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网 医用胶布的正确选用与使用:避免皮肤损伤,促进伤口愈合

2024-06-26 21:06:44发布    浏览165次    信息编号:7671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粘贴网 医用胶布的正确选用与使用:避免皮肤损伤,促进伤口愈合

医用胶带种类繁多,可用于固定、防止脱落等,但胶带对于人体皮肤而言属于异物,长期接触、摩擦、刺激会引起皮肤各种反应,选择或使用不当还会引起皮肤损伤等问题。

由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特殊性,伤口敷料的固定比较困难,虽然可以采用绷带或弹力网套进行外固定,但是由于病人烦躁或活动时,伤口敷料往往很容易被去除,增加了病人的治疗费用和护理时间。

此外,患者害怕伤口敷料脱落,不敢翻身或下床活动,影响伤口及疾病的恢复。尤其使用新敷料治疗伤口时,新敷料的单价较高,若伤口敷料没有脱落、渗漏或被污染,可每5至7天更换一次,这样可保持伤口恒温恒湿,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频繁更换不仅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用胶带并正确使用,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如何将伤口敷料粘贴在特殊的部位,使伤口敷料粘贴牢固、牢固、持久,方便患者活动、感觉舒适,有利于伤口愈合,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胶带的常见问题及保养

1.张力性机械损伤

这是胶带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1.原因一般是由于粘贴时胶带拉得太紧,先粘贴一端,再粘贴另一端,或粘贴部位肿胀、凸起。

2.临床表现为皮肤充血、红肿、皮肤撕脱或起水疱,典型表现为胶带两端出现张力性水疱。

3.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的皮肤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医用胶带;

(2)尽量避免在肿胀部位贴胶带,如出现局部肿胀,需重新贴胶带;

(3)正确粘贴胶带,避免物理摩擦或拉扯。不要先贴好一侧,再用力贴另一侧,因为这会引起皮肤张力或拉力,导致皮肤损伤。应将胶带平放在粘合面上,使其与皮肤紧密贴合。然后用手指从中心向两侧按压胶带,确保胶带贴在皮肤上的地方没有张力。

2.非张力性机械损伤

1.原因:胶带选择不当(太粘)或粘贴不正确导致皮肤受损。

2.临床表现:皮肤红肿、损伤、刺痛。

3. 预防措施

(1)了解患者皮肤及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用胶带。

(2)撕掉胶带时,一只手轻按皮肤,另一只手沿180°水平方向朝伤口处慢慢撕下,避免造成物理损伤。

(3)如果胶带粘到了头发,则顺着头发生长的方向将胶带撕掉。

(4)先将敷料两侧的胶带撕掉,然后将其完全撕掉,避免因从一侧撕掉胶带而造成皮肤物理损伤。

(5)当胶带粘在皮肤上无法去除时,请勿强行撕去。如果患者情况允许,可用消毒液、生理盐水或清水浸泡胶带,使其更易去除后再去除;或用溶解胶带的专用液体(如剥离剂)擦拭胶带。

(6)如果胶带贴得太紧,可以在胶带背面涂上酒精或乳液,以降低其粘性。

3.去角质

1.主要原因是胶带在同一部位反复使用,导致表皮细胞受损。

2.临床表现 损伤程度与患者的皮肤情况有关,可表现为皮肤充血、肿胀、破损和疼痛。

3. 预防措施

对于有表皮剥脱症者,应选用透气性好、粘性适中的低过敏性胶带;或在贴胶带前在局部皮肤上敷或喷一层皮肤保护膜;并注意更换贴胶带的部位和正确撕下胶带。

4.化学损伤

1、原因:皮肤表面与胶带之间残留有刺激性化学物质。这可能是由于胶带中的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皮肤,或者皮肤上存在化学刺激物(如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再加上不透气的胶带覆盖在皮肤上,导致皮肤对化学刺激产生反应。

2.临床表现:贴胶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严重者可形成脓疱。

3. 预防措施

粘贴胶带前,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洁伤口周围皮肤并擦拭干净,避免使用消毒剂;将胶带粘贴在干燥、洁净且不含化学物质或油污的皮肤上(化学物质或油污会影响胶带的粘性),选择透气性好的胶带。

(五)皮肤浸渍

1. 原因:贴胶带处的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胶带透气性差,浸泡会使皮肤变得脆弱,更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

2.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柔软,肿胀、出现皱纹。

3.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皮肤浸渍,选择透气性好、粘度适中、不妨碍皮肤排汗和呼吸的低敏性胶带很重要。此外,还要选择具有一定固定力和粘着力、符合使用目的和部位的胶带。也可以在皮肤上敷贴或喷洒皮肤保护膜后再贴上胶带;及时更换湿润的伤口敷料,避免伤口渗出液引起皮肤刺激;注意更换胶带的位置,正确取下胶带。

6.过敏反应

1. 原因:对胶带的胶粘剂或材质过敏。

2. 临床表现为红肿、丘疹、瘙痒,不仅局限于胶带边缘或底面,还可波及胶带周围大面积区域,贴胶带时间越长,反应越严重。

3. 预防措施

撕掉现在的胶带,使用透气、低过敏性的胶带;使用无粘性绷带,如3M自粘绷带;对患者进行斑贴测试,了解其过敏史,避免接触过敏原;经常观察胶带周围的皮肤,注意是否有瘙痒或发红的情况。

