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重庆童谣背后的特钢厂历史与发展

2024-07-05 09:10:22发布    浏览57次    信息编号:7771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20 世纪 60 年代重庆童谣背后的特钢厂历史与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庆流行着这样一句儿歌:“小妹妹,快快长大,嫁个二钢的工人,三日吃肉,五日吃猪排。”这句儿歌反映出了当时重庆特钢厂的繁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十里钢城的神秘面纱吧。

几经周折,雏形初现

1935年,特种钢厂雏形“钢铁一带一路”在沙坪坝双碑区建成,成为西南最早兴建的钢铁企业。其实,“钢铁一带一路”的建设始于1919年。当时的四川军阀、重庆督抚、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为了扩大在四川的势力,决定组织“钢铁一带一路”,但始终筹不到足够的资金。

刘翔统一四川政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纷纷崛起,土匪占山称王,开始了各种混战。混战中你打他,他反打你,乱成一团。其中刘湘是混战中的领头人,在四川局中举足轻重,统一了四川政局。刘湘也有野心,除了想当川王,还想涉足云贵,甚至争夺中原。“川王”刘湘统一了四川政局。当时军火极其匮乏,枪支弹药只能高价向洋人购买,但运输又受到蒋介石设置的军阀关卡的阻碍。于是,刘湘想自己发展军火工厂,生产自用。 1934年,以四川战后监察会的名义接手“四川战后监察会”,真正意义上创立了四川战后监察会,厂址由南岸的苏家坝铜币局迁至现嘉陵江双碑畔。

助力抗战,幕后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1937年1月,蒋介石签令自1937年1月1日起接管国民政府军政部军械处,并成立“钢厂”,继续建厂生产,当月投产钢铁。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7月1日,工厂正式落成,改名为“国民政府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二十四厂在日军飞机猛烈轰炸下,仍不断扩大生产,年产量一度达到4000余吨,为抗战时期重庆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钢材。抗战期间,二十四厂还生产了航空炸弹、手榴弹、榴弹发射器和轻武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后,该厂生产特殊钢,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抗战的“幕后英雄”。詹家溪的建厂纪念碑上题有“重庆钢厂是西南各工业之母”。

“改名”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钢厂归西南工业部管辖,改名为一零二厂,后划归重庆改名,1978年再次更名(简称重庆特钢、特钢),属国家机密军工企业,对外代号2307信箱。

重庆特钢厂曾被中央命名为先锋企业,率先打破国外封锁,为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军舰、战斗机、核聚变等生产出优质钢材,多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作为国家重点特钢厂之一,重庆特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产量和技术的巅峰,可惜1997年因负债过多,被重庆钢铁兼并,直到2005年才宣告破产,特钢厂无奈地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2017年底,重庆市政府启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特钢厂迎来重生,将其推进为1935文化创意园区项目,保护利用现有老厂房,发挥毗邻磁器口古镇的优势,打造集工业文化旅游、创客中心、主题商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重庆特钢厂遗址上的这些各个时期的厂房和各种机械设备,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曾经辉煌过,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军事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重庆特殊钢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天,我们满怀敬畏,诉说着萦绕在一代特钢人心中的昔日辉煌历史,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