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新增和修改内容解读

2024-08-12 22:11:36发布    浏览49次    信息编号:8250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新增和修改内容解读

土木工程

由权威土木工程专家团队打造

添加微信,加入省市交流群

我们知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补充完善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1-2014的技术内容和条文,丰富和发展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那么新标准到底增加和修改了哪些内容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主要条款。

1、新增“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最大适用高度要求。

装配式整体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中,混凝土核心筒采用现浇结构,框架性能与现浇框架相当,整体结构适用高度与现浇框架-核心筒结构相同。

表5.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m)

2.泥浆锚搭接连接时房屋最大适用高度的调整

5.1.2 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式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采用灌浆锚搭接接头连接时,其建筑最大适用高度宜比表中数值减少10m。

(a)约束泥浆锚固连接

(b)金属波纹管泥浆锚固连接

灌锚搭接接头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钢筋连接形式,近年来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开展了相关的系统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规范,但考虑到灌锚搭接连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经验相对有限,本标准对灌锚搭接连接技术对剪力墙边缘构件竖向配筋的应用采取了更为稳妥的做法,最大适用高度在现有装配式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基础上降低了10m。

《标准》明确了剪力墙结构边缘构件区域及墙体分布钢筋区域采用灌浆锚搭接连接的具体构造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区域灌锚搭接连接接头范围内的水平约束加固结构,除常用措施外,新增加了水平箍筋加固措施,进一步丰富了水平约束加固结构形式。

3. 强调新的结构类型和系统,并实现基于性能的设计

5.1.5 对于高层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当建筑高度、规整性等不满足本标准规定或有特殊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时,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造。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按照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的有关规定进行。当采用本标准未规定的结构类型时,可采用试验方法对结构整体或局部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审查,并应进行专项论证。

这对许多新的多结构类型和系统应用有益。

圆孔板剪力墙

4、剪力墙结构底部钢筋、框架结构首层柱坚持采用现浇混凝土。

5.1.7 高层建筑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地下室时,应采用现浇混凝土;

2 剪力墙结构和一些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钢筋部位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3 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4 框架结构底部钢筋剪力墙及首层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时,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

高层建筑装配式整体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配筋部位是结构抗罕遇地震的关键部位,弹塑性分析和实际震害均表明,底部墙肢的破坏往往比上部墙肢严重,因此对底部墙肢延性、耗能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上部墙肢。目前,高层建筑装配式整体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竖向钢筋连接,节点面积百分比通常为100%。其抗震性能尚无实际震害经验,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主要以构件试验为主,整体结构试验研究较少。剪力墙的主要塑性发展区为现浇混凝土,有利于保证结构整体抗震。因此现浇混凝土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钢筋的竖向构件。

在装配式整体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首层剪切变形远大于其他楼层;地震震害表明,首层柱底部设有塑性铰的框架结构更容易发生倒塌。首层柱底部塑性铰与现浇柱底部塑性铰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缺乏足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的情况下,高层建筑框架结构首层柱应采用现浇柱,以保证结构抵抗地震倒塌的能力。

整体剪力墙结构及部分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钢筋及框架结构首层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时,应进行专项研究论证,采取专门的加固措施,严格控制构件加工。研究论证过程中,应重点提高连接节点性能,优化结构布置及构造措施,提高关键构件、部位承载力,特别是柱底部节点、剪力墙水平节点承载力,确保“强柱弱梁”目标的实现,在大地震作用下控制首层柱及剪力墙底部钢筋的塑性发展程度。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

5.增加节点、接缝的模拟要求

5.3.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弹性分析时,节点和接头的模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预制构件采用后浇带连接,且节点构造和承载力满足本规范相应要求时,可模拟现浇混凝土结构;

2 本标准未包括的连接节点及接头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拟。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有相当于现浇的湿连接节点,也有不相当于现浇的湿连接或干连接节点,对于本规范所列举的各种现浇连接节点构造,如框架节点梁端节点、预制剪力墙竖向节点等,已进行了充分的试验研究,当其构造和承载力满足本规范相应要求时,可达到与现浇同等要求;因此,弹性分析模型可将其作为连续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模拟。多层预制墙板节点及节点的模拟,应符合第5.8节的规定。

