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首个两网融合示范点开张,可回收物当场现金收购
2024-08-14 07:04:12发布 浏览119次 信息编号:8266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上海市区首个两网融合示范点开张,可回收物当场现金收购
晨报记者 钟晖
上海推进垃圾分类“面貌一新”,最终处理环节推出便民举措——上海市中心区首个“两网融合”示范点“梧桐资源空间”刚刚在徐汇区启用。市民只需登录专用APP,点击几下,即可呼叫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可回收物,还可以自行“送货上门”,服务点明码标价,可用现金购买。
徐汇区区长于军介绍,今年徐汇区此类示范点将增至13个。
现场现金购买可回收物品
两网融合是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实现生活垃圾再生资源与其他类型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易、收集和回收利用,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的有效性。
过去不少居民将家中堆积的旧报纸、矿泉水瓶等卖给骑着“黄鱼车”的流动人员,这些收废品的“打铃人”如今越来越少,给喜欢囤积可回收旧物的市民带来不便。
此次,上海城投集团在徐汇区建设上海市中心区首个再生资源“两网融合”示范点,让群众家中堆积的“垃圾”可以就地兑换成现金,受到居民欢迎。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历史文化区湖南路街道东湖路37号的“梧桐资源空间”。余军告诉记者,该服务网点开业后,平均每天有70余位居民来这里售卖可回收物品。
记者看到一位阿姨拿着纸箱和矿泉水瓶,工作人员称重后,按照约定的回收价格付给她13.4元。“我家住在复兴路和宝庆路的交叉口,平时不太放心把东西卖给收废品的人,能在这里有正规的废品回收服务,真是太好了!”
全天提供回收服务
在这里,工作人员为居民提供各类再生资源一站式回收服务。同时,考虑到湖南路街道辖区老年居民、外地居民较多,专门安排了懂垃圾分类、英语沟通能力强的“90后”工作人员,为前来交易再生资源的居民提供咨询解答服务,同时推出上门回收服务。除人工交易外,门口还放置了24小时智能交易机,全天候提供资源回收服务。
余俊告诉记者:“比如一个可乐瓶、一个矿泉水瓶,一旦流向个体回收商,谁也不知道它会去哪里;它最终会被如何处理、处理完后会去哪里,这些都很难掌控。但在正规的回收点,根本不用担心可回收物的去向。”
记者看到,该服务点的一面墙上摆放着色彩斑斓的小瓶子,里面装着各种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原材料,其中的聚酯纤维可以用来制作衣服或运动鞋。
“各类饮料瓶回收后送到集散中心后,工作人员会把它们分门别类,比如某款矿泉水瓶可以加工成原料聚酯纤维,我们就把它装进瓶子里,在这里展示给市民看,让市民知道回收后的饮料瓶可以制成各种有用的原料,可以用来制作衣服、鞋子等产品。”余俊说。
服务点入口处贴有APP二维码,市民扫码登录,若家中有可回收物,可登录APP与工作人员预约回收。
[扩展报告]
嘉定已建成374个“两网融合”服务点
据了解,除徐汇区外,嘉定已建成374个此类便民“两网融合”服务点,覆盖嘉定多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商务楼宇。
在嘉定,前端收集的各类可回收物由专车运输至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按照废纸、废玻璃、废纺织品、废电器等类别进行分类、包装、压缩等处理。精细分类后的可回收物作为回收原料运输至末端处置企业,加工成塑料制品、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纸制品等,实现再利用价值最大化。
“两网融合”垃圾分类新时尚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示范回收服务点试运行、流动服务点定期举办绿色资源回收日活动,居民的资源回收、环保意识得到极大提升,体验共享回收的智能方式在给广大居民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绿色消费方式。
“两网融合”将城市固体废物纳入一个系统进行处理,节省了物流成本、减少了设施用地,还防止了垃圾体外循环造成的“二次污染”。
上海城投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搭建各类再生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多元化回收、专业化物流转运、专业化分拣处置的应用体系,着力构建与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全流程分类体系,包括收运全流程管理、终端合理处置、资源回收利用、智能信息管理等。下一步,他们还将通过在嘉定试点,打造全流程分类模式,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而辐射全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