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镍镉电池 锂电池报告:消费、动力、储能三分天下,2 万+份报告等你下载

2024-06-04 14:12:33发布    浏览45次    信息编号:7407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废弃的镍镉电池 锂电池报告:消费、动力、储能三分天下,2 万+份报告等你下载

需要下载本报告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圈子,20000+报告,3000+会员,高清原版,无限下载,持续更新

(公众号资源有限,仅能展示少量报告,加入星球可获取更多精选报告)

(报告制作:光大证券)

1、锂电池:消耗、动力、储能分食市场

1.1.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广泛、扩张速度加快

锂离子电池是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的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Li+在两极之间进行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并通过电解液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充电电池主要按材料可分为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铅、镉、汞等有害元素,废弃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生产、销售和使用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受到限制。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无记忆效应、环境污染小等优势,正在逐步取代铅酸电池。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为294.5GWh,同比增长35.32%,2013-2025年增幅达26.13%。而近期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为562.4GWh,同比大幅增长90.64%。 预计2030年前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速达25.6%,到2030年总出货量可能接近5TWh。从国内市场来看,受益于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国内锂电池放量快速增长,产量从2010年的26​​.87亿只增长至2021年的232.6亿只,其中2021年同比增长22.4%,仍处于上升通道。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为,同比增长130%,预计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超过,同比增长率超过80%; 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1至2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3%。

1.2.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成熟齐全,专业化程度高

锂离子电池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体系,上游为基础原材料,中游涵盖电池材料、锂离子电芯、锂电池模组及PACK,下游包括三大应用领域及锂电池回收等。 1、上游:钴、锂、镍、锰、石墨等是锂离子电池的基础原材料。 2、中游: 1)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是通过正极出现的锂离子向负极碳材料中的嵌入和迁移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四大材料中占据着最核心的地位,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综合性能至关重要。 其成本占锂离子电池成本的40%-45%,决定了电池总体成本。正极材料主要分为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三元(NCM/NCA)等,其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a)钴酸锂:钴酸锂是第一代商业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比容量相对较高,主要应用于3C消费电子领域的小型充电电池。但金属钴的价格较高导致钴酸锂材料成本高,循环寿命低,安全性能差,近年来部分市场份额已被三元正极材料取代。但在超薄电子产品领域,钴酸锂凭借体积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方面的优势,依然保持市场地位。 b)锰酸锂:与钴酸锂相比,锰酸锂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无污染、安全性能好、倍率性能好等优势,但比容量低、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应用,主要应用于注重成本、对续航里程要求相对较低的轻型动力(电动两轮车等)、物流车、微型客车等领域。c)磷酸铁锂:磷酸铁锂的优点是橄榄石结构稳定、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好,不含钴等贵金属,成本低廉,性价比高,绿色环保。缺点是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压实密度低导致电池体积较大。目前磷酸铁锂正极已广泛应用于对电池成本和循环寿命敏感度较高的新能源商用车(客车等)、低续航乘用车、储能领域等。

d)三元: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续驶里程长等优势,但在循环寿命、安全性、性价比等方面不如磷酸铁锂,主要应用于动力领域(长续航乘用车)和轻动力领域,在小型消费锂电池中部分替代钴酸锂正极材料。三元材料按元素组成可分为镍钴锰氧化物(NCM)和镍钴铝氧化物(NCA)两种,根据镍含量的不同又可分为中镍(、等)、中高镍(、等)和高镍(、NCA等)。镍、钴、锰(铝)三种元素的不同配比显著影响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镍主要用于提高能量密度,钴主要用于稳定三元材料的层状结构、提高循环性能,锰主要用于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今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逐渐向高镍方向发展,随着镍含量的提高、钴含量的降低,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逐渐提高,单位成本下降,但对热稳定性的技术要求却随之提高。因此,与使用常规三元材料的锂电池相比,高镍三元材料电池续驶里程更长、综合成本更低。同时也对电池厂商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设备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负极材料:负极在电池中起到储存锂的作用,对电池循环性能有直接影响,成本占比约10%。目前主流材料有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等,其中人造石墨综合性能最优,占据负极材料市场的主流地位。硅碳负极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负极材料的演进方向。电解液: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获得高电压、高比能量等优势的保障。电解液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综合性能,一般由高纯度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隔膜:隔膜的主要作用是将电池的正负极隔开,防止两电极接触短路。 此外还具有让电解质离子通过的作用。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和内阻,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和安全性能。锂电池的电解质为有机溶剂体系,因此需要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的薄膜型聚烯烃多孔膜。

2)锂离子电池电芯:锂离子电池电芯厂家利用上游材料厂商提供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生产出不同规格、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电芯产品。电芯占锂电池模组成本结构的60%以上,被视为锂电池的“心脏”。3)锂电池模组:由锂离子电池电芯、电源管理系统、精密结构件、辅助材料等组成,是手机、便携电脑、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等消费电子产品必备的基础部件之一。锂电池模组和PACK都是将电芯加工成电池的工序。电池模组厂家根据下游客户产品不同的性能、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锂离子电池电芯、电源管理系统方案、精密结构件、制造工艺等,设计、生产锂电池模组。 3、下游:电池产品最终可用于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环等)、电力领域(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储能领域(电网、数据中心、5G基站等)。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电池达到使用寿命或报废后,可以通过加工再生废旧电池中的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石墨等材料,使上述材料在电池行业得到回收利用。主要方法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工艺和固相电解还原技术。

