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马述林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探寻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4-06-21 19:09:57发布    浏览64次    信息编号:7613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深入解读马述林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探寻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前言

近日,《山地城乡规划》2023年第4期刊登了由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编撰的《马树林谈重庆三线建设》,现转发给读者。《山地城乡规划》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重庆市规划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

导语: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为加强战备而开展的一场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牵动全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增强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实力,也加速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三线精神”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三线记忆”专题采访活动,通过专家访谈、口述历史,以历史叙事的形式,记录三线历史,讲好三线故事,传播三线精神。

专家简历:

马树林,原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原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局级),原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会长。马树林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重庆经济界的资深专家。

面试时间:2023年5月24日上午

采访地点:管家华章酒店顶楼

访客: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三线建设的背景和由来?一线、二线、三线分别是指什么?三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马树林: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形势趋于紧张的情况下,党中央为加强战备、发展我国战略纵深地区生产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

从军事角度看,东北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沿海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母的攻击范围内。这种工业布局非常脆弱,一旦爆发全面战争,中国工业可能陷入瘫痪。

有了三线工业基地,若遭强敌进攻,即使再出现日本侵占我国那样极其不利的局面,我们还可以依托内陆战略根据地坚持战争,等候反攻的机会。

图一、图二:毛主席参观兵器工业展览会,图中武器分别是建设厂生产的四联14.5毫米高射机枪和望江厂生产的37毫米高射炮。

因此,三线建设是中国为备战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工业布局调整过程。从1964年到1980年,三个五年计划的17年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安排了1100多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兵器、船舶、电子、核能、航空航天以及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门类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聚集和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科学工业队伍。

“三线”是中央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从国防战线上比较发达的东北和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划定的三条线。一线地区是指比较发达的东北和沿海战线地区;二线地区是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五省东部半部地区;三线地区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俗称“大三线”,一、二线地区腹地俗称“小三线”。

图3:三线建设分布图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中央政治局的意见,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1964年9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上宣布:三线建设的目标和布局,是采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西北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初步设想是“用3年以上时间,把重庆建设成为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一些重要机械装备的基地,以重庆为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方面,以重庆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西南地区直接为国防服务的机床、汽车、仪器仪表、动力机械等产业”。

二是“用5至6年时间建成酒泉钢铁厂,并依托这个原料基地,在西北地区初步建成能制造常规武器和必要机械设备的基地”。

第三,“用7至8年的时间,依托攀枝花原料基地,初步建立了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基地”。从后来的实际实施来看,虽然受到“文革”动乱的干扰,三线建设历时17年。但三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超出了最初的设想,实现了在我国纵深和区域范围内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的目标。

访客:为什么选择重庆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马树林: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是西南和西北。西北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差,特别是雨水稀少,相当一部分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无法大规模部署生产力。西北的三线建设主要在关中到河西走廊一带,重点是酒泉钢铁基地。所以西南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西南的重点是四川。

三线建设之所以重点放在四川,是因为四川有7000多万人口,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农产品丰富,自然条件好,相当于世界大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能够维持政权,主要就是依靠四川的人力、物力、军事力量。与整个西部相比,四川的基础条件最好。

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两基地一线”,即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常规武器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线。之所以选择重庆作为常规武器工业建设基地,主要还是看中了重庆强大的工业实力。重庆一直是全国的特大城市,抗日战争时期是首都,解放初期是直辖市。

工业特别是兵器工业有一定基础。国民党时期,如果不算长城以外地区,80%的兵器工业是在重庆生产的。重庆的七大老厂(望江、长安、建设、空压机是七厂中的四大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他三厂为嘉陵、长江、江陵)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一五”、“二五”期间扩建,1956年引进消化苏联制式武器,实力更加雄厚。

图4:双联37毫米高射炮

图5:民兵配发的半自动步枪

其次,重庆是老牌综合工业基地,配套能力强,原材料工业有一定基础,特别是重钢、特钢(重庆二钢)。重钢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抗日战争时期迁至重庆,成为国民党第二十九兵工厂,原为军工企业。

