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事件影响下的韩束主播捐款行为获赞,普通人互助瞬间成心理互助新方式

2024-08-05 13:05:06发布    浏览66次    信息编号:8139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吴亦凡事件影响下的韩束主播捐款行为获赞,普通人互助瞬间成心理互助新方式

另一类受到关注的新闻是“好消息”。例如,7月20日晚间一家求助的幼儿园,在当晚获得帮助后,实时更新了帖子,引发大量二次转发。还有很多普通人互相帮助的总结,可以让大家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灾难信息时,得到一些正向的反馈,从而降低“替代性创伤”的概率,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互助。

而受到吴亦凡事件影响的主播寒书,也因为捐款行为,被网友认为是“来自普通人的一丝光芒”。

一昼夜之后,更多媒体陆续抵达现场,发回一线观察报道。除了客观的灾情,也记录下个别的故事。澎湃新闻、《冰点周刊》、财新网等媒体分别采访了被困在公司、酒店、医院、地铁、火车等场所的人员,通过第一人称的自述,直接捕捉到灾民因被困而产生的慌乱、害怕、担心、悲伤,让河南以外的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但目前,还有很多群体的声音仍被忽略。比如建筑工人、外卖员、环卫工人等很多本来就无法发出声音的人,以及郑州以外小城镇和农村失联的群体,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这仍然需要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

灾难中的舆论伦理,质疑“娱乐灾难”“热点话题”“灾难营销”

此外,媒体和大V们的回应依然受到不少批评。

“以流量博人气”成了灾难中最不恰当的行为。7月20日,香岛旅行郑州微信公众号发布预警推送,标题却借吴亦凡事件调侃,“暴雨预警:我有点大,你们忍一下!”有人评论:“不分场合耍小聪明真是值得骂,把灾难当成娱乐不可取。”

“娱乐化灾害”也引发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前几天郑州暴雨来袭,舆论是“快来看海”,当时并无预警、防范信息,或者并未引起重视。过度的娱乐化,让人们在面对灾害时放松了警惕。

此外,此时采访当地民众是否会因为采访本身而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也成为媒体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之一。

其次,部分地方媒体在灾情险恶中提前宣告“胜利”。7月20日,微博@郑州发布一条消息,鼓励千万郑州人要有抗击灾害的信心。但不少网友并不买账,认为其中一句“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绿更茂盛”是在暗示郑州本来就不是干净的城市,需要洪水冲刷才能变得更干净;也有人认为,这种“胜利”情绪其实忽视了暴雨洪涝的破坏力。

不少大V、网红也成为众多网友关注的焦点,如果他们捐款,会有人质疑其收入是否与捐款数额成正比;如果他们发布与河南灾情无关的内容,又会被质疑尽管他们人气高、流量大,却置身事外。

作家、富豪博主@巧麦晨通常因关注女性独立而受到很多赞誉,但因为7月20日的一篇帖子“感受到灾难和疫情后,我决定去吃海鲜”,网友们对他进行了道德审判。一些豆瓣用户还嘲笑这篇帖子是电影《寄生虫》的现实版,质疑公众人物的自私和冷漠,以及他们无法同情普通人。在巧麦删除帖子并道歉后,网友们继续批评他,因为他转发了有关灾难的帖子。目前,巧麦已暂时关闭其微博账户,不再回复。

在重大话题上,以媒体、大V为主的各类信息形成了洪流,难免导致一些信息的失真、滞后,如在防洪抢险工作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转发来自民众的科普信息,就可能误导群众。

不仅如此,求助信息本身也难免出现混乱和低效的情况。从19日晚到现在,仍有一些人遭遇到求助互助信息被限制、吞噬的情况。一些求助信息被网友反复转发,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作为河南外的个体,网络上的“转发”、“点赞”、“远程支援”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感。

另一层质疑则针对该平台。

20日晚,“河南暴雨”、“郑州地铁”、“吴亦凡工作室解释”同时位列微博热搜前三,人们一边痛骂吴亦凡“占用公共资源”、“赶紧给河南赈灾捐款”,一边质疑微博平台把公共资源浪费在娱乐圈上。

