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nent gift 罗浮山指掌图记与潘耒游罗浮记:跨越时空的罗浮山游览记述?

2025-08-09 10:04:15发布    浏览15次    信息编号:11492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eminent gift 罗浮山指掌图记与潘耒游罗浮记:跨越时空的罗浮山游览记述?

2. 游览

借助对《罗浮山指掌图记》的翻译,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理论上的山游。依据《指掌图记》中的记载,我们对13世纪末的罗浮山景象进行了深入探究。如今,我们打算撰写一篇更为生动的叙述,以丰富《指掌图记》的内容,使其叙述更为流畅,即参考潘耒的《游罗浮记》。这篇文章所呈现的是旅行者的直观感受,而非理论家的抽象总结,尽管其叙述依旧沿用了中国的表达习惯。游记的创作年份为1688年。或许将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文献并置讨论,在方法论上存在偏差。然而,《指掌图记》却频繁地被收录在地方志和各类专著中,尽管岁月流转,中国的旅行者在踏上旅途之前,仍旧会翻阅这部作品。在潘耒撰写游记之际,《指掌图记》依旧被广泛采用,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同时,我们在描绘山景时,并不刻意追求超出自身能力或读者耐心的极致精确。我们不会过分停留,详细描述山中的景物变化,诸如寺庙的兴衰与否。研读《指掌图记》后,我们更应专注于享受游览的乐趣。

我们首先阅读序言部分,作者潘耒在其中提及,他在广州停留期间,有人向他推荐了罗浮山。他随后与华首台的住持尘异取得了联系,而尘异恰巧正准备返回寺庙与僧侣们团聚。尘异对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亲自向他展示了山中的各个景点。自潘耒沿着河流步入山峰的那一刻起,我们将跟随他的叙述一同游览罗浮山。然而,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将适当略过。

四月十七日,我与同侪一同启程前往广州,行程五十余里后抵达南海神庙,观赏其周围秀丽的寺庙风光。夜幕降临,我们在庙旁安顿下来。翌日,我们继续前行六十里,抵达石湾,遥望罗浮山,其苍翠的山峦仿佛横亘于天空,宛如绵延的云朵。第二天,我们再走二十余里,到达泊头,于华首下院用饭。弃舟登岸,步行十数里,突降暴雨。四周的山岩和峰峦都被雨幕笼罩,隐约难辨,唯有老人峰孤峰独立,高耸于云层之上,仿佛在向我们挥手。再走十数里,便到达华首,此时天色已晚,只见道路两旁长松参天,潺潺流泉发出如金玉般悦耳的声音。入住小楼之中,翻阅《罗浮志》,打算挑选风景优美之地游览。尘公说道:“仅凭这本志书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熟悉当地道路的当地人做向导才行。”天刚蒙蒙亮,发现四周的山峦都被浓重的云雾笼罩,雨势尚未停歇。然而山中行走需要用到竹制背篓,附近村落里却找不到,于是只能砍伐竹子制作。

早餐过后,我与尘公一同漫步山门,只见林间青黄相间的雀鸟欢快地飞翔鸣叫,它们的羽毛色彩斑斓,宛如传说中的五彩鸟,它们见到客人便会迎上前去。寺庙门前怪石嶙峋,东西两溪在此交汇交织。中间是一片平坦的坡地,形状圆润如同台面,因此被称为华首台,传说这里曾经有五百位华首菩萨在此集会…… 寺庙后方的泉水和岩石更加奇特,有合掌岩,巨大的岩石内部中空,底部宽阔顶部尖锐,宛如合十的手指。还有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注入平缓的潭面,水流四散飞溅,仿佛无数珍珠从空中坠落潭中,激起的水花跃起数尺,景象尤为壮观。此潭先前未曾命名,我给它取名为跃雪潭。其后是锦屏峰,那里苍藤缠绕,锦石点缀,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显得格外壮观。

