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东周诸侯国考古新发现:秦、周、戎人关系的重要线索
2024-08-13 07:07:42发布 浏览47次 信息编号:8254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2019 年东周诸侯国考古新发现:秦、周、戎人关系的重要线索
东周研究
在2019年与三代时期相关的新发现中,由北向南的东周诸侯国遗址的新发现尤为突出。下面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进行介绍。
2019年,陇东宁县马莲河、九龙河流域的史家—余村遗址继续发掘。网上零星报道显示,新发掘不仅在史家墓地又发掘出多座贵族墓葬,还在余村遗址发现了城址的线索。这一发现将为了解周秦政权更迭时期秦、周、戎三族关系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
在永城市,春秋秦公一号墓车马坑的发掘仍在继续。车马坑位于一号墓东通道南侧,平面近凸形,全长近86.5米。钻探结果显示,坑体内有东西两道生土隔墙将坑体分成巷道,巷道内安放车马。坑体西端较浅,可能安放珍禽异兽。2019年的发掘仅向下清理10.8米,距坑底尚有4米左右。车马坑被盗严重,但零星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钻探揭示的车马坑布局,对于研究秦始皇陵墓葬坑的起源极为重要。
ZM1位于临潼东秦陵一号墓地南部,数年前曾遭盗掘,今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墓葬规模庞大,2019年的发掘仅采用勘探手段对墓葬地面部分进行了清理。清理勘探显示,该墓为“亚”字形墓道,有四条墓道,每条墓道均设台阶、前室。墓室上方未夯筑,未发现祭祀建筑遗迹。在南墓道南侧20米处,发现一建筑基址,可能是墓地内的祭祀建筑。ZM1的发掘为秦王陵墓葬制度和墓葬体系的演变以及墓地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最新的资料。
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调查勘探,在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刘家洼遗址发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贵族墓地。墓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2019年的工作核心将围绕这个墓地展开。新清理的墓葬葬俗与以前的瑞国墓地相似,随葬品的组合也类似。年代集中在春秋初晚期。M2中发现的方形山子形盖簋是一种罕见的器形。该墓地的发现和发掘对于了解刘家洼瑞国城内人口的阶级分层和城市布局结构至关重要。
山西闻喜邱家庄墓地被盗墓葬的抢救性发掘中,位于黄河东岸,一河之隔。抢救性发掘的M5001战国早期墓葬惨遭盗掘,但发掘获得的信息却令人惊叹。该墓无墓道,但墓口东西宽14.3米,南北长13.5米,面积约193平方米,规模宏大。墓葬为四级阶梯式逐层砌筑,墓室木棺以石块和木炭护壁。作为山西省发掘的最大一座东周墓葬,该墓葬规模也是国内最大之一。在已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该墓的墓口面积与曲沃留泉两座晋公墓、中山王墓棺室墓葬面积相近,但小于新郑胡庄汉王陵和凤翔秦公一号墓。发掘者推测如此大的墓葬为战国早期晋王室高等级女贵族墓,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同时期的王室贵族墓葬均有墓道,而该墓没有,看来我们对墓主人性质的推测应该更加谨慎。
这座墓葬最令人吃惊的是,墓口上方,发现一座东西宽21.6米、南北长26.6米、面积达574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基址周边用瓦当、筒瓦等砌成的护坡护壁。如此罕见的墓葬建筑,让人不禁联想到古魏村M2、赵王陵、新郑胡庄等与魏王室有关的三晋王室墓葬上发现的建筑基址,也有类似的建筑。中山王墓赵宇图的发现,提示仇家庄M5001很可能是墓葬上又一处“厅堂”或“卧室”建筑。这为周代墓葬祭祀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河北,行唐县战国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根据媒体零星线索,今年该遗址新发现的南北向石堆墓为判断遗址延续年代提供了新的信息。此类墓葬目前数量极少,但随葬的鼎、豆、罐、镬、圆腹壶等铜陶礼器年代略晚于此前的东向墓葬。
河南为期两周的考古工作重点依然是城市。
去年新郑郑汉古城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在仓城路小学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处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型夯土遗址,其性质可能是城墙南段,也可能是仓城城墙或大型建筑。除了夯土,还发现几条与夯土同向重叠的东周道路。在郑汉路东延基建工程中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推测为战国时期作坊的基座。
荥阳官庄遗址,2019年,铸造车间的南北两侧曾连续作业数年,为铸造车间作业区。北区发现一早一晚两座房址,晚房址为长期作业车间,早房址可能为高层建筑。南区发现两条道路,路面可见车轮印痕。
下庄墓地的发现在秋冬季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墓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卧村下庄群东北部,已发掘的29座墓葬均为南侧大墓“未见墓葬”的陪葬墓。除3条墓道已被破坏外,其余均为A字形岩坑或土坑,有的还设有车马坑。由此可见陪葬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当地媒体和一些先秦史学家推测,这批墓葬与“太子昭携周典入楚”事件有关。不过,在媒体披露的消息中,还看不到更确凿的证据。
安徽寿县西泉墓地考古新发现,是学术和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产物,体现了遗址负责人的学术敏锐性。近期新发现为研究寿春地区周来、下蔡、寿营三地的时空关系和城镇位置提供了新的线索。新发现的南北向墓葬出土了“蔡侯品”戟和原始瓷器,为研究吴蔡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东西向楚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战国中期寿春城遗址的空白,拓展了对战国早中期寿县政治格局、文化风貌、土地权利与职能变迁的认识。
鲁西南地区东周考古工作近年来喜讯不断。滕州大韩墓地自2017年至2019年连续发掘,共清理东周墓葬195座,其中小型墓葬149座,大中型墓葬46座。墓地以土丘顶部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同一墓地内不同方向的墓道布局,以及长期连续使用,使得该墓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邹城市渚国古城发掘的战国大型墓葬,为研究渚国文物及其与越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201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临淄齐国故城西门西侧的夯土基址进行了发掘,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是与铸钱有关的夯土基址。基址南北宽约12-13.5米,东西长约43.5米。在发掘区域的西北部,发现大量齐刀币模残片,共计1300余片。还发现了大量炉渣、坩埚等遗物。这是齐国故城发现的一大批战国铸钱遗物,意义重大。