对于本标准未包括的节点和接头结构,当有足够的试验证据表明其能够满足等效现浇的要求时,可以将其模拟为连续混凝土结构,而不考虑接头对结构刚度的影响。所谓充分的试验依据,是指对连接结构以及由该结构连接的构件,在共同的参数(如构件尺寸、配筋率等)和各种应力条件下(如弯曲、剪切、扭转或组合应力、承载力等),对现浇构件的承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能够证明其在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延性、耗能能力等方面与同等尺寸的现浇构件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能水平。

对于干连接节点,一般应根据其实际受力情况,模拟为刚性、铰接或半刚性节点。例如,梁、柱采用牛腿或企口连接,钢筋未连接时,应模拟为铰接节点;梁、柱采用后张预应力压接连接或螺栓压接连接时,一般应模拟为半刚性节点。计算模型应包括连接节点,并准确计算节点内力,以方便计算节点连接件和预应力连接件的承载力。连接的实际刚度可通过试验或有限元分析得到。

6. 增设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5.3.3 计算内力与变形时,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采用轻质墙板作为填充墙时,可采用周期折减法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对于框架结构,可采用周期折减法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折减系数可取0.7~0.9;对于剪力墙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8~1.0。

非承重外挡土墙、内隔墙的刚度对结构的整体刚度、地震力的分布、相邻构件的破坏模式等都有影响,其影响的大小与挡土墙、隔墙的数量、刚度、主体结构有关,与结构连接的刚度有直接的关系。

外挡土墙采用外墙板时,一般与主体结构采用柔性连接,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及处理方法在本规范第5.9节中具体规定。

非承重隔墙的方法有砌块抹灰、轻质复合墙板、条板内隔墙、预制混凝土内隔墙等。轻质复合墙板、条板内隔墙等一般在主体结构完成后施​​工,二次施工与主体结构间有接缝。参考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处理方法,采用循环折减法考虑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循环折减系数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经验确定。当轻质隔墙板刚度较小而结构刚度较大时,如在剪力墙结构中使用轻质复合隔墙板,循环折减系数可较大,范围为0.8~1.0;当板材刚度较大而结构刚度较小时,如在框架结构中,循环折减系数较小,如0.7~0.9。

当非承重墙为砌块隔墙时,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可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的有关规定。

7.增加挤压套筒连接规定

5.4.5 纵向钢筋采用挤压套筒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的挤压套筒节点应满足I级节点的要求,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楼面分布钢筋连接的挤压套筒节点应满足I级节点抗拉强度的要求;

2 连接的预制构件之间应预留后浇段,后浇段的高度或长度应根据挤压套筒接头的安装工艺确定,并应采取措施保证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密实;

3 预制柱、预制剪力墙底部应设置支撑腿,支撑腿应能承受不小于2倍所支撑预制构件自重。

挤压套筒用于预制混凝土结构时,具有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用工少、可现场检查施工质量等优点,施工现场采用机器挤压套筒实现钢筋连接时,需要有足够大的间隙,因此,预制构件之间应预留足够的后浇截面,保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挤压套筒使用前应将套筒与钢筋组装成接头进行型式检验,确定满足接头抗拉强度和变形性能要求后,方可用于工程实际。

钢筋挤压套筒连接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连接形式,不仅适用于普通现浇混凝土结构,也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连接可靠、施工方便、节省人工、可现场检查施工质量等优点。

标准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增加了钢筋挤压套筒连接形式,补充了钢筋连接形式所涉及的一般规定和结构材料要求,以及其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中的应用,丰富了现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钢筋连接形式。

8. 屋面采用复合板时的补充构造要求

考虑到现场施工方法的改变会带来工期和造价的较大幅度增加,本标准在延续了《规范》的相关规定的同时,还补充了采用叠合楼板时的结构要求,规定了叠合层的最小厚度及配筋,通过具体的结构措施,在一定条件下,为工期和造价的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5.5.2 高层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楼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结构转换层及作为上部结构预埋件的楼面宜采用现浇楼板;

2 现浇楼板适用于平面受力复杂的屋面层及楼面。当采用组合楼板时,楼板后浇混凝土组合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后浇层宜采用双向全长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组合楼板包括桁架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平板底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预制密肋底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组合空心楼板等。本节主要介绍常规组合楼板的设计方法及施工要求,其他类型组合楼板的设计方法可参考现行行业规定。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洞口较大的楼板、地下室楼板作为上部结构的预埋件,对楼板整体性影响较大,对水平力的传递要求较高,宜采用现浇楼板。