根据封装形式和形状不同,锂离子电池可分为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方形锂离子电池、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三大类,此外纽扣电池和异形电池也通过特殊的设计满足下游细分市场的需求。

1)圆柱电池:圆柱电池主要采用卷绕式生产工艺,该工艺已开发应用很久,技术成熟,良品率高,标准化程度高,PACK成本可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封装时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空间,圆柱电池散热性较好;但圆柱电池空间利用率不足,直径较大,电池管理系统相对复杂,分组效率低。18650圆柱锂离子电池是最早开发的锂电池封装形式,最初多用于数码产品。其中18(mm)代表电池直径,65(mm)代表电池高度,0代表圆柱电池。但在动力领域,传统18650圆柱电池单体容量较小,为满足电动汽车能量密度要求,需要大量的单体组合,大大增加了电池管理系统的复杂度。 因此动力电池领头羊特斯拉相继率先推出21700、4680大尺寸圆柱电池,通过电芯结构、电池材料等创新,提高单体电芯能量密度,从而减少单个电池组所需的电芯数量。2)方形电池:方形电池采用卷绕工艺,可塑性强,可根据产品具体需求定制,同时空间利用率比圆柱电池高。由于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方形电池供应商众多,在比亚迪、蔚来、吉利等国内新能源车企龙头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方形电池种类繁多,制造工艺不统一,一致性较差。3)软包电池:软包电池主要采用叠片工艺,以铝塑膜作为封装材料,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在保持一定电池容量的情况下体积更小,设计灵活性强。 它能较好地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对轻量化、安全性、能量密度、尺寸可变等需求,在消费电池领域已取代方形、圆柱电池占据主流地位,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其缺陷是强度低、标准化程度低、高端铝塑膜进口依赖性强。

4)纽扣电池:纽扣电池适应消费电子产品轻量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呈纽扣状,体积薄小,主要应用于电脑主板、MP3手表、计算器、IC卡、蓝牙耳机等产品,在TWS耳机领域替代圆柱电池成为主流技术路线。纽扣电池分为硬壳纽扣电池和软包纽扣电池,前者采用叠片工艺,后者采用卷绕工艺。目前生产纽扣锂离子电池的厂家主要有德国瓦尔塔、VDL、EVE能源、鹏辉能源等。5)异形电池:部分公司将锂离子电池设计成特定形状,以满足特殊产品的需求,比如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使用的柔性电池。

1.3.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市场为消费电池厂商打开广阔增长空间

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消费类、动力类和储能类三大类。其中,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硬件等消费电子产品,动力类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等领域,储能类锂离子电池用于太阳能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可再生能源的储存。

三种锂电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消费电池起步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周期,目前进入成熟期;动力电池近十年兴起,目前出货规模已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各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的逐步推进,储能电池增长迅速,目前受成本、技术等制约,尚处于市场导入期,预计逐步进入规模化阶段,未来规模化生产可期。据工信部统计,2021年,我国消费、动力、储能锂电池产量分别为72GWh、32GWh,同比增长18%、165%、146%。动力​​、储能锂电池增速较快,占比进一步提升。

在消费电池逐渐饱和、动力电池兴起的背景下,改变产品方向,进军动力、储能领域成为不少传统消费电池厂商的战略选择。在动力领域,海外,三星SDI、LG化学、松下等大型电池厂商在21世纪初相继投入动力电池研发,抢占市场,取得先发优势。国内,亿纬锂能、鹏辉能源较早进入动力电池业务,动力电池对营收贡献快速增长,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其中,亿纬锂能2021年动力电池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100.07亿元,占锂离子电池业务营收的59.21%。 欣旺达2008年就开始布局动力电池领域,2021年动力电池总出货量3.52GWH,营收29.33亿元,同比增长584.67%,占总营收比重8.98%,较2020年提升5.6个百分点。珠海冠宇布局较晚,2021年动力电池业务占营收比重0.91%,未来提升空间较大。此外,目前在国内动力电池中占据龙头地位的CATL,也是源自消费锂电池龙头ATL旗下的动力电池部门。 在储能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四的储能电池厂商三星SDI、LG化学、CATL、松下均有消费电池背景,鹏辉能源、欣旺达、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二线厂商也相继入局。

消费类电池厂商经过多年积累,在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储备等方面综合实力突出,有望在动力、储能等新兴领域积极占据阵地。锂离子电池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龙头企业需要具备生产工艺、资金投入、上游供应链整合、下游客户认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才能站稳脚跟。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消费类锂电池行业已走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行业内多数企业都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规模化生产经验,不少厂商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与上游材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纵观锂电池三大应用领域的市场格局,三星SDI、LG化学、松下等国际消费类锂电池巨头在转向动力、储能领域后迅速占据领先地位,充分印证了传统消费类电池厂商的相对竞争力。