2019年长江流域的东周考古工作令人惊叹,其中,长江中游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和长江下游安吉八木墩墓地的发掘尤为令人惊叹。
随州枣树林墓地是一片春秋时期曾国贵族墓葬群。2018年,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内已勘探的86座曾国墓葬进行了发掘,发现“甲”字形墓5座、中型墓19座、小型墓62座。其中,5座“甲”字形墓自北向南排列成三组,三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秋夫妇余氏、曾厚宝夫妇米嘉氏、曾厚德氏。墓地出土铜器2000余件,包括近600件青铜礼器,共发现近6000字青铜铭文。这是新世纪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青铜铭文。墓地内4座大型墓葬共出土编钟88只、磬石60件、陶埙1件,部分中小型墓葬出土不同数量、不同组合的小钮钟近70件。枣树林墓地的新发现,填补了春秋中期曾国材料的空白。继曾侯乙墓之后,以叶家山、文峰塔、枣阳郭家寺、荆山苏家垅等贵族墓葬的发掘为中心的新世纪曾国考古,不断用考古发现更新认知。周代诸侯国之间最长的世系关系,完全由新的考古发现建构起来,并由其碑文确定族群,是中国周代考古中最系统的资料。 2019年的发现也最终确定了国名,平息了备受争议的“曾隋”学术案。春秋中期是我国东周考古中最为缺乏高等级贵族墓葬资料的时期,枣树林墓地的发现对研究春秋时期礼制变迁、墓地营造制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曾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这批资料不仅可以用来观察黄河流域周代贵族墓葬礼制变迁,还可以推测尚未发现的同期楚国的墓葬制度。
同样与曾国有关的是,荆山苏家垅墓地南侧的罗姓居住遗址和采矿遗址,2019年分东、西两区发掘。东区可能为与墓地同期的居住遗址。春秋时期文化层中发现4件青铜器残片,表明遗址规格较高。西区有限出露区域发现3处窑址和1处房址。富含木炭粒、草木灰、陶片、石器、铜器等迹象的黑灰色文化堆积体表明该区域极有可能为制陶作坊区。
在荆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济南城遗址保护项目,对楚济南古城东墙南门以北的城墙及护城河进行了解剖。从东墙南门的规模和形制判断,东墙南门应为济南城的一条主要通道。但城墙外并无护城河,但有居住遗迹。发掘人员推测东墙紧邻庙湖,城内龙汇桥河与南墙外古河道直通庙湖。整个城址东南部借用天然湖泊的防御功能,临湖设置了墩台。对城墙的解剖发现,城墙呈阶梯状,是逐级夯筑而成的。
荆州博物馆继续对熊家中楚王墓进行发掘,2019年共发掘10座墓葬。经研究发现,在墓地修建前,这里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小型遗址。主墓葬时,与主墓南侧24排92座祭祀墓和西侧1号(大型车马坑)、2号车马坑同时陪葬。大墓葬时,与大墓北侧12排46座祭祀墓同时陪葬。祭祀坑分布在主墓、大墓南侧及车马坑区的西北部,共计250余座。它们是楚王与王后下葬后,历代楚王长期举行祭祀活动的产物。大车马坑西侧的38个小车马坑,排列成不规则的图案,推测也应是祭祀性质的。
荆州龙回河北岸墓地发现324枚战国竹简,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这些竹简记载了十余位楚王、楚国高官以及西周武王、周公旦的事迹。预计公开后将引起先秦史学界和古文字学界的关注。
2019年,经过多年的坚持,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墩墓发掘取得了重大学术进展,不仅在安吉八木墩的长期工作上有了系统性突破,而且在其他地区也有了资料积累。同时,2019年与土墩墓同期聚落遗址的发掘,也显示出土墩墓研究的学术思维和取向的转变。
今年无锡梅里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遗址位于伯渎河两岸,泰伯庙以东、新友路以西,面积约6万平方米。从发掘区域地层堆积和遗物情况看,遗址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包括马桥文化、湖蜀文化等,其中不乏中原文化因素。这对于探究土墩墓葬的人口变化和文化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安吉巴姆墩墓葬区的发掘历时数年,终于在2019年结出硕果。墓地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一座要素齐全、相对封闭的高级贵族墓地,也是龙山越国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座。墓地外围有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宽21~23米。中央土丘呈长方形斗状,长56米,宽30米,高8米。中央墓外还有两座小土丘(陪葬墓),等距离分布在中央主墓的四周。中央主墓与周边31座陪葬墓均已被发掘。以上遗迹共同构成一座要素齐全、相对封闭的高级贵族墓地。主墓坑底部有箱式木棺和独木棺,出土以绿松石为主要材质的玉冠和服饰,年代为春秋晚期。墓道四壁及底部发现柱子、栅栏和交撑木等遗迹,为该坑采用熟土筑坑找到了关键证据。墓室与墓道之间首次发现用稻草和泥土砌成的封门墙。主墓北侧器物坑突破土丘,长23米,宽1米余,器物中数十件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整齐排列,这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越墓中规模最大的器物坑。陪葬墓类型各异,但均为土丘,排列较为整齐地位于主墓外围。上述发现均刷新了人们此前对土墩墓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独立墓地制度兴起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新的线索。
从数据发表情况来看,2019年发表的东周时期数据量极其庞大,重要数据也十分集中。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文物局联合出版的《临淄齐墓葬·第三卷》(文物出版社)报告公布了范家村南M977号墓葬、永留墓地2座墓葬等12座战国高等级墓葬的遗物,以及2座车马坑遗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了襄阳变英墓地田野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其中西周墓葬3座,春秋墓葬108座,战国墓葬149座,分为邓墓、楚墓,秦墓58座。
