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余家中企亮相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展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果
2024-12-16 17:05:37发布 浏览103次 信息编号:10341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750余家中企亮相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展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果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袁继荣 王栋
编者按:近日,750多家中国企业集体亮相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展览会。国产体育用品在凭借更具“科技”的产品获得国际关注的同时,也在市场不同层面打磨和细化研发设计和市场需求链。
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中国企业占比近1/3
12月3日至5日,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300家参展商齐聚德国慕尼黑会展中心,参加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展览会——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ISPO)。中国参展企业数量超过750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近1/3。今年展会的主题是创新、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企业已做好充分准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现场发现,中国企业展位分布在10个展馆。他们不仅展示了流行的户外防水夹克、运动鞋、滑雪杖、瑜伽垫等产品,还有智能可穿戴设备、山地自行车以及一些“冷门”的新材料展品。其中,首款可穿戴外骨骼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与传统体育用品公司不同,该公司擅长机器人、人体工程学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其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支持用户在户外行走20公里。主要针对生态旅游爱好者和户外摄影爱好者。猎人、狩猎团体等,让长途徒步变得更加轻松、轻松。另一家中国公司带来了高科技护膝。它专为运动员、膝盖受伤康复者等设计。护膝中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双层硅胶插入物可以模拟指压按摩,减轻关节压力并提高稳定性,同时尽量避免限制佩戴者的活动能力。展出的主办方评价其“为护膝产品树立了新标准”。
“人工智能控制的健身器材、支持虚拟现实的辅助运动器材、能够实时测量肌肉疲劳程度的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和产品,未来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产业。”慕尼黑体育经济学家波根西对记者表示,未来这样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列。
今年慕尼黑ISPO的另一个焦点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阿迪达斯和美国Gore-Tex等品牌大力展示了如何使用可持续材料来生产和设计高性能运动服——例如使用藻类作为户外服装的可再生原材料。中国品牌安踏携Heat羽绒服3.0亮相展会。据展会官网介绍,这款羽绒服是专门为应对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而设计的。它采用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该面料采用碳捕获聚酯纤维,有助于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节目的第三个焦点是健康。在这一主题中,中国企业的展品更加引人注目。例如,户外运动品牌 Stone展示了一款高帮防水登山鞋,专为热衷徒步旅行的爱好者设计。设计原理源自山地跑步时对鞋子抓地力的追求。其他中国企业也携多款羽绒服、夹克和专业健身产品亮相展会。
来自福建的产品经理林女士曾多次参加慕尼黑ISPO展会。她告诉记者,往年展会上,展品基本以欧美日品牌为主。近年来,中国企业的阵容明显越来越大,科技感也越来越强。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荣获“ISPO大奖”,成为体育用品实力的标杆。不过,林女士坦言,一些在国内畅销的品牌与“国际大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表现还有一定距离。不过,在一些专业细分领域,中国品牌认知度并不低。
记者在慕尼黑ISPO展会上观察到,不少德国展商正在与中国企业交流冬季运动装备、专业健身器材、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欧洲其他国家的采购商也对中国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西班牙采购商何塞告诉记者,在体育用品的很多领域,“中国制造”在技术上已经逐渐赶上欧美产品。
跑马拉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穿国产的
在国内市场,国产鞋凭借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功能和更具设计感的外观,正在成为原本由国外品牌主导的时尚符号。
临近年底,在球鞋爱好者组成的“鞋圈”社区中,球鞋“突破”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曾经轻松卖到3000到4000元的国外品牌球鞋,现在都按原价上市,而且还在打折。很少有人关心。相比之下,国产运动品牌正受到从职业运动员到中学生的所有人的追捧。
在北京东单体育中心,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的篮球爱好者小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学生时代起,他已经购买了不下6双篮球鞋。作为一名体育生,他非常看重球鞋的品质。表现方面,“我以前只穿国外品牌,因为当时无论鞋底、碳板技术、鞋面编织强度和外形设计,国产鞋都稍逊一筹,而国外品牌都是足球明星代言,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陈说,他最近购买的两双运动鞋都是国产的。品牌方面,“最近国产鞋明显‘科技’了,而且性价比很高。”
