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的历史与启示:从赵望云深入祁连山谈起

2024-07-13 23:06:06发布    浏览72次    信息编号:7874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长安画派的历史与启示:从赵望云深入祁连山谈起

赵望云,《深入岐连山》,1972年

长安画派自20世纪60年代在画坛兴起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站在不同的角度,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对长安画派的崛起视而不见。近来,我查阅了长安画派领袖人物的档案,阅读了相关史书,与画师后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觉得这一民国诞生后兴起的艺术现象,至今仍能给人以宝贵的启发。

长安画派形成的土壤

我们知道,长安画派生长之地,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那么,陕西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它丰厚的历史文化!由于西安在历史上是皇城所在地,在王朝的都城形成过程中,文学、艺术界的精英必然会聚集在这里,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秦、汉、唐四大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党中央也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年,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遗迹,可以讲上几天几夜,每次去看都会感动得流泪。所以我经常说,陕西是一个一场大雨就能冲毁一座博物馆的地方。今天我想重点介绍一下,21世纪以来,三秦大地又有了哪些新的重大文化发现。

第一是陕西榆林神木县“石峁古城”的发现。这一新世纪发现在公布当年就被列为“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古城遗址面积达四平方公里。之所以发现,是因为城墙内镶嵌着大量玉器。据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神木男子背着一包玉器去北京,被一个美国人接见,买下了最大的一把黑玉刀、最大的一把绿玉刀和两件较小的玉器。现在这些玉器都存放在德国科隆远东博物馆。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和我国香港等地都出现了大量玉器。经过公安人员的调查,发现这些玉器竟然来自同一个地方,那就是陕西神木县石峁镇。 真正的发现是在2011年。人们过去一直以为,那隆起的山脊就是秦长城遗址。一位年轻的文物专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察,发现城墙为三重结构,呈“回”字形,显然是一座古城堡²。经过近几年的科学考古发掘,分析测定,石峁遗址距今已有4300年³。此后,每年都有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如今,石峁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而且发掘还在继续,每年都会有国际研讨会专门讨论这个话题,今年我也参加了国际研讨会,有很多关于石峁古城的话题。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石峁瓮城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幅大型壁画,从发掘出来的城墙上面,可以看到几十块大小不一的壁画残片。这幅壁画的发现可以说丰富了中国美术史,有人说它将改写中国美术史。过去我们对古代美学的发现,多是西域的岩画,这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大面积的彩色壁画,壁画的颜色有黑、白、红、黄,总共发现了六七种颜色。当然,现在就这些零散的残片,很难恢复它的面貌,但是我们知道,古人在4000多年前就能画彩色壁画了。

赵望云,《牧马图》,1946年

第二是宝鸡新青铜器的发现。宝鸡青铜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数量庞大,但能展出的还不到二十分之一,大量青铜器至今还躺在仓库里。现在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的和尊,是因为在内壁的铭文上发现了两个字——“中国”。这尊和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废品收购站被工作人员发现的,当时回收价不到三十元⁵。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清理掉铜锈后,内壁上119个珍贵的铭文才被发现⁶。当然,和尊上的“中国”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中央之国”的意思。 这里我想说,青铜器上的纹饰代表了一个时代,是当时礼乐文明追求的审美体现,是当时文学艺术信仰的集中概括。上面的饕餮纹、龙凤纹、云纹、雷纹、各种浮雕纹,非常感人。2003年,宝鸡眉县农民发现了一个藏有27件青铜器的地窖,其中有一块盘面震惊了世界,上面刻有372个铭文,记载了单氏八代人辅助西周十一位国王征战、治理的历史。可以说是西周断代工程的铁证。当时国家社科基金有个西周断代重大科研项目,现在已经很明确了。特别是这些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青铜器不同于其他文物。 青铜器在当朝都是珍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汉武帝有个年号叫元鼎,因为当年发现了一个元鼎,连年号都改了,所以叫“盛世吉金”,金就是青铜器。所以西安以西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现重要的珍品,吸引了大批艺术家、美术家来此考察。范曾先生曾说,看到这件青铜器时,他深深地震撼了,觉得拥有它无比幸运。他还当场为宝鸡博物馆题词。

