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至2017年上海兴旺服饰市场的变迁与服装批发行业的衰落
2024-12-14 01:08:25发布 浏览34次 信息编号:10302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上世纪90年代至2017年上海兴旺服饰市场的变迁与服装批发行业的衰落
20世纪90年代,淘宝诞生之前,各地服装批发市场是服装流通最重要的平台。
2017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杨丽坐在自家的小店前,吃着盒饭。这家位于上海兴旺服装市场的六七平米小店,多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旁边的十几家店铺,只剩下三两家还在营业,顾客寥寥无几。其余的都有卷帘门,从头到尾都是关闭的。
杨丽守着这家小店已经十几年了。七八年前,市场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这一幕还历历在目。但现在,早些年和杨丽一起做服装生意的老邻居几乎都走了。有些人搬到了其他地方,有些人改变了职业。
当时,在北京,著名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简称“东票”)的拆箱工作正处于最后阶段。 11月30日,“东票”最后一个服装批发市场东鼎商城也关闭。截至目前,地区11家批发市场和1家物流公司已关闭,“”已成为历史。
2017年11月28日,北京启动最后一个市场东鼎里特卖。
而曾经为全国其他服装市场提供货源的广州服装批发市场,除了最著名的白马服装市场、红棉服装市场等少数几个表现不错外,其他小市场也都遭遇困境。即便是在白马服装市场,租金也与往年不一样。
包括繁华的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这些传统服装批发市场都面临着寒冬的考验:生存还是消失;而生活,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呢?
黄金时代年赚数百万
20世纪90年代,淘宝诞生之前,各地服装批发市场是服装流通最重要的平台。广州作为服装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诞生了以白马、红棉为代表的批发市场,为全国其他服装批发市场提供了货源。上海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毗邻火车站的七浦路已成为辐射华东地区的集散中心。
上海七浦路服装市场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久。 “当时交通不发达,南方的衣服流向北方,上海就成了一个中转站。”我在七浦路的一个市场工作了十多年。路强(化名)说。
十多年前,七浦路被称为“便宜路”,是人们喜爱的购物胜地。
2011年的七浦路还是很热闹,早市的摊贩在昏暗的灯光下卖衣服。
范德贵是七浦路市场的资深业主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范德贵家的老房子就在七浦路。 20世纪90年代,还在外企工作的范德贵在七浦路租了一间店铺给别人卖服装。 “当时每年的房租都在10万多元,但他们比卖衣服赚的钱多了好几倍。”
于是,嫉妒的范德贵辞去了工作,决定下海创业,转行服装批发。新七铺市场于2001年开业,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范德贵一口气拿下了10个摊位。
“那个时候好像什么都可以卖,做衣服也不需要什么慧眼。”虽然之前从未接触过服装行业,但范德贵的转型却极其顺利。 “我周围的人都在做衣服,听听看就知道他们在哪里。采购完货后,我们就去了广州,住进了酒店,边聊天边互相介绍货源。”当时采用的是代理制。范德贵跟着外地的同事,很快拿下了一些服装厂的上海代理商:“2005年是高峰期。”
“有的老板真是赚大钱了!”路强亲眼目睹了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十年前,七浦路老板一年能赚上百万元。去年,新池坡市场四楼商铺挂牌出售。一些大店的总价超过千万,业主可以一口气还清。
“我最讨厌的人是马云”
2008年,淘宝B2C淘宝商城上线; 2009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诞生,如今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购物节。今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的总交易额为1682亿元,毫无疑问创下了新纪录。
另一边,七浦路的商业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
多年来,范德贵陆续卖掉了10家商铺中的8家。 2008年,他觉得女装销量开始下滑,于是他把最后两家女装店租给了别人,并在市场五楼租了一个店铺卖男装。 “与女装相比,男装销量不高但利润高,款式更新也没有那么快,不需要留在广州,也不用担心库存积压。”
不景气的不仅仅是繁荣的服装市场。 “以前,七浦路每天的客流量可能有10万人次,但现在大约有5000、6000人次。”陆强说。
七浦路杂乱的环境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在位置最好、距离天潼路地铁站最近的联福市场,也只能偶尔看到几个顾客。联福去年刚装修好,今年8月重新出租。尽管89平米店面的年租金已降至10万元,但仍有近一半的商铺未出租。
不远处,白马高端服装市场二楼,不少商铺已沦为仓库。
联富街市地下店铺
