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马坑村:绥安镇西部的宝藏之地,政区沿革与自然人文的完美融合

2024-08-16 10:11:34发布    浏览86次    信息编号:8291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探秘马坑村:绥安镇西部的宝藏之地,政区沿革与自然人文的完美融合

马坑村位于绥安镇西部,地处县城西郊,东连绥溪社区,西连石榴镇梅北村、石鼓农场,南连绥南社区大北村,北与合浦场、寨场村为邻。发源于马坑山(海拔136米)的马坑河穿村而过,在梅东九虎山脚下汇入芦溪河,河流发源于中溪林场的长桥溪、岩前溪,流经高罗山宗口,从“梧桐溪”流入芦溪,国道324线经西庙社经过,省道牛九线经马坑、宗口、下薛、梧潭铺经过,厦深铁路从合浦场南穿村而过。

该村现有耕地面积2428亩,其中水田1382亩,农田1046亩,果树700亩,林地1600亩;总户数590户,总人口2696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10人,90岁以上老人6人。

【行政历史】

清朝至民国三十三年,马坑属随安镇管辖。新中国成立初期,属第一区(城关区)马坑乡。1956年10月改为石榴区。1958年9月改为石榴公社。1964年9月改为城关公社马坑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马坑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随安镇,马坑村划归随安镇管辖。辖马坑、乌坦铺、下薛、宗口、新厝顶、高露山、西庙7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组。

【姓氏渊源】

马坑村 马坑自然村为吴氏聚居地,始建于元代,先祖来自莆田打铁巷,现有183户857人(吴氏有旧族谱)。

蔡姓有9户39人,先祖来自广东惠来;

王姓有6户21人,祖籍广东潮阳;

陈姓有2户9人,祖籍是石榴镇梅林村。

乌坦铺社区:86户478人,其中陈姓75户433人,祖籍申屠金堂(旧族谱)

林姓有5户24人,祖籍是下美镇五社村;

王姓有4户13人,祖籍是茶岭村桥内村;

该村有蔡姓2户8口人,祖上均来自该村高鲁山社区。

下雪社:26户124人,其中陈姓21户102人,祖籍申土金塘村(有旧族谱)

庄姓有3户13人,祖籍广东揭阳;

刘姓有2户9人,祖籍广东饶平。

宗口社区:74户321人,其中陈姓62户262人,祖籍申土金塘村(有旧族谱)

蔡姓有5户22人,祖籍都在寨子窑村方圆社区;

吴姓3户15人,其祖籍广东潮州;

李姓3户17人,祖籍来自皇仓村;

其中有一户胡姓五口人,祖上是芦尾村后罗村人。

新厝顶:96户360人,其中陈姓90户333人,祖籍申屠金堂(旧族谱)

薛姓2户9人,祖籍十六洞山村;

王姓2户9人,祖籍广东潮州;

苏姓有2户9人,其祖籍是茶岭村北坑。

高罗山、西庙社:108户484人,蔡姓81户360人,其祖籍是西湖;

林姓有13户57人,祖籍是古城乌石镇;

徐姓3户17人,祖籍石榴镇山腰;

郑姓有4户18人,其祖先来自申屠;

陈姓4户19人,祖籍石榴镇梅林;

何姓有3户16人,其先祖源于径里村。

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农、工、商等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红薯、花生、大豆、蔬菜,以及龙眼、荔枝、桃、李、枇杷、柑橘、香蕉等水果。

其中养猪户31户,养牛户4户,养鸡鸭户5户,养羊户2户,养淡水鱼户8户。

共设施工队8个,60人;其中拆迁队1个,6人;搬石队2个,装饰队3个,8人;模板打钉队6个,36人;焊工14人;绑扎钢筋队6个。

拥有营运货车3辆,客车1辆,轿车15辆,摩托车560辆。

私营服装加工厂2家,废品收购加工公司4家,农用车7家。

剩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55人,创业14人,在县内就业510人。

2012年粮食产量570吨,蔬菜产量752吨,水果产量360吨,水产品产量291亩,产量291吨,生猪产量750头,鸡鸭产量7610只,年人均纯收入8460元。

【基础设施】

村公所:马坑村公所于1973年在乌潭铺村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平方米。

学校:乌潭铺马坑小学,始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6个班,学生186人,教师12人。

老人活动场所:马坑村老人协会成立于1994年,设在马坑社祠内,各社下设分会,现有会员310人。

医疗卫生:经县卫生部门批准,村里建立了卫生室,配有卫生技术人员1名,2006年起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合率100%。

