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研究的先驱
2024-06-29 07:10:45发布 浏览109次 信息编号:7699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研究的先驱
催化作用以及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是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物理化学家,是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1909年因在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普通化学导论》、《自然哲学导论》、《电化学:历史和理论》等,是“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传
奥斯特瓦尔德1833年9月2日出生于利沃尼亚里加(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现拉脱维亚首都)。他被送进一所兼顾自然科学教育和实用技术的高中学习。
1872年1月,他进入利沃尼亚多尔帕特大学(现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
1875年大学毕业后,奥斯特瓦尔德留在多尔帕特大学,在物理学家阿瑟·范·厄廷根的指导下学习了各种物理分析方法,奠定了他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将物理方法与化学分析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
随后他对丹麦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汤姆逊( )提出的可以通过测量反应释放的热量来比较化学亲和力的假说产生了兴趣。他希望通过测量化学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折射率变化来比较物质的化学亲和力。为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于1878年底以《体积化学和光化学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奥斯特瓦尔德在此期间的原创性研究,使他的研究工作开始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906年,52岁的他从莱比锡大学退休。退休后,虽然他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也从事色彩理论的研究,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莱比锡附近美丽的格罗斯博登村过着隐居生活,并撰写自传。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因“在催化和化学平衡与反应方面的工作,以及从氨制备硝酸方面所做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将部分奖金捐赠给了伊多语的发展。晚年,奥斯特瓦尔德参与了大量国际和平运动,还投身于创建国际语言的运动,开始学习世界语,后来又支持伊多语的发展。
1910年后,奥斯特瓦尔德还对色彩科学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用笔筒测量色彩的计量标准,并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色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认为一切色彩都可以由“黑色”(B)、“白色”(W)和“纯色”(F)三个成分按一定的面积比例旋转混合而得到,且W+B+F=100(%)。因此,要描述一种具体的颜色,只要给出三个变量的具体数值即可,这使得配色不必完全依赖视觉,而有了科学的定量方法。随后他又用类似三相相图的方法,将纯色、黑色、白色分别置于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形成“等色三角形”。这样,整个体系就井然有序,配色极为方便。
1910年至1912年,奥斯特瓦尔德与恩斯特·海克尔成为一元论运动代表人物,担任“一元论同盟”主席。后来他甚至希望成立国际科学学会,增加各国学者的交流,但这一愿望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制备硝酸的专利被用于制造炸药,他参加的许多学会停止了活动。
1927年他完成了《生命线自传》一书,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总结了他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活动。
1932年4月4日,奥斯特瓦尔德因尿毒症在莱比锡逝世,享年78岁。他被埋葬在那里,并在他的出生地为他立了一座纪念碑。
主要的成就
化学写作与翻译
奥斯特瓦尔德从1880年开始撰写《普通化学》一书,不断希望用新的物理和化学进展来解释其中的概念。同时,他努力推广阿伦尼乌斯和荷兰物理化学家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关于化学动力学的工作。这些著作发表后大受欢迎,但也遭到了不少学者的反对。因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很多学者囿于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经验,认为只有元素的发现和新物质的合成才是化学家的工作,并称奥斯特瓦尔德等人为“离子论者”。面对这种批评,奥斯特瓦尔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物理化学期刊《国际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研究》(德语:für),并努力将物理化学从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分离出来。
化学动力学研究
1881年,奥斯特瓦尔德回到里加,成为里加理工学院(现里加技术大学)的化学教授。他开始搭建实验室,进行他感兴趣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希望通过比较化学反应的速率来比较各种物质的化学亲和力。为此,他于1883年1月访问了欧洲大陆的先进实验室,并与当时的亥姆霍兹、拜耳等化学家进行了私人学术交流。