对此,网友@和菜头建议:“每当灾害来临时,求助渠道、失踪人员及安全保障、救援点信息、救援物资信息、临时住所及医院信息、水电及通讯保障等信息的收集与通报,应作为特定功能保留,在灾害来临时启用,灾害结束后再进行优化。”

网友@清风皖心认为,“微博这个时候应该采用基于LBS(位置服务)的、有人工编辑介入的中心化信息产品。”不少网友对此表示赞同。

迭代数字工具如何推动救援工作

在线协作文档在这次网络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腾讯联合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石墨文档率先发布《河南洪涝灾害紧急救助信息登记》,其中不少民众自发编纂民间救援地点、救援车队及各类救灾电话。

“已知泄漏区域”“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板”“可多人同时编辑”等线上文档承担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甚至可以成为灾害中求助救援的无声接力。

不同平台也采取了应急措施。

快手、抖音、微博、腾讯、今日头条等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均开通了暴雨互助频道,为需要帮助的人和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的渠道。

此举引起巨大反响,截至7月22日12时30分,抖音话题#河南暴雨互助#下视频数量110.7万条,播放量42.2亿次。

百度地图、高德两大地图软件均推出河南暴雨内涝地图。美团称,可在灾区有效发挥作用的共享充电宝免费开放,社区团购也加入到物资救援、社区寻人等工作中。阿里云“郑州城市大脑”医疗120急救系统全力支持当地救护车调度保障。中国移动出动翼龙无人机抢修中断的公网通信。

回到起点:公众对灾难的看法

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弥补损失,预防灾难发生。今天,最重要的还是信息的流通和实际的救援。然而,探究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方式避免灾难,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

回顾这场悲剧,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在街道已积水至腰部、人们不得不涉水乘坐地铁的情况下,郑州地铁5号线为何没有停止运营?

据南方周末采访,保卫部主任郑玉堂20日下午四五点左右正在忙着“排水”、“围堰”时,“突然,城市地表水像海浪一样涌来,一切应急准备和成果瞬间被冲毁”。

下午4-5点,郑州降雨量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最大小时降雨量。

按理说,“如果隧道内水倒灌,或者影响供电,电站就应该关闭。”但作为市民下班回家的唯一交通工具,郑裕棠和同事们只能拼尽全力“坚持,坚持到晚上六点,实在坚持不住了”。

郑裕棠介绍,是否停运由政府决定,但也需要“通过运营公司向交通委、应急管理局报告”。

南方某省地铁运营商也表示,地铁的应对机制可能没那么快,地铁集团也未必有权力停止运营地铁,必须报请上级部门批准。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中,一位被困在郑州东站的市民于清晨6点30分左右拨打市长热线求助,接线员告知5号线未接到停运通知,可以通行。但当他到达地铁口时,发现地铁已经无法通行,“整个地下层的水像瀑布一样涌入地铁”,地铁口也没有工作人员提醒人们不要进站。当他后来得知5号线上有许多人被困,甚至有人死亡时,他感到十分害怕。

未能及时停止运营、应急管理缺失成为郑州地铁及政府被质疑的主要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郑州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大家其实更想知道一些特定场景、关键问题的答案。比如,现在还能坐地铁吗?对此,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做“小场景预测”。

另外,地铁可以设置熔断机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决定不再继续运营。在现行机制下,地铁是否需要停运的决策周期太长,不可能什么事都等着高层来做最后的决定。

另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气象预警应急机制有待加强。

此次郑州暴雨虽猛,但并非完全没有征兆。在20日晚5号线地铁被困前,郑州市气象台已连续发布8次暴雨/雷电预警,级别从18日晚10点的黄色预警升至19日晚最高级的红色暴雨预警,20日凌晨6点再次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

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防御指南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停止聚集、停课、停业(特殊行业除外)。但问题是,在实际执行层面,各地政府的考量标准往往有所不同。

比如北京7月初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时,就已经采取了弹性上下班的策略,但我们都知道,20号那天郑州人还在上班。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气象部门不断发布最高级别的预警——红色预警,但问题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气象预警应急机制。预警之后,什么情况下要停工停产?各部门该如何协调?各类救灾资源该如何调度?真正的应急行动是什么?

这是这场暴雨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作者:沉辉、郑晓辉、钟万通、郭雅琼

编辑 | 王朝静

插图|来自网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