用电设备:县供电公司于1972年开通,目前全村100%通电,现有电冰箱490台,洗衣机316台,空调62台,其他基本家用电器有电风扇、电铁皮炉、电暖器等。厨房燃料方面,80户使用沼气做饭,大部分使用电和液化气,少数使用柴火。

饮用水:高罗山社区2009年起饮用县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其余居民饮用井水。

农业配套设施:(田改)2005年,因上级政府重视,专项安排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马坑进行了田改,面积1050亩,建有水渠2条,田间道路2公里多。

文体设施:2012年,为了让村民在业余时间有一个玩耍的场所,村在五潭铺修建了篮球场一座,长32米,宽19米,建筑面积608平方米。

村道建设:2011年,马坑、乌坦铺、新厝顶等社区共铺设水泥路4500平方米。

通讯电视:村有固定电话一部,移动电话 部,数字电视400台。村委会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为目标,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不久的将来,村里将焕然一新。

【祠】

马坑吴氏义德堂位于马坑自然村,始建于明代。祠堂坐西偏西南二十度,面阔13米,进深31米,占地面积403平方米,土木结构,燕尾山墙式屋顶。祠堂由门楼、带天井的下厅、带天井廊的上厅组成。祠堂面阔,大门向内,为吴傲窝式。门楼进深一柱,方形青石墩。下厅为七梁挑梁式,圆柱形,有立柱。基座由圆形木柱支撑,圆形瓜形柱上雕有卷轴纹。廊下有五根檩条,方形石柱由方形木柱支撑。上殿前廊为四檩曲棚,六檩后设廊。圆形瓜柱,花圆。蟹驼墩形,透雕卷轴纹,木质结构,雕饰精湛,正殿内设祖祠。

2011年3月被普政综字(2011)038号公布为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边50米,东边30米,南北边各10米。

【地点】

“益德楼”:位于马坑村地名“楼角”的田地里,呈方形,前后各五开间,左右各有回廊各一开间,共十二开间,楼外还筑有外墙,开有护城河。此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据考证为闽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相传为马坑村进士吴超后裔所建,相传吴氏祖先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在京做官的人,曾代皇帝在南郊祭祀神灵,此楼即为他所建。门前石匾上用行书刻有“益德楼”三个大字,并有“嘉靖戊午冬建”。第二行碑文记载义德楼主体建筑为方形楼,进深27米,面阔26米。墙体用贝壳灰、粗砂、红糖、糯米糊混合夯筑而成,墙内铺竹筋。楼共三层,共35间。正门厚重,装有横木,石门框顶埋有两根斜置的陶管,连通门框缝隙。第二层注水,以防火灾袭击。一层全封闭,无窗,二、三层均有水帘,每层均有窄窗,便于通风排水。楼外10米处筑有围墙,墙厚1.6米,墙内建小房,作为外楼。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楼四周,起三道防线作用。设置完善,配套齐全,历时十八年建成。

1943年,一德楼西南角遭日机炸毁,仅剩高墙屹立于空旷的田野间,此后荒废,楼内木结构亦已拆除,现主楼墙体基本完好,鸟儿和鸟巢密密麻麻,仅剩外墙地基残存,周围已无居民住宅。

目前有学者认为,土楼起源可追溯到唐代陈元光开漳时的营房、城堡、山寨,是唐代以来闽南地区“外寇进出,匪患内讧”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明代土楼建筑技术具有很高的价值。

2000年8月8日,该楼被漳浦县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陈岭遗址:位于马坑村西庙西侧200米处,1990年被考古人员发现,位于北面山坡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曾采集灰色硬陶碎片,带有米黄色花纹,可证实。

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成立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三独立团成立旧址,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自然村,旧址原为该村陈氏宗祠,俗称“三代总宪”祠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两厢两进四合院,但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仅存遗址。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毛泽东同志在漳浦听取了领导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和福建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执行委员罗明的讲话。根据王海平同志等人的报告,中共中央决定巩固和发展漳浦以龙溪卫、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把游击战争扩大到南平、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4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东路军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当前政治形势和第二次行动的报告。会议安排了以漳浦龙溪卫为中心,扩大南平、平和、漳浦、龙溪、云霄五县建立新苏区行动计划。1932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解放漳浦,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打土豪、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治,创建泾河浦苏维埃区,并在漳浦苏区成立独立红军营。

1932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撤出漳州前夕,闽南工农武装集中在漳浦县进行整编,中央红军挑选数百名战士与闽南红军游击队汇合,在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以邓子恢为副团长,蔡解民为总司令,冯逸飞为团长,王占春为政治委员,谢少平为政治部主任,全国指战员1000余人,编为6个连,由中央红军指战员参加。