暮雨停歇,新整治的竹兜路已成形,尘公所寻的导游黎老先生也恰好到来,于是约定次日一同出游。沿途行至五里地,抵达黄龙径,再行二里便到了延祥寺遗址,远望可见梅花村,篱笆隐约可见。再行十里左右,便到达了冲虚观,这里曾是古葛稚川的居所,唐代时建祠,宋代时立观。昔日这里宏伟壮丽,为山中之冠,如今蓬莱阁和遗履轩都已荒废,唯有三清殿尚存…… 寻找藏于观中的铜龙鱼未能如愿,只找到几枚竹叶符,符上刻有十余个文字,排列如同缪篆,亦是奇特之景。在观赏之余,可见稚川丹灶的遗迹,灶底沉积的泥土具有疗疾的功效。向东望去,有一条山涧,沿着山涧行走百余步,便可见一块巨石上刻有“朱明洞”三个大字。石上建有一庐,被称为黄野人庐。在观前,有一白莲池,如今已被废弃,变成了田地。西南方向有一座峭拔的山峰,名为麻姑峰。山中有岩洞名为麻姑坛,还有朝斗坛,它们都隐藏在茂密的丛林中,难以抵达。在观门前徘徊,尘公拿出随身携带的果品和茶,拾起落叶,烹煮泉水,慢慢品尝。

循着旧径前行,绕过山弯,目睹百丈高悬的瀑布,便说:“此处定藏美景。”黎老者道:“这正是水帘洞。”于是放下车乘,拄着拐杖,逆流而上,沿途见大龙潭、小龙潭,药槽、石臼,大水帘、小水帘,其实都是同一条瀑布。雨后瀑布更加壮观,彩虹如龙腾跃,雷鸣般轰鸣,水流在峡谷中蜿蜒曲折,有时踏过如剑刃般险峻的岩石,有时穿越如车轮般翻腾的浪涛。越是险峻的道路,眼前的景象就越加奇妙。涧中宽敞平坦的地方有一片石坡,可供数十人坐下,那里水流湍急旋转,被誉为名流聚会饮酒的胜地。瀑布水流大小不一,却从未断流。涧中的石头经过长时间的冲刷,都变成了苍白色,就像覆盖着冻雪的泥土,又像是北方的白松,表面纹理清晰,令人喜爱。宋人用篆书刻在隔涧的悬崖上,还未来得及触摸阅读,夕阳已衔着山峦,催促着归途中的华首。

次日,便踏上了黄龙、积宝的游览之旅。黄龙洞从黄龙径蜿蜒而上,那里有南汉天华宫的遗址。洞内以瀑布为奇观,与水帘相映成趣,东西龙潭的景色大致相当。瀑布中还有平坦宽敞的地方,可以铺设文茵,可以摆放羽觞。四贤祠已经废弃已久,位于茂密的草丛中,四贤指的是周濂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山间美景都被寺庙和道观占据,唯有这里被儒林环绕,却无人居住守护,一旦毁坏便无法恢复。祠堂之后依次是老人峰、瑶台峰、大石楼、小石楼,这些山峰都显得俊秀挺拔,矗立在苍翠的山林之中,时而展开,时而合拢。宝积寺位于伏虎岩下方,寺内有一处梁景泰禅师所发现的泉水,口感极为甘甜清凉。泉水汇聚于石盘之中,直径一尺,深度一尺,源源不断涌出,用之不竭,即使积雨也不会溢满,大旱也不会干涸,人们认为这是神奇的现象。寺庙虽然已经废弃已久,但新建了几间精致的房屋,前方俯瞰断崖,视野极为开阔。在寺庙东侧还有一个小型池塘,水质同样清澈,石碑上刻有“林一仙洗药池”的字样,然而在志书中并未记载。与尘公藉蒲团,荫茂树,吟眺竟日,烹泉数瓢,尽瓶中茗,乃归。