对于平面复杂或洞口较大的情况,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的有关规定。

当顶层为组合楼板时,为增强顶层的整体性,需增加后浇混凝土组合层的厚度及配筋要求,并在组合楼板上设置桁架配筋。

9.增加板边不得加设加强筋的要求

5.5.3 当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小于100mm、且不小于预制板厚度的1.5倍时,支撑端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间接搭接方式锚固到支撑梁内。或墙体后浇混凝土(图5.5.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附加钢筋的面积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板底受力方向钢筋面积的1/3;

2 附加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

3 当附加钢筋为结构钢筋时,钢筋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板底钢筋受压搭接长度,伸入支撑的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应超出支撑中心线;当附加钢筋受到拉力时,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板底钢筋受拉搭接长度,伸入支撑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4 横向分布钢筋应与附加钢筋方向垂直布置,搭接范围内不应少于3根,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

图5.5.3 桁架钢筋混凝土组合板端部构造示意图

1-支撑梁或墙;2-预制板;3-板底钢筋;4-桁架钢筋;5-附加钢筋;6-横向分布钢筋

10.增加次梁与主梁采用铰连接的规定

5.5.5 次梁与主梁宜采用铰接连接,也可采用刚接连接,当采用刚接、后浇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1的规定。当采用铰接连接时,可采用企口连接或钢企口连接;当采用企口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当次梁不直接承受动荷载,且跨度不大于9m时,可采用钢企口连接。

钢企口榫槽连接示意图

钢舌指示

1- 螺柱;2- 嵌入部分;3- 截面 A;4- 截面 B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主次梁的连接一直是构件加工和现场施工的难题,也是控制装配式结构造价、工期的关键节点。

在现有主次梁连接技术基础上,建议主次梁连接采用铰接方式,同时补充了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钢企口铰接连接节点结构。

考虑到混凝土次梁与主梁连接节点的实际结构特点,实际工程中很难完全实现理想的铰接连接节点。次梁铰接端端部实际受到部分约束,存在一定的负弯矩。为避免次梁端部产生负弯矩裂缝,必须在次梁端部设置足够的上部纵向钢筋。

11.增加一端为135°角、另一端为90°角的钩法及放宽框架梁箍筋密实区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要求。

5.6.2 组合梁箍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组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域,宜采用整体式闭合箍筋;当组合梁承受扭转时,宜采用整体式闭合箍筋,且整体式闭合箍筋的搭接部分应设置在预制部位(图5.6.2a)。

2 当采用组合式闭口箍筋(图5.6.2b)时,开口箍筋上端宜制成135°弯钩。对于框架梁,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次梁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5d。开口箍筋宜现场用箍筋帽封闭,箍筋帽两端宜制成135°弯钩,或一端制成135°弯钩,另一端制成90°弯钩,但135°弯钩与90°弯钩宜沿受力钢筋纵向错开。框架梁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次梁135°弯钩直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5d,90°弯钩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图 5.6.2 组合梁箍筋结构示意图

1-预制梁; 2-开口箍筋; 3-上部纵向钢筋; 4-箍筋帽; 5-封闭箍筋

3、框架梁箍筋加密区域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对抗震一级,不宜大于200mm或者箍筋直径较大值的20倍,且不宜大于300mm;对抗震二级、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箍筋直径较大值的20倍,且不宜大于350mm;对抗震四级,不宜大于300mm,且不宜大于400mm。

采用组合梁时,若施工条件允许,箍筋宜采用整体闭口箍筋。当上部纵筋不能采用整体闭口箍筋安装时,可采用组合闭口箍筋,即开口箍筋加箍筋。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当箍筋帽两端均制成135°弯钩时,组合梁的性能与采用闭口箍筋的组合梁一致。箍筋帽制成一端为135°、另一端为90°的弯钩,但当135°和90°弯钩交替设置时,组合梁在静弯、剪及联合作用下的刚度、承载力等性能与采用闭口箍筋的组合梁不同,在扭矩作用下承载力略有降低。因此规定在受扭转作用的组合梁不宜采用此形式。

对于承受往复荷载、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组合梁,当构件破坏时,箍筋对混凝土和纵筋的约束作用比整体封闭箍筋稍弱,不推荐采用组合封闭箍筋。本文第3款补充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关于梁内箍筋间距的要求,当纵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大时,应注意控制梁内裂缝的宽度。

12.增加大直径​​、大间距钢筋的使用

“装配式整体框架结构”对框架梁、柱的纵筋间距、箍筋间距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规定,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程中预制装配式结构对于大间距配筋的需要。