受益于动力、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公司积极的战略布局,我们预测未来三年电池厂商的产品结构转型将持续推进,动力、储能业务将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关注的六家典型公司中,新万达、珠海冠宇、德赛电池目前大部分营收仍由消费类电池贡献,预计未来动力、储能业务占比将不断上升,2024年占总营收比重将达到20%以上,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鹏辉能源、亿纬锂能动力、储能业务目前占比较高,预计未来三年仍将贡献销售收入的主要增量。蔚蓝锂芯的锂电池产品专注于小型电源系统,下游应用涵盖电动工具、轻型电源(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及便携式储能,目前以电动工具为主。 预计未来锂电业务中光动力及便携式储能占比将逐步提升。

由于产品类型、应用领域、客户群体等方面的区分,电池行业6家典型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从毛利率来看,德赛电池主营锂离子电池Pack及电源管理系统业务,欣旺达则从Pack延伸至消费类电池单体。电池模组Pack技术壁垒较低,因此两家公司的毛利率相对较低。鹏辉能源光动力及储能业务占比提升,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毛利率。蔚蓝锂芯营收结构持续向盈利能力较强的锂离子电池业务倾斜,近三年毛利率持续提升。亿纬锂能、珠海冠宇毛利率较高,近三年均在20%以上。 净利润方面,亿纬锂能较高的净利润率主要得益于控股麦克韦尔国际带来的投资收益,其余五家公司的净利润率较为接近。2021年电解液、正极、负极、集流体等材料价格集体上涨,珠海冠宇、亿纬锂能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均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随着上游锂电池产能逐渐释放、下游价格传导机制日趋完善,预计电池厂商的利润压力将有所缓解。

锂电池企业注重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壁垒,6家公司的研发费用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亿纬锂能、珠海冠宇、鹏辉能源、欣旺达2018-2021年研发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60.81%、54.17%、40.34%、29.97%,增长迅速。相对指标来看,亿纬锂能研发费用率较高,接近8%;欣旺达、珠海冠宇位居第二,在6%左右;其余3家公司的研发强度相对较低,但在2021年均有所增加。

锂电池企业在消费类、动力类、储能领域的技术布局侧重点不同。 (1)在消费类电池领域,亿纬锂能的产品体系涵盖小型软包电池、纽扣电池、三元圆柱电池(18650、21700),主要应用于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和电动工具等;鹏辉能源主营三元纽扣电池和三元圆柱电池,应用于TWS耳机、电子烟、个人护理等;鑫万达和珠海冠宇则深耕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技术,前者主攻智能手机,后者主攻笔记本电脑;蔚蓝锂芯则主攻电动工具用三元圆柱电池。 (2)在动力及轻型动力电池领域,CATL、亿纬锂能和鹏辉能源布局全面。 亿纬锂能针对电动汽车开发了三元软包、三元方形、磷酸铁锂方形路线,鹏辉能源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则以磷酸铁锂方形为主;欣旺达主营磷酸铁锂方形电池,BEV产品涵盖三元体系、磷酸铁锂体系;珠海冠宇动力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已开发12V磷酸铁锂启停电池产品,并将三元材料应用于电摩等轻型动力电池;蔚蓝锂电的三元圆柱电池逐渐向电摩、电动自行车等轻型动力领域发展。(3)储能电池领域,CATL、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均采用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的磷酸铁锂方形方案;欣旺达的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用于工商业及电网侧储能,同时也为便携式储能提供三元圆柱产品;蔚蓝锂电的三元圆柱电池在便携式储能领域正逐步推广。

2、消费电池:结构优化及下游创新驱动行业稳定增长

2.1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稳步增长,消费电池前景看好

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应用于手机(包括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包括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各类智能硬件产品(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医疗等)。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电子产品特别是新兴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传统消费领域需求稳定,新兴电子领域增长明显。

1、笔记本及平板电脑市场:增速放缓,整体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笔记本电脑方面,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逐渐饱和,整体增长趋于稳定。数据显示,受智能手持设备对市场影响,2015-2018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保持稳定,年均出货量约1.63亿台。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学风靡,带动笔记本电脑销量激增。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2.68亿台,同比增长18.06%。未来增速预计有所放缓,但需求仍将保持高位。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惠普、联想、戴尔、苹果等头部品牌厂商市占率较高,华为、小米等国产厂商也相继进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前五大笔记本电脑厂商合计出货量占比超过75%,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宏碁等厂商市场地位稳固。 未来随着领先品牌研发能力、产品力提升,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笔记本电脑轻薄化推动技术迭代,聚合物软包电池渗透率有望加速。随着笔记本电脑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于便携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催生了更轻薄的锂离子电池需求。软包锂离子电池具有重量轻、外观薄、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等优势,已逐步取代传统圆柱锂离子电池,成为笔记本电脑应用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数据显示,2015年软包电池在笔记本电脑锂电池中的占比仅为35.82%,而2020年软包电池占比已提升至88.18%。传统笔记本电脑电池模组主流为18650圆柱电池,具有先发优势的海外厂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未来软包电池渗透率将提升,为国内3C电池模组龙头厂商提供良好机会。