归去后便商议前往飞云峰。飞云峰,乃罗浮山的最高峰。即便是在晴朗的日子里,也常常被云雾所笼罩,距离地面有四十多里路,游客罕至。至于我等攀登者,十个人中能有九个成功登顶。有人说石阶陡峭,难以乘坐轿子;有人说夏日草长,山中常有飞蜞出没,伺机咬人;有人说山中气候变化无常,游客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所阻。我说:“若来粤东而不游罗浮,那便如同未曾来过;若游罗浮而不登飞云,那便如同未曾游览。我决心前往,难道山神会拒绝我吗?”尘公察觉到我决心坚定,便兴致勃勃地准备行装。凌晨五点,他煮了三十人的饭,一半用草席铺地食用,另一半则抬上山作为午餐。于是,我们从寺庙右侧沿着西溪攀登竹篙岭,山势险峻。走了五里路到达山岭顶端,那里稍微平坦,可以乘坐轿子。再走两里路到达罗汉峰,再走两里路到达文殊峰,那里有开辟的崖口小径,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云雾缭绕,从脚下升起,不久四周的岚雾弥漫,上下模糊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有人担心即将下雨,我却说即使下雨游玩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行至五里开外便是宝塔峰,此处遍植杜鹃,树高丈余,粗可环抱。老者言:“春来花开,满山如云锦般舞动。”峰下随从献上携带的美酒,畅饮数杯后继续前行。再往前,来到小尖峰、大尖峰,接着又至三丫峰、杜鹊峰。从宝塔峰至此,尚有数里路程,沿途常穿越杜鹊林,而这处山峰上的杜鹃尤为繁盛……再行三里,便至七星峰,此峰有七座小山丘。行至分水凹,四周林树繁茂,涧水潺潺,岸边生长着众多草药,真乃泉水汇聚、福地洞天。再行二里路,便到达凤凰台,台上有一巨石,平坦如棋盘。又行数里,便至阿耨池,池藏于乱石之中,直径约三尺,水清见底,碧绿如玉。池边有块平坦的石头,可供数人坐下。老树高耸入云,藤蔓缠绕,枝叶繁茂。尘公吩咐仆人从池中取水煮茶,拿出果饼充饥,准备热汤泡饭。仆人离去后,尘公又命童子煮麋鹿粥以备食用。

此时云雾逐渐消散,众山峰一一显露,山顶如同青螺的发型层层叠叠。再往里走大约一里,便能看到见日庵的遗址,那里有数百棵杂树,树梢茂密,直至山谷深处。再行约二里,便到达飞云顶,山顶既尖又圆,四周视野开阔。此时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世间万物尽显无遗。往日所见的大小石楼、玉鹅、蓬莱等山峰,原本高耸入云,如今却如同矮小的土丘,紧贴在手臂旁边,山顶几乎可以俯瞰。站在振衣峰顶,放眼望去,万里风光尽收眼底。虎门之外,天海浩瀚无边,碧蓝一片;东方望去,可见博罗、河源等地,以及象头、平陵等山脉;北方则是龙门虎狮天岭;西方则是增城牛牯、南樵等山峦,宛如屏障,又如城墙,拱卫着,拥抱着,连绵数百里,不曾间断。罗浮山坐落其中,宛如千叶莲花的花蕾;飞云顶位于其巅,又似九层浮屠的尖端。所谓高三千六百丈,绝非虚言。至于夜半见日,实属无稽之谈……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太阳已经西下,于是他们来到阿耨池边,边吃稀饭边继续前行。老人说:“攀登飞云山有三种路径,东路是从冲虚观出发,可以经过青霞、玉女、会真等山峰;中路是从黄龙洞出发,可以经过瑶台、通天、中界等山峰;西路则是现在的华首路。如果选择一条路上去,再选择另一条路下来,那么所有山峰的美丽景色都能尽收眼底。”遗憾的是,冲虚、宝积两处无法停留过夜,无奈之下只能沿着旧路返回。下山应当比登山更为轻松,然而在险峻之处,人们往往停留不足,乘车者尤其谨慎,我大多步行,遇到山峦美景之处,便驻足凝望,不愿离去。回到华首时,太阳已经落山。人们争相以无风雨登临飞云为喜贺。黎老人也说:“在这座山中生长,见到游山并登飞云的人不过十几个,而登飞云时晴朗无云、极目远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世间之事往往因犹豫而失败,因果断而成功,我意志坚定,雨神、云神、朱真、葛仙等众神纷纷前来助我。人定能胜天,这信念是有确凿的证据的。尘公对我说:“为何不凭借这份勇敢果断,去追求道学的至高境界,那样可以迅速达到。” 我对此深感惭愧……

