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在中国译介近百年,枝繁叶茂,读者喜爱不减

2025-09-14 21:02:42发布    浏览7次    信息编号:11749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飞鸟集在中国译介近百年,枝繁叶茂,读者喜爱不减

《飞鸟集》由我国率先翻译成中文的泰戈尔诗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悠长时光里,泰戈尔的诗作在中国精神文化领域扎根生长,最终长成一棵茂盛的参天大树。这棵茂盛大树枝叶繁茂,迄今已经衍生出200多种各类译本,并且持续不断地产出新的分支。人们依旧十分喜欢和关注《飞鸟集》,各自对原作有着不同的理解,对译本也持有多种看法。许多译者与读者心中,都怀有一个独特的泰戈尔形象。

亚里士多德主张诗歌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历史只是记录了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些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而诗歌则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它展现了人类命运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只有充满情感才能创作出诗歌,诗歌能够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指引人们回归生命的本质,消除人在纷繁世界中的失落和寂寞,激励人们去追寻美,去发现美,去领悟永恒的至善。

《飞鸟集》确实是一部传递真诚、善良、美好的诗集作品。在我看来,这部诗集在中国读者中广受欢迎,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诗集中众多自然形象,如“飞鸟”,契合中国的传统审美理念。“飞鸟”这一形象,自《诗经》起,贯穿了先秦、两汉直至明清的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屈原、阮籍,以及陶渊明、欧阳修,还有当代中国不少词曲创作者和诗人,都常借飞鸟抒发情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胸臆,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抱负,也寄托内心的孤独、寂寞与迷茫。逯钦立先生曾有这样的体会,鸟儿是自然景象的缩影,它们的行踪也跟人的作息规律一样,随着太阳升起而开始活动,等到太阳落下便停止劳作。正因如此,鸟儿就成了诗人精神境界的写照,也代表了诗人的人生状态。自古以来,许多有才华的人喜欢托物言志,通过观察鸟儿来体悟自然之道,进而得到心灵的平静和思想的提升。同样,《飞鸟集》里其他关于自然的描绘,例如“流萤”景象、“星云”景象、“迷雾”景象、“风雨”景象、“落叶”景象等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和文学发展历程中都非常普遍,深受中国人喜爱和认可。

其次,泰戈尔的《飞鸟集》具备贯通不同文明体系的特殊特质。这部诗集既契合东方思想“万物一体”“顺应天道”的境界,又彰显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命本质的看法。《飞鸟集》总共收录了325首小诗,题材广泛,每首都蕴含哲理,格调清新脱俗。泰戈尔借自然抒发情感,将情思寄托于景物与事物之中,对天地万物和人生意义有着深邃的领悟。他的《飞鸟集》堪称一部饱含生命感悟,蕴含人生智慧,充满温情哲理的佳作。作者运用巧妙言辞,以纯净质朴的诗意笔触,描绘了人生的种种境遇,这些描写极易触动读者内心,引发强烈共鸣,进而给予人们深刻的心灵冲击。泰戈尔的诗作能让人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舒畅,面对冷漠、单调的生活,更能彰显人格的尊严和人类的美好。郑振铎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飞鸟集》新序里谈到:“泰戈尔的这些短诗,……常常用极少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辛辣的嘲讽,……这些作品如同山坡草地上的簇簇野花,在清晨阳光照射下,竞相绽放开来。随心所欲挑选吧,色彩和气息变化多端,形态各异……那些篇章,蕴含着尖锐的嘲讽,甚至饱含深切的哀伤,另有一些篇章,洋溢着对生灵与自然的温情,部分篇章则类似箴言,里面不乏引人深思的警句。

《飞鸟集》的首位译者是郑振铎先生。郑振铎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杰出人物,也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建者之一。他主张文学要革新,要承担起新的责任。为此,他努力介绍外国文学,早在1921年,郑振铎就和王靖合作翻译过不少泰戈尔的诗作。1922年,《飞鸟集》经由郑振铎选译,在中国面世,这标志着他致力于思想独立与解放的文学翻译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当时渴望新文学、新思潮的知识界输送了蕴含自由与爱的精神食粮。郑振铎所译《飞鸟集》至今已历经九十六载光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被公认为杰出的翻译佳作。《飞鸟集》所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敬仰、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思考、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文学青年,也启迪了众多历史上的文坛巨匠,例如刘半农、鲁迅、瞿秋白、徐志摩、冰心等人,郭沫若曾表示“在我的诗歌创作历程中,最初受到了泰戈尔等人的启发”。

