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建筑技术复杂且起源甚早,汉代楼阁建筑类型丰富

2024-06-10 02:08:41发布    浏览45次    信息编号:7473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楼阁建筑技术复杂且起源甚早,汉代楼阁建筑类型丰富

一、引言

亭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与单层房屋相比,亭阁的建造技术最为复杂,其研究意义重大。

亭阁在我国起源很早,石章儒先生《殷代地面建筑复原例二》认为“B21遗址的地面建筑为两层建筑……有楼梯可登”,并推断西侧的建筑亦复如此,“此两座建筑……下层为视察之用,上层为观望之用。”

汉代有关楼阁的文献[1]十分丰富,楼阁类型多样,有市楼(兼旗楼)、城楼、敌楼、角楼、瞭望楼、院楼等(表1)。四川出土的一些东汉碑残卷,如《郑子珍宅残碑》载:“原盘盖楼阁分二区,十一(佚)。原陆子金楼一区,五万里。原象楼一区,二万五千里。(佚)府母社一区,一万里。(佚)凤楼一区,三万里。(佚)车社一区,一万里。(佚)凤楼一区,二万里……”[2]等,可见当时楼阁之多。

汉代亭阁类型举例(表一)

来源

内容

《后汉书·董卓传》第2333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

王冲在宣平城门楼上侍奉皇帝

傅熙年:《评顾铁夫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帛书小城图》,《文物》1996年第6期

长沙马王堆三号帛书小城图,城门上有二层城楼,四角有角楼

城市建设

《史记·三代世系》,第507页,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版

会栖亭下,《集解》及《西京赋》云:“祖亭在五里外。”薛宗云:“栖亭为市楼,上置旗号,故以之得名。”

何庆谷:《三府黄图注》85-87页,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横桥大道沿线,城市建筑全是高楼大厦

角塔

白泉、洪钟:《江西省昌邑古城考察》,《考古》1960年第7期,第39页

可能有炮塔或堡垒等建筑物

建筑

王增新:《辽宁市榜台子2号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期,第22页,图3-23

描绘建筑物的壁画

监狱塔

《汉书·外戚传》,第3993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吴在监狱墙下挖了一个洞,把自己埋在里面

仓库

《汉书·匈奴传》第3782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魏鲁便为单于制定计划:凿井筑城,筑塔储粮,与秦人一同守卫。

注:秦始皇陵内墙四角有角楼。黄占月:《秦汉墓葬文物》1998年第4期,第20页

《论衡道续》中说:“道士学道,欲得仙,能生出数寸长的羽毛,从地上长出来,攀上楼台的台阶。”这被认为是公孙卿对武帝说“仙人好住楼台”的由来,武帝因此修建了“飞莲阁”和“通天楼”。[3]

亭阁建造技术的关键在于上下梁之间的构造方法。宋代《营造法式》云:“平座建筑,若为叉柱结构,则四角各设一斗,柱座分叉于斗上。若为缠柱结构,则梁上四角柱外侧设三斗。”着重论述了叉柱结构和缠柱结构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目前,关于岔柱结构的研究论文较多[4](表2),有学者对扭柱结构[5]进行了重新阐释,对我国古代亭阁建造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拟结合出土文物,对汉代亭阁建造技术进行探究。

2. 考古资料中的汉代亭阁

汉代,土豪们修建塔楼用于生产、监视、观光等。在出土的建筑遗物、壁画[6]、帛画[7]、砖石画中,有大量关于汉代塔楼建筑的资料[8]。河南、河北、山西、广东、山东、四川、甘肃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陶塔,有的高达五层或七层(河南荥阳出土的陶仓塔可能高达七层[9])。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出土的陶塔,是汉代陶塔建筑遗物的典型代表[10](图1)。

▲图1 陶楼《文物》1990年1期第22页 图20

陶楼高2.16米,共5层,每层均设腰檐、平座、栏杆。第4层以下各层的腰檐和平座较高,且似有结构夹层(类似后来的应县木塔和独乐寺观音阁),因此其内部空间可分为9层。