近年来,以长江下游土墩墓、几何印纹陶、原始瓷器为中心的南方考古遗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今年,非常重要的资料得以系统发表。南京博物院等机构经过多年的协调,终于整理出版了《金坛雪埠—土墩墓发掘报告》、《句容福山果园—土墩墓发掘报告》、《句容花寨头—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三份非常重要的考古专题报告,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墩墓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文博机构于2018年举办了“重点——先秦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特展”,今年还出版了展览图录。这是对中国南方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一次集中梳理,不同地区同类器的集中展示,更便于进行比较研究。
经过艰苦努力,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终于出版了《新疆洋海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公布了500余座墓葬的全面数据。洋海墓地主要时代为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对建立吐鲁番乃至新疆史前考古文化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发表甘肃敦煌旱下玉矿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工作表明,该玉矿开采时间大致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内,略早于张掖马鬃山玉矿,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玉矿遗址。该玉矿聚落布局较为严密,有采矿区、选料区和哨岗,采矿人群为骟马文化群体(《考古与文物》第4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表了漳县墩坪墓地2015年发掘的43座东周墓葬资料。墓葬类型有竖坑墓、竖坑配侧室墓和竖坑配墓道墓三种,多伴有头蹄,大型墓葬有整车陪葬,中型墓葬有分解的车部件。所有墓葬均有祭祀动物,多为牛、马的头蹄。墓葬时代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也有的晚至战国晚期(《文物》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发表了关于程城刘家洼东周睿国遗址(《考古》第7期)和东I区M6(《考古与文物》第2期)和M49(《文物》第7期)的资料。该遗址自发现以来,备受关注,为研究春秋早期睿国与华夏、戎狄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机构2011年公布在宝鸡郭家崖墓地南区发掘战国墓葬78座(文史馆第4期)。这些墓葬绝大多数为洞墓、龛墓,以框架式棺椁结构为主。随葬品种类较为简单,秦墓常见的仿铜陶簋、陶碗、长颈带耳方罐、大型喇叭口罐、秦式鼎等器物均未见,戎式高领包足鼎较为常见。少数墓葬底部铺有鹅卵石,墓道设有台阶。这些群体特征与当地店子墓地、高庄墓地、西村墓地有较大区别,但与李家崖墓地、咸阳塔尔坡墓地的文化特征相似。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曾公布米脂卧虎湾战国秦汉墓葬的部分资料,发掘者认为,这些墓葬年代最早可能为春秋早期,下限可能为西汉中期(《考古与文物》第3期)。
山西大学等机构已公布了隰县瓦窑坡墓地M23的发掘材料,该墓地其他墓葬的部分材料也已提前公布。M23的时代为春秋晚期,由于未发现任何兵器,因此可能是女性贵族墓葬(《中原文物》第1期)。
陈海波、王金平、李永民介绍了2013年在临汾市深留村发掘的14座春秋墓葬(《中国国家博物馆刊》第3期),这些墓葬均为长方形竖坑土墓,等级较低,时代为春秋初晚期至春秋中期。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曾发表过涿鹿城一号墓(《文物》第10期)和战国二号墓(《考古》第10期)的发掘资料,发掘者认为该墓葬属于燕文化墓葬,时代为战国早中期,可能是燕国地方贵族的墓葬。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曾于2016年发表过涿鹿古城发掘报告(《边疆考古研究》第26期),发掘揭示该城建造年代晚于春秋,使用下限可能晚至汉代,主要使用时间集中在战国时期,与此前发表的涿鹿城战国墓葬年代一致。
河北省文物研究院等机构公布了平山方家庄M8的发掘数据(《文物春秋》第5期),该墓为长方形竖坑墓,有活人祭祀,但等级不高,年代为战国晚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院等机构公布在龙窑乡关遗址发现战国墓葬(文物春秋第4期),这些墓葬普遍品质不高,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整体面貌与赵文化相似。
河北省文物研究院等公布了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发掘资料,该墓地时代为春秋晚期,文化属性为玉皇庙文化(《考古与文物》第1期)。
1985年,河北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公布了满城姚庄遗址发现的一批青铜器,包括5件鼎和1件花瓶,年代为春秋早期(笔者认为是西周时期)。这批文物的公布,对了解姚庄遗址的年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第8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在二里头遗址以北洛河北岸发现一段东西向夯土城墙(《洛阳考古》第2期)。这段早期夯土城墙长约770米,宽约10米,周围有大量夯土基座、灰坑、沟渠、道路、砖砌基座等遗迹。对比文献记载分析,该城墙遗址可能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峪”,东汉西晋时期的“峪厢”。由于这段夯土城墙距二里头遗址宫城北墙仅约1500米,因此不能排除该遗址可能与二里头遗址有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公布了2016年至2018年对郑汉古城北门遗址进行的发掘,此次发掘首次证实了北门遗址即文献记载的“曲门”,并发现了不同时期的车辙路和瓮城(《华夏考古》第1期)。
范文全介绍了近年来郑汉古城一批未公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介绍了北城门、南城墙、3号车马坑、双塔和天里墓地、部分手工业作坊等遗址的发现(《华夏考古》第4期)。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公布了义马上石河春秋墓葬的发掘资料,发掘者认为该墓主人为虢国下层贵族,时代为春秋早期晚期(《中原文物》第4期)。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汤阴幽河东周墓葬M1的考古资料,墓葬保存完好,葬有3具人祭,考古人员认为墓主人可能是春秋末期的卫青(《中原文物》第4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淮阳平粮台M17的发掘结果,该墓为一座单葬道楚墓,时代为战国晚期,楚都陈营时期(《中原文物》第5期)。