特钢原为刘翔兵工厂,始建于1936年,后改为军械部第二十四兵工厂,生产钢材、迫击炮和炮弹。解放后,两个工厂均进行了扩建。重钢的钢材品种比较齐全,特钢的各种军工钢材在国内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个工厂奠定了重庆钢铁工业的基础。此外,重庆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条件不错,地处长江边,交通便利,虽然当时只有一条铁路,但当时川贵铁路即将建成(1965年7月全线通车),长江黄金水道为重庆工业产品外销创造了条件。

此外,重庆能源条件良好,煤炭资源丰富,国民党时期曾开采南桐、天府煤矿。重庆发电厂是“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9年后扩建,安装8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60年代又新建4×5万千瓦机组,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以上条件决定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在四川,而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在重庆。

图6:抗战时期二十一兵工厂生产的马克沁重机枪

图7:抗战时期第50兵工厂试制的大口径迫击炮

访客:重庆三线建设经历了哪些阶段?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有何不同?

马树林:三线建设从1964年到1980年,历时17年。整个三线建设大致经历了建设高潮、基本停顿、收尾继续建设三个阶段。1964年下半年到1966年底,是三线建设的高潮,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原计划三年建成的第一批项目,以“三炮一光学”(即147、157、257三个火炮厂和308光学/仪器厂)为重点的工程建成,形成了大口径火炮和军用光学仪器的生产能力。

重庆常规武器基地初步形成,但南方100毫米高射炮生产基地才刚刚起步。当时常规武器基地以重庆为中心,分为南、北线,南线(綦江、万盛、南川一线)有147、157、257、5007、5017、5027、5037、5047、5057、5067等厂,主要生产大口径高射炮和对地压制火炮;北线(华蓥、合川、铜梁、荣昌一线)有308、338、398、204、383、5003、5013等厂,主要生产光学仪器、烟火制品、大口径炮弹等。

图8: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重庆建筑机床厂

图9:邓小平视察重庆长安机器厂,观看20毫米小型高射炮操作演示

图10:147厂生产的152毫米榴弹炮

图11:重庆南线兵工厂生产的100毫米高射炮

图12:256工厂生产的两栖坦克

图13:大口径火炮炮弹装配线

重庆主城的几家大型兵器工厂也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很多与兵器工业配套的工厂也是在这三年间开工建设,比如中国重汽(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就是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当时我国还没有重型拖拉机,1964年中法建交后,戴高乐政府将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术导弹牵引车转让给中国(后来生产了红岩261型)。

中国从法国引进贝利埃重型汽车制造技术,从西欧六国引进主要工艺设备,生产规划为年产1050辆。1965年定址大足,同年10月正式开工,1967年基本建成。当时配套建设了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配件厂、重庆红岩弹簧厂、重庆油泵油嘴厂五个厂。

这五家工厂加上大足汽车厂,组成了完整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虽然年生产能力只有1050辆,但还是很可观的。当时配发给部队的重炮,特别是新装备的地地导弹,靠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汽车根本拉不动。中国重汽生产的牵引车解决了部队燃眉之急,很受部队欢迎。

再如重钢中板厂,是由鞍钢第二中板厂整体搬迁而来,1965年初动工,年底搬迁完毕,鞍钢为此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工人赴重庆,体现了鞍钢的高尚品德。

图14:四川汽车制造厂红岩汽车装配线

图15:1984年国庆阅兵时红岩车牵引战略导弹

1964年,毛泽东主席针对船舶工业布局集中在沿海的情况,指出要把船舶工业向内陆江湖转移。1965年以来,重庆沿江从万县到永川、江津一带相继建成投产了重庆造船厂(429)、川东造船厂(432)、四川柴油机厂(405)、重庆重型铸锻厂(479)、重庆变速箱厂(468)、江津增压器厂(467)等17个工厂,形成了完整的造船基地,能制造中型军舰和潜艇,并生产配套的船用动力设备、仪器仪表和部分水下武器。船舶工业沿江分布,专业化分工,起点高,有些工厂至今在全国仍处于领先水平,如重庆变速箱厂、江津增压器厂等。

图16:432工厂生产的潜艇

图17:429厂生产的反潜舰

对于电子工业来说,三线建设并不是重庆的重点,重点区域是广元、绵阳和成都。对重庆来说更有意义的是重庆无线电厂(716厂)和重庆微电机厂(907厂)的改扩建,以及在永川建设三个专用微电子器件研发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24、26、44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后来都迁到了南平。

