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长城考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长城知识的视角与视野优化
2024-06-04 19:06:54发布 浏览140次 信息编号:7410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晋陕长城考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长城知识的视角与视野优化
仿佛已经走了五百年、五千英里。
01
今天我正式开始今年第二次长城之旅。
这次我跟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科考部,去山陕长城一游,听了长城专家们的科普讲座,我发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和半个月前看《中国长城史》所获得的知识相比,我的视角和视野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补充。比如:
长城是独特的古建筑与古遗址相结合的文化遗迹,既可以用考古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用传统建筑的角度去欣赏。
长城不只是一段城墙,更是一种建筑体系。古代许多城池都有羊马墙,以防敌军入侵。长城还有坡、壕、拦马墙等外墙,以“阻敌不进”。
长城也有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长城长宽高都不同,防御压力大的一级城墙高大雄伟,而依山傍水、天险的三级城墙一般都很高,修建起来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
长城的城垛不一定是锯齿形的,如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塞长城的城垛就不是锯齿形的,而是城墙上的孔洞。北京司马台长城亦是如此。
长城上还有暗门,原本是用来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的,后来成为守关士兵偷运的方便之门,或者敌对双方需要私下谈判达成某种秘密协议时,暗门就成为秘密使者的秘密通道。北京箭扣长城上就有一扇暗门。
明长城的功能很复杂,战争防御只是其中之一。也有进攻性的长城,比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城。这些时期的长城几乎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明长城以防御为主,防御体系特别完整。其实也算是对长城功能的一种贬低。所以《中国长城史》把长城定义为防御性军事工程,似乎有些偏颇。跟着长城专家们看了之后,确实刷新了我的认知。
02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有仙人指点。早上八点,我们随队伍从大同市恒安街出发。长城游的第一个目标是约50公里外的大同市新荣区的德胜堡。德胜堡是明代九大边陲之一的大同镇七十二堡之一,也是明朝与蒙古土默部安达汗隆庆和谈的地点。
明隆庆年间,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策划下,明朝与蒙古就阿勒坦汗的即位、朝贡、通商等问题达成协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
仅用一句话,背后的故事错综复杂:
当时吾尔坦汗正与卫拉特其他部落争夺,急需与中原王朝和谈,以取得经济和政治地位上的优势。相传吾尔坦汗与唐明皇一样,爱上了儿媳兼孙女三娘子,并因此与按习俗收养其继母的孙子包汉那吉闹翻(实际原因众说纷纭)。总之,包汉那吉一怒之下逃到大同,在大同镇外乞降。而投降明朝的包汉那吉,恰好是明蒙双方和谈可以交换的人质之一。