山东大学等单位于1995年发表了长清仙人台周代墓地M4的发掘资料,该墓为春秋中期晚期墓葬,墓主人可能为M6的配偶(《文物》第4期)。
201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发表了关于临淄楚家族墓地两座A字型墓的考古资料,发掘人员认为两座墓葬可能为夫妇墓,时代为战国早期(《考古》第9期)。
章丘博物馆李芳等发表了《章丘大站水库东北部出土的三件青铜鼎》(《海岱考古(第12卷)》,科学出版社),这三件青铜鼎均为春秋早中期的器物,出版者认为可能是天陈氏族的器物。
山东大学朱国古城遗址考古队对2015年至2018年发掘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东南文化,第3期)。连续的工作主要包括城墙、宫殿区、仓储区和贵族墓葬的发掘和解剖,以及冶炼和制陶作坊区的调查,出土了大量的考古遗存。同时,考古队还发表了2016年秋季对宫殿区南部的发掘和2017年对黄台中北部发掘的简要报告(东南文化,第3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曾公布宜昌万福召向家台、甘家河地区的发掘资料(《江汉考古》第5期)。两处遗址发现的遗存相对较少,时代集中在春秋早中期。甘家河地区部分遗存可能为西周晚期。该遗址因发现大量铜钟、铜鼎而备受关注,但此次公布的数据与此前发现的铜钟、铜鼎年代无法对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曾于2018年公布了荆山苏家垅遗址考古发掘数据(《江汉考古》第6期)。发掘中除生活遗址外,还发现了一些冶炼遗存,但核心冶炼炉等遗存尚未公布。已公布的生活遗址遗存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期,主要时期与苏家垅墓地时期相吻合,但持续时间比发掘墓葬长。已公布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些冶炼炉渣和炉壁碎片,为确定苏家垅遗址的性质和功能提供了证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随州枣树林墓地发掘成果,介绍了曾侯宝及其妻随中弥迦墓葬的信息(《江汉考古》第3期)。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公布了南阳下香铺鄂国墓地6座墓葬的考古资料,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墓主人为鄂国侯、其妻及各级贵族。该墓地的发现为了解两周时期国家变迁和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江汉考古》第4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以不同内容公开发表过枣阳九连墩M1的资料,墓葬的全部乐器发表在《中原文物》第二期,墓葬其他部分则发表在《江汉考古》第三期。从发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18年,资料的公开发表从未系统过,这次终于可以一窥全貌。不过,从资料的公开发表方式上看,对一座墓葬有机资料的拆解,与以往考古资料的公开发表方式截然不同,值得反思。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公布了宜都楚皇城北墙的发掘数据(《江汉考古》第5期),发掘者认为,城墙残片的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下限为汉代。发掘数据进一步表明,该城不应是春秋时期的郢都,而是战国早中期的军事要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发表过南水北调时期淅川丹江泛滥区葛家沟墓地区战国墓葬发掘的部分资料(《中原文物》第3期)和邓州王营M125(《中原文物》第5期)。前者一批中晚期战国墓葬等级不高,但可见秦楚交替之势。后者为中晚期战国楚国下层贵族墓葬。
武汉大学等机构公布了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期间在西川泉港遗址发掘的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这些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等级不高,秦、中原因素明显,应为秦控制丹江后的遗存(《考古》第11期)。
武汉大学等机构曾发表过丹江口田家岭墓葬群中一些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墓葬资料(《江汉考古》第5期),这些墓葬等级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南阳府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南水北调时期西川沛陵M10的发掘资料,发掘者认为该墓葬的时代为战国中后期(《中原文物》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于2016年发表了襄阳墓葬遗址的发掘材料(《考古学报》第22卷),该遗址的发掘是为了配合水利工程的修建,时期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汉代,为一般的生活遗址。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于2008年公布了渝北区赵家湾墓地M1的发掘数据。该墓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较好的墓葬之一。发掘人员认为该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人可能为受楚文化影响的老年贵族(《文物》第6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院等机构于2017年至2018年发布了湖南益阳琵琶山墓地战国至秦代墓地发掘数据(《文化遗产》第4期)。该墓葬群距兔子山遗址约1.5公里,兔子山遗址是楚秦时期益阳县城所在地,是一座以埋葬战国晚期至秦代平民为主的墓地。
魏国锋等回顾了2016年铜陵古代矿冶遗址调查结果(南方文物,第2期)。此次调查发现了早期采矿、冶炼、铸造和采冶遗址。认为铜陵地区冶炼铸造生产活动的上限可能早至二里头时期,并存在矿冶铸并存的生产组织形式。冶炼铸并存的遗址很可能由当地民族控制或由地方行政机构管理。
宿迁博物馆、宿迁文物研究院公布了2018年对沭阳芦台遗址的勘探和试发成果(东南文化第5期),该遗址主体为西周时期,发掘人员认为与徐怀懿有关。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淮安市黄冈村墓地清理情况(《东南文化》第5期),发掘墓葬主体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