平板电脑方面,全球及国内市场需求均呈现复苏迹象。全球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在家远程办公及在线教育模式推广带动平板电脑需求复苏。据IDC统计,2021年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为1.68亿台,同比增长2.9%,达到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国内市场,需求端消费者习惯逐渐养成,供给端各手机厂商纷纷入局,已有参与者加大投入,带动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增速。据IDC统计,202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全年出货量约2846万台,同比增长21.8%,为近七年来出货量最高增幅。平板电脑市场集中度较高。 分品牌来看,国内前五大厂商合计出货占比由2018年的59.9%提升至2021年的78.2%,预计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由于对轻薄化要求较高,平板电脑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以软包电池为主,2020年平板电脑软包电池出货占比高达99.60%。

2、智能手机市场:5G等新技术刺激消费设备换机需求,出货量仍有增长空间

2011年以来,智能手机销量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随着智能手机整体性能的提升,换机周期延长,渗透率逐步见顶。2017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进入存量市场。全球市场,5G、折叠屏、全面屏等新技术的出现,将加速未来智能手机产品的换代,亚非国家市场将逐步打开,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有增长空间。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548亿部,同比增长5.7%,预计未来5年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1月,全球5G智能手机销量占全部智能手机销量的51%,历史上首次超过一半。 据预测,随着全球5G智能手机税后平均售价(ASP)逐渐下降,2023年全球5G手机渗透率将达到69%,存量替代将为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从区域来看,非洲、南亚等地区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新兴市场国家人均收入上升、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完善有望创造增量需求。以非洲为例,根据GSMA数据,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智能手机渗透率仅为48%,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64%。

国内市场,5G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手机市场未来前景广阔。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3.33亿台,同比微增0.79%。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5G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21年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2.66亿部,共上市新机型227款,占智能手机出货量和上市新机型数量的比重分别为75.9%和47%。

从市场格局来看,智能手机产品竞争格局趋于集中,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提升,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激烈,IDC数据显示,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合计出货量份额由2015年的56%提升至2021年的71%,市场份额集中于三星、苹果、小米等头部厂商。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vivo、OPPO出货量在国内市场分别占22%、21%的市场份额,分列第一、第二位;小米、苹果、华为、荣耀分列3-6位,前六大手机品牌合计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94%份额,市场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释放,竞争格局的集中化,客户资源覆盖国内外主流消费电子品牌的锂电池厂商将受益。 此外,OPPO、vivo、小米等国产品牌近年来销量表现亮眼,巩固了在全球和国内的市场地位,为国内消费类锂电池厂商的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屏幕、高分辨率、5G的应用将使智能手机单位时间的功耗增加,快充、大容量高倍率电池将成为未来的技术方向。双电芯、异形电池方案将大幅提升电芯价值。“双电芯”方案将两块电芯串联在一块电池内部,从而达到提高手机内部空间利用率、增加电池容量、提高充电速度、稳定电池内部温度等性能优化效果。2017年苹果发布了首款由双电芯组成的L型电池,在之后的部分机型中,则采用了单电芯L型异形电池。随后,双电芯、异形电芯逐渐成为不少高端机型提升续航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大手机厂商也相继推出折叠屏手机,大部分都采用了双电芯方案,需要更复杂的封装和BMS技术。 一方面,双电芯、异形电芯、快充等智能手机领域的技术进步,增加了生产难度,有利于经验丰富、研发能力强的电池厂商;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消费类电池电芯的价值。其中,双电芯方案将使电池的单位价值提升80%以上,相应的锂离子电池及封装市场规模也将大幅增加。

3.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穿戴设备、电子烟、无人机、蓝牙音箱等新兴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多样化、拓展性强。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新兴智能硬件产品依然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新动力。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跑鞋等,在眼镜、手表、手环、服装等日常穿戴中植入各类传感器、云服务,拓展用户感知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产品不断迭代,便携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市场接受度不断提升。 据IDC预测,2021年全球及国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分别为5.34亿台、1.4亿台,较2020年分别增长19.99%、27.27%。智能手表:具备提醒、导航、交互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从2016年的2100万台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1.28亿台,年复合增长率达43.55%。

无人机:无人机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市场,其中民用市场又可分为工业级和消费级,终端应用场景涵盖警用、消防、测绘、植保、巡检、气象等。从全球来看,Drone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25亿美元,预计2021年、2026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56亿美元、489亿美元,21-26年CAGR达13.8%。从国内来看,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以大疆为代表的中国民用无人机研发、生产企业已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Frost&数据显示,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7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6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5.9%,预计2022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53亿元。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进入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带动交通系统、医疗系统等领域传统服务模式加速转型升级。据智研咨询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交通系统市场规模约为9.28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5.74亿美元,2021-2028年复合增长率为7.8%。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1259亿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未来前景广阔,将有力带动相关智能硬件市场的持续增长。

下游应用市场保持增长态势,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GGII统计,2020年我国3C数码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36.6GWh,同比增长8.8%。2023年,我国3C数码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50GWh左右。据统计,2019年全球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达115.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73.3亿美元,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5.39%。