明朝方面,庚戌之变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阿勒坦汗又不准闯入古北口劫掠,朝廷议和派占了上风,所以和谈是双方的默契。
和谈之后,边境一片和平。手握巨款、封号为“顺义王”的阿勒坦汗心满意足地回到草原,修建了著名的草原都城库库合屯(即青城,呼和浩特)。明朝也不忘险恶,趁着久违的和平时期,修建了更为完备的边防体系。至于汉那吉和三娘子回到蒙古之后的故事,则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长城和青城见证了这一切。
从大同盆地向北到山区,长城横跨北部山区,成为时隐时现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离开城市,沿着尔哲线攀登,光秃秃的胡杨和苍翠的矮松在北方的冬日里显露出单调的萧瑟,稀疏的枯草被北风吹向南方。
大通镇明代长城南梁顶的烽火台,在路右侧的山坡上,中间有一深V字形的残垣断壁。左手边北隅涧村一处民房院墙,是一座小炮台,是民间修建的,民炮台和官军炮台可以相互转化。然后路右侧还有一座更小的炮台,看上去像一座不起眼的梯形土丘。在边境,长城和边炮台甚至比村庄还要多。
208国道右侧台地的另一边,北魏文明皇后冯太后永固陵的圆形土丘屹立在山脊上。冯太后出身于大君拓跋焘的妃子之位,胸怀大志,曾两度在北魏任职,“睿智宽容,能行大事”,栽培了孝文帝,使北魏得以迁都洛阳,改制为汉制。永固陵确实有点主宰的意思,高高在上,坐北朝南,俯瞰着前面的寺庙。陵墓与佛寺相结合是永固陵的特色。近处斑驳的白雪,是天地间少有的亮色。远处山谷中轻烟袅袅,隐隐有仙气。
在到达今天的目的地德胜堡之前,我们先路过宏慈堡。山西、陕西长城沿线,以堡名命名村落是很常见的事。嘉靖三年,这里曾发生过兵变。远处的山脊上有一座长城外的烽火台,俯瞰着御河流域。
离德胜堡越来越近了,我们从208国道拐上长城旅游公路一号,这条公路用红蓝两色的塑料路面铺装,看上去很高级,与荒野格格不入,体现了当地政府发展旅游的野心。据说刚修建时,曾被文物界批评为翻越长城202次,但大同还是坚持修建。
进入德胜堡村,北面山脊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几堵醒目的高大土墙宣告着德胜堡的到来。
从东门进入城墙,南北朝向的城门高十余米。正门上方的“保堡”门匾是万历年间原有的,四周的砖雕精美细腻。还有两根如垂帘般的吊花柱,都是用旧城砖修复的,但旧貌换新颜,十分古朴。德胜堡在万历初年、万历三十五年曾两次重修。隆庆和谈后,终于从战乱中解脱出来的南北双方自发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作为和谈会址,德胜堡自然受到更多的关注。正面的砖雕是和谈会后雕刻的,可见德胜堡的重要品位。
城门道已碾压了五六百年,车辙很深。城门内壁两侧嵌有两块万历三十五年修建德胜堡的石碑,上面还刻有毛主席语录。这或许是另一种巧妙的保护方式,让石碑得以保存至今。
进堡如进村。过去的边塞如今都是村庄,主干道两边都是平房,砖石大多来自长城。较大的明代边塞内部为十字街式甚至双十字街式,较小的边塞内部则是南北向的街道。一个边塞的驻军一般不超过500人。如今德胜堡村的居民数量比500年前的驻军还要少,村里只有不到100户人家,大多都是老人。明代大同镇的72座边塞大部分都有居民,大多很少有外来人,依然保留着晋北比较纯粹的乡村气息。
远处传来狗叫声和鸡鸣声,一位身着深棕色衣服的老人斜倚在路边晒太阳,表情木然,如同一尊铜像。
朝德胜堡北墙方向走去,墙前矗立着一座高台,原来是玉皇阁的庙台,横匾上写着“雄藩”,也是当年的原匾。上面的城垛是现代的,高台底部的四根柱子向着花瓣般的中心汇聚,砖头拼接成如此浑然一体的弧形,可见做工之精细。