第三,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从兵马俑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就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考古成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对艺术方面的研究很少。我们知道,兵马俑是2000多年前的雕塑,这些雕塑和汉阳陵里的雕塑完全不一样,汉代的雕塑都是用模具制作的,而秦始皇兵马俑已经发掘了一千多件,还有一千多件等待发掘。我记得很清楚,在20世纪70年代刚被发现的时候,就说这次发掘可能要20多年,但是现在已经过去了50多年,新的发现不断涌现。 新世纪又发掘了铜琴坑等一批重量级文物,造型优美,风度翩翩。兵马俑估计再过100年也不会被发掘出来。但50年后,人们对其艺术的研究却比较肤浅,几乎是处女地。其实这些兵马俑的表情、面容各不相同,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表情和造型。也就是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古老的工艺品。艺术价值神奇而伟大,可以穿越2000年与今天的人们进行交流。

但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一直沉迷于研究兵马俑的兵法阵法、工艺、象征意义等,总之是在分析历史价值,却很少从艺术层面去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让大家流连忘返,但那些伟大的作品也不过600年的历史,而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神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让人震撼。而且,那样规模的兵马俑,一入汉代就消失了。而汉阳陵等高等级墓葬中的陶俑,不仅体型小很多,关键是都是用模具制作的,所有俑都一个模子。但是,我们对兵马俑艺术价值的认识,至今还很朦胧,这应该是艺术工作者的遗憾。 我希望对这个有兴趣的人在开始这个领域的研究的时候一定会捧得一个金宝贝。

第四是唐代韩休墓壁画。我们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门票是免费的,但是里面有一个壁画馆是收费的。国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第一线就是唐代壁画,因为这些珍贵的壁画代表了一个朝代,是中国最辉煌的朝代顶级文化现象的集中展示。我曾经去博物馆看到永乐公主墓壁画中有一幅侍女图,中间有一个端着果盘的仕女。日本有一个学者为此来西安五六次,他说这是中国的维纳斯,真是美的享受。进入21世纪,陕西又发现了几幅重要的壁画,这些壁画是唐玄宗宰相韩休的墓壁画。 其中一幅壁画《乐府琴声》表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中间有一对汉族妇女和胡族男子在跳舞,两边坐着汉族和胡族乐师伴奏,另有一人在指挥,生动地体现出当时丝绸之路对长安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官府庭院。韩休墓中的另一幅壁画,其实是一幅纯粹的山水画。在我们的美术书籍中,有的说中国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山水画,有的说独立意义上的山水画是宋代才出现的。然而,唐代韩休墓中的这幅山水画却画得如此完整生动,如此空灵闲逸,充满着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我曾去过一位著名山水画家的画室,他居然把这幅壁画临摹下来,并在旁边写了一行字——“中国第一山水画”。 后来我才知道,韩休不仅是唐玄宗的宰相,而且还是故宫镇馆之宝《五牛图》的作者韩滉的父亲。其实韩滉也是一位宰相,只是因为他的画太有名,官位被压了。

韩滉16岁那年父亲去世,应该已经能够独立画画了。后来我们请来了美术界的专家、教授们,研究这些壁画有没有韩滉的风格,如果能证实是韩滉画的,那将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但结论是,大家只见过韩滉的《五牛图》这种工笔画,没有见过作者的其他写意画,所以很难确定这些壁画有没有他的风格。但这无疑是一幅纯山水画,所以我认为这幅壁画一定会进入中国美术史。一幅完全意义上的山水画,是在唐代的鼎盛时期出现的。宋代的范宽是我家乡的一位圣人,他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最著名的《山水行云图》是美术学院要求学生一个学期必须临摹的。 今天,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的创作是站在唐代人的肩膀上达到顶峰的。

石鲁《战陕北》纸本设色,238厘米×216厘米

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里我想说明一下,虽然长安画派诞生的时候,这些伟大的遗迹还没有被发现,但是长安画派就是在这样一块艺术资源丰富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碑林中琳琅满目的石刻,散布在关中的皇家雕塑,渭河两岸的汉唐壁画,实在是美不胜收。艺术家面对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必然会受到熏陶和滋养,艺术思维必然会得到提升。所以,当我们回顾长安画派的发展历史,关注这里的艺术资源时,就会感觉到长安画派的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何海霞当时就说,没有一个画家不来陕西采风,那里丰富的文化资源滋养了东方艺术家。长安画派就是在这样一块富饶肥沃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所以,长安画派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长安画派的形成

