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批完折子深夜开箱,箱中宝贝众多,台北故宫新展揭秘

2025-09-12 11:05:52发布    浏览8次    信息编号:11732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乾隆批完折子深夜开箱,箱中宝贝众多,台北故宫新展揭秘

已过十二时辰,这位处理了一整天奏折的帝王轻轻舒展身体,既不愿观赏字画时观看他人评论,也不想进入内宫挑选后妃,于是对身旁的小太监说:“把朕的‘宝盒’取过来。”

小李子立刻领会了意图,取来一个紫檀方匣子,乾隆打开箱子抬头一看,天色已经亮到凌晨五点。

这箱子里藏啥了,连皇帝都无法抗拒?

清乾隆 紫檀嵌宝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见乾隆皇帝从那个小巧的盒子里,历经重重机关,陆续取出许多珍品来:有玉石制品,有景泰蓝器皿,还有铜铸物件,其中不乏从东瀛和西洋输入的奇物……共计三十多件。

这种盒子人们爱称它为“皇家的宝匣”,既可作美化摆设,又能拿在手里把玩,通过巧妙设计实现了收放、储藏、隐藏的奇妙转换,盒子本身有个高雅的叫法——多宝格。台湾“故宫博物院”最近推出了名为《多宝格的收、纳、藏》的新展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我,又再次前往了那里。

台北“故宫博物院”《多宝格的收、纳、藏》展览现场

攝影:Mandy Pan

01

多宝格

帝王级别的“玩具”

多宝格也叫做百宝格或者博古格,主要是用来摆放各种古董的。它的确切起源时间无法查证。不过,在明代的很多笔记里,经常看到当时的读书人外出旅行时,会带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各种旅行时可能用到的东西。另外,他们也很喜欢把书房里的用品放在另一个盒子里,通常一个盒子里可以装下二三十种不同的文具。这样的匣子皆可视为清代多宝格的前身。

清乾隆 紫檀博古图长方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宫廷文献记录,文物被集中组合起来,既可以用于展示,也可以收纳在箱柜中,这种现象在康熙年间已经存在,不过当时并没有称作多宝格或百什件之类的名称,直到雍正年间才开始出现“百事件”的叫法,到了乾隆时期则变成了“百什件”和“百拾件”,另外在相关资料里也能找到“多宝格”的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600余本《陈设档》里,记录了许多俗称“多宝格”的百什件,仅书名题签标明“百式件”的就有60多种,归入养心殿名下的至少有26种,这些资料充分显现出清朝皇帝对这类器物的珍视和偏好。

从《雍正十二美人图 博古幽思》这幅画里,同样可以明白,多宝格这种器具在雍正那个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它的主要功能是摆放各种奇珍异宝。

《雍正十二美人图 画中美人身处古雅环境,四周有黄花梨安楠木制成的拐子圈多宝格,格子里摆放着商周青铜钟等珍贵古董。

多宝格在皇宫里开始广受欢迎,那是在乾隆统治的年代。那个阶段,多宝格的样式最为丰富多样,构造也最为精美考究,通常被用来布置宫廷环境,或者作为书房里的雅致摆设,又或者是安放一些珍贵的古董玩意儿。

乾隆皇帝对多宝格极为重视,不仅亲自构思方案,还命令造办处依照他的想法打造对应的器物。清宫档案《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中保留了乾隆关于多宝格的指示记录:……凉瑶堆塑的百件小格子里,放置一个小抽屉,抽屉的面上粘贴郎世宁绘制的画片,抽屉的上面放置一块白玉斋戒牌,特意挑出这块永不许再配对的,要另选一件玉器放入这个抽屉里面……

清代《弘历是一是二图》轴,展现了乾隆天子品评古董的场面,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乾隆还热衷于为“玩具箱”取不同的名字,诸如天球合璧、琅聚、天府球琳、集琼藻、清玩阁、瑾瑜匣、万宝箱等。

清乾隆 “天球合璧”百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集瓊藻”多宝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集瓊藻”多宝格木匣上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多宝格的特别之处体现在构思上,样式丰富,构思巧妙。不论它是盒、匣、箱还是柜,都是一种善于利用空间的技艺成品,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物件;在形态上,追求美观和精巧。

因此一个多宝格,箱里放有盒,盒里装着套匣,套匣里面还置有抽屉,变化多端。然而从外面观察,完全无法想象盒子里竟然隐藏着这等物品。

老祖宗的收纳技能,小编真心拜服。

乾隆朝制作的木制九个抽屉的箱子,箱内装有六十件文物藏品,每个抽屉都使用木质内胆,依据每个抽屉的容积大小,再进行内部细分。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开箱趣味