高台北面是开阔的农田,长城就在城墙外,在高高的梁下,梁上立着四座烽火台。为了弥补长城地势低洼的透视缺陷,在城堡的东北、西、北三面都设有烽火台。
依然从南门出城,我们来到了另外两座炮台,石昌炮台和镇墙炮台,它们与德胜炮台呈三角关系。城门边的长马面墙是嘉靖年间修建的,万历年间的砖已不复存在。它连着一个孤零零的角台,两只喜鹊一前一后飞来,落在墙上。
从德胜堡往北走到石昌堡,回头望去,德胜堡墙体表面有一道道醒目的凹槽,那是明长城盖砖时常见的砖沟,俗称砖腿。盖砖时,先将一些砖嵌入墙土中,使砖与土结合得更紧密。
路右侧的平房后面是镇墙堡,看上去远不如德胜堡气势宏伟。再前行一公里,我们首先到达了石昌堡。顾名思义,石昌堡是边境贸易之地,这种贸易在长城沿线屡见不鲜。隆庆和谈后,德胜堡旁边的石昌堡成为河套蒙古与中原地区的主要贸易地。因为是用于贸易而非军事防御,石昌堡的城墙明显比德胜堡矮,也看不出砖包的痕迹,但从地理位置上看,却被旁边的另外两座堡严密防守——边境贸易意义重大。战争之外,双方通过控制经济交流来相互制衡,物资雄厚的一方往往会“扼杀”实力较弱的一方。
市堡为双瓮城,正门朝东,只剩下门两侧的土墙,城内面积也比德胜堡小很多,约一个足球场大小,没有任何建筑的痕迹,因为市堡不需要,现在城内是耕种过的农田。
登上城墙向西望去,石昌堡外有一座锥形的烽火台。山脚下是残破的长城遗址,这里是明朝的边境。大同地区的明朝国门之一就是德胜口。边防堡垒往往就是国门。在德胜堡,蒙古人从德胜口进入长城,在镇守国门的镇墙堡的监视下进入石昌堡进行贸易。
我们装作刚做完买卖,满载而归的蒙古人,走在田间乡间小路上,从石场堡走到德胜口。真碉堡西墙紧邻用折断的秸秆支撑的房屋和玉米地,残存的城墙比石场堡低。
德胜口门前有一大片玉米地,一群灰羊在上面爬过,很适合边防牛羊居住。门两边的矮墙是明长城。两座空心敌楼紧挨着,其中一座敌楼中间有几根砖柱支撑着敌楼顶部,以防倒塌。它们为什么靠得这么近?我们后面会知道。
走进明代国门,长条的墙基石条随意散落,北进瓮城,散落的坟墓、翻倒的菜地、瘦骨嶙峋的枯树、散落的土垄,几头棕黄的奶牛在啃着干草,荒凉中透着宁静。
关口处有两座瓮城,瓮城内面积比石昌堡略大,这是山西地区整个明长城保存最完好的关口。因为德胜堡的名声,这里的国门戒备森严,外瓮城外还有阻马墙,相当于三道防线。如今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明朝没有在严密防守的北方敌人手中灭亡,这是长城的幸还是不幸?
蒙古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条挡路的长城的呢?长城专家告诉我,果然不出我所料,元朝是所有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对长城不做任何改变的朝代。他们既没有继承和修缮前朝的长城,也没有拆除长城。蒙古人最终赢得了天下,却对这些曾经挡路的高墙和墩台竟然视而不见。我佩服蒙古人的淳朴和大度。
玉米地里牛群在吃草,牧民坐在大门的墙上凝望着。远处,山坡上散落着馒头。阳光灿烂,残雪覆盖大地,一片荒凉而宁静。
从德胜口出发,我们拐向隐藏在村子后面的镇强堡。穿过村巷,南门已完全不见,只剩下两道半墙。南门遗址上矗立着一栋三开间的平房和一座灰白色的核酸亭,砖头被搬进城内,形成院墙。城内是镇强村,在现在的乡村生活中,堡子留下的痕迹已经不多了。
03
临近中午,我们离开德胜堡,向西北方向行进。208国道穿过长城遗址,进入长城外的乌兰察布丰镇市。长城内外的景色一模一样,枯萎的杨树、疲惫的农田、稀疏的村舍、在冬日阳光下缓慢行走或站立的人们、忙碌的小店铺和工厂。这里是明代的丰州川,与阴山下的敕勒川相邻,都曾是阿勒坦汗的领地。
据土默川史料记载,当时来到丰州川的汉人大致有四种,他们或因战争被俘,或逃亡,或为躲避饥荒而被自愿招募……凡进入此地的汉人,一般都获得了平民身份和牛羊等财产。推崇汉文化的阿勒坦汗,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到隆庆四年(1570年),丰州川已聚集了5万余汉人,成为当地开发生产的主力军。据说这些汉人建立了许多农耕村落。他们自称是庶民,蒙古人便以谐音称他们为“板生”。久而久之,“板生”便成了这群汉人和他们村落的专属称呼。