核工业主要建设涪陵白涛镇816厂。

航天工业方面,062、064基地位于重庆北部达县地区,地面控制设备生产(289厂)位于重庆。

除军工企业外,还有一系列民用工厂被迁入,包括机械、纺织、原材料工业等。重庆地方机械工业(不含军工)有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长春、无锡、杭州等地迁入的企业和机构41家,主要有普陵机械厂、红岩机械厂、重庆起重机厂、杨家坪机械厂(矿山机械厂)、江北机械厂、重庆仪表厂、华中机械厂(更名为东风机械厂和重庆气体压缩机厂)、重庆工具厂、重庆标准件厂、重庆电机厂、重庆西源电机厂(重庆特种电机厂)、重庆试验设备厂等。迁入职工1万余人,主要设备4800余台(套)。上述企业有一部分是迁入企业与地方原有企业合并而成。

重庆地方工业中先后承担军工配套产品的企业有22家,其中重庆汽轮机厂、重庆通用机械厂、重庆水泵厂、重庆特种电机厂、重庆蓄电池厂、重庆轴承厂等6家厂均由国家投资建成封闭式军工产品车间。化学工业主要有西南合成制药厂,该厂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厂。

还有生产军绿色扩散染料的四川染料厂,是全国第二大染料厂(吉林染料厂为第一)。新建了长丰化工厂、川庆化工厂、长江橡胶厂等企业,改扩建了天元化工厂、长寿化工厂、中南橡胶厂、重庆轮胎厂等企业。

图18:西南铝加工厂3万吨液压机

图19:西南铝加工厂2.8米铝板轧机

在有色金属工业方面,新建了西南铝加工厂。这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于1965年开工,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即101厂)援建,主要为配套062基地和三线航天企业而建。当时,时任一机部副部长的沈鸿负责组织全国机械工业运动,建造了9台特大型设备,其中西南铝就放了4台大型设备,分别是3万吨立式液压机、12500吨卧式挤压机、2.8米冷轧机、2.8米热轧机。这些特大型设备当时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堪称“国宝”,被严格保密,不对外宣传或开放参观。

图20:四川维尼纶工厂(长寿)

图21:重庆钢铁公司(大渡口)

整个三线建设的大规模战役,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6年正式打响,兵器工业的100毫米高射炮项目、西安铝业、四川仪器、船舶基地等建设项目,都持续了很多年。

除工厂外,1965年以后,许多科研院所相继迁建,如:第五十四、六十二兵器研究院,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院,重庆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电子部第二十四、二十六、四十四研究所,石油部重庆润滑油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等。

重庆有影响的科研院所的基础基本是在那时奠定的。在这之前,重庆有名的科研院所只有冶金部重庆钢铁设计院(1958年由鞍山钢铁设计院迁建)和煤炭部重庆煤炭设计院。三线建设期间,这两个院所也都进行了扩建。

重庆除了自身三线建设外,还向外地输出了大量技术人力,四川各地兵工厂,如长庆机器厂(216厂)、南山机器厂(661厂)、建安机器厂(226厂)、江华机器厂(354厂)等,均由重庆兵工厂承建。

重钢、重特钢为攀枝花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成都、内江、自贡、绵阳等地的机械厂、纺织厂也从重庆调来大批干部工人和大量技术设备,有的工厂直接由重庆援建。三线建设期间,重庆的原材料、机器设备支援了其他新工业基地的建设。

1967年至1969年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省的三线建设基本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1969年12月25日,中央作出《关于四川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四川恢复三线建设,并成立四川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恢复建设工作。随后,市革委会根据省革委、成都军区党委的决定,也成立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组。

1970年至1980年,主要工作是继续建设、完成和支援原有项目。1970年4月1日至12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成都军区召开“七·四”会议,部署三线建设。因此,从1970年开始,三线建设得以继续。但根据中央的指示,主要是继续建设、完成和支援。这一阶段的几个大项目主要有航天062基地、核工业816厂、四川维尼纶厂、襄渝铁路修建、西铝继续建设等。