楼底部为长方形基座,似为两层台基,正面中央为一斜道,以长砖雕砌(后世多用此法,即礓掠),道两侧及中央均雕有扶手。

门楼居中,位于坡道之上,矗立于基座中央。悬山顶均匀铺贴瓦当,圆瓦当面绘有卷云纹。瓦当上装饰两只相对的飞鸟,展翅欲飞。檐下有两扇门,有门框。门框正面装饰构件已残缺。门上饰有辅环。背面左右两侧有圆形门栏插座。门高0.153米,宽0.104米,门楼进深0.068米。

一层正面下方有一长方形洞口(应为窗户),洞口左侧似饰箭筒,上部两边削成半圆形,下部凸出一乳头状纽扣。洞口两侧各有一面盾牌,盾牌下方有两把弩,两侧各有一把弓。

陶楼底部四角45°缝处各伸出一个顶头拱(插斗),有两跳(此种多层插斗在贵州、福建、浙江,特别是西藏、青海一带的土木混合建筑中很常见),承一斗二升,再承两边三层较薄的仿小方木制成的斗拱,上面有三根与斗拱垂直的支撑杆,形成角铺,支撑平座以上部分。

陶楼正中为平座,上设横格栏杆,栏杆两侧各有10根椽柱,无柱头。夹层两侧有镂空长方形菱形格窗,正中立一俑,头戴宝冠,双手扶栏杆,身子藏于内,头露于栏杆外。格窗内另有一层,为中置镂空长方形菱形格窗结构,两侧各有腰形盾牌。楼四面皆有檐口,均为瓦脊,圆瓦,上有卷云纹。正面饰有5个蕉叶形瓦钉,两侧各卧一鸟,昂首翘尾。檐口四角为直升至前端的竖脊,为脊饰。

陶楼第一层背面的构造和装饰与正面基本相同,只是盾牌两侧没有弓弩。左右两侧与正面不同,下半部中央镂空形成无缝的长方形菱形格窗,窗两侧各有一面盾牌,下方有弩。夹层外侧与正面相同,内层仅中间有一条长方形缝,无窗,缝左侧有两把弩,右侧有盾牌。

▲图二浙江龙泉大窑村一处民居

陶楼第二层位于一层檐口,下面为平座,座下饰以菱形环纹嵌浮雕砖瓦。平座上方为横格栏杆,栏杆两侧各有10根立柱(其中4根立柱为塔形柱头),栏杆四角各蹲坐一鸟。栏杆上方结构与一层基本相同,只是四个角斗下方设有斗拱,平座旋转45度。夹层平座上方,四边仅中间为横格栏杆,栏杆中间塑有一尊小雕像,造型与一层相同。

夹层内层四面无窗,仅中央留有矩形空隙,左右两侧安放有弩架和腰形盾牌。角斗间相隔45°,散(平)斗拱扭转45°,使斗拱双向支撑(日本称“鬼斗拱”)。笔者在浙江龙泉大窑村一处明清民居中也有类似发现(图2)。

前者只用在外角,后者则用在内角。另外,斗拱下方,还用了两块“Τ”字形的挑板。我们把上方的横板称为挑梁(作用与一般梁相似),用来增加受力面积。这是横梁与斗拱相接时常用的一种做法,应该与建筑器物中支撑斗拱的挑梁形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今天的浙江新昌一些地方,也能看到类似的做法(图3)。

▲图3 浙江新昌居民楼

第三层陶楼的构造、装饰手法与第二层相同。

第四层结构、装饰与第二层基本相同,唯夹层背面栏杆内塑像并非站立,而是蹲在栏杆上,身体后倾,双手握着锣锤。檐口装饰与二、三层略有不同,檐口中部饰有较大的芭蕉叶形瓦钉,装饰性更强。四面瓦上各有三只蹲在瓦上的鸟,中间一只低着头,两边一只昂着头。

第五层为顶层,面阔较窄,结构也与下面四层不同。第四层檐口上方为平栏,四角各有狮头和立柱,立柱上有两升斗拱,支撑三层仿小方木制成的较薄斗拱,这些斗拱支撑着檐口。四层檐口中央各安放一个圆形警钟锣。

建筑四面屋顶,正脊较短(隋唐以前庑殿式古建筑的共同特点),前端脊微微隆起。屋面瓦片为均匀分布的云纹圆瓦。四面瓦脊两侧各卧一鸟,两鸟之间及脊中间有蕉叶形瓦钉。

整座陶楼从一至四层均为等厚结构,主体似乎采用了垂直对置的柱式结构;其平座包裹着主体建筑,应该与后来的绕柱结构有着深厚的关系(当然,它毕竟是陪葬品,因此只能推测)。

