稀有金属进行再利用,集中式退货中心可以将来自各个渠道的回收物品统一进行分类,并判断回收品是否有再利用价值,进行规模化处理,因此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同时,集中式退货中心还可以使企业之间在逆向物流渠道中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避免迂回重复运输,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引进先进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成本
在我国,由于我国的稀有金属提炼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低成本的提炼稀有金属,减少环境污染。另外,我国每年需要淘汰的废弃电子电气产品数量非常庞大。2005年,日本开发出一种从工业废水中高效回收稀有金属的新技术。这种技术的提炼成本目前来说很高,但如果能够大规模投入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国外回收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的稀有金属提炼技术,或者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一些国外企业来投资,他们可以带来先进的提炼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潜在价值。
3.实施技术创新
只要落实技术创新,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的前景将十分广阔,废旧金属可以分选、冶炼、再利用,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和先进的稀有金属分离技术,创新思路,走减少回收和降低加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针对公众的策略
1.加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居民垃圾回收知识教育,让城镇居民更加意识到城镇生活垃圾中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后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加工利用。政府部门要发挥宣传员和教育员的作用,可以在各个城市张贴关于稀有金属回收重要性的标语,或者拍摄一些公益性的照片、影片在户外屏幕上播放,引导人们一步步从无知到了解,从不作为到真正行动。其次,要落实从小抓起的政策,出版一些与环境保护、稀有金属回收相关的文章,通过将科普读物放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回收稀有金属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提高公众对稀有金属逆向物流的认识
各媒体应大力宣传逆向物流理念,增强共识。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提升民众对回收再商品化的认知并采取必要措施;企业和社会应加强对民众的引导,让大家能够将目前一些废弃的家电产品变废为宝,变成更实用的东西,既保护了环境又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而现在推行的“以旧换新”制度也体现了企业帮助民众培养环保意识和消费稀有金属逆向物流习惯的努力。
3. 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目前电子垃圾日益增多的环境下,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不能只是随便扔掉电子垃圾,否则电子垃圾里面珍贵的稀有金属就白白浪费了。其次,那些电子垃圾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应该交还给自家企业或者一些合法的机构处理。此时,政府必须出台一些更有惩罚性的法律法规,确保稀有金属的逆向物流,第一步才能顺利完成。
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稀有金属逆向物流与稀有技术,可以保护环境,成为循环经济的支柱;另一方面,逆向物流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