若能招募擅长书写之人,携带干粮,踏遍山川,四周游历,对其美景进行品评并绘制成图,再附上诗歌,编纂成册,那便是完美之至。尘公是否有此意?我作为久游他乡的旅人,实难在此久居,即便奋力攀登至山顶,也不过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而已。唯有依据所见所闻,进行描绘和刻画……

康熙戊辰孟夏二十四日记(1688年5月2日)。

——————————

注释: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第457a至458b页,《类篇学海》第118册第1a至8b页,以及《类篇学海》卷十二第23a至30b页均有记载。潘耒(1646-1708),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其资料可见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第5579号条目。他不仅是屈大均的友人,而且屈大均还是《广东新语》的创作者,对罗浮山的地貌和传说尤为熟悉。参考《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具体内容请见该书的第606至607页。

泊头位于东江之畔,与罗浮相隔约十五华里,是广东及惠州船民聚集的场所,亦为罗浮的码头所在(《读史方舆纪要》卷103,第3b页;《广东通志》卷105,第6a页)。华首台的下院隶属于该寺,由僧侣负责管理,它坐落在码头附近,因此具备了迎接游客的职能。

五色雀,其羽毛呈翠绿,喙部则鲜艳如血。这类鸟儿虽与鹦鹉有相似之处,体型却更为娇小。罗浮山上的五色雀尤为迷人,它们有时被赞誉为凤凰。据《异物志》记载,山神派遣木客鸟来迎接贵人,所指的便是这种雀儿。(《尔雅·释鸟》卷七,第一页上至下)

我们跳过一段关于17世纪该寺庙的僧人故事的题外话。

三清殿,主殿。我们跳过一段资助修复殿堂的人的名单。

此疏漏可通过LFHP(卷三,第十八条b款)得到填补,然而,该书的作者亦坦承对林一仙其人一无所知。他推测,这块石头上的文字因磨损而模糊不清,原本应书写的应是“埜仙”,即(黄)野人仙。

从底部到顶部的距离。

飞蜞,我未能寻得关于它的详细记载。或许它指的是马蝇。校注:所谓的飞蜞,实际上是指山蛭,亦称旱蚂蝗,相关信息可参考王祖望主编的《中华大典 生物学典 动物分典》第一册,云南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具体页码为721页。

十五份口粮意味着共有十五人,这其中包括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以及一位向导和十二名负责搬运的工人。这个数字揭示了探险队伍的构成:除了作者和他的朋友,还需一位向导和十二位搬运工。

竹制船杆,即篙,象征着船夫的助力工具。此地名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正身处水网密布的区域,洪水灾害的风险随之增加。

省略了关于植树的题外话

参考上文内容,潘耒(或其引路人)对于七星松的传说并不了解,然而他确实发现了某些事物,这些事物让数字七变得具体可见。

青螺髻,一种带有同心纹理的锥形贝类,在广东地区被广泛用于形容山峰或山脉的形态。此称谓有时还与女性神祇相关联,因为人们亦常用其来形容女性的发髻样式。

关于午夜太阳的传说的题外话将在下文研究,参见第四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