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过充是否安全?专家为你解答

2024-07-01 06:04:26发布    浏览55次    信息编号:7723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过充是否安全?专家为你解答

近来,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积极声音层出不穷,但在“反面”眼中,新能源汽车似乎直到现在都没能撕掉“电动爸爸”的标签。这种“偏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而重的动力电池。当然,它的大小和重量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个新的车载组件总是利用它所集成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知识来挑起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比如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问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翔,“L系列家用充电桩如果经常100%充电,会不会伤到电池?这实际上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除了里程焦虑之外,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能不能过度充电,真的安全吗?

为什么电池不能经常过度充电?

由于担心过度充电是否安全,因此必须从特性方面考虑,电池存在相关隐患的潜在风险。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种担忧几乎伴随着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因为在这两种大众消费品出现之前,大多数人处理的电池产品被称为“5号电池”和“7号电池”。尽管这些型号划分与 18650 电池的型号划分相似,但它们通常是指外形尺寸。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圆柱形电池(如18650)的电动汽车也很容易被戏称为底盘上有5号电池。然而,我们常见的家庭场景中的大多数电池实际上是一次性电池。它没有像汽车动力电池那样的反复充放电功能,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过充问题。

至于传统汽车,其实也有电池,也就是被称为“汽车电池”的12V电池。这种电池在尺寸和重量上类似于一块大砖,确实具有充电效果。那么汽车电池不怕过度充电吗?这里有朋友要说,车载电池是铅酸蓄电池,技术成熟、稳定,比新能源汽车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安全得多。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但是铅酸蓄电池也怕过度充电。经过长时间的过度充电,铅酸蓄电池也会产生高温,这将导致蓄电池内部电解液密度增加,产生氢气、氧气等气体,这无疑是发动机舱在高温环境下的“命题”。当然,“免维护”铅酸电池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车辆的发电机调节器也起着控制作用。相对于技术保障,汽车电池的充电至少需要发动机车辆进行,并且车辆保持运行,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此外,当车辆行驶时,车载电气设备也处于放电状态。特别是,自动启停的引入使铅酸电池过度充电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为什么要谈论这么多其他种类的电池?除了更常见的、叠加在这个功能上,大多数消费者使用“电池”的印象和体验并不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从本质上讲,因为在新能源汽车常用的锂电池中,既避免了镍镉电池(普通家用充电电池)的记忆效应,又避免了铅酸电池的硫化。然而,当涉及到过度充电的问题时,尤其是在配备新能源汽车并充当动力源的情况下,锂电池遇到的“麻烦”实际上比前面提到的要复杂得多。

锂电池的充放电其实很简单,就是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运动。再加上锂电池在容量和性能方面的天然优势,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动力源。同样,锂电池过度充电的危害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切都与热量和氧气的产生有关,并最终导致温度失控。但是,由于锂电池的特殊性,增加了过充导致的锂分离现象。最轻的结果也是锂金属的不可逆沉积,导致电池效率降低。最坏的结果是与先前症状的呼应。当锂枝晶刺穿电池隔膜时,它们会导致正极和负极之间短路,从而导致热失控。

简单来说,锂电池的活性导致了它们在面对过度充电时遇到的问题和麻烦。然而,随着身份的改变(作为电源,充电发生在静态状态下)和容量的增加,锂电池似乎面临着过度充电的可能性,这比其他属性的电池更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只能保留充电时间放充电枪,或者降低充电上限的校准,多用低功耗慢充方式呢?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可以“满载”?

事实上,当我们之前谈到铅酸电池时,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提醒。面对这种没有记忆效应的电池,我们享受到了这种实用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避免自己在设计上对过度充电的恐惧。当然,锂电池的应对方案需要更复杂,更硬核一点。相较于铅酸蓄电池的“免维护”,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想法更加“悲观”。简而言之,就是电池即使遇到热失控和气体排放也能承受。因此,隔热、保温材料、更能承受数千摄氏度高温的更科学的泄压通道,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常见操作。

但是,重要的是要承受最坏的情况。但似乎更有必要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其实在这方面,动力电池组的设计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各种主动热管理系统、更严格的实时监控系统等。当然,更关键的一点是,新能源汽车充满电后,会自动关闭电源。换句话说,理论上充电到100%也将是最重要的。它不会允许在充电过程中过度充电的后果。只不过在心态上,消费者可能也有一种距离100%的“边界”的距离感。于是开头提到的话题就出现了,“定期充电100%会伤害电池吗”。

这就得牺牲极致,也就是所谓的“藏电”,也可以称为“锁电”。其实是车企在动力电池过充过放标定中进行的一种技术冗余。这种设计主要见于三元锂电池,尤其是高性能、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车辆。当然,由于自放电的自然性质,“电锁”主要是针对过放电问题而设计的。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主要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相对而言,无论是过度充电还是为过度充电而设计的冗余,都从来都不是舆论的核心。

总结一下就到此为止。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生命和健康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它们在日常使用环境中的过度充放电及其带来的副作用。因为它们都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其实归根结底,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部分的了解不足。而且不能简单地贴上“电爸爸”的标签。因为,即使是燃油车,也会遇到非标准使用过程造成的积碳、沸腾、机油燃烧等问题。只是受众的广泛性和知识基础的积累,让这些不再被视为“大问题”。

当然,燃油车的机械结构也导致了许多“可逆”的问题,新能源汽车放大了非标车使用的潜在后果。因此,车企仍处于推广阶段,在技术应用和设计方面做出了更多的权衡。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心态还是因车而异(无论是高性能纯电动车,还是只是容量更小、充电速度更慢、续航里程更远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且因路况而异(有更多高输出路况,或者更多的动能回收场景), 等。这就像一辆燃油车,如何根据用例选择机油的类型。归根结底,您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汽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