1884年以后,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他告诉奥斯特瓦尔德,溶液的电导率和奥斯特瓦尔德所研究的酸的亲和力是一致的。于是,奥斯特瓦尔德用阿伦尼乌斯的电导率法重新测量了酸的亲和力,发现电导率法比密度法要好得多。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一元强酸的溶液,随着溶液浓度的稀释,电导率逐渐增大,当溶液被无限稀释时,电导率达到最大值。
1887年,奥斯特瓦尔德被聘为德国莱比锡大学化学教授,直到1906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他建立了先进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乃至美国的年轻研究人员。在他的领导下,莱比锡大学成为当时欧洲物理化学研究的中心。正如他的学生弗雷德里克·唐南所说:“当你遇到困难时,他总有办法解决;当你没有困难时,他总能给你新的想法。”
化学热力学研究
1888年,从质量作用定律和电离理论推导出描述电导率、电离度和离子浓度之间关系的稀释定律,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一关系:
Kp:溶液极稀时近似为常数
c(A-): 阴离子浓度
c(K+) :阳离子浓度
c0: 弱酸或弱碱的总浓度
c(KA): 电离后的电解质浓度。
此定律成功地将质量作用定律和电离理论应用于部分电离的弱酸、弱碱体系的处理,为当时这两种假说观点提供了支持。1891年,奥斯特瓦尔德又利用电离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解的依数性质研究
在研究溶液的物理化学时,他邀请恩斯特·奥托·贝克曼作为助手,设计了精密的温度测量设备(后来称为贝克曼温度计)和恒温槽,以精确研究稀溶液的依数性质,如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或其他组分后,蒸气压的下降、沸点的上升、凝固点的下降等现象,并利用这套设备验证了拉乌尔定律,还测量了范特霍夫当时提出的渗透压等概念。1900年前后,奥斯特瓦尔德在测量溶液粘度时,发明了奥斯特瓦尔德粘度计,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另一说是它是由他的儿子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发明的。
他还提出了两个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1、奥斯特瓦尔德规则:液体在结晶过程中,并不是直接生成最稳定的晶相,而是先生成最不稳定的晶相,然后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或者时间的延长,逐渐向更稳定的晶相转变,因此在晶体中会存在多种晶相共存。
2.奥斯特瓦尔德熟化( )。如右图“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的基本表示”所述,溶液中产生的较小晶粒由于其曲率较大、能量较高,会逐渐溶解到周围介质中,然后重新沉淀在较大晶粒的表面,使较大晶粒的尺寸进一步增大。这一过程在20世纪纳米粒子的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催化现象的研究
除了电离理论、溶液的依数性和晶体学之外,奥斯特瓦尔德还是催化现象研究的先驱。
“催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于1888年提出,但遭到李比希的反对,此后几十年,关于催化剂、催化现象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
1890年,他发表文章,提出了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自催化”现象。后来,他与助手格奥尔格·布雷迪格合作,研究非均相催化过程。1895年,他发表《催化过程的本质》,提出了催化剂的另一个特性:在可逆反应中,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平衡的到来,但不能改变平衡常数。
1902年,著名的奥斯特瓦尔德法被提出,即用催化剂(如铂)氧化氨,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被氧化为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而生成的一氧化氮可以重复利用。这一工艺其实早在1838年就已获得专利,但当时还无法大量获得氨作为原料,因此只具有学术意义。奥斯特瓦尔德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直到1908年左右,他才了解到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等人的合成氨工艺,这才将这种生产硝酸的方法工业化。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化肥和炸药的产量。 正如奥斯特瓦尔德自己所说,“工业的关键在于使用催化剂”,但这种方法也被德国用来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需的炸药。后来,这一工艺经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马克斯·博登斯坦等人改进,并一直被广泛应用至今。
能量学
1887年,奥斯特瓦尔德刚成为莱比锡大学教授时,演讲题目是《能量及其转化》。当时他的结论是,物理化学对能量的研究可以补充其他化学对物质的研究。能量和物质都是实体。但在1891年前后,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能量学”概念,认为能量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质不是能量的载体,只是能量的表现形式。1895年,他在德国吕贝克自然科学家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克服科学唯物主义》的演讲。这是他反对原子论的公开宣言,立即遭到了原子论倡导者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的激烈反对。此后,奥斯特瓦尔德和恩斯特·马赫成为怀疑原子假说的代表,与玻尔兹曼、马克斯·普朗克等人进行了长期的论战。 受意识形态影响,中国大陆按照列宁的观点将他的能量学称为“能量学”,并将这场争论描述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