在运动鞋领域,马拉松跑鞋是运动鞋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之一,国产品牌的崛起尤为明显。 12月4日,悦跑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上海马拉松上,国产品牌超越耐克,首次夺得跑鞋整体穿着率第一名。
彭涛,福建省鞋业协会副秘书长、韩国东亚大学设计博士生,国内资深运动鞋设计师。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内的一些运动鞋,特别是专业跑鞋,近年来在设计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重大进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涉足运动鞋设计,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现在国内一线品牌都有自己的科学实验室,将致力于研发升级在材料和工艺方面,生产的鞋子不仅有专业的设计保证,还有技术的支持,正在加速向国际知名品牌靠拢。”
“国内运动品牌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内科技研发的普及。品牌、高校和研究平台之间的积极互动,也促进了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常才涛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当前,国内纺织鞋服在充分利用成熟完整供应的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注重绿色环保和功能性。在能源技术、安全舒适、民族文化加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围绕绿色环保开发的生物基尼龙PA56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品牌鞋服行业,和生物基防水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品牌;弹性舒适的超临界外底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鞋鞋底材料;可提高赛车水平的碳板跑鞋已进入常规跑步者的装备。
这条技术研发链的最后一环体现在产品端。国内运动品牌361度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跑鞋产品研发团队汇聚了工业设计、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目前,公司与跑鞋产品研发团队合作。德国赢创集团开发的超临界泡沫材料已应用于多种产品中。李宁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已经积累了超过5万中国人的脚形数据,并在超临界发泡工艺上持续创新。其跑鞋产品帮助运动员创下多项马拉松纪录。
“从一些国际运动品牌崛起的经验来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国内运动品牌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财经评论员崔传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增强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情感营销会受到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但技术带来的产品性能的提升是全世界用户都能感受到的。 “提高体育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另一个好处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进步。终端产品的技术需求也会促使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整个产业链也将得到优化。”崔传刚表示。
“拥抱科技”成为核心竞争力
科技内涵助推“运动国货”产品突破的同时,如何一方面利用好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把握市场需求,正成为不少企业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拥抱科技”的趋势也给国内体育产业上游供应链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
彭涛分析,国内体育用品行业整体企业结构已基本稳定。新企业在创造产品时必须寻找独特的竞争优势,把握产品的“新、特”因素。发现功能更新、需求更精准的新用户群体。
《环球时报》记者从创始人处了解到,这家公司主要针对跑步爱好者推出运动速干服装。 “与其他品牌相比,我们主要针对长跑运动场景,注重服装面料亲肤吸汗。同时,我们的营销也主要针对‘圈子’人群。” ”。
蔡涛表示,一些小众品牌在更具体的消费场景下提出了更精准的诉求,这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推动研发,比如如何在跑步场景下实现饱和汗水的单次导湿;在炎热的夏季,如何实现环境持续凉爽;如何在塑身运动的基础上达到弹性和舒适度等,都对纺织材料的研发、纺织工艺的组织、染色以及服装结构的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也将推动具有国际声誉的专业小众品牌在中国的出现。
中国检验测试协会纺织分会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联合会检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杨洪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一些针对小受众的运动品牌的崛起,上游产业链也面临新的需求。首先,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需求的增加,上游产业需要更加灵活、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其次,一些小众品牌注重强调产品质量和可持续性,这就要求上游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方式。最后,小品牌一般需要更快速、更准确地应对市场变化,因此上游产业也需要有更好的快速生产和交付能力。
崔传刚表示,打造国产体育用品核心竞争力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企业要敢于投入科研、持续创新。
在今年巴黎奥运会的三人篮球比赛中,中国英利公司成为赛事地板的独家供应商。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三人篮球地板防滑性较差,运动员摔倒后容易受伤。针对这一需求,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能够保证防滑、吸收冲击力的新型橡胶材料,并最终得到了竞争对手的认可。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