长安画派的形成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个是赵望云,一个是石鲁。两位大师是长安画派的两大旗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我到档案馆查阅了赵望云、石鲁等几位画家的档案。通过研究分析他们的档案,我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现象。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安画派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第一件事是1949年7月,在建国前夕,第一次文艺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代表大会上,石鲁和赵望云应该见过面。当时,赵望云41岁⁹,石鲁30岁¹⁰。赵望云是新解放白区人,石鲁是延安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具体情形,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我想,这次见面决定了长安画派后来的发展,也让石鲁意识到赵望云早期的艺术探索非常珍贵,坚定了他以艺术家的身份留在西安继续发展的决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石鲁的档案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录。

他们的档案很厚,字又很小,特别是石鲁的,字大如绿豆。我拿着放大镜在档案馆里看了两天。在石鲁的档案里,记载着1950年初,西北文联美术工作者委员会成立,上级宣布了领导班子组成,赵望云任副主任。但石鲁在宣布会上当场提出异议,说我们是专业艺术团体,主任应该由赵望云来担任。领导当时肯定很为难,就把这件事记在了石鲁当年的档案里。这个记录说明石鲁对赵望云早有研究,对他的艺术成就很有信心,否则不会在那么严肃的场合出面争论。

石鲁,《美人神》纸本设色,102.5cm×83cm,1970年

第二件事是1950年9月,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西北美工委员会成立了中国画研究会,吸纳了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何海霞、方继忠、康世尧、李子生四位画家。特别是从北京来的何海霞表现出色,把中国画的笔墨和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传统绘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三位来自不同方向、笔墨基础不同的画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这个研究会为长安画派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件事是,1961年9月24日至10月8日,西安市美协在北京市府园艺术馆举办“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实践展”。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文论都声称这个展览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但是今天我发现,1961年9月23日的《北京晚报》明确写到,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十府园美术馆展出。这个展览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术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刊登文章,惊呼“长安新画”出现了。后来,张仃先生称之为“长安画派”。当时,这个实践展一共展出了149件作品,其中李子生10件,赵望云、何海霞、方继忠、康世尧各20件,石鲁50件。随后,这个展览又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巡回展出。这个展览确实震撼了中国美术界,很多艺术家都对其作品的出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多次出现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年度报告和许多美术评论家的论文中,从此长安画派成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史不可绕过的一个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形成的画派,常说三足鼎立,一个是金陵画派,一个是岭南画派,一个是长安画派。但我注意到,金陵画派和岭南画派在解放前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长安画派不同于清末民国的画家,它基本上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现象,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成功实践,可以说是一座山峰,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高峰。

两位伟大艺术家之间的友谊

为什么要介绍两位大师的友谊呢?因为石鲁和赵望云这两个人,对长安画派的贡献都是突出的。我们说他们是旗手。后来评论界几乎一致认为,赵望云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长安画派的旗手,石鲁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安画派的旗手。两者之间有一个延续的过程。赵望云出身白区,40年代在全国多地举办过几十次画展,宣称要抛弃“四王”范式,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他还在《大公报》连载速写、素描,冯玉祥还为他们写诗,社会影响很大。 石鲁20岁时为逃避婚姻从四川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下生活了10年。在我们对石鲁的研究中,很多人很少提及他是一位在延安培养出来的优秀艺术家,几乎淡化了他的红色历史。更可悲的是,艺术圈内不断有传言说二人艺术观点有分歧,意见不一。然而,通过我对二人档案的研究,我发现二人彼此欣赏,友谊深厚刻骨铭心,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石鲁,《收高粱》纸本设色,139cm×70cm,1972年