《飞鸟集》另有一本别具一格的译本,系姚华所译。姚华生于1876年,卒于1930年,号茫父,为近代知名学者,堪称科举制度末期之文士。他精于作词作曲,擅长绘画书法,兼通刻铜技艺,被赞为绝代奇才。郑振铎翻译的版本面世时,姚茫父先生看到后非常欣赏,从译文中挑选出257首作品,改写成不同长度的五言诗,命名为《五言飞鸟集》,经徐志摩促成,于193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24年泰戈尔来到中国,徐志摩在《五言飞鸟集》的序言里描述了他们相见的场景:当时泰戈尔先生和姚华先生碰面了,两位诗人目光交汇,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彼此的欣赏都藏在心底。姚华在北京举办画展时,泰戈尔也高兴地到场观看,并且当场做了充满激情的讲话。泰戈尔还将姚华的画作带到了印度,放在了博物馆中展出。徐志摩感叹:“这是极妙的一段文学因缘。”

姚华先生的《五言飞鸟集》,可以称作“诗人转译诗歌”,确实实现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本土化与民族化,以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在郑振铎译本之上进行了再创作,例如“人情交往隐秘,挚爱才显本真。本真变幻幽微,常寻相似比拟。似古乐府诗篇,短歌可动心神。不如芳泽之下,紧握再三。”又如“飞鸟在窗前鸣叫,飞来又飞去。红叶默不作声,飞落不知去向?”姚华译文采用意译手法,融入译者对泰戈尔笔下自然风光、人与生命等议题的独到认知和精妙诠释,因而更富中国诗歌的神韵。根据郑振铎《新序》中《飞鸟集》的资料,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版本第1页有提及,姚译本采用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语言风格与泰戈尔作品相似,简洁明快,通俗易懂,通过景物寄托情感,展现真诚善良与美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以言志”的理念,彰显汉语文言的韵味,可以说是一次将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巧妙结合的勇敢探索。

这两种译文版本,一种是白话文,一种是传统五言诗体,前者是直译,后者是意译。从这些经典译本里,我们能同时体会到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韵味。此次商务印书馆将两种风格迥异的译本合并,再次推出《飞鸟集》,意在为“身陷樊笼”的“困鸟”与“迷失方向之鸟”提供指引,更期盼那些渴求无拘无束的“飞鸟”,能寻得生命与灵魂的安顿之处,在富有诗意的世界里展翅高飞。

感谢泰戈尔,感谢《飞鸟集》,使我们得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聆听心灵的低语,体会平静,憧憬理想,汲取振翅高飞的勇气。

相关链接:郑振铎、姚华《飞鸟集》翻译对比

郑振铎说,天地对心仪之人,会褪去广袤的外衣,显露出温柔的本色,变得十分渺小,仿佛一首短诗,又似一次永恒的相拥。

姚华说,人情世故往往隐藏在细微处,等到彼此亲近才能看清真相。认清真相之后,事物反而变得渺小,想要寻找相似的事物却很难。就像古代乐府的歌词,短小的歌曲却能打动人心。比起那些,我更喜爱在芬芳的香气中,一次又一次地轻抚。

郑振铎说,夏日里的小鸟,会来到他的窗边鸣叫,随后又离开了。到了秋天,那些落叶,它们不会发出声音,只是发出一声叹息,然后飘落到地面。

姚华: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郑振铎说过,要是你为落日哭泣,那么也会失去繁星。(郑译通行本略有不同:如果你错过了太阳流泪,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

姚华:白日既西匿,众星相代明。如何偏泪眼,独自拥愁城。

郑振铎说海水,海水说什么,是永恒的疑问,郑振铎问天空,天空回答什么,是永恒的沉默。

姚华:无住海潮音,日夜作疑语。问天何言答,默默与终古。

郑振铎: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姚华:我身不自见,我见非真相。如将影悟身,谓身亦已妄。

郑振铎说,蜜蜂在花朵里吸食花蜜,等要离开的时候,会嗡嗡地表达感激之情。而那些虚荣的蝴蝶,却以为花朵理应向它们表示谢意。

姚华说:蜜蜂采完蜜回来,小虫子嗡嗡叫个不停。临走时蜜蜂表达心意,向花儿发出感谢的声响。蝴蝶飘来炫耀,突然张开双翅飞起。本来应该感谢花儿,离开时却没说一句话。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