5.6.3 预制柱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柱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宜大于400mm,柱的纵向钢筋可集中在四角处,并宜对称布置,柱内可设置纵向辅助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及箍筋直径;当纵向辅助钢筋不计入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纵向辅助钢筋可不伸入框架节点内(图5.6.3-2)。

图5.6.3-1 柱底箍筋配筋区域构造示意图

1-预制柱;2-连接接头(或钢筋连接区域);3-钢筋区域箍筋;4-钢筋区域箍筋(阴影区域)

图5.6.3-2 柱集中配筋结构示意图

1-预制柱;2-箍筋;3-纵向受力钢筋;4-纵向辅助钢筋

4 预制柱箍筋可采用连续组合箍筋。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框架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而日本、美国等国家标准中均无类似规定。建筑科学研究院对纵筋间距较大的框架柱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以及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柱纵筋面积相同时,纵筋间距为480mm和160mm的柱的承载力和延性基本相同,均可采用现行规范中的方法进行设计。因此,为了提高预制的框架梁列节点的安装效率和构造质量,当光束的纵向增强和柱的纵向增强时,柱子的纵向加强是在淋巴结区域中的,当柱子上有较大的纵向增强时,列出了较大的纵向启动,并在较大的范围内启动了纵向启动。当前的规格可以在辅助纵向加固之间设置肌动力的纵向增强。 。

13.增加对剪切壁的水平分布强化密度的要求

5.7.4当袖子灌浆连接预制剪切壁的垂直加固时,预制剪切壁的水平分布应在从套筒底部到套筒顶部到套筒顶部的300mm范围内,范围为300mm。在套筒上端的第一个水平分配钢筋和套筒顶部不得大于50mm。

图5.7.4钢制套筒连接处水平分布的加固结构的示意图

1-灌肠套;

14.在水平分布的增强范围内增加对加固密度的要求

5.7.5如果在剪切壁的垂直分布钢筋的连接长度内没有进行有效的横向限制,则在水平分布范围内的加固应增加钢筋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300 mm。小于6毫米;领带杆应靠近连接的钢杆,并钩住最外面的钢杆。

15.增加边缘成员增强以增加横向约束的要求

5.7.5.3在垂直加固的连接长度内,应在垂直封闭式搅拌器的垂直加强连接内进行水平封闭的搅拌器或其他可靠的措施的横向约束度量。马rup不应大于钢筋的垂直间距,并且不应大于200mm的钢筋。

图5.7.5-2的示意图在钢浆锚的圈长度内密集的水平马rup的约束结构的示意图

1-上剪切壁边缘的垂直加固;

16.添加剪切墙分配加固以在一行中连接

In the " shear wall ", add that when it meets the , the steel bars of the shear wall can be in a row to the of . The above is based on the of and . It can the of on-site , steel bar and steel bar in node areas, and for on-site .

当墙体分配钢筋单行连接时,为了控制连接的钢条和连接的钢杆之间的间距,它仅限于一个连接的钢杆,连接到两个连接的钢杆,并且应将连接的钢杆的连接钢杆置于连接的钢筋上,并将其放置在内部和外部。添加腹部杆。

17.添加多层组装墙板结构

关于多层预制墙板结构的章节仅针对我所在国家的中小型城镇建设中的多层住宅建筑。

18.添加钢杆锚环灌浆连接

水平钢杆锚环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19.添加双面复合剪墙结构房屋

双面复合剪墙房屋(M)的最大适用高度

6度

7 度

8度(0.2G)

8度(0.3G)

90

80

60

50

澄清了其结构设计的计算和构造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我所在国家 /地区的组合剪切壁结构系统。

20.整理外部墙板的技术要求

预制的混凝土外墙面板与主结构之间的联系不仅应考虑其自身的刚度,轴承能力和稳定性要求,而且还应适应主结构的变形容量,同时应考虑关节的结构测量,例如足够的胶接头宽度,主动连接零件。

“标准”提出了对地震设计期间外墙面板变形能力的要求,以便它们可以适应地震作用下主要结构的变形,并避免外部墙板参与主要结构的压力。

在验证地震作用下外墙面板连接节点的轴承能力时,会放大效果标准值调整系数,以改善地震作用下外墙面板的安全储备。

当外部墙板通过点和线支持连接时,“标准”为节点结构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从而确保了外部墙板和主结构的安全性,同时简化了框架连接和安装。

勘察设计硕士、代码编辑

对您的问题的权威答案

长按以识别(或用微信扫描)QR码立即输入

投稿邮箱:

上一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