从第一个例子可以看出,石鲁对赵望云十分尊重,石鲁对赵望云的任命敢于提出异议,如果他心里不认可、不尊重赵望云,又怎么会在这么严肃的场合提出这么敏感的意见,让领导难堪呢?第二个例子是石鲁多次在赵望云的画册上题词,称赞赵望云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他写道:“观望望云的画,犹如大自然的再造,慷慨大方,品德高尚,气魄纯洁,别具自然之风范,不愧为前人之作。艺术可贵在独创​​,更可贵在人品。这是这一代的画家,雨露甘甜,山川春意盎然,画得栩栩如生,犹如杰作,人人敬仰。”¹⁶我想,以石鲁直率的性格,怎么会违心地说出这些白纸黑字的话呢?第三,赵望云去世后,石鲁亲自撰写了挽联,他当时病重,本可以让儿女送上挽联,但他却让女儿搀扶着,拄着拐杖走了三四里路。 他走一会儿就蹲下来休息,然后亲自赶到灵堂,与他的挚友做最后的告别。

赵望云也非常尊重石鲁,在他的档案里,在“反右”运动中,他被赋予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号,“定为右派,但未贴标签”。他是右派,但未贴标签。我至今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这种情况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后来右派被贴上标签平反的时候,赵望云却无法平反。没贴标签怎么能给他贴上标签呢?历史上的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但是赵望云被贴上右派标签但未贴标签之后,他的自传里却多次记载了他去汉中写生、去陕北写生、去江南写生,甚至去过印度,记载得很清楚,第一个陪同的人就写石鲁。如果这两位画家关系不好,又怎么会冤枉同伴去写生呢? 还有一次是1962年,赵望云的二儿子赵振川想学画画,赵望云本人也是个大画家,但他却带着孩子去了石鲁家里,让儿子拜石鲁为师。石鲁最后同意了。他们关系不好,赵望云怎么会屈尊带着孩子去当徒弟呢?而且,文革期间,大院里搜出了反动标语,公安人员认定是石鲁写的,因为那时他精神不正常,写字时经常流露出一些情绪。但有人找到赵望云证实,他说了一句话:反标语谁都可以写,但绝对不是石鲁写的。铁一般的话语,那字音,那短短的一句话,至今仍让人感动落泪。

最近,我翻阅了1949年至1980年的《陕西日报》,在1954年4月9日的第三版,看到了石鲁和赵望云合作的一幅画,叫《双松并茂》。当时,在《陕西日报》上发表美术作品也非常困难,我发现陕西日报上有很多高手,比如蒋兆和,也在《陕西日报》上发表过很多作品。这幅作品应该是他们友谊的证明。可惜,这幅画已经找不到了,那时候美术作品不像现在这么珍贵,可能只是普通的投稿,用过就扔了。但《双松并茂》两人的情谊却永远凝固了。

长安画派的创新

我认为,长安画派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画派,得到世人的认可,并对近现代艺术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得益于它的艺术创新。

第一,它革新了中国画的表现内容。我们读长安画派的经典画家的作品,会发现他们所着力表现的内容,和六七十年代画家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看金陵画派、岭南画派,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的画家,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和当时是不一样的,他们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范式,努力改变笔墨语言,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石鲁,《秦岭之春》,纸本设色,200cm×70cm,1962年

那么长安画派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以基层民众为关注焦点,力求描绘和反映现实生活。首先,赵望云的开拓性探索将被历史记载下来。他将西画的写生方法与笔墨语言相结合,将中国画带入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境界。可以说,他为长安画派的诞生做了最重要的艺术准备。这个历史贡献,一点也不为过。比如赵望云的十幅《采桑图》一组,都是描绘农民的,用特别真挚的方式表达了解放后的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劳动的欢乐和热爱。而这种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品,几乎贯穿了赵望云的整个艺术生涯,令画坛耳目一新。这种直面现实的笔墨精神,在当代画家中是比较少见的。而且,长安画派的表现内容是革命性的。 其内容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写、集中概括,又是一种艺术的升华。石鲁的《古长城外》表现了火车从山里开过来,让人惊叹不已。何海霞的《三门峡水库工地》是忙碌的劳动场景,令人激动不已。方继忠的《南海渔歌》表现了渔民晒干渔获的景象,很有意思。长安派的画家对现实生活情有独钟,独具风格。记得在一次展览上,有一幅石鲁的《十八罗汉图》。其实,一听名字,就可以肯定这是一幅假画,因为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长安派画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总结现实生活。 他们以现实生活作为艺术的源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对妖魔鬼怪的内容根本不屑一顾。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长安画派的主要画家们在作品上曾经有过很强的相似性。例如何海霞的《征黄河图》与石鲁的《秦岭云图》、赵望云的《三门峡初探图》在风格上就有很强的相似性。石鲁的《山地造梯田图》和赵望云的《陕北秋收图》无论从题材还是笔法构图上看,都几乎与作者别无二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画家们白天经常结伴出去采风,晚上则专心研读、商稿,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样构图和笔法自然就变得相似了。当然,长安画派的画风也是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形成的。 当时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也希望画家拿出表现新生活的作品,所以他们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的作品在笔法上有相当明显的相似性。