2.2. 行业集中度较高,二线厂商有望突围

全球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几家龙头锂离子电池厂商占据了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据统计,2020年全球手机锂电池CR3为58.93%,笔记本及平板电脑锂电池CR3为73.48%。主要龙头厂商有ATL、三星SDI、LG化学、比亚迪、珠海冠宇等,其中在华日资企业ATL分别占据了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锂电池37.96%、34.44%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消费电池增速放缓,三星SDI、LG化学、比亚迪等企业逐渐将生产重心转向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格局演变为强强联合,为非头部厂商突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据了解,2019年至2020年,在领先的笔记本及平板电脑锂电池厂商中,按出货量份额计算,LG化学、三星SDI、松下三家日韩厂商合计市占率由37.31%下滑至26.09%,而国内三家厂商珠海冠宇、比亚迪、力神合计市占率由26.57%上升至31.66%,国产化趋势明显。预计未来ATL仍将占据核心份额,而珠海冠宇、新万达等国内企业将逐渐抢占日韩厂商的市场空间,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技术层面,消费类电池的封装工艺经历了“圆柱-方形-软包”的演进,技术路线的迭代有利于在细分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国内企业。传统头部日韩企业大多以圆柱电池起家,如松下于1998年量产笔记本电脑圆柱电池,三星SDI于1999年成功研发出业界最大容量圆柱锂离子电池。随着下游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化、轻量化发展,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支持快充、外观设计灵活的小型软包电池不断渗透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并在无人机、电子烟等新兴领域不断推广,已取代圆柱、方形电池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报告称,小型软包电池市场较消费类电池整体市场格局更为分散。 2020年ATL以25.9%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次是三星SDI、LG化学和珠海冠宇。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占据了其他地区44.2%的市场份额。珠海冠宇、新万达等国内企业长期专注于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在技术实力和客户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有望在与日韩厂商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此外,为适应智能穿戴设备、TWS耳机等数码设备的特殊外观,小型纽扣电池、可弯曲柔性电池等产品的应用逐渐增多,对电池设计和封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国内厂商已经在相应细分市场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未来发展潜力充足。

2.3. 无绳和锂离子电动工具的趋势有利于锂电池的发展

电动工具按其专业程度可分为工业级、专业级和通用级三个等级。工业级工具具有精度高、使用寿命长、技术含量高、工作状态稳定、价格高等特点,目标客户多为专业工厂或工程施工队;专业级电动工具最为常见,市场最为广阔,也是电动工具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设计上强调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多针对建筑行业、管道行业等;通用电动工具性价比高,耗材便宜,强调便携性和组合性,工作稳定性相对较低,目标客户主要是普通家庭。

电动工具发展趋向无绳化,锂电工具渗透率提升。数据显示,从市场规模来看,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将达到636.9亿美元。从出货量来看,2011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出货量由3亿台增长至5.8亿台,CAGR约6.8%。近年来,得益于电动工具小型化、便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锂电池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等优势,电动工具趋向无绳化发展,无绳电动工具产量逐步提升。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无绳电动工具出货量约8900万台,占全球电动工具总出货量约29.8%。2021年,无绳电动工具出货量达3.77亿台,占总出货量约65.0%。 2011年至2021年无绳电动工具出货量CAGR达15.5%,相比之下有绳电动工具产量则从2.1亿台下降至2亿台,CAGR为负。无绳电动工具的趋势带动锂电工具产量及渗透率快速提升,2011年至2021年全球锂电电动工具产量从6300万台增长至3.53亿台,CAGR约18.87%。2021年锂电工具产量占无绳电动工具产量约93​​.5%,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全球电动工具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行业未来市场广阔。电动工具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增加可带动电动工具向无绳化、锂电化发展。据统计,2011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从2.5亿只增长至25.5亿只,CAGR约26.1%。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工具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9.3亿只左右。行业增长迅速,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电动工具行业竞争格局集中,国际厂商市占率高。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被TTI、博世、史丹利百得、牧田、喜利得等国际厂商占据。从出货量份额来看,2019年工业电动工具行业CR5市场份额接近90%,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从营收来看,2020年电动工具行业CR5市场份额约为60%。全球电动工具行业市占率前十的中国企业中,仅有全峰、东成两家进入前十。国内厂商的市占率与国际厂商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国内电动工具企业逐渐由OEM走向自主品牌生产,未来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例如,全峰控股在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营收排名由2018年的第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7位,是为数不多的市占率有所提升的企业之一。 同时,全峰控股2018年至2020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16.9%,位居全球十大电动工具供应商之首。

国内电池企业打入国际电动工具供应链,国产化步伐加快。从电动工具电池企业市场格局来看,三星SDI、LG等国际电池企业依然占据着全球电动工具的主要市场份额。2020年,三星SDI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装机量占比超过50%,位居第一,龙头地位稳固。近年来,随着国内电池厂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国际电动工具巨头逐渐与中国厂商达成合作,天鹏电源、亿纬锂能等国内电池企业与TTI、Black&等国际一线电动工具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打入国际电动工具供应链体系。此外,三星SDI、LG、松下等日韩国际厂商在2020年后逐渐将圆柱电池资源优先布局在动力电池领域,减少了电动工具圆柱电池的供给量。这部分减少的市场空间被国内圆柱电池企业迅速占据,国产化步伐加快。 预计2017年至2020年中国企业在行业CR5的市场份额将由6.52%提升至26.99%,国际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