1972年,为了集中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毛主席批准用43亿美元从西方国家引进大型成套设备,包括11个大化肥厂、3个大化纤厂。两个大化肥厂放在四川,一个大化纤厂放在重庆。川卫厂就在这时动工兴建。川卫厂投资10亿元,是重庆三线建设期间最大的工业项目,主要采用法国技术,也有德国、日本的技术。1974年开工,1979年竣工,1983年正式验收。这个工厂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维尼纶短纤维、甲醇等化工化纤产品。

襄渝铁路(即川汉铁路北线)于1969年开始修建,四川动员20多万民工投身战斗,1973年10月全线贯通,1978年正式通车。当时也曾有人提出比较修建川汉铁路南线,该线路部分路段与现在的渝怀线相似,但由于资金限制,这一方案未被采纳。

记者:重庆三线建设的牵头单位有哪些?如何保证三线建设的推进?

马树林:中央采取的是特殊体制。首先,建立了高度权威的领导指挥体制。当时中央批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李景泉任主任,程子华、闫秀峰任副主任,成员包括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和云贵川三省区长,共22人。后来又增加彭德怀、钱敏为副主任。还成立了铁道指挥部、轮渡指挥部、重庆兵器工业指挥部等部门。

重庆区域常规武器保障建设司令部成立于1965年,负责指导重庆三线建设,具体工作由五机部副部长朱光、重庆市委书记陆大东负责。当时,该司令部指挥的重庆区域主要是指李富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到的长江上游,从綦江到鄂西一带。但实际上,鄂西地区根本没有兵器工业,常规武器工业企业大多分布在川东、川北、川南地区。

1965年,中央批准六机部三线建设规划,建设随即启动。六机部副部长刘星率工作组在川东涪陵至重庆之间选定沿江地区,建设造船厂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柴油机及配套厂最初选在武隆,后因交通、地质条件等原因迁往江津、永川。航海仪器厂选在万县。各三线企业采取沿海老工厂承包建设的方式。重庆造船厂(429厂)、川东造船厂(432厂)分别由大连、沪东造船厂承包,人员抽调支援。

其次,重大工程实行指挥体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物资供应部门、地方党委等共同组成一定的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为建设单位负责人,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指挥体制完全按照国家批准的工程建设计划控制投资。在计划经济下,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体制。后来,重庆的珞璜电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建等重大建设项目,都采用了这种体制。

第三是物资供应体制,也是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来组织的。当时中央物资部在西南成立了三线物资供应司令部,在重庆、成都、自贡成立了地区物资局。重庆地区物资局不归重庆市政府管辖,而是直属中央物资部,打破了行业、地区的界限,效率更高。

1964年9月中旬,在Cheng Zihua,Yan ,Yang Chao和其他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三局的重庆区域计划小组。运输,铁路,劳动和办公室。

On 18, the of the Group for the Third Line " on Near ", 26 sites for in seven , , , , , , , and Guang'an, as well as 25 sites of or that could be used in .

9月20日,重庆区域规划小组根据中央部门的初步咨询成果,提交了“相关中央部和委员会提出的工厂搬迁清单” )等。提议将129个企业搬迁到四十一家,其中23个要搬迁到重庆(此列表是一个初步的建议)。

1964年11月,CPC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州议会副总理兼国家规划委员会副总理Bo Yibo,CPC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替代成员,州议会副总理和州经济委员会副总监Bo Yibo,其他32名参与研究和部署第三次工作的工作。

1965年4月16日,Dong Biwu,CPC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兼国家副总裁,他很长,CPC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兼国务院理事会副总理Nie 的政治局成员,国防科学和委员会的副总监,Zihua和 the nime and and ,第五机器建造部副部长朱古(Zhu guang)关于以重庆为中心的传统武器基础的建设,并在潘吉亚亚()的旅馆中增加了战争生产,我们应该指示我们抓住时间来加快战略后方的建设,并准备尽早满足战争的紧急需求。

