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旗先锋乡新林村突出特色,努力扮靓美丽乡村

2024-05-15 18:03:30发布    浏览118次    信息编号:7170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阿旗先锋乡新林村突出特色,努力扮靓美丽乡村

发布阿七的信息,传达阿七的声音,展示阿七的亮点,让更多的人认识阿七,了解阿七,关注阿七。

阿旗先锋乡新林村凸显特色,着力美化美丽乡村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阿旗先锋乡按照“十全覆盖”的总体思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以新林村、东沟村等精品村庄为代表的美丽新乡村。均衡发展,精准定位,精心打造每个村庄,真正做到“一村一品,村村精致”。

新林村位于先锋乡西南部,303国道南侧,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 全村有430户,937人,党员28名。 村里的“四房”已全部达标并投入使用。 全村水、电、通讯室、文化、教育、医疗、商超服务已全面覆盖,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绿化要“无处不在”,追求自然和谐。 新林村以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为契机,全力建设绿色生态新农村。 全村有原始林地9514亩。 2016年新建大小绿地15处,绿化面积255.6亩,其中新建果树经济林75.1亩。 全村树木覆盖率达43%。 村中心建有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休闲文化广场,面积1万平方米。 树种方面,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方式,将绿植插入每一个缝隙,勾勒出“森林中的村庄”的概念。 四时静美,人在绿中。

美化“内外兼修”,追求简约、清新。 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聘请保洁人员、增设保洁交通设施等加强和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引导群众共建清洁家园,共享文明成果。 ; 另一方面,利用“十大全覆盖”项目和以产业发展等拓展项目为主题,绘制1500平方米文化艺术墙,展示惠民成果,增添新农村风采。 三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文艺大舞台,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内在与外在的“双核”。对外,引导群众在注重“物质美”的同时兼顾“精神美”,努力建设生态新村。 (张猛)

阿齐乌兰哈达乡坚持质量意识,均衡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

今年以来,阿旗乌兰哈达乡按照旗委、政府关于“十大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弘扬“5+2”和“白加”精神统筹抓好均衡推进原则,围绕产业发展创新方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机制建设保障,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凤凰山村

凤凰山村总户数430户,总人口1007人,全村共有党员32名。 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街道硬化5.102公里,改造危房64户,建成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改造便民超市、安全饮水项目已全部落实,围墙整治全部十个项目已全部覆盖。 庭院墙体美化、房屋粉刷、园林绿化、路肩硬化、艺术墙、护坡砌体、四房升级、路灯亮化等一批提质扩区工程同步开展。 除护坡砌体外,所有施工任务均已完成。 。

项目建设期间,凤凰山村深入开展集中环境卫生整治,全村卫生清理不留盲点。 按照每100米1个的标准布置垃圾箱,修建垃圾池,聘请保洁员; 村成立了卫生监督小组,制定了环境卫生公约; 落实“村干部、党员、街道、村代表” 农民实行“门前三保”责任制,以多层承包形式固定,形成“入户征收” “清村、乡镇转移”办法。 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与绿化造林、产业培育、扶贫开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与太极集团深入合作、加强肉驴专业养殖村建设的同时,还整合危房改造,利用搬迁和老年互助院资金,布局了两所老年互助院,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等功能分区,围绕互助院建设景观花园; 围绕“3661”工程,建设果树经济林3片。 安装了管道灌溉,落实了产权和管护责任,为集体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培育了精准扶贫基地,为“十个全覆盖”提供了产业支撑项目。

榆林堡村

榆林堡村总户数516户,总人口1134人,全村共有党员31名。 2014年以来,累计硬化街巷5.663公里,改造危房80间,整修院墙8378米,实现消除“三土”目标。 坚持“控制饱满严密、能插绿化、集中连片、适度密植、以创造代替繁衍”的原则,实施绿化造林231.9亩,植树苗1.27万株; 进行了街道照明、壁画、艺术创作。 墙体路肩硬化、房屋粉刷等多项提质扩面积工程。

环境卫生改善方面,配备了垃圾桶、垃圾池、垃圾清运车等硬件设施,完善了环境卫生公约、美丽庭院评价等一系列制度。 该村与村干部、党员、村代表、农民签订了合同。 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和保护已制度化。 ,归一化轨道。

项目建设时,围绕目前仅存的八棵百年榆树,建设了榆树主题文化公园。 村周边建有15亩银中杨绿色繁育基地和30亩果树种植基地。 总体布局上,规划了农家乐、商品街,为发展集乡村旅游、采摘、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一日游”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整合危房改造、搬迁、老年互助院资金,建成老年互助院40所。 搬迁和“三到”资金捆绑建设温室大棚20个,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 贫困群众年年获得分红,既保证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又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桂超)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