在丰镇工业园吃过午饭后,我们向南折返,下午1点左右回到大同新荣区,继续参观明代大同镇内各个边防堡垒。
第一个是聚墙堡,这里也是辽金时期宣宁县城遗址。聚墙堡入口处只剩下一条乡间小路,聚墙堡已与村落融为一体。城墙和马面侧立在红砖房舍和烟囱之间,看上去有些不安分。
过了居墙堡,长城绵延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右侧的红褐色田野上,一座座城楼耸立,默默守护着城内的中原。与北京修复精美的砖石长城相比,这些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自然陈年的土墙,显得更加质朴而苍凉。
经过聚门堡烽火台,沿着山坡向上,弥陀山是这一场的制高点,形如一顶尖顶的斗笠。明代的弥陀山大捷,就发生在路左侧的山上。
二十七年八月,吾勒坦汗在乌堡附近埋伏,诱出指挥使顾祥等人,围困于弥陀山。尚文急令副将军林纯、中将吕勇、游击李枚及其两个儿子俊佐、俊仁出边援救,围困终于解除。祥和指挥使周凤、千户吕恺、郝敬均已战死。尚文转战,到达野口,伏兵突然出现,拼死一战,杀死其中一名头目,僵持了一个多月后,才撤退。尚文设下埋伏,杀死宫中守卫,返回。尚文的三个儿子均因罪被囚,因父亲有功而被释放。 阿勒坦汗率数万骑兵进攻宣府,万达令尚文攻破曹家庄。
据《明史》记载,嘉靖二十七年八月,阿勒坦汗攻入大同镇,将部分明军兵围困在弥陀山。时任大同镇将军周尚文和巡抚宣府、大同、山西的宣大都督翁万达率军大破敌军,取得了明朝对蒙战争史上为数不多的大胜之一。弥陀山旁的巨门堡也因弥陀山大胜而闻名。
战争的硝烟已散,成群的牛羊在田野里悠闲地吃草,仿佛周围无人。秋收后的农田变成了冬季的牧场。长城内外,农牧业不仅在空间上融为一体,而且在时间上也融为一体。
嘉靖年间,宣抚使翁万达率军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取得了数次大胜,为修筑长城创造了十分和平的环境。嘉靖以前,明代边墙的防御设施以炮台、台基为主,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修筑长城,将各边堡连接起来。
我们到达聚门堡大概是下午两点左右。
聚门堡也是明长城外五堡之一,比我们之前路过的聚墙堡保存得更好,位于聚门堡村外,呈方形,正门朝东。向南进城,残垣断壁围起一片荒原,残砖断瓦随意散落。堡内有一向内凸出的墩台,这是聚门堡比较奇特之处。此外,还有一处钝角的转角台。出瓮城,山谷中一连串洞穴犹如兽穴。
离开居门堡往西南方向走,就到了祖马堡,这是一座双堡。两座堡的建造年代不同,西堡始建于嘉靖年间,东堡则建于万历年间,紧邻东墙而建。这里是明代堡城演变的直观呈现。祖马堡是明代大同镇将军驻守的边塞堡,因此比一般的边塞堡规模更大,也比著名的德胜堡更大,驻扎了上千名士兵。
到达郭家窑乡马头山脚,穿过被水塘环绕的朱马堡新村,朱马堡东城就在眼前。
门洞还在,城墙凹凸不平,夯土时留下的小洞还在,门洞的砖是修补时新砌的。东门的门洞很小,只有三米左右,进城后也是村落。因为名不见经传,并不像通过美丽乡村项目修复的德胜堡村那样,墙体破旧,屋梁倒塌,野草丛生。
城内有武功庙、清代戏台,庙宇只有半间屋子大小,就像上海那些嵌在半间店铺里的烤栗子店,内壁绘有神像,形似威武雄壮的武将。
这里还保留着三座清代戏台,没有遮挡,没有围栏,两头大牛躺在台下,吃着玉米秸,心满意足地摇着尾巴。
与德胜古堡正门一样,祖玛古堡南门牌楼上也有两块石碑,记载着祖玛古堡的修建时间,碑文为万历三十八年,记载了修建时所耗费的材料和人力。
南门的门雕比德胜堡的更加精致,风格古朴细腻,几乎没有修复过,有些石雕已经变得杂乱。
城墙东门已成为现代化的民居仓库,旁边有人居住,城墙下还挖有菜窖。