3、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广阔

3.1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动力电池持续放量

1、政策:“双碳”政策加速传统燃油车电动化,后补贴时代行业发展向好

“双碳”政策方向明确,有利于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成为政策目标。国际上,已有120多个国家通过政策宣言、法律规定等形式相继确立碳中和目标,许多国家出台计划禁售传统能源汽车。低碳化、电动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国内,“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指出,到2030年,当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40%左右。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减免、上牌政策、“双积分”政策、路权政策、土地补贴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支持交通运输行业向新能源转型。

未来国内政策展望:财政补贴逐步退坡,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体系重心转移,行业长期趋势向好。1)购置补贴退坡: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2022年非公有制补贴标准较2021年退坡30%,2022年12月31日后补贴政策全面退出。以续航里程400公里以上的普通纯电动乘用车为例,2021年购置补贴上限为1.8万元,2022年补贴额度降至1.26万元。 财政补贴退坡使得部分新能源汽车车型价格优势减弱,行业竞争核心要素进一步集中于技术壁垒和产品品质,拥有强大研发实力和深厚产品积累的头部车企有望受益,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税收减免有望延续,车牌、“双积分”及路权政策持续落实,为需求释放和供给升级提供良好环境:自2014年起实施的税收减免将于2022年底到期,但1月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表示,汽车购置税优惠有望延续;上海等地方政府继续发放专项车牌额度,双积分政策及路权政策继续落实。其中,2022年、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6%、18%,有望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进程。 新能源汽车政策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政策重点由购置补贴转向充电、交通、停车等使用环节的便利化,强调完善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使用成本;②继续引导重点区域车辆电动化,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及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领域的应用;③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增强消费者信任度。上述政策趋势为需求释放和供给升级提供良好环境,有利于引导新能源需求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长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供给侧:新能源车型不断丰富,智能体验持续优化,驱动渗透率上升

车企聚焦细分消费群体,推出各价位段明星车型,极大丰富了供给端产品类型。2021年,以“物美价廉”为主要特色的高性价比微型车五菱宏光MINI累计销售39.55万辆,位居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第一。特斯拉/Y、比亚迪秦/汉、理想ONE等中高价位车型也热销。从车企来看,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上汽、长城、广汽等传统造车企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相继发力。供给端产品的不断丰富、智能体验的不断优化有望拉动终端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向上渗透。

报告下载:本报告PDF完整版已分享到报告研究院知识星球,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圈子即可下载!

3.需求侧:消费升级、基础设施改善打开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需求下沉,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带动了国内汽车消费升级。从年龄结构来看,随着80后、90后陆续成家立业,年轻人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群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出行体验的便捷性、智能化要求较高,对价格的敏感度也相对较低。从区域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消费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拓展,下沉市场逐渐打开。加之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给予补贴,推动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完善,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性价比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供应和需求的驱动下,新能源车辆的生产和销售迅速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渗透率已超出了预期,从2014年到2021年,新的能源车的生产和销售额分别从79,000和75,000和3.45万和3.521亿美元增长。新能源车辆的渗透率从年初的不到10%到12月的20%以上。

From the of the , to EV , sales of new by 5.487 units from 2017 to 2021, with a rate of 52.05%. By , the in 2021, with a year-on-year rate of 155.1%; the rate of the down, but above 60%; the North from Biden's new and the of new by such as Tesla, with sales by 96% over the year; other also rapid , with sales in South Korea by about 64,000 units, , , India, and Japan each by more than 10,000 units, and sales in many small such as , New , Saudi , and by more than 200%.

电池提供了新的能源的能力,根据行业锂电池研究所(GGII)的繁荣,其发货趋势是迅速的增长趋势。将驱动电池运输超过。 根据SPIR的说法,全球电池电池在2020年的运输量约为190.5GWh,从2016年到2020年,全年增长了36.95%,年增长率为45.85%。根据全球电力电池的运输,GGII在2025年到达2025年,到2025年,全球能源车辆的渗透率将超过20%全球电池的安装能力在2021年达到296.8GWH,同比增长116.64%,据估计,全球电池的安装能力将在2025年达到296.8GWH,复合增长率从2020年到2025年增长了45%以上。

3.2。

在全球范围内,高度集中了2021年,最高的三个制造商占安装能力的65.1%,而CATL, 和LG 均超过了三路的竞争。 CATL连续四年登上全球电池电池的列表,海外客户的货物增加了,全球电池的装机能力达到96.7GWH,同比增长167.13%,市场份额达到32.6%,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 全球电力电池市场份额继续集中在领先的制造商上,CR3从2018年的55.3%增加到2021年的65.1%,CR10从2018年的81.4%增加到2021年的91.2%。

在国内市场上,CATL的市场份额超过50%,使其成为2021年的CR2,这两个制造商中的CR2占据了68.3%的范围,近年来,CATL逐渐建立了其在国内范围内的产品。 5GWH在2018年至2021年的80.51GWH,市场份额从41.3%增加到52.1%,受CATL的市场发展的影响,而二线制造商的积极扩张却略有下降,并且在过去两年中基本上保持了15%的需求,但对中国的需求却相对于自我生产和自我生产而言是相对的。