石鲁,《山地梯田营造图》,纸本设色,246厘米×109厘米

195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第二个是革命性的历史主题。这是一个命题。什么受到批评? 据说,毛泽东站在一个悬崖的边缘,仿佛他无处可去。领导者对赢得国家的胜利充满信心。 Shi Lu later said that the he was able to paint this well was that he in the Art after in Yan'an and felt the style of the . After , in order to , he went to the River to the of the great the . He said that I didn't see Mao the with my own eyes, I also went to the River and in the great , so the he was . the waves, there was no fear at all, and was to cross the River. The of the "The Dawn in the East" is also quite good. It is a cave, but the light in the is on, while the it are dark, that the great has been busy all night here, and the new China is about to be born. 聪明的是,作者没有吸引领导者,而是一个洞穴和一棵树,但是这种含义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许多画家说这幅画类似于齐·贝希(Qi )的“距山脉十英里的青蛙”。

必须指出,他在这方面进行了出色的探索。

他海克斯(),“无法保留流”,1995年

第三个是刷子和墨水的创新。更好地表达了广阔的深度,因此Zhao 的绘画喜欢散布ocher颜色,这使人们感到偏远和厚度的厚度,现在已经传播了这种厚实的色调,并已成为当今画家的主要颜色。

看一下shi lu的作品,使用多种纹理方法看起来很艰难,看上去是剧烈而直立的,在批评shi lu的绘画时,将长的绘画学校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峰顶。扬州的八个怪人或上个世纪同一时期的一些画家的作品,他们仍然喜欢表现出深刻的性,优雅和放松,并在刷子和墨水技术方面具有许多创新,使人们对灵魂的舒适和享受。Shilu的刷子和墨水创造了一种有力的,巨大的,巨大的,巨大的,大气和大气的氛围,使人的绘画是绘画的,它的绘画是绘画的,它的绘画是绘画的。 我认为对他的作品的批评是“狂野,怪异,混乱和黑暗的”,精确地完善了他的刷子和墨水语言的创新特征,所以Shi Lu对此的回应非常感动:“人们骂我狂野,但我甚至是法律更加严格。 北京的国家博物馆现在正在举办一百周年纪念展,首次全面展示了Shi Lu的终身创造过程,当然也反映了大师的艺术性格。

张绘画学校的艺术命运

应该说,张绘画学院的成功也是年轻人的蓬勃发展。古老的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写了一个艺术传奇,我们不得不说,这六个人的艺术命运是不同的,他们对张绘画学院的理解也不同。

首先,他总是遵守1940年代的现实生活的想法。但是他的艺术追求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丝毫动摇。

在他的后期,什叶派似乎处于一种疯狂状态,有时是有意义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另一方面。

实际上,过去的经典画家已经说过类似的词,所有大师都必须向古人学习和学习,并且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他的刷子后来更加自由地发展,这是对历史的反映,这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摘要,并具有革命性的内容和形式。

他海克西亚(),1970年的漫长道路

也是一名艺术家,应该说三个主要的将军和三个大师,即Zhao ,Shi Lu,他在中度过了30年。实际上,与Zhao Lu不同。张绘画学校的绘画,就像一条与他绑在一起的无形绳子,这阻止了他展示自己的作品。 因此,他几乎放弃了张学校的绘画方法。

Fang 也是一位出色的绘画,他的墨水在后来的绘画中,他试图与 开放。政党非常深刻,教师继承的背景非常清楚。

当然,在发现他们受到社会关注之后,他们还将在艺术的历史中进行定位。 ,Guo ,Wang ,Wang ,Zhao ,Wang ,Wang ,Zhang ,Miao ,Chen ,Xu ,Xu 等。中国绘画在半个世纪中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中国绘画。

因此,长()绘画学校的崛起,形成和最终目的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