“机关重重”背后的征服欲

皇帝对多宝格情有独钟,既由于其中陈列的宝物极为珍贵,又由于这件器物的构造十分精巧。

不信?我们来看这只圆柱形的盒子,样子极其平凡。

清乾隆 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当你打开后,就会发现里面另有乾坤。

这个圆形盒子的外部采用竹丝组合而成,接着又粘贴上装饰有缠枝番莲图案的竹黄部件,盒身运用类似机轴的构思,被划分为四个部分,当它以180度方式展开时,能够变成一条直线的微型屏风,而当它完成360度旋转后,又会转化成一个正方形的筒状物件。

清乾隆 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格子在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1766年的《活计档》里有记载,是件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当时就规定要搭配木座和手卷册页使用。工匠们很聪明,把四分之一圆柱的空间利用得很好,设计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格子,这些小格子里的玉器都配有专门的木座。从右往左,第一和第三个格子运用了老式木雕工艺进行装饰,并且结合了竹黄抽屉柜的设计理念,把玉器和字画包含在内;第二和第四个格子则通过西式镟床加工出各式装饰性支柱,同时搭配圆形旋转平台,平台上装有描绘西式楼阁的圆形弧形玻璃画,使得放置的玉器能够旋转展示,因此得名“旋转隔断”。

根据板材规格,选用恰当的玉石,并融合多种高超工艺,巧妙布置布局,于是构成紫檀与竹黄参差交错的微格,彰显了乾隆年间匠人的精妙构思,堪称皇家陈设珍品的典范。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多宝格方匣,从外面看是个极为标准的方盒造型,整体显得十分普通,但打开之后却让人感到非常惊讶。

清乾隆紫檀多宝格方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匠人采用了“开窗”的装饰技巧,一方面便于观赏里面的书画,另一方面又激发人们对窗内景象的好奇心。方盒在抽走所有隔板、推出四个扇形部件之后,整体造型显得十分灵动,再配合中心圆形玉璧的旋转效果,让人感觉它仿佛会像风车一样开始转动起来。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

清乾隆紫檀多宝格方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若你认真考察,便会察觉,方匣的基座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考究的储物区域,这同当代家居设计借助地面以下空间来储物的理念完全吻合。

清乾隆 紫檀多宝格方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名为“外出楠木折叠百什件桌”也很有巧思。

乾隆六年《活计档》中记载,皇帝曾指示打造一种可折叠的楠木桌,这种桌子在宫廷藏品里确有实物,是矮型的,也有人叫它炕几,桌子腿可以拆下来,收进桌面的大型抽屉中,抽屉里用“百什件”的方式组合,里面不仅有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还摆放着花瓶等雅致的摆设。

乾隆朝 制作的 桌状式木盒,属于便携式组合家具,材质为楠木,可在行旅中折叠使用,现藏于 台北的 故宫博物院 馆内

外出时或许会带上的文房用具和值得品味的古董,完全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型书斋。可以设想,帝王在巡游期间,万一要提笔挥毫或者绘画,只需把桌子安置妥当,把里面的物品取出来,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同时也能欣赏那些珍贵的文物。

这种奢侈的优雅,简直艳羡旁人啊。

清乾隆 桌形木匣(外出楠木摺叠百什件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宝格内部结构复杂,设计精巧,既引人探寻,又激发解谜兴趣。传闻某些宝格构思独特,即便知晓宝物藏于格内、抽屉中或隔板侧,若未找到开启方法也无法取得。你是否感到好奇,想要征服这种挑战?

如此魅力四射的多宝格,皇帝又怎能抗拒?

03

内有乾坤

头等珍玩才能放进“多宝格”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的记载,宫廷里收藏的珍贵器物会按照等级进行分类,最上等的被放置在“多宝格”里面,而次一等的或者更差的则存放在“百什件”和“万宝箱”之中,因此,“多宝格”里面存放的都是确实值得称道的宝物。

清乾隆 紫檀嵌彩瓷博古图小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先前述及的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里面存放着四十七件宝贵物品。开启方盒,最上层的托盘里摆放着春秋战国至辽、金、明、清各个时代的玉器。其中有一件是战国金村风格的玉虎。另外还有一件属于金、元时期的“春水”玉饰。其他位置放置的,除了瓷碗、玉瓶、书画等物件,还包括一件源自日本的莳绘盒。莳绘盒是日本特有的漆器,通过特殊手法在漆器表面装饰金银片。此外,还有西洋镶钟表宝石盒和装饰着小巧钟表的戒指等。

专家曾表示,多宝格所包含的知识领域极为广泛,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所有事物,其内容之渊博,堪称“纵贯古今,横跨四海”。

清乾隆 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多宝格的搭配方式十分繁复,宛若一座难解的阵法,唯有静心探寻,方能彻底弄清。并且每个物件都有其专属的安放点,一旦放错位置,就可能造成无法将所有物品安放妥当的后果。君主需要逐个取用物件进行审视,然后又一件件将其放回原来的地方。

终于明白为啥乾隆爷一开箱就能玩到凌晨五点了……

看到此处,瞬间觉得手里的盲盒不香了,小伙伴们有木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