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书院: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

2024-07-14 10:04:31发布    浏览68次    信息编号:7879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南阳书院: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

南洋学堂:一起来吟唱一首《风雅歌》

经贸学院古建筑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很容易“遮挡”我们的视线,所以当有人问我“南阳除了旅游景点,还有什么名胜古迹?”时,我一点也不惊讶。想起几年前我也曾忽略过那些被时间冲淡的地方,我放弃了反击的冲动,只是平静地说:“我们去茶园街看看吧。”

茶园街即民主街,街上除了南洋衙署外,还有不少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之所以叫茶园街,是因为街东段有座南洋茶园。南洋茶园始建于元代,清朝重修,后改为南洋考试院。这样的介绍很容易找到,因此“南洋茶园”和“南洋考试院”的标签就更加醒目,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另一个身份:南洋书院。

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沿着衙署一路向东走到民主街,现代城市的色彩被时间阻隔,老会馆、老房子、老店铺,都如同屋前斑驳的木门,充满着时间的色彩和历史的浸润。当年作为衙署所在地的察院街,自然是繁华的政治、经济中心。年纪稍大的人谁不知道察院门外的八大奇观呢?

那是如今的民主街,当年的察院街的繁华年代,至少那时的小青瓦、红木柱色彩鲜艳,从书院里走出来的长袍褂子也应该是俊秀典雅的,南洋书院就是明证。

学校现有东大号、西大号

民主街很短,但是作为一个去过很多次的人,我真的无法告诉你走完这条600米长的路需要多长时间。

青瓦墙、木屋油漆剥落、窗框上浮现岁月的尘埃……随便一瞥,街道便会浮现出旧时的痕迹。我总是忍不住站在老房子前,总是忍不住走进去看一看。在我徘徊徘徊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悄然流逝。

不过,还是没有时间去参观南洋学园。

南阳茶园文物保护标志悬挂在大门上

南洋书院位于南洋经贸学院西侧。进入校门后,一排排灰白的砖瓦建筑很容易吸引你的注意,更何况在阳光下,一棵高大的梧桐树的枯叶反射着金色的光芒,在瓦片建筑的上方轻轻摇曳。走近一看,右侧的砖砌牌坊上悬挂着一块文物保护牌,上面写着“茶院旧址”。是的,这里曾经是茶院。但茶院之后呢?

南阳察院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察院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清康熙以后,凡有上级来南阳,便以此院为临时办公处,因此这里不仅是官方办公处,还兼有接待上级的功能。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阳知府朱琳在此创办南阳书院,将正殿命名为“敬正堂”,次殿命名为“讲学堂”,东厢房命名为“竹经”,西厢房命名为“存成”。

那是朱琳到任南阳的第二年。其实,除了南阳书院,崇敬诸葛亮的朱琳还与河南巡抚颜兴邦捐出俸禄,重建了武侯祠和诸葛书院。此外,他还重建了二王公庙、琉璃桥、二忠庙等,并作出了碑刻……总之,这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培养人才的知府。南阳书院的门、廊、院落修葺后,他聘请了项城人李来章为师。李来章是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编撰了《南阳学规》,严谨治学,建立学规,勤于培养,使南阳书院颇具特色,吸引了众多学生,最多时多达五百人。时任南阳巡抚的张润民,也经常到南阳书院听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他们大加赞赏。 他说:“自康熙以来,南阳淳朴,朱(林)、李(来章)二人功不可没。”

朱琳在南阳呆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六年。当他调离南阳时,李来章也辞官而去。可惜这座独一无二的南阳书院荒废了。后来改为南阳贡院,南阳府各县府县试中进士聚集在这里参加府试,府试中进士参加书院考试,这是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进士即为进士(又称留学生),中进士才能参加省城每三年举行的乡试,乡试中进士即为举人,这是什么概念啊!想想“范进中举”的情景,然后还有京城的会试、殿试,总之是古代读书人获得功名、获得成功的唯一捷径。清末,南阳贡院先后改为师范学堂、皖南中学堂。 民国初年,改为私立皖南中学,但变迁始终与教育、人才选拔有关。

我觉得“南洋书院”并不像南洋察院、南洋考院那么出名,或许也与书院存在时间短有关?

南洋科举馆,又称南洋书院

南洋经贸学校院内,仅存两栋古建筑,即东楼和西楼,各有6间,白墙红檐,红漆柱,木门上写着“图书馆”和“阅览室”,混合了清代、80年代和现代的气息。

南洋书院到底有多大?南洋察院和南洋考试院现存的地图除了名字不同外,一模一样。既然前察院和后考试院都在同一张地图上,那么两者之间的南洋书院布局应该相差无几。整体建筑,从南向北,原有照壁、山门、仪门、龙门、大堂、二殿、大贤楼等。龙门与大堂之间有四排回廊,分别是东小堂、东大厅、西​​大厅、西小堂。如今,校院内原大厅位置上已建起一座现代化教学楼,仅存的便是两侧的东大厅和西大厅。“只剩下6间,面积只有原来的一半。”该校教师罗秋媛说。

除了东、西大屋,其他的都消失了吗?没有。其实完整的西小屋还在,北边还有一排房子——只是被强行与学校隔离了。从校舍上看,西小屋和西大屋紧紧相邻。它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要想靠近西小屋,必须从学校西边的民主巷进去。虽然外貌,比如围墙、门窗等都变了,但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一大排十三间房子还在。

西小号

可惜的是,学堂北墙外残存的那间屋子,似乎是二堂所在地,但感觉比二堂要远一些,所以有“察院三堂”的文保牌子。要想看到它,得绕到文正街东头,穿过有旧建筑的院落,一排排颇具年代感的砖瓦房便呈现在眼前。年代感来自于破败。灰瓦廊檐前,每户人家都有一排封闭的棚子,棚顶凌乱;东山墙上的砖块斑驳龟裂;屋瓦上,有风吹留下的松动痕迹。走进一户人家,里面是贴着天花板的,但墙上的木柱子分明和东西两堂的一样,屋檐下的木构件,还保留着一丝古韵和凝重。

从这里向南望去,可以看到经贸学院东西楼北侧的教学楼,曾经连成一片的院落被割裂开来,地理距离依然很近,但他们“心”的距离呢?

从传世图片来看,南洋书院,即曾经的御史府,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院落幽深,又有名士在内授课,想必是读书的好地方。可惜,现在唯一还继续育人的,只有经贸学院的东西书院。

第三殿前,有一间凌乱的棚子。

是的,我至今还说不清民主街那短短的一段路要走多久,因为我情不自禁地在南洋书院那一栋栋楼房之间徘徊。我不禁想起那一次,讲经时,鼓乐、编钟分列两边,击鼓鸣钟“聚众生”;圣位与孔子讲经座置于中间,讲经师、监考老师在讲桌左侧,记录员、文员在右侧;讲桌上香火缭绕,灯火辉煌,书本、课规课文齐放;学生们在两边排成一排,捧着书本,庄严站立;讲经结束后,向神圣的讲经座鞠躬致谢,告别……那是一场古朴而又仪式感十足的讲经、学问。想着想着,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诗词吟诵声。

尽管它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我还是想告诉你们,这里挂着“南阳茶院”的牌子,曾经有一座流传至今的书院。

南洋学堂讲座图片

回顾过往亮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