七浦路也曾尝试转型线上业务,但并不成功。 “他们习惯做批发,做电商就得花钱请人建页面、提供客服。这里的产品一发布到网上,别人可能就已经抢走了。”路强的市场也有一个网上交易平台,不过现在交易已经基本停止了。
淘宝的诞生不仅夺走了零售业务,还摧毁了范德贵等人的代理业务:“厂家需要什么代理?他开个淘宝店,自己发货。”
“七浦路老板们最讨厌的人就是马云。”路强笑着说道。一方面有电商的冲击,另一方面市场被分流。江、浙、皖、鲁等地的零售商早年都是从范德贵那里进货,现在家门口就有服装批发市场,再也不用跑到上海了。
皮革之都的双重麻烦
位于上海西南100多公里的中国皮都海宁,也有着与七浦路同样的烦恼。
2011年12月,两位顾客从海宁中国皮革城回来,购物体验十足。
在海宁皮革城工作了十几年的宋女士对现在的生意抱怨道:“周末人多了,但买的人还是少了。”五年前,“那时候,有一天我们可以卖一百多件皮衣,来这里的人都想买。现在来的人都找多了,买的少了。你看他们……” ”
生意不好,皮具箱包批发楼的张阿姨也有同感。作为2005年从旧市场搬来的业主,张阿姨享受过皮革城房产的租金优惠,但她和丈夫现在懒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生意上。 “生意好的时候,我们有五六间100多平米的。我们现在不需要任何仓库。我们只需要给商店补充进货,然后就可以退休了。”
2004年,裴爽从东莞来到海宁皮革城招商引资。她开玩笑说,“我看着它(皮革城)从小到大,现在……它几乎从大到无。”今年,为了节省成本,她不再向顾客免费提供包装袋。
海宁皮革城的商户正在等待顾客上门
店面租金价格是市场生意的晴雨表。
裴爽觉得,海宁皮革城的生意不如五年前,这与海宁皮革城本身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批发市场有关。海宁皮革城于2009年开始向全国拓展,目前在辽宁铜尔堡、江苏沭阳、河南新乡、成都、四川、武汉、湖北、哈尔滨、黑龙江、济南、山东、乌鲁木齐、新疆等地拥有连锁市场。其他地方。
“蛋糕全没了。”裴爽说,海宁皮革城第一次去外地开分店时,作为批发商,她感到很高兴。 “我们只是去吃蛋糕了。”但当市场数量增多之后,她发现情况不再是这样了。
2016年12月2日,河南省郑州市海宁皮革城
作为海宁皮革城的开发商,海宁皮革城的业绩也明显受到市场的影响。原因是“为了保持成熟市场的繁荣稳定,让利于商户,部分市场商铺租金单价进行了部分下调”。
十字路口的服装城
以刚刚关门的东排为例,数据显示,最繁忙时,年营业额达200亿元以上,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如今,东皮市场日均人流量不足万人。此外,自2014年北京实施《禁止限制新兴产业目录》以来,东皮市场商户已连续两年多保持“零增长”。
该批次整体搬迁的主要原因是其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给北京城市环境带来了负担,与北京城市环境治理相冲突。
“十年前就宣布拆除了。”现在七浦路上的每个人都不再害怕拆迁了。 “它不能被拆除。”之所以不能拆除,是因为七浦路上的十多家商场,大多产权规模较小。主持人。以新奇奇波市场为例。刚开业时,大部分店铺都已售出。去年,四楼最后一批商铺也卖给了小业主。早年花几十万购买的店面,如今已升值至数百万元。 “很多人的财富和生命都在里面,我们怎么能拆掉它呢?”
七浦路上的金属围栏被认为人为地限制了很多商家。
范德贵说,他不是典型的七浦路老板。七浦路的老板很多都是温州人。他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习惯在困难时期团队合作,甚至转型自救。
温州人薛立业和张媛都是2006年来到七浦路的。现在,为了吸引顾客,薛立业请了两位漂亮的女孩在店里当模特,给顾客展示上身效果;张元在七浦路卖的衣服都是直接来自他姐姐的服装厂,而他家的弟弟等人也在其他市场卖衣服。他们将一起讨论服装设计和最新流行款式,希望通过直销模式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
七浦路店模型展示
商场作为业主也在努力改变。 2013年,盛和盛装修,凯旋城也在2015年装修,联福去年装修。秦建云在联福服饰市场运营部工作。他明白,七浦路市场发展成购物中心是必然趋势:“如果不转型,肯定会死,没有人愿意再去肮脏的市场买东西了。”但转型能否成功就一定会成功。没有人知道。
去年凯旋城开业后,市场名称改为“首尔时尚中心”。现主打年轻、时尚,入住率已达90%以上。
同样转型为韩国馆的成化城,收获了“韩流”的红利,但如今也面临着持续发展的瓶颈。
韩国馆 Seong
“未来,七浦路将不再是10年前的便宜货批发集散地,而是苏河湾集时尚、创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生活空间。”张利伟觉得,这条路更适合七浦路的发展。
但温州商人薛立业和张元觉得这里已经不再是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了,他们不会再去这样的商场了。他们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在北京另一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老牌市场天雅女装、新世纪大厦等已完成转型升级,形成了以创意设计、时尚发布、互联网+体验商场为特色的新业态模式。转型升级后,两个市场的商户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服装批发市场伴随着中国城市走过了青春岁月,但谁也说不准它们的未来会怎样。
(文:Jenny.H/来源腾讯财经,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