葫芦岛市博物馆公布了2015年清理的兴城市朱家村春秋木棺墓资料,该墓葬是在施工期间发现的,虽然墓体损毁严重,但仍出土了一批青铜兵器和车马,发掘人员认为该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文物》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公布了2015-2016年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的发掘结果,发掘人员认为这些墓葬的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墓主人群体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娄窝人有关(《考古》第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公布了晋宁河波所、西王庙贝丘遗址的试掘资料。两处聚落位于滇池东南岸,为石寨山文化的核心聚落。两处遗址的试掘材料判定聚落年代上限可早至春秋时期(江汉考古第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曾公布昆明市东川区玉碑地遗址的发掘资料(《边疆考古研究》第25卷)。该遗址为一般居住遗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炉渣、铜矿石和陶模,很可能为冶炼与铸造相结合的聚落遗址。陶器颇具代表性,以单耳罐、高颈罐为主,与滇池盆地石寨山文化有明显区别,与周边昭通、威宁地区的青铜文化相近,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公布了准格尔旗富鲁塔秦代墓地的发掘数据(《考古与文物》第6期)。这些墓葬均为长方形竖坑墓,多为东西向,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该墓地与战国晚期秦在上郡的发展有关。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介绍了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布尔汗山遗址和达拉盖沟遗址的调查情况,两处遗址均有大量腰形覆石墓葬,可能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的特布西文化(《西部考古》第17卷)。
与2018年类似,东周时期的研究是今年三代研究中规模最大的。
徐兆峰出版《东周王城研究》(科学出版社),书中还对洛阳王城的遗址、建筑布局、城内遗迹以及王城周边的王陵、墓葬、车马坑等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是目前研究洛阳王城最为全面的著作。
于焕锦博士论文以东周秦、晋、楚墓葬中的性别差异为视角(吉林大学),通过对青铜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种墓葬类型的研究,从墓葬规模、随葬品、随葬工具三个方面探讨了秦、晋、楚墓葬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战国早期之前,平民、中产阶级男性墓葬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墓葬,但战国中期以后,男女之间的差异接近。在晋墓中,男性的社会地位始终高于女性;在楚墓中,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但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存在着错配。
李小建整理了太行山东麓东周陶鼎的族谱(《边疆考古研究》第26卷),将陶鼎分为三类:细颈曲腹鼎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北部,与本土的张家塬上层文化关系密切,可能代表东周戎狄人;鼓肩直腹鼎集中分布在太行山东麓中南部,与三晋陶鼎关系密切,是在三晋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燕式鼎集中分布在燕文化区。
尚如春对平顶山应国墓地中的战国墓葬进行了辨识,认为应国墓地M10和M301属于战国早期,M10年代较晚。随后,她从两座楚墓的墓葬方位、礼制、玉器样式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墓主人的身份,确认两座墓主人并非楚人,而是已被楚国同化的应国贵族后裔。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墓地整体布局和各墓葬年代,认为应国墓地两类墓葬虽然埋葬地不同,但文化面貌和风格差异很大,甚至年代上存在差距,但民族归属没有改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10期)。
唐英杰、李法对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号墓主人进行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志》第10期),认为M2009号墓主人郭忠为虢子说福鬲主人的父亲,其年代略晚于虢吉师(虢文公)鬲,略早于虢吉(虢公吉福)鬲,为周代之交;郭忠墓出土的两类郭忠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期特征,其年代也为周代之交;郭忠生前曾“领受天子俸禄”,应为虢公翰。
张良曾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洛阳战国中晚期陶墓的分类进行探讨,将洛阳战国陶墓分为三类:本土周墓、外族墓、混合文化因素墓,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认为外族所采用的等级制度更为规范(《考古》第9期)。
吉林大学王震对辉县琉璃亭墓地的年代和性质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琉璃亭墓地的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早期,墓地属于晋国贵族魏氏,他所见到的墓地归属回到了郭宝钧旧说,年代判断与前人并无太大差别(《考古》第11期)。
田建文对吕梁南部地区新发现的东周墓葬进行了论述,提出部分墓葬可能与白狄族有关(《古文明研究通讯》第83期)。对于隰县瓦窑坡、乡宁贾府山等墓葬的分析,他认为部分墓葬既不遵循周代礼制,也不遵循晋代礼制,这很可能反映出当地春秋中期的一些遗存属于白狄族。
陈波曾撰文探讨新郑中行遗址马坑性质(《中国国家博物馆刊》第4期)。他认为,中行遗址45个马坑及所埋马匹的特征与东周遗址发现的祭祀动物遗存有明显不同,也与先秦文献记载的祭祀动物制度不一致,不应为祭祀活动的遗存。中行遗址马匹的年龄、性别组成与现代人工饲养的马匹相似,公母分葬、每坑葬2匹或4匹马的现象可能与先秦时期的马匹繁育制度有关。根据这些迹象,推测马坑中的马匹可能来自郑王室饲养的较完整的种马群,因某种偶然事件而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杀死并埋葬。
杨云鹏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中原地区祭祀遗存进行了梳理(陕西师范大学),将东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祭祀遗存分为祭神和祭祖两大类,前者以祭祀诸侯为主,祭祀对象以土祈为主,后者则分为宗庙和墓葬两种类型。随后,他将以三晋两周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祭祀遗存与秦楚文化圈的祭祀进行了对比,探讨了东周时期祭祀礼制的变迁。
张宇尧对秦文化祭祀文物进行分析,认为秦祭祀包括祭天、祭祖先、祭山河、祭坛祭粮、祭符腊五大类,并不断发展完善(《考古与文物》第3期)。