虽然领先的公司变得越来越稳定,但国内二线电池制造商,例如高科技,Eve ,Avic 和逐渐进入了市场,并且总体上的能力和市场份额上升,并且内部竞争始终是一方面的速度,因此可以促进了限制性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确保供应链的安全性,提高议价能力并降低成本,新的能源车辆制造商逐渐破坏了原始的独家供应模型,并通过合资企业,股权投资和签署了与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众多的供应公司(Avic avic )寻求“第二或什至第三次供应”。自2020年以来,市场排名已从第九名中提高到三年。 High-Tech已深入参与电池已有十多年了,其份额相对稳定,基本上保持了5%-6%的范围;分享。

总体而言,第二层制造商尚未稳定,预计该行业将在未来更快地清除。国内电池市场也显示出一种趋势,CR3的趋势从2018年的66.78%上升到2021年的74.20%,而CR10的CR10量从2018%的材料中提高到了82.78%。虽然下游的应用程序几乎没有价格调整的空间。 目前,主流功率电池包括三元软包,三元正方形,三元气缸和磷酸铁锂正方形。

在材料系统方面,磷酸锂阴极和三元阴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前者专注于成本效益,安全性和周期寿命,并用于商业车辆,出租车和物流工具,例如较低的途径,较高的途径是高范围的良好型号。车辆倾向于高能量密度,自2020年以来,三元电力电池逐渐下降,对新能量车辆的需求已转移到市场驱动的情况下,磷酸盐的磷酸锂是市场驱动的。 In 2021, the price of raw has the cost on the power side, and the low-cost of iron has been , with for 52%, . Among , CATL has both iron and high , High-tech and focus on iron , , , , and other focus on , and Yiwei and Tafel New have a . In terms of , power have their for the three of , and soft pack, and . Among the , for Tesla, the by SDI are to BMW and other car , and LG Chem and SKI focus on the soft pack route. 在国内市场,平方电池的成本性能远远领先,领先的公司和大多数的装置都在选择包装技术中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高能量密度和低配置成本的指导下,电池材料系统和包装过程正在加速升级,并且与消费电池相比,行业的技术障碍往往会增加。进入高端汽车公司的供应链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足够的产品实力和技术实力,在无限的电池中出现了新技术和处理电池公司的制造能力。 可以预期,在未来的模式发展中,技术障碍和客户资源障碍的进一步改善将加速行业集中的趋势,并且预计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电池制造商有望受益。

4.能源储能电池:锂电池能量存储进入比例阶段

4.1经常发行积极的政策,储能锂电池面临战略机会

世界已经开始了新的能源转型,储能行业的发展已成为一般趋势。与传统的能量相比,新的能量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平衡的特征,对平稳的输出曲线的需求增加了能量革命的重要支持。时间提高了多能耦合的效率,以实现节能和减少排放。 On the power side, is used for self- and self-use of , peak- price , etc. In years, the of has the of from , and users, and its in such as , data , and 5G base has also been . to CNESA , as of the end of 2021, the of put into 193.2GW, a year-on-year of 3.8%; the of put into in China was 36GW, for 18.6% of the world, a year-on-year of 8.8%.

电化学的存储具有高的环境适应性,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并有望成为现有的能源存储的主流途径,主要将泵送的储能储存量储存,将储能储存量为潮气。它占全球市场的89.3%,但由于现场选择的限制,增长率较慢,并且比例继续下降,而电化学储存量则占全球市场的8.5%,仅是近年来泵送的阶段。 ,同比增长50%; 国内累积装置的能力达到3.6GW,在电化学储能方法中增加了62%,到2021年9月底,锂离子电池占据了市场的占主导地位。

关于海外市场,欧洲和美国对电化学能源存储的需求持续增长。气候目标计划“ 2020年9月,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2030年的65%以上,推动了能源储能需求的增长; 2020年,美国能源部(DOE)发布了“储能挑战路线图”,欧洲委员会发布了“ 2030年电池电池创新路线”的“分别在能源范围内建立了战略性的目标”。 在电力消费方面,海外居民的峰值电力价格差异超过2-3次,这比中国高得多,因此海外市场有助于大多数对家庭能源存储的需求,美国和其他地方正在显示快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NEF的预测,全球储能市场将在2030年之前平均每年33%增长,累计安装能力将在2030年达到358GW/,美国和中国将贡献大部分的增长,并且两个国家将共同贡献全球累积的能量储存能力的库存量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GW,到2030年将达到550GW,从2021年到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8%。

技术进步和规模的经济推动锂离子储能的成本逐渐解决行业规模的疼痛点。电池具有类似的技术路线,将继续受益于诸如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成本降低。诸如刀片电池之类的新工艺的应用已经优化了电池结构,使锂离子储能系统的整体成本降低了。 此外,储能电源站的高安装能力增强了规模经济,根据CNESA的支持,降低了项目的施工成本和其他成本,例如支持设备,用户获取和网络。从2020年的304美元/千瓦时下降到2030年的165美元/千瓦时,下降了46%,其中电池,PC,BMS和EMS的成本分别下降了58%,25%,36%和36%。