1965年9月25日,在柬埔寨西部的元首 陪同下到武汉的船上,总理Zhou Ellai听取了关于 党委员会秘书Lu 在船上必须强调的指令和建设项目的报告。

1965年11月中旬,CPC中央委员会秘书长Deng 在国务院理事会副总理Bo Yibo陪同下,CPC 的第一任秘书李·吉夸(Li )向进行了研究和工厂的工厂构建工厂的工厂29. 56),并在他的住所举行了五次会议,主要听取有关第三线建设工作的报告,并研究了 South Line 100mm Antim Craft 枪支生产基地, North Line 仪器基地,核工业基础, River上游河上游造船基地和支持deng Xiaop的建设。 。

访客:重庆第三线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MA :据我所知,国家批准的没有完整的第三线建设计划。

在第三阶段建设的早期阶段,第三局构建的重庆区域计划小组对1964年9月的重庆第三次前构建的布局形成了初步意见:重庆城市具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人口密度和交通高,因此通常不再采用新的工具,并将其填充新的工具。当时的企业基于现有的企业。

The idea was to the of the area into five : First, was to be in the area from the River to the Qu River ( , Dazhu, , Guang'an, , and other ) and , , , , and areas from the River. This is these two areas are by , have many caves, and have . , was to be in , area and part of , which are close to and water and have gas and .

第三,从推送,,,到,将使用更多的回潮和更深的水位来安排造船行业。随着第三局的发展,对 和 进行了重大调整: River 受到地质灾难的严重损害,而在的第六机器部门安排了几个工厂。除了在的海洋仪器行业企业的安排外,在下游的,和Wujie下游没有造船业企业。

机械行业和工业生产部门(例如煤炭,电力和建筑材料以及运输设施)与整体工业布局进行了协调。

机械行业:所有支持传统武器和精确设备的产品都围绕着与传统武器密切相关的通用企业,尤其是某些轻巧的机械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散布在沿着 River,Fu River,Tuo River,Tuo River,Tuo River,Qu River,Qu River(不是在 )和高处。

煤炭可乐:发电的煤炭通常是在当地获得的;

电力:除了江山,比山(),江金()和的四个县(加上北胡兰()的舒尼安格()地区)周围围绕重庆()提供了电力,这些县由重千式电力电网( Power Grid)提供电力,其余地区通常使用本地水资源,并将它们与农业灌溉结合在一起,以建立一个小型水水莫特( )的农业灌溉。

建筑材料:钢,水泥和木材必须由国家集中布置,而砖,瓷砖,沙子和砾石以及其他材料必须由地方政府安排并当场解决。

运输:完全使用河流来开发水运输;

对现有的军事工业企业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分散和洞穴。

访客:为什么要进行三线调整和转换?

MA :毛主义董事长和其他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决定在我国家的战略深度建立战略后基地,以抵抗侵略性战争,实际上是在国防部占据了第三次国防部的唯一阶段。其余的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业建设。

基础架构的使用量更高,例如,这些项目的投资量超过34亿元,超过8,000公里。中国内陆地区的运输和基本电力框架构成了中国中国和西部工业发展的基础,这对随后的改革,开放以及西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调整和改革第三局是在评估战争状况的党中央委员会的主要战略决定,而第三局的建设是匆忙的,有些工厂挖掘出来的工厂太深了。 ED在新的改革时代和开放时期的生存危机,同时远离城市,以及一系列员工婚姻,雇员的教育和就业,技术才能的丧失以及招募高品质人员的困难。

因此,在1983年底,州议会决定调整第三线建设,并成立了第三行调整委员会。

在持续三年计划的搬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了不同的调整方法:首先,具有相同性质和相似过程的工厂被合并并搬迁。 Iang Co.,Ltd。

第二个是将搬迁与技术转型,外国投资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市政第三线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第八五年计划”和“五年计划”和“第九五年计划”中,在43个搬迁企业中,在43个搬迁的企业中,有50个大型技术转型项目在43个搬迁的企业中。引入了,与调整之前相比,建立了20多个合资企业,经济利益得到了显着改善。

第三个是在离开科学研究机构和平民产品生产的同时,位于 的机械工厂没有移动军用产品生产线,而是将平民产品生产转移到 ,不仅将投资降低,还可以使工厂生产开发。 U通过调整,还建立了一个新的高级润滑生产企业,其年产量为50,000吨。