张洁瑜以临潼新丰墓地资料为基础完成了硕士论文(吉林大学)。她对墓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期分区研究,将墓地从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初期分为四个阶段,重点研究了墓地的形成过程。她认为,墓地最初的人口比较单一,但从战国晚期到秦朝,墓地的人口突然变得复杂起来,移民的来源逐渐增多。到西汉时期,墓地人口减少,墓地逐渐荒废。
曹龙撰写了《泾渭地区秦墓低温釉陶牛车分析》(文博,第5期)一文,认为该类器物是泾渭地区晚秦墓中的代表性器物,自春秋晚期以来便出现在雍城地区秦墓中。除牛和轮外,其余部分多为木质结构,因此大部分木质构件不完整。与其结合的陶俑应为牵牛赶车的车夫。牛车常与粮仓、盆、鼎等器物同时发现,体现了秦人对农耕的重视。
王浩对战国秦墓中的姜戎人进行了分析(《文博》第4号),结合郭家崖墓地资料,认为墓葬多为洞墓、龛室,以鹅卵石地面、高颈袋足鼎为主要陪葬品,秦墓主人应为姜戎的遗民。宝鸡涧河、李家崖墓地以及与郭家崖相近的塔尔坡、西茅坡墓地等地的人员,也可能与姜戎有血缘关系。
刘欣对战国秦汉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进行了分期研究(南方文物,第1期),根据胎体、釉质的不同特点以及装饰特征,将战国秦汉原始青瓷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间段,并理清了不同时期的组合关系。
张晓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制陶工艺,作者从民族志和逻辑推理出发,回溯秦汉时期的制陶遗址,以郑韩故城大屋楼制陶遗址、张垛二号遗址、秦永城豆腐村遗址为案例,试图还原战国秦汉时期的制陶工艺(《华夏考古》第1期)。
杨昆曾撰文以三晋为例,探讨战国时期需要注意的问题(《西方考古》第17卷),认为铜制计量器存在“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区别,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对同一类型器具的要求不同,或同一国家对不同类型器具的精度要求不同,同时计量器具的制式和单位不唯一,情况比较复杂,研究中没有预先设定的前提。
陈康硕士论文以魏国遗址和墓葬为载体探讨了周代魏国的文化特征(郑州大学),通过陶器类型学比较,将魏国考古遗存划分为九个时期,认为其日常用陶器中既有商文化因素,又有周文化因素和革新因素,魏国还零星出现了李家崖和东夷文化因素。
金鉴对莒县西大庄墓葬的时代和文化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墓葬时代为春秋早期,文化属性更接近周文化(《考古与文物》第2期)。
东周戎狄遗存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郑立超对义马上石河春秋墓M35出土的青铜鼎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器物反映了春秋时期虢国与北方戎狄民族通过对外战争建立的联系(《中原文物》第4期)。
孙占伟还对毛家坪B组遗存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出该类遗存类型并不简单,有两组器物,A组主要为双耳鼎和双耳鼎;B组主要为双耳罐、单耳罐、双耳罐等。他认为前者源自李家崖文化,后者源自锡瓦文化(《考古与文物》第2期)。
张茵对马家园类型遗存进行分析,认为其文化渊源源于沙井文化的“三角城类型”(《考古与文物》第2期)。
王振曾对李家湾东周墓葬的时代和性质进行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26卷),认为李家湾东周墓葬出现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可分为三个时期。墓葬的文化内涵复杂,有的来自晋文化体系,有的来自北方文化体系,有的来自当地土著遗存。这种复杂的文化面貌与晋国“和戎狄”的政策有关。
洪猛撰文分析北京延庆葫芦沟墓地年代学(《考古学报》第22卷),认为墓地年代可分为春秋晚期中期、春秋晚期、春战国至战国早期三个阶段。墓地的埋葬顺序反映出当时社会群体自北向南排列墓葬,但玉皇庙文化的传承逐渐弱化,后期则有燕文化等文化因素涌入,表现出社会群体的分化。
洪猛对玉皇庙文化的起源进行了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26卷),他分析了前人的“本土说”和“西方说”,结合东段长城的资料,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对玉皇庙的兴起有着综合性的影响。很可能是长城以北地区的原住民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文化来源呈现多元化,其中西北山区附近的早期遗存占了很大比例。
高玉婷翻译了金秋月(kost)的论文,对辛庄头M30墓葬遗物中的北方民族因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墓葬出土的器物表明燕墓与朝鲜半岛、齐国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器物可能是通过与北方民族的交流而获得的,而这种交流与燕国试图通过与北方民族的友好交往来稳定边境局势有关(《青铜器与金文》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武分析了马家园墓地所反映的秦国统治西戎的现象与内涵(《四川文物》第4期)。他认为,马家园墓地中高等级墓葬中虽然有一些表明戎王地位的器物,但与独立于农耕区的游牧民族首领墓葬相比,没有发现短剑、匕首等武器,这可能表明秦国控制了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控制了首领,甚至在首领的下葬过程中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墓葬中出土的车辆、铜壶等器物反映出戎族深受中国礼制和文化的影响。
张荫基于随葬品和祭祀牲畜的资料,探讨了西戎人在西、东周时期的生计模式(《北方文物》第4期)。他认为,锡瓦文化与东周西戎文化分别代表了西戎人在西、东周时期的早期和晚期。二者在居住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物和艺术题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说明西戎人在西戎早期和晚期的生计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西、东周时期西戎人的生计模式经历了由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定居生活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
Zhao and Yang co- an , the issue of Hu and horse and from the of (Issue 1 of ). They that the and of the of the Zhou in Inner can be into two : body for the human body and for . Body are and , while three types: sewn on , belt , and waist . by the of horse and , the of to waist has been , and many items have both and as parts.