他在1906年与阿诺德·索末菲的谈话中说,他被让-巴蒂斯特·皮兰的布朗运动实验所改变。在1909年《普通化学》第四版的前言中,他公开承认,他接受原子论的合理性,是因为约瑟夫·汤姆逊对气体离子的研究和让-巴蒂斯特·皮兰的布朗运动实验与爱因斯坦的数学模型相一致。
学术及社交活动
莱比锡时期,奥斯特瓦尔德修订了《普通化学》,并于1892年翻译出版了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的经典著作《非均质体平衡》。当时,吉布斯的著作充斥着数学推导,在美国无人关注。他的译文和1897年勒夏特列出版的法文译本,使吉布斯的相平衡思想被欧洲大陆接受。他开始组织注释和出版《奥斯特瓦尔德精确科学经典作家丛书》,收集从亥姆霍兹《力的守恒定律》开始的经典科学文献,方便人们研究科学和科学史。他还组织了德国电化学学会,撰写了巨著《电化学:历史和理论》。
1904年他去美国,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讲授哲学,用物理化学的观点解释化学,受到好评。
1906年从美国回到德国后,奥斯特瓦尔德从莱比锡大学退休,开始致力于他感兴趣的研究和社会活动。
家庭成员
1880 年,奥斯特瓦尔德与海伦·冯·赖歇尔 ( von ) 结婚,育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就是胶体化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
1907年,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在莱比锡大学任教,两年后赴美国工作,1915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胶体化学教授,1923年任莱比锡物理化学研究所化学系主任。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将胶体定义为粒径在1至100纳米之间的多相分散体系,并发现了胶体的光散射现象,发明了泡沫分析法。
获得荣誉
190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德国化学家
物理化学家
莱比锡大学教授
塔尔图大学校友
世界语使用者
重要著作
自然哲学概论,1902年,中文译本。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电化学:历史与理论,1910 年
《普通化学导论》,第五版,1917 年
生命线:自传(1927)
国际物理化学与化学物理学杂志
人物评价
奥斯特瓦尔德是20世纪科学和哲学革命的先驱,“批判学派”代表之一。
催化剂
催化剂一般是指在不改变反应总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情况下,能提高反应速率的物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中,既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又不改变化学平衡的物质,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发生变化。据统计,90%以上的工业过程都要用到催化剂,如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环保等。催化剂的种类很多,按状态可分为液体催化剂和固体催化剂;按反应体系的相状态可分为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包括酸、碱、可溶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和过氧化物催化剂等。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例如合成氨生产中使用铁系催化剂,硫酸生产中使用钒系催化剂,乙烯聚合以及顺丁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生产中则使用不同的催化剂。
催化剂发现
催化剂最早是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发现的,一百多年前曾流传着一个关于神奇“魔杯”的故事。
一天,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在化学实验室里忙着做实验。晚上,他的妻子玛丽亚为亲朋好友准备了酒席,庆祝她的生日。贝采利乌斯沉浸在实验中,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玛丽亚把他拉出实验室,他才恍然大悟,急忙赶回家。他一进家门,客人们就举杯向他祝贺。他端来一杯桃子酒,连手都没洗手就一饮而尽。当他倒上第二杯酒敬酒时,他皱着眉头喊道:“玛丽亚,你为什么给我醋喝!”玛丽亚和客人们都惊呆了。玛丽亚仔细看了看酒瓶,倒了一杯尝了尝,果然是香气扑鼻的桃子酒!贝采利乌斯漫不经心地把自己倒的那杯酒递了过去。玛丽亚喝了一口,差点吐出来。她还说:“甜酒怎么突然变成了醋酸?” 来宾们纷纷凑近,观察并猜测这个“魔杯”发生了什么事情。
贝采利乌斯发现酒杯里有少量的黑色粉末,他看了看自己的手,发现手上沾满了实验室里研磨铂金而形成的黑色粉末。他兴奋地喝掉了那杯酸酒。原来,把葡萄酒变成醋酸的神奇魔力来自于铂金粉末,它加速了乙醇(酒精)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后来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催化或催化作用,在希腊语中是“解除制约”的意思。
1836年,他还在《物理与化学年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化学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和“催化剂”的概念。
催化剂定义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催化剂是一种能增加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反应总体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物质,这种作用称为催化,涉及催化剂的反应称为催化反应。
催化剂
催化剂本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基本不变;它与反应体系的关系就好比锁和钥匙的关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或专一性)。一种催化剂并不是催化所有的化学反应;有的化学反应也并不只有一种催化剂。