由于多种驱动因素,例如国内和国外的严格需求,政策股息,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锂电池存储行业从启动时期开始了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全球范围内的运输量仍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将达到2025年,从2021年到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0.1%,中国的储能锂电池在2020年的运输量为16.2GWH,其中电源储能为6.6GWH,占41%,沟通能量存储为7.4GWH,占76%的电源式灯泡。 2021年,国家能源锂电池的产量为48GWH,同比增长196%,它仍然保持高增长趋势,预计国内能源储能电池的运输预计将超过2022年的90GWH,而在60年代的14次票房中,五年制的率将超过88%的增长。

4.2。

储能行业具有很高的资本和技术障碍,竞争格局相对集中在全球范围内。电池产业链已经变得更加突出,并且国内电池工厂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在国内,电力制造商正在积极进入储能市场,而在2020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的五个制造商可能会增加市场份额的87.2%。公司积极进入储能市场,以占领市场空间。

5.对主要公司的分析

新万达:一家领先的国内锂离子电池公司

公司概述: Co.,Ltd。成立于1997年,主要从事锂电池模块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生产和销售。在2011年,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增长企业市场上列出了该公司。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以及第三方测试服务。在整个工业链中。 该公司在2021年的总收入为3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25.82%,归因于父母的净利润约为9.16亿元。 14.69%,净利润率为2.29%。 归因于父母在非经历的项目之后的净利润约为24700万元,毛利率增加了13.76%。在总收入的约14.5%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电池业务约占总收入的7.9%,精确的结构零件业务约占总收入的5.8%,智能硬件业务约占总收入的13.4%,其他业务占总收入的约2.7%。

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公司具有深刻的基础,六个主要的工业团体在1997年建立了公司,并在20多年来开始了消费者电池组的业务。 LY扩展其产品矩阵。连锁资源和自动生产线,它已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电池模块的主要供应商,并具有稳定的客户群。 在智能硬件的领域中,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整个产业连锁店的多场合作者,以及新兴的企业,例如机器人,电子笔,智能旅行,个人护理,个人护理和智能扬声器,将来都会启动,对传统消费者的需求规模,对传统消费者的电子设备的增长将稳步增长,并将继续供应。从长远来看。

The new power has a full and has new . The began to lay out the power field in 2008. It has and and . BEV VDA and MEB have the with . A of car such as Yijit, Geely, , GAC, SAIC -GM have a . They have a from Liuqi CM5EV, E70, Geely PMA , SAIC ZS12 and other car model . They have a joint with on the . High -speed is to the power to enter the TWH era in 2025. With the of major , the 's power are to usher in high , . 2021年的电池总量为3.52GWH,收入为29330亿元,增长了584.67%的年 - 年龄。欧洲和美国的最终市场。

Azure锂核心:全球 锂电池LIFA,生产能力扩展,轨道扩展和领先位置的巩固

: The Azure Core was in 2002. Today, there are 20 in , , , Huai'an, and . The of hair and has the top and -level lines, and has a large -scale power -ion . The net of the was about 670 yuan, an of 141.09%year -on -year, and the net of the of non - was about 583 yuan, an of 215.11%year -on -year, 20.42%gross , and a net rate of 10.62%. The 's total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2 was 3.802 yuan, an of 25.72%year -on -year, and the net of the was about 351 yuan, an of 3.49%year -on -year. The total for about 40.63%of the total , the for about 40.02%of the total , the LED for about 19.20%of the total , and the other main for about 0.15%of the total .

For many years, the three -yuan field has a in the light power . The field has been for many years, on the small power based on tools, and the such as / , , and . many years of , the has a route that has both NCM and NCA, on the NCA to . For the high-end tool/ , the 's 21700-4.0AH cells meet the 40A and have the high and of the level. At , the mass has the chain. For the high-end , the 's 18650-3.5AH cell has the level of . .

Cut into the well -known brand chain and . Bosch . In 2022, the total of 18650 was 87 . In March 2022, the the three-year long-term with Baili, and the three yuan were 1.2/280 yuan in 22-24 years. The head has the focus of to power , the of for tools to for to share. The of the is in an , and the in has . The was put into . In 23 years of Q1 full , the of the 's after will reach 1.25 ; the phase of the Huai'an plant will be and put into in 2023. The is .

Desey : Small and -sized power and , chain and of new

: Dedai has a the chain. Among them, 's main small and -sized , Blue Micro -owned small and -sized power , Co., Ltd., the power and of large power , . One of the in the field of small and -sized power with the world's major to serve the world's top . The of 0.38%, the net of the was about 794 yuan, an of 18.53%year -on -year, and the net of the of non - was about 756 yuan, an of 16.04%year -on -year, the gross was 9.37%, and the net rate was 4.08%.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2, the total of the was 9.478 yuan, an of 23.34%year -on -year, and the net of the was about 307 yuan, an of 14.32%year -on -year. The total for about 32.4%of the total , the other main for about 22.7%of the total , the smart for about 18.5%of the total , the tools, smart homes and for about 17.1%of the total , and the and panel for about 9.4%of the total .

He has on the BMS and PACK for many years. Small and -sized power and are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