Zhang 撰写了一篇文章,以盆地的东部铜牌群体(古代文明研究通讯82)。春末和秋末的墓地反映了自春末和秋季时期的独特文化特征,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已经开始向外迁移。
随着新数据的持续出版,Zeng和Chu考古学的研究尚未减少。
Hao the of in the in the four tombs of in ( , Vol. 17). She that the and pot in M55 were made , while the plate and yi were of . The level of in this from M1 to M55.
Huang and Jiang Wei the age and of the tombs at in Xinye and in ( , Issue 5). They that they were all tombs of the Zeng State of the Ji clan in the early and . The owner of the tomb was Zeng (Yan's wife), and the tomb at was a joint tomb of his son and his wife. Zeng (Yan's wife) was the son of Zeng Hou (Yin Ma) Bo. with the Zeng Hou and chime bell in years, the Xinye area was the of Zeng State when it was first in the early Zhou .
Xu 讨论了 M85的年龄和文化特征。考古学,第4期)。
Shang 写了一篇博士学位,使用江艾岛地区的Chu坟墓作为材料,讨论东方周王(Jilin )的社会变革过程。 BS:青铜仪式坟墓,模仿青铜陶器仪式坟墓和每日陶器墓,并安装了江岛地区的Chu坟墓的仪式系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组织,认为不同层次的坟墓可以与Chu社会的五个社会阶层相对应。
Hu 写了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了Chu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如东部的坟墓和Qin王朝在 Lake 的各个盆地(Jilin )(作者)分裂了东部周期和Qin王朝,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和八个派别,分析了他们的群体,分析了他们的界面,分析了Qin的王朝。 Wuyue,Bashu,土著,QIN和文化。
Hou Bo的硕士论文基于Chu帝国城市(师范大学)。
Xu 在中重新讨论了Li 的第一年。 B PAN家族的下层贵族的B(考古学,第9期)。
hang分析了Chu坟墓中的陶器埋葬(东南文化,第5期),他认为陶器埋葬主要出现在东部的Chu地区,并且是在Chu the the The The 的bure bur bur bur bur bur bur bur bur bur burn the Chen the Chen to the Chu墓的新葬礼。在汉墓。
Yin Qun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在中的西亚公墓中发现的人类牺牲(南方文化遗物,第6期)。 OU M4, M7和Zhao Qing的坟墓。
Zheng 使用原始瓷器作为开始的起点来讨论Wuyue文化的南方迁移(东南文化,第5期),他认为,春季和秋末时期的原始瓷器是单年的,形状很简单,很少或不存在于派遣境界的迹象。原始的Yue文化,以及Yue文化的人们向南部的迁移。
Zhao Deyun对 River盆地的大石墓进行了详细的周期性研究。和东部早期汉朝(考古学,第3期)。
Hao the bells found in the No. 1 tomb in , ( , Vol. 26), and that these bells were Yue-style bells, but most of the were Chu-style, that the Chu in this area was to the upper of the River after with the .
Zhao Yue撰写了一篇硕士学位,审查了东部周王的墓地(赫比大学),根据墓地的大部分墓地,他的大部分墓地都在北部或bron bron bron and the bron,他的大部分墓地都划分为五个层次。 ZE陶器仪式,东部王朝的Yan坟墓还可以分为九个阶段。
Wang 写了一篇硕士学位,标题为“东部周墓”(Jilin )。 Yan文化坟墓和Yan墓中埋葬物体所反映的fugu问题。
Cheng 和其他人分析了类型。我在过去的典型文化和西吉亚德岛的上层文化,Cheng 和其他人认为应该将其归类为单独的考古文化。
Jing 和Ren Ping讨论了 II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和埋葬习俗( ,第26卷)。人。
Li 分析了“ 文化”的命名和涵义( ,第25卷),称其为 M6 的遗体,而的遗体至少包含了两种阶段的文化。由堆叠的唇圆柱罐和长颈隆起的锅(文化)和由狭窄的男性弦乐串锅,东北青铜剑和滑石轴模具( )代表的考古文化,因此被称为“ 文化”。
Cheng 和Xu 还分析了网站( ,第26卷)。埃德墓和石棺材坟墓只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Lin Sen,Lu Bin,Feng Nan和其他人在河盆地的青铜时代的猎头习俗( ,第26卷)都认为,Lishu M004和诸如 River Basin的M27之类的单位都可以与 the river the to to to 。
城市考古研究
Liu 撰写了一篇文章,以阐明的城墙和水系统的变化,从朝代到现代,并讨论了城墙的变化与相关水系统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过程。汉朝之后的城市和湖泊湿度。
Zhang 根据文献中的记录讨论了 的大门,他推测 应该有十个大门,在东部和西部有两个,而在北部和南部则应该是十二个皇家城市的变体。
胡金胡(Hu )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两个周王朝的王室祖先寺庙地区和各个国家的首都(文化遗物春季和秋季时期,第2期,他都认为,周的皇家家族又毁坏了祖先的祖先,占地the the the the the tauiz shou off。西方和两个寺庙在东方排列。这个大型综合体。在王宫里,周国王建造了另一个“康宫”。称为“后卧室”。与国王的寺庙对面,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贵族可以独有地进入圣殿房间,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仪式。本文的讨论对两个周朝的寺庙系统和建筑布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值得关注。