其他定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在总的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是降低反应发生所需的活化能。本质上,它把一个比较困难的反应变成两个非常容易的化学反应(相反的叫抑制剂)。在这两个反应中,催化剂在第一个反应中起反应物的作用,在第二个反应中起产物的作用。因此,从总的反应方程式来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一般而言,催化剂是指参加化学反应中间过程,能有选择地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其本身的数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基本不变的物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加速作用,使反应尽快达到化学平衡的作用通常称为催化作用,但它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
催化反应特点
催化反应有四个基本特征,可以从定义中得出,这些特征对于理解催化剂的功能很重要。
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在开发一种新的化学反应催化剂时,第一步就是对该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看它是否是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至平衡,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位置(平衡常数)。
3. 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当一个反应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方向时,催化剂只加速其中的一个方向,促进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统一。
4、催化剂的寿命。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理想情况下,催化剂不因反应而改变。但在实际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会受到长期的热量和化学作用,从而引起一些不可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及特性分析,催化剂的重要指标有三个: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催化剂组合物
大多数催化剂有三个可区分的组分:活性组分、载体和促进剂。
有效成分
活性组分是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有时由一种物质组成,有时由多种物质组成。
载体
载体是催化活性组分的分散剂、粘结剂或载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将活性组分和助催化组分负载在载体上所得到的催化剂称为负载型催化剂。
常用的载体类型:比表面积较低的有:刚玉、碳化硅、浮石、硅藻土、石棉、耐火砖等;比表面积高的有:氧化铝、SiO2-Al2O3、铁矾土、高岭土、氧化镁、硅胶、活性炭等。
催化剂
助催化剂是加入到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是催化剂的辅助组分,本身不活泼或很不活泼,但加入到催化剂中后,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离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结构、孔结构、分散状态、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
主要类别
催化剂的种类很多,按其状态可分为液体催化剂和固体催化剂;按反应体系的相态可分为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均相催化剂有酸、碱、可溶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和过氧化物催化剂等,非均相催化剂有固体酸催化剂、有机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络合物催化剂、稀土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纳米催化剂等;按反应类型可分为聚合、缩聚、酯化、缩醛化、加氢、脱氢、氧化、还原、烷基化、异构化等催化剂;按作用效果的大小可分为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
均相催化
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中,不存在相界时所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催化。能进行均相催化的催化剂称为均相催化剂。均相催化剂包括液体酸、碱催化剂,固体酸碱催化剂,可溶性过渡金属化合物(盐和配合物)等。均相催化剂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独立起作用,活性中心均匀,活性高,选择性强。
非均相催化
非均相催化剂又称异相催化剂,它们在不同相的反应中使用,即它们与所催化的反应物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在人造黄油的生产中,不饱和植物油和氢气可以通过固体镍(催化剂)转化为饱和脂肪。固体镍是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它所催化的反应物是液体(植物油)和气体(氢气)。一个简单的非均相催化反应包括反应物(或底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物中的键断裂,导致新键的形成,但由于产物与催化剂之间的键不牢固,产物会脱离反应位点。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反应有许多不同的结构是已知的。
生物催化