1932年5月中旬,红军东路军从漳州、龙溪、海城、漳浦、南靖、平和等地挑选了600余名刚加入中央红军的青年,与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汇合,组建了5个红军游击大队,先后开赴漳浦县城集中。红三方面军抽调兵力200余人,派出林平、张长水等40余名军事干部,加强和进行短期正规军事训练。几天后,县城西边的新厝顶陈家祠被烧毁。堂代表邓子恢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正式成立,冯逸飞任团长,王占春任政治委员,尹林平任副团长,谢小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六个连。按照中央红军建制,各连成立党支部,设政治委员。红三团北上,编入新四军。红三团旧址为新厝顶、下薛、宗口、朴亭、后井等村的公祠,统称“五陈”。祠为夯土建筑,挑梁木结构,山墙式屋顶,面阔12米,进深22米,前后三层。 2003年遭火灾毁坏,仅存部分墙壁和地基。

【寺庙,庙宇,宫殿】

漳浦威慧庙:位于随安镇西郊,属马坑村高罗山村。庙宇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奉旨修建,历代多次扩建重修。明弘治年间,知县吴云以庙门为楼,左右三厢,上设两厢。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沈猛重修,明万历元年知县方环再次重修,清康熙初知县蔡作周重修,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重修。寺院改建为山门、忠烈殿(即正殿),至上世纪80年代末已坍塌,不再如昔日雄伟,仅存大殿、后殿及两厢。寺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历代遗物,有建筑构件、石刻、石碑、石像、宋代题刻的古井等。上世纪90年代,漳浦威惠庙在台湾同胞捐资下多次重建,形成了由长石阶、牌坊、山门、正殿、后殿组成的新布局。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实际建筑进深177米,宽50米。但唐代以来的建筑遗址大多保存完好,多次调查出土的文物也得到了妥善保存。漳浦威惠庙的修建日期、历史沿革记载清晰,现存遗址遗存丰富,堆积物丰富,地层清晰,证明是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唐代庙宇。出土文物年代良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开漳文化遗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12月(埔政(85)款字第511号)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整个寺庙及周围的树木、石雕。

【百年树】

马坑自然村的两棵大榕树

宗口自然村一棵大古榕树

小学里的一棵大榕树

西寺旁的一棵老蕨树

【百岁老人】

张达:女,1912年7月出生,马坑村人

【英雄】

吴牛角(马坑社人):1889年5月出生,1933年参军,1934年5月逝世

吴金桐:公安八十团四营战士,1953年7月东山战役中牺牲

【古代人物】

吴超,字华岳,号启仁,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工部尚书、户部郎中,后迁广西侍读。

吴濂:宣德年间贡生,明洪武三年(1368年)为其子吴超授户部郎中。

戊戌(马坑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庚午进士

陈宜柱(夏学人):明万历五年(1372年)四川巡抚

陈垂(夏学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临高县令,后升任琼州同知。

吴悌(马曾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翰林院博士

陈懿(夏学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

【英雄模型】

1963年 马坑大队蔡文党获省劳动模范

1963年 马坑大队获省级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69年 马坑大队荣获全市学习实践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

1970年 马坑大队荣获全市学习实践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

1972年 马坑党支部荣获市农业学大寨运动先进单位称号

1972年 马坑大队革委会荣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972年:马坑养猪场团组荣获全市先进团组

1973年 马坑人陈流芳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7年 马坑人蔡金莲荣获全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

1978年 马坑团支部被评为全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团支部

1978年 马坑人陈流芳荣获全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

1978年,马城人陈福水荣获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典型称号

1978年 马坑大队荣获市粮食综合开发先进单位称号

【新中国人物】

吴道明:泉州华侨大学党委纪委书记、副教授

陈中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漳浦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陈耀锋:中学高级教师

吴金荣:中学高级教师

吴连宝:石寨学区辅导员

陈庆祥:小学校长

吴胜辉:博士,

蔡文当:城关公社——

吴如山:漳浦县财政局局长

蔡在坤:漳浦县建设局副局长

陈天华:上海二十三所高级工程师

陈天元:青岛潜艇学院副教授、大校

高中教师:

魏秋月

中学教师:

郑秀莲、陈建龙、陈美玲、陈志慧、吴志平

小学高级教师:

吴仪伟、蔡春晓、吴连宝

只要用手指指向即可。

编辑工资涨了50美分!

下一期将会更加精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