▲图4 来墩一号墓中的亭台楼阁,《云梦考古》1984年第7期第609页图2

还发现了底部夯土、顶部为木结构的汉代陶塔[11]。再如湖北云梦来墩一号墓出土的塔屋,塔分前后两部分(图4)[12]。

前陶楼上层正面及两面均有大窗、大门,几乎占据了整个开间,其承重结构明显为木结构。下层正面有三扇窗,较为开敞;两面各有一扇窗,较为封闭;亭子的这一部分似乎是木结构。

后亭窗户少且小,亭侧及后方极度封闭,前楼内设楼口,有活动楼梯,亭平面布局与现代建筑相似,应说明内部无夯土堆砌(可能有夯土承重墙)。

上部二、三层虽然外观上比较封闭,但内部结构应为木结构,因此整个楼阁结构为夯土、木混合体系,与现存的福建土楼、藏式雕花建筑类似(图5)。

▲图5 下鲁寺水平剖面示意图《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第89页图3-1

如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出土的陶建筑[13],顶层正面檐口两角有挑梁,挑梁上装有斗拱,斗拱直接支撑屋檐(图6)。楼面有洞口,设有楼梯,可供上下。整个四合院建筑下层极其封闭,应为夯土砌成。右侧厢房楼上部在从下层伸出的挑梁上装有斗拱,逐渐伸出第二、三层斗拱,支撑上部墙体。

▲图6 陕西省勉县老道寺陶楼厢房,《考古》1985年第5期,第434页

该类建筑内部设有楼梯,从汉代建筑遗址中可得到印证。如居延金关遗址左角楼内设有通往楼顶的土坯台阶,右角楼内设有隔墙[14]。将木构件直接突出于夯土墙的做法,现今在各地可见(图7),是西藏、青海等地楼阁式建筑的常用做法。

▲图7 四川省涪陵县旧店乡一所民居

汉代亭阁建筑技术初探

各地出土的众多陶建筑表明,汉代多层木构架建筑已盛行,大型木构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陈明达先生认为,汉代建筑建造可能仍是通梁式或挑梁式的构架形式。当然,楼阁式建筑属于构架的一种。这种结构的划分,除了考虑屋架形式外,还应与上下层的结构关系有关,具体地说就是上下柱子的关系,如叠柱(或齐柱,或不齐柱,叉柱是其中一种),通柱(或整柱,或连柱,缠柱是其中一种)等。

河南三门峡刘家渠出土的三层陶塔、四川成都羊子山砖雕中的角楼,底层均有楼梯,檐下斗拱与柱梁相交,说明为独立的木结构。羊子山砖雕中的角楼,没有贯穿楼面的柱子,而是每层都有独立的柱子,楼面采用纵横相交的木梁,类似唐宋时期的楼阁。到东汉时期,木构架体系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已出现亭、堂、廊、楼、仓、桥等建筑类型。[15]

汉代陶制建筑表明,当时的平座应以梁柱直接连接为主,虽有叠置木梁,如汉代阙、随葬品等,但尚未发展成为空间结构层。这与唐宋时期发展起来的成熟的平座,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隆兴寺转轮藏殿、善化寺普贤阁等,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同于元代以后逐渐增多的梁柱直接连接。平座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有所发展。

大量资料表明,汉代亭阁建筑技术多样,木框架形式并存,如叉(叠)柱结构(表2)、穿柱结构(缠柱结构应为其表现形式之一,表3)。

类似“叉柱结构”的汉代陶建筑实例(表2)

序列号

来源

内容

余林祥、王真人,《大连出土彩陶建筑》,《文物》1982年第1期,第147页。 75

三楼在一、二楼四角均有悬臂梁,支撑45°支架。

杨焕成,《河南焦作东汉墓出土彩陶仓库》,《文物》1974年第2期,页34。 70

在三楼转角处,延伸出一根45°梁,梁上放置一根较长的横梁,横梁两端设置支架,可视为转角辅助工程的雏形。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墓工作组:《清理西安北郊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图11

檐下的悬挑梁支撑斗拱,亭两边有平座,由斗拱支撑,下方有悬挑梁支撑。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大桥汉代杨家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第1期,第61页,图23