Wang Wei和Sun Keke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国家博物馆》第4杂志,他们认为,的墙壁应该是通过首先建造外部的地球墙,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了墙壁的境内在我的国家,在南墙也发现了隧道遗骸的最早例子,这应该是“莫兹(Mozi)”中记录的围困方法,这是“为城市大门做准备”,为研究了这类战斗时期的狂欢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典范。
Ai Hong撰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Yan州立城市的城市国防建设(“ 考古学”第6期),认为Yan State城市的现场选择着重于依靠自然危险,充分利用城市墙壁和沟渠等国防设施,并形成了与边境地区的核心核心的关节防御系统。
张·乔瓦(Zhang )还讨论了的城市防御和军事设施(文化遗物春季和秋季时期,第5期),他认为的军事防御表明了多种防御方法的共存,例如人工和自然防御方法,以及实际效果。
Sun Hua写了一篇文章,以对成都市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供水系统,城市地点,范围,相关定居点的分布和墓地的分布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古代文明第13卷),他相信春季的最后一流是Shun State的最后一流。当今的河是西方的西部边界,而成都征服了成都的成都,是一个大小的双城,是基于凯姆王朝的凯姆王朝的基因王朝的基础。牺牲区位于城市的南部。
青铜研究
青铜研究仍然是三个王朝考古学的热门话题,2019年,朝不同方向的青铜研究取得了出色的结果。
李·博克安(Li )和刘Xu(Liu Xu)编辑的中国出土的铜器的完整收藏在今年出版了20本书,其中包括5,000多个青铜文物,由(该地区,城市)和典型的 and of of 和Art 进行了精选。中国古铜色的文物的特征也是中国和外国研究和铜器收集的重要学术成就。
省级考古研究所发表了“ Jijin- Shang和Zhou 的概述”( Press)。选择,收购,公共和私人收藏品,对授予的Jin文化青铜。
Yuan 发表了一本名为“ Chu式的青铜仪式的生产和流通”(科学出版社)。青铜仪式。
YY LAI发表了一篇专着,讨论了在上晚期时期的周王朝与西部王朝和南部地区之间的联系(,这本书)从三个角度探讨了上方朝末和南部地区的相似之处:
Minao的“ Yin and Yin and Yin and Zhou 2”由 和Kondo 译为今年(上海古书籍出版社)。
Wang 翻译了的著名著作《 Luo Yue与中国青铜的研究:艺术史上的风格和分类》( Press)。
张毛龙(Zhang )汇编了过去三年中的18篇论文,并发表了“关于古代人物和青铜的论文,第6卷”(科学出版社)。
张·莫隆(Zhang )编辑的“中国古代古铜色的汇编和研究”今年出版了五本书(科学出版社),即Sun 的“青铜锅”,Zhang Ting和Liu Bin的“ Plote”,Pei Ying Brons& shuy shue and shue''和liu bin的“青铜板”。
This year, the Music a of books ('s Music House), Chen Yan's "Study of Chime Bells in the Tomb of Duke Xu in the and ", Sui Yu's "Study of Bells in Yue the Zhou ", Ma 's "Study of Wuyue Music in the Pre-Qin ", and Zhu 's " of the of Music in the Zhou and Han ". Chen's book the chime bells and chime bells in the Tomb of Duke Xu in Ye , and their tone , sound beams and . Sui's book the of the Yong bells, Niu bells, Ju bells, Bi bells and in Yue the Zhou , their , and the of these . Ma's book the in the Wuyue the pre-Qin , the of (Yong bells, Niu bells, Li, and ) and the Yue of (Dalu, Julu, and ), and the Wuyue music and music , the of Wuyue music on areas, and its in the Han . Zhu's book the the music , , and form from the Zhou to the Han , the and rise of and music, and the of Zhou and Han music .
河南省文化遗物与考古学研究所与香港成立之家合作,出版了一系列论文,题为“关于shang and Press)的“研究的研究”(科学出版社),基于“ and chou brone bron bron and in in in 2016”,基于“ shang and shang and chou bron bron bron and in ”,杨氏河的春天和秋季河,春和秋季河,青铜铸造以及社会生产和技术需求,以及在上海和周朝的考古文化的传播和分布。
Liu 的博士论文在西部王朝( )中列出了黄河中部和下河的青铜船。尽管出现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但基本上是在附庸国和皇家资本地区同步的。
刘亚南(Liu Yanan)在中央平原上写了一本硕士学位,在北部地区的青铜仪式上,她将北部地区分为四个地区:山西山(-):从上方王朝到交战时期的阶段。
Bi 讨论了在上方和周朝中的青铜器制品发展中的几个中期质量变化,他认为,上朝王朝的定性变化发生在 of Zhou the Zhou the Zhou the of Zhou Wind n of the Shang never王朝中的定性变化。时期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期间(公元前620年),在交战状态期间,铜器的定性变化发生在交战状态的后期,大约公元前300年。
王齐(Wang Qi)讨论了铜祖(You)和周王(You)的配对和组合,并认为有两种类型的青铜Zun和您来自西方的西部王朝:一个Zun和一个Zun,一个您和一个Zun和一个Zun,后者通常是更高的阶段(考古学,第3期)。
Tang Yuyun讨论了Yinxu坟墓中的青铜容器的来源和组成。
朱东(Zhu )和王江(Wang )讨论了肖县(Shou ) City的陈代青铜器,并相信这批Yinxu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青铜武器和乐器是中间和下层文化的坟墓(东南文化,第1期)。
杨博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在的贵族墓中使用青铜仪式的使用(青铜器和铭文,第3卷,上海古书籍出版社)。
在她的主管的指导下,张小小的汇编并审查了西西王朝(Hebei )的Yan州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