祖马堡西城的东门也很窄但很高,据长城专家介绍,自万历二年修建以来,一直没有修缮过,城墙已经开裂,非常原始,不知道还能保存多久,希望长城爱好者们能及时赶到,看到它最后的瞬间。
出城门往西走就是西城,关帝庙石旗杆仅存两根,一根十分雄伟,雕刻精美,高十余米,另一根已经残破,只剩下基座。
城内还有卞家大院,抗战时期曾是左云县衙所在地。是一栋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平房四合院,但门匾较大,残破的大门紧锁,无人能进。从东城南门出城时,有一户人家在角台旁直接挖了一道门,城墙便成了院墙。
祖玛堡西边是祖玛口,现在已经快没有了,所以我们就没再去了。
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离开祖马堡,回到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继续南巡边境,很快进入大同市左云县,保安堡就在路的右侧,与村落混杂在一起,保存较差,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
继续向南,有关家堡,明代称弥勒堡,边境上总有这样充满杀气的地名,既彰显着自己的威严,也透露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得不到和平的焦虑。
到了徐大窑村,路的右侧就可以看到两座长城,这就是明代的二边长城和三边长城,是大边长城再往南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
接下来是魏路堡。“路”自然是近代为了民族团结而取的“鲁”的谐音。魏路堡与朱马堡、保安堡一样,也是双城,北城先建,南面建有较小的卫所。魏路口东面有一个马市,叫月华池,是山西境内两个较大的长城马市之一。
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月华池的门口,看上去已经开发成景区了,门口有铁栅栏,不过没人卖票。我们绕过大门,顺着围墙往上走,四面都没有门,不知道是特殊的设计,还是大门已经被尘土掩埋了。
站在北墙上是内蒙古和北部的田野之间的边界。
04
我们在下午4点离开威尔伯,向西前往。
十五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半座的天主教教堂。十年来,只有一个超过十米的大门仍然是“我们的夫人教堂”,但它变成了“反纠正主义建筑”,这可以被视为历史遗产。
尖锐的砖块和罗马专栏是非常宏伟的欧洲风格,而灰色的鸽子则是笨拙的,为什么在教堂里有这么多的教堂。
门后面有现代砖柱底座,在其后面的高坡上是摩托车长城的几个标签塔。
我们在下午4:30离开了。
沿着山向北行驶约两公里,穿过宁鲁库(),山下的山谷消失了,右边是塔,站在稀疏的松树林上方。
太阳在西部落下,终于在Wanli时期建造了Mashi Fort的楼梯。墙壁。
我的心穿过主门东侧的小门,突然用山上的山浴到棕色的龙,飞向蓝天。中央平原。
日落终于回家了,我们也不得不回家,从到县,和Youyu现在分别属于和,他们都是在Ming 的Dand Yulty and the Yul the tamus the tamus tham tham tham tham the tamu field 。 )搬到内陆,并与合并为Youyu后卫。 Uoyun 和Youyu县。 -地区的许多地名都起源于边境要塞,例如和,它们也以两名后卫的合并命名。
向南行驶210省,向西转到县的 Line,并继续向西移动。好像您瞬间回到了南方。
但是我不再能够再次尝试。
突然我想到,我没有用自己的双手触摸长城,以至于整天都会感到它的厚度和凉爽,所以我将这是明天的计划之一。
- 结尾 -
西娜微博:城市生活
迪格曼帐户:城市生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