酶是生物催化剂,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质(大部分是蛋白质。但少量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以前称为酶。酶的催化作用也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糊精和麦芽糖,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等。生物体利用它们来加速体内的化学反应。如果没有酶,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就会进行得很缓慢,生命也难以维持。酶的工作状态在37℃左右(人体温度)的温度下最好。如果温度高于50℃或60℃,酶就会被破坏,不能再发挥作用。因此,利用酶分解衣物上污渍的生物洗涤剂,在低温下使用效果最好。 酶在生理、医学、农业、工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酶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准备
每一种催化剂制造方法实际上都是由一系列的操作单元组成的,为了方便,人们采用关键的、有区别的操作单元的名称作为制造方法的名称。传统方法有机械混合法、沉淀法、浸渍法、溶液蒸发法、热熔法、浸出法(浸取法)、离子交换法等,目前正在开发的新方法有化学键合法、纤维化法等。
1.机械搅拌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加入到混合装置中混合均匀。此法简单易行。例如,在转化-吸收脱硫剂的制造中,将活性组分(如二氧化锰、氧化锌、碳酸锌)和少量粘结剂(如氧化镁、氧化钙)计量后连续加入到可调速、倾斜度的旋转圆盘中,同时喷入计量好的水,将粉料滚压、混合、粘结,制成直径均匀的球体,再经干燥、焙烧即为成品。
2. 沉淀法
此方法用于制造要求分散性高、含有一种或多种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剂。在制造多组分催化剂时,合适的沉淀条件对保证产品组成的均匀性和制造出高质量的催化剂非常重要。通常的方法是将沉淀剂(如碳酸钠、氢氧化钙)加入一种或多种金属盐溶液中,然后经沉淀、洗涤、过滤、干燥、成型、焙烧(或活化)即可得到最终产品。
3.浸渍法
将高孔隙率载体(例如硅藻土,氧化铝,活性碳等)浸入包含一个或多个金属离子的溶液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并允许溶液进入载体的孔,干燥载体,并干燥载体,并将其一层的固体金属氧化物或其盐的一层固定在 。
4.喷雾蒸发法
它用于使流化的床催化剂具有颗粒直径的范围从数十到数百微米。在被喷嘴雾化后,将水泵入喷雾器,在热气流动的作用下蒸发,材料形成一种微球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从喷雾烘干机的底部连续抽出的。
5.热融化方法
热熔体方法是准备某些催化剂的特殊方法。
6.浸入法
从多组分的系统中,将一些物质用适当的液体试剂(或水)提取,例如,在骨架镍催化剂的制造中,将一定数量的镍和铝融化,在电炉中融化了一定的镍和铝。 Olved(形成铝钠),即形成多孔且高度活跃的骨骼镍。
7.离子交换方法
某些晶体的金属阳离子(例如Na)(例如合成沸石分子筛子)可以与其他阳离子交换,将其放入含有其他金属离子(例如稀土元素和一些贵重金属)的溶液中,并将其他金属离子与NA的其他金属离子交换。
开发的新方法
① . This is now used in the of . Its is to . The that can bond with the metal has on its (or are after ), such as -X, -CH2X, and -OH . This type of is with , , or amine to make it , , or , and then the lone pairs of , , or atoms on the are used to and with the metal ions of the metal to a solid phase , such as the of the for bulk phase of ---Natta .
②纤维化方法,用于汽车排气氧化的催化剂可以将其压入短圆管中。
中国的发展过程
我国家的第一个催化剂生产研讨会于1959年重命名。1950年,它开始生产AI-Type合成氨催化剂,C-2型碳一氧化碳高温催化剂和VI-Type型钒催化剂,用于硫化二氧化碳的氧化氧化物氧化,然后逐渐与各种焦点融合,并逐渐融合。 1984年,有40个单元生产用于硫酸,硝酸和合成氨的催化剂,用于天然气和轻油蒸汽改革。
为了开发燃料化学工业,在1950年代初期,第三家油厂开始生产硫化物 - 甲基水素,硫化硫化碳硫化碳,硫化硫化碳硫化物 - 硫化物和纯钨硫酸盐和硫化物硫化物的硫化物和硫化物硫化物的生产量为6号。生产1960年的磷酸二聚岩催化剂。在1960年代初,中国开发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开始开发出石油精炼催化剂的工业生产。 在197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方法的生产开始,稀有的土生土长开始,后来产生高堆积比,耐磨损的半合成稀土分子筛子开始,中国开始在1960年代中期制作1960年代的猫。 催化剂和多金属改革催化剂是在水力预装领域的依次产生的,第三个油厂开始产生钼 - 果酱,并在1960年代改革前 - 氢化型催化剂,并在1960年在1980年代。
为了发展有机化学工业,铁催化剂用于乙烯脱氢,氯化汞/激活的碳催化剂用于乙炔和氯化氢,生产氯化乙烯基的氧化物氧化物催化剂,以产生硫化二的氧化氧化物,以产生硫化剂的氧化物,以产生 的水合效果1960年代,为了满足中国石化发展的需求,到1980年代,新近产生的催化剂数量迅速增加。产生了用于工业废气处理的融化催化剂和蜂窝催化剂。
催化剂在未来的各行各业中都被广泛使用。
失活的原因
催化剂可能会因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而迅速或缓慢地失去活性。
1.永久失活
催化剂的活性成分在某些外部成分(中毒)的作用中是永久性的,并且在使用活动成分过程中迅速下降了活性。
2.涵盖了活动组件并逐渐丢失。
3.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催化剂损失,例如过度的反应温度,而压力的严重波动会导致混乱或压碎催化剂床层。
催化剂元素化合物和推理
探索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人造光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
激活能量和催化剂
消除反应和催化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