第二层以上前檐四角各有斗拱,第三、四层为平座,逐渐变小。

王善才、王士珍:《湖北随州市西城区东汉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7期,第179页。 69,图。 12

陶楼二、三层屋檐伸出的弧形横梁支撑着屋顶,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的传统建筑相似。

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2期,第19页

底层天井正面有门,门两侧各有斗拱,承一斗三升。此斗拱应为柱子或墙体。第五层无平座,体量逐层减小。

迁安县文物保护中心:《河北迁安余家村一号汉墓发掘记》,《文物》1996年第10期,第35页,图18-2

陶楼顶层被缩减

邓同德等,《襄城县老城汉墓出土陶制建筑》,《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第106页

一、二层陶楼,规模逐渐减小

洛阳区文化局文物队:《河南洛宁东汉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第1期,第40页,图4

塔式陶瓷建筑,体量逐渐减小

10

罗哲文:《科尔沁汉墓壁画中所见的某些古代建筑》,《文物》1974年第1期,第23页,图15

该三层建筑由木材制成,尺寸逐渐减小。

类似“穿柱式结构”的汉代陶建筑实例(表3)

序列号

来源

内容

余福威、何观宝:《洛阳东关东汉祭祀墓葬》,《文物》1973年第2期,第166页。 62,图。 18

陶仓楼檐下的梁支撑着三升斗拱,上方的梁支撑着檐梁,楼正面中间有三根梁,支撑着平座。

张光中:《襄阳出土汉代绿釉陶建筑》,《文物》1979年第2期,第94页

该楼上下直,平座由多重栏杆组成,颇具特色。

刘知远:《从考古材料看汉代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第67页,图5

出土的双层陶猪圈,上下厚度一致。

《文物》1978年第4期第30页图22

1975年,北京顺义县出土了一座汉代陶楼,楼体总体上厚重,上薄下厚,三层平座包覆在楼体四周,楼体有挑梁支撑斗拱,斗拱支撑平座或屋檐。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墓工作组:《清理西安北郊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图12

陶阁上下粗细一致,两边设平座,有斗拱支撑。

北京市文物管理局:《北京顺义林河村东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6期,第379页,图3-2、1

彩陶建筑立面为木质梁柱,厚重的斗拱由挑梁支撑,挑梁支撑屋檐,挑梁直接从柱子伸出,上下厚度相同。

迁安县文物保护中心:《河北迁安余家村一号汉墓发掘》,《文物》1996年第10期,第35页,图18-3、5

图3仓库和图5陶楼,顶底厚度相同

如徐州九里山汉墓出土的陶仓塔,四壁皆有画柱斗拱,上柱远大于下柱[16];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上也有类似的图案[17]。

关于上下柱错位的汉代陶建筑资料较多:四川牧马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建筑[18],底部由四根立柱支撑,柱顶支有木梁,梁顶有间距均匀、垂直放置的横梁,横梁上叠放木梁(或木板);上下木柱错位,柱径相差很大、错位较大(图8)。此种木结构形式在云贵高原较为常见(图9)。

陈明达先生通过对汉阙建筑技术的研究,认为上柱是分叉在下柱上的,因此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上下柱错位的梁柱木结构框架体系。

▲图8 陶楼《考古》1959.8图6-3

同时,在汉代绘画、砖石雕、建筑文物等资料中,上下柱对立的梁柱式木结构框架体系也大量存在。

资料显示,汉代建筑檐台形式多样,有的下层无台,顶层有台;有的中层有台,上层无台;有的各层均有檐台;有的有檐无台;有的各层檐台相间;有的四面有檐,仅三面、两面,甚至只有一面有台;有的有几层,只有一个檐口,等等。

▲图9:阁楼搭建——《桂北民间建筑·村落》p40

平坐式亦同。有的以斗拱支撑,斗拱与下檐留有一定空隙;有的直接从亭体延伸而出,下方无明显支撑;有的从亭体延伸而出,立有瑞兽支撑;有的从亭体延伸而出,加悬挑梁;有的直接与下檐相连;有的用斜撑支撑(表4)等。

支撑屋檐或平座的斗拱形式也多种多样,或从主楼两侧伸出,斗拱在上;或从主楼转角呈45度伸出,斗拱在上;或伸出花拱,采用直斗拱或弯斗拱形式;或采用斜撑等。

汉代斜撑陶塔陪葬品实例(表四)