(七)残胶

1、原因是胶带与基材粘合不牢,造成残胶,氧化锌胶带比较常见。

2.临床表现:撕下胶带时,皮肤或固定物体上留有胶粘剂残留。

3. 预防措施

当胶带上的胶水残留在皮肤表面时,可用胶带反复粘在残胶上以除去残胶;也可用纱布或棉签蘸取酒精、汽油或松节油轻轻擦拭以除去残胶,但溶剂用后必须用肥皂和水清洗干净。

胶带使用注意事项

1、粘贴前先撕下所需长度,避免粘贴完胶带后再从胶带卷上撕下。

2. 避免将胶带贴在关节和皮损处。胶带应垂直于身体纵轴或与身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贴。如果需要贴在关节面上,应避免直接贴,因为胶带会随着关节的运动而松动。如果伤口处于难以固定的位置,可考虑使用管状网状固定网或自粘绷带进行固定。

3. 避免胶带重叠。

4.敷料两边胶带的长度应为敷料宽度的一半,以保证贴合牢固。

5.胶带末端需折回,以方便撕下。

6.对于需要经常更换且皮肤状况较差的伤口,在贴敷护肤贴或水胶体敷料前,应先清洁伤口两侧皮肤并擦干。用敷料覆盖伤口后,先将胶带固定在敷料上,再将胶带贴在伤口两侧的护肤贴或水胶体敷料上,避免胶带直接贴在皮肤上。护肤贴或水胶体敷料不需要在每次换药时更换,除非变湿、变脏、松散,或出现皮肤问题。

敷料固定技术

1. 新型自粘伤口敷料的固定

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湿敷料能保持创面恒温、恒湿,有利于创面愈合,若敷料不脱落、不渗漏,一般可持续使用5-7天。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湿敷料虽然一般都具有自粘功能,但在使用过程中,敷料边缘的黏合剂会粘在衣物上,容易被掀起,尤其在患者不配合或烦躁时,以及易发生摩擦的部位,容易松动,影响使用时间。另外骶骨、尾骨部位容易被尿液、粪便污染,缩短使用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了延长自粘敷料的使用时间,保证敷料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自粘敷料需进行必要的外固定。

【方法】

清洁、擦干伤口及周围皮肤,从伤口中心开始敷上水胶体或泡沫敷料,然后用手将敷料向外抚平,尽量避免留下缝隙或皱纹。敷料的尺寸应至少超出伤口外缘 2 至 3 厘米。

对于容易摩擦的部位,为防止患者移动时敷料移位,应使用透气的宽胶带或透明薄膜将敷料的边缘密封。

将其贴在易被尿液、粪便污染的部位,并用透明薄膜覆盖,防止污染。在外层敷料上标注日期,可以清楚知道敷料的使用时间。

换药时,用一手按压皮肤,从一个角开始慢慢撕下敷料,避免损伤皮肤。

2. 特殊部位敷料的技巧

1.耳朵

对于耳廓皮肤损伤,可将自粘敷料(水胶体)剪成5cm×7cm大小,对折,沿一侧外缘剪开0.5cm的口子。使用方法:先将敷料未剪开的一侧固定在耳廓背面,再将剪开的一侧沿耳廓形状固定。如果伤口潮湿,可用一小块藻酸盐敷料作为基底,再贴上自粘敷料。

(二)腋窝

将泡沫敷料切成放射状或“十字”形,以增加活动性和舒适度。在敷贴前剃掉腋毛,以增加粘性。

(三)脚跟、肘部等关节

将敷料剪成如图形状,将剪开的部分稍微重叠并粘在一起调整贴合,为防止松脱,可用绷带固定或穿袜子进行外固定。

4. 拇指/大脚趾

将调料切成“十字”形并固定。

5. 手指/脚趾

按照图示剪下伤口敷料并用它固定手指/脚趾末端的伤口,然后用胶带固定。

(6)手指/脚趾间隙

将自粘敷料剪成弓形,以便固定。

(七)多个手指/脚趾间隙

将敷料剪成如图所示的形状,然后粘贴到位。

8. 骶尾部

有条件的可用臀形敷料粘贴固定;如没有臀形敷料,可斜着粘贴,使敷料一角朝向臀裂方向。

3. 免缝胶带粘贴技巧

1. 免缝胶带使用技巧

1.用酒精消毒液或者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周围5cm内的皮肤,待其干燥。

2. 使用无菌技术从包装袋中取出贴有胶带的卡片。

3. 卡片两端都有预切口,将一侧的纸张撕掉。

4. 以 45 度角将胶带从卡片上撕下,以防止粘连。

5.从伤口中间开始粘贴第一条免缝胶带,先将免缝胶带的一半无张力地贴在伤口一侧皮肤上,施加压力确保粘贴牢固。

6. 用手将伤口另一侧的皮肤与同侧对齐,然后将另一半胸骨胶带紧紧贴住。用同样的方法关闭剩余的伤口。

7.两片免缝胶带之间的距离约为0.3厘米。

8. 如果伤口未对齐,请取下胸骨胶带并重新粘贴。

9. 伤口缝合后,可在伤口处平行粘贴几条 2 至 4 厘米长的免缝合胶带。这可减轻胶带末端的张力,防止出现水泡和皮肤破损。

(二)缝合带使用注意事项

1、贴药前先用生理盐水或酒精擦去皮肤上的油脂及污垢,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2.确保小血管出血已得到控制后才能使用。

3. 避免伤口张力过大。如张力过大,可使用弹性免缝合胶带。

4.如果胶带边缘卷曲,可以用剪刀将其修剪整齐。

5、免缝胶带贴上后若无松动,可连续贴,直至脱落,一般5~7天更换一次。

来源:伤口、造口、

入群:各类专科护理微信群,立即加入

投稿:欢迎投稿与护士相关的原创文章

视频账号:护理技巧和专家直播

关注:按护理科室分类的微信公众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