第四个现场调整和转型。大量的合成氨,当场480,000吨尿素生产线,并在重庆中建立了一个公司窗口,从而使公司摆脱困境,稳定劳动力并为新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将企业调整与居住在三个峡谷的储层区域中的企业的搬迁相结合。它不仅产生了原材料,而且进行了深入的处理。

图22:816核工程军事洞穴

图23:江恩化学组从816项目中重建

最初散布在偏远山区的40多家国防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已连续迁移到重庆城市和郊区县,逐渐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工业区,在重庆城市和郊区具有独特的特征。

The first is Zone in Nan'an (three and three : 338, 789, 759 and 24, 26 and 44 were here); the is and Heavy Zone in Banan (9 on the line were here); the third is and Zone in (a total of 6 452, 454, 455, 457, 487 and 489 in were here); the is Zone in ( 59, , Third of the of , , Heavy Duty Truck , 515, 289, etc. were here).

这三条企业和机构的调整和搬迁不仅促进了许多工业新领域和公司群体的崛起,而且更重要的是,为重大基亚技术发展和开发的新兴地区的建立和新的开发环境开发了新的新阶层,为新兴的工业发展和新的开发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新兴,这是为建立和开发的建立和开发的固体材料技术基金会。

图24:新的步兵战车

图25:05-风格的水和土地两栖油箱

图26:铁马底盘火箭发射器

图27:轻型装甲车

图28:山猫全林车

图29:建筑工厂生产新自动步枪

调整第三层企业的搬迁的过程是所有方面的关注过程。

但是,经过艰苦的工作,重庆并没有动摇国防部。

图30:重庆变速箱工厂生产的大型装备

图31:重庆风能公司生产的风能设备

图32:东船厂造船厂生产的外贸船

图33:重庆造船厂生产的桥梁结构

对第三层建设的建设的远处是,这些研究机构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立了更多的研究机构。

直到今天,这些主要机构仍然在该国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 已重组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在支持 行业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所被重组为中国冶金学SIDI Co.,Ltd。,它一直是调查和设计企业的100个运营收入之一。

访客:重庆的三行建设是多少投资?

:根据1964年至1980年的相关信息,在全国第三行中完成了205.6亿元人民币。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在计划期间(包括在内的7个地区和12个县)的经济。 ,占四川省的27%。

现在,在重庆第三行中尚未完成的书投资数量并不大,但实际上,完成的物理项目数量很难用价值计算。

在第三层建设期间从其他地方搬入重庆的员工没有确切的官方信息。

首先,从1964年到1965年,将60个企业和机构转移给了46,000名员工。

第二个是该期间的截止日期是1980年。在此期间,应转移大量外国雇员。

第三,该地区被放大到市政当局,和的三线企业被计算为雇员。

当时,有一个俗话说,“好人和三行”是开放的。

访客:第三线建设和调整对重庆现代化过程有什么影响?

马鲁林:重庆的第三条结构已经增强了重庆的旧工业基础。

首先是增强重庆的经济实力并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也就是说,在这里搬迁了电子仪器工业区(三个工厂:338、789、759工厂和24、26、44),Banan 和重型机械加工工业区(9 Line in Line) 57,48 7. 489工厂已重新定位),科学研究区(59个武器,航空航天机械和电气设计研究所,润滑研究所的第三个设计研究所,润滑研究所,重型汽车研究所,重型汽车研究所,515 ,515 ,289 等)。

这些三级工业企业和机构的调整和搬迁不仅促进了许多工业社区和公司群体的崛起,而且还为1990年代和新的 Grian gjing gj JJ奠定了固体材料技术基金会,并为重大及重庆经济和技术发展区的两个国家级别发展区建立了固体材料技术基金会。

第二个是在重庆中促进和促进支柱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图34:长达羚羊轿车

图35:新的红色岩石重型型牵引车潜力

图36: Steyr重型汽车

图37:重庆轿车转运场

1980年,重庆的总工业固定资产在该国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和武汉。

在第三阶企业的调整和转变之后,重庆已经走出了新的军事和平民道路,形成了由汽车行业和微电子行业主导的支柱行业。

第三个是加速重庆的现代化过程。

本文的图片主要来自重庆图书馆,重庆档案和相关主管当局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