序列号

来源

内容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柴胡店汉墓》,《考古》1963年第8期,第425页

建筑正面的水平泥板下端由倾斜的柱子支撑。

北京市文物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第234页

1号墓:陶建筑下层地面平坦,由斜柱支撑。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墓工作组:《清理西安北郊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

陶瓷建筑屋檐下的斗拱看上去像是用斜撑支撑的。

王善才、王士珍:《湖北随州市西城区东汉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7期,第179页。 69,图。 12

从陶瓷建筑二楼和三楼屋檐延伸出来的弧形横梁支撑着屋顶。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登天享乐思想的存在,以及战争时期的征战防卫的需要,汉代亭阁建筑蓬勃发展,亭阁建筑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亭阁技术的关键在于上下柱的关系。上下柱的关系除了通柱(梁柱)外,往往还与斗拱、平座等密切相关。

由于汉代斗拱形式多样,造型各异,斗拱与承重结构体系的关系多样,同时汉代亭阁的平座造型丰富多彩,其与亭阁上下柱的关系复杂多样,因此汉代亭阁的建筑技术丰富,后世所谓的叉柱结构、通柱结构(即梁柱,是缠柱结构的一种,包括连柱)均有出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还处于楼阁技术的早期阶段,但汉代楼阁建造技术较后世更为简单、多样、不太统一,而且由于多方考证,愈加丰富,形制多样,各种出土的汉代文物都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证据。

注: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E0803-)

笔记:

[1]“登山塔和吉根塔”,每座都有50多个Zhang的纪录。中国书公司,1998年10月,“建造了16个住宅区,所有塔楼和游泳池都面对着,彼此面对,并用绘画,红色漆和其他材料装饰,一个复杂的系统,与宫殿相关的脚步和双脚。 人民的房屋被摧毁,坟墓被挖掘出来。

[2] Meng Mo,“ Xipu中破碎的东部汉·史蒂尔的理论”,Wenwu,Wenwu,第4号,1980年;

[3] Sun ,“研究从的1号汉墓中发掘出的彩绘横幅的研究”,考古学,第1号,1973年。

[4 Liang ,Liang (第7卷),第116-117页,中国建筑与建筑出版社,2001年4月; ,第144-149页,WENWU出版社,第二版,1993年,中国建筑的历史

[5] Ma Xiao,“连接的角括号和缠绕柱结构”,中国建筑,第3期,2004年,第117页。

[6] Guan 和Ji Gang,“ Han Tombs”,《文化文物参考材料》,第5期,1955年。

[7] Fu ,“在墓中的小城市地图上,由Gu Tiefu先生恢复了3号丝绸手稿”,Wenwu,第6期,1996年。

[8]周:“关于中国汉朝的Chu()州的坟墓建筑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附录3-5,统计表,汤吉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9]张·宋林(Zhang ),“ Weihe 的七层陶器塔的发现与研究”, Wenwu,第4号,1987年。Yang ,“简要介绍了Henan的 对象的简要介绍”,Henan henan in henan 对象”,henan henan Wenwu,No. 2,1991年。

[10]河北省文化遗物研究所:“关于桑格岛东部汉堡挖掘的报告,福顿,赫比”,《文化文物》,第1号,1990年。

[11]河畔省文化局的文化遗物团队:“汉村的159号汉墓的挖掘”,,Wenwu,1960年,第8-9号,第20页,图9,Que,图4。学位。

[12] 县博物馆:“在湖北的挖掘的简短报告”,考古学,第7期,第609页。

[13] Guo ,“ 省Mian 的 的Han Tomb”,考古学,第5期,1985年。

[14] Gansu Juyan考古团队:“ Juyan Han 遗址和新出土的竹条和文化文物的发掘”,Wenwu,第1号,1978年。

[15] Qi ,“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时间特征”,Wenwu,第4号,1983年。

[16] 博物馆:“在江苏的Han墓的简短报告”,考古学,第12期,第1066页。

[17] Liu ,“从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朝的四川农业”,Wenwu,第12期,第69页。

[18]四川省博物馆:“关于穆马珊()灌溉运河的古代坟墓的简短报告”,考古学,1959年第8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