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港 全球城市新名片:街区文化重塑城市气质与全球影响力

2024-12-06 11:11:20发布    浏览73次    信息编号:10199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纽伦港 全球城市新名片:街区文化重塑城市气质与全球影响力

街区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空间,正在成为全球城市的“新名片”。

目前,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年轻人在特色街区“打卡”的照片。著名旅游杂志《Time Out》已经开始评选全球最酷的街区。作为咨询机构,仲量联行也关注核心城区。其更新后的《2021城市》白皮书提出,全球城市正在依靠核心区发展重塑城市气质,提升全球影响力。

这也成为近日举办的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其中,作家、媒体人梁文道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举办的主题论坛——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和区域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城市的邻里”的演讲。

在他看来,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扩展到文化层面。其中,传统的地标建筑正在失去国际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全球街区。他认为,该街区的发展趋势以及将带来的挑战是新的课题。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来说都值得探索。”

以下内容来自梁文道的公开演讲和独家口述。为方便阅读,内容已分段并略有删减。

全球城市“竞赛”

上世纪末以来,在萨森等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全球城市”逐渐取代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全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的新趋势。

例如,萨森认为,在全球化中,跨国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随着这些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更加全球化,他们需要一个高度集中的总部。当总部业务变得复杂时,外包服务开始发展。

于是,众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开始聚集在跨国公司总部周围。而由于这些专业服务公司的空间集聚,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这里。渐渐地,当大量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时,就有可能形成一座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概念出现后,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 2008年,《时代》杂志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纽约”(New York),是纽约、伦敦、香港的统称。这三个城市形成的全球金融网络影响着世界经济。

从这句话开始,多年来,许多研究机构都试图定义和寻找当今最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创建了一套指标,每年对全球最重要的城市进行排名。还有 GaWC——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它是柏林自由大学和伦敦帝国大学之间的合作项目。还有一些私人咨询公司,比如科尔尼,也推出了指标。

2017年以后,全国多个城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不约而同地将全球城市纳入未来发展定位。比如,北京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广州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领先城市,上海要建设优秀的全球化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今天,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核心角色。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个或多个全球核心城市,其全球领导地位将在多个层面上更加凸显。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国家试图争夺全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荷兰最大的金融机构ING创建了一套非常特别的指标。它的切入点是“世界上讨论最多的城市”。他们假设,让更多人谈论的城市很可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上拥有重要地位。于是,他们研究了全球媒体(包括百度、谷歌等)上搜索和讨论最多的城市,然后制作了一个排行榜。

从ING的这组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对全球城市的关注已经从非常硬性的经济和政治指标转向了另一个层面。

地标建筑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国际媒体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趋势。谈及全球城市的发展,很容易提到一个问题——如何塑造城市形象?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讨论文化软实力时经常被提及。

关于城市形象,人们经常讨论的就是众多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一些艺术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建筑等,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建造的博物馆,而迪拜市则邀请了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来建造这座如海市蜃楼般的城市。

近十几年来,当我们谈论城市软实力时,我们认为最容易做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标志性建筑。极具创意的建筑可以出现在各种国际媒体和国际舞台上,吸引大家的目光。

但问题是,这五年来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地标建筑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原因之一是同一位明星建筑师的作品遍布全球。比如萨哈·哈迪、弗兰克·盖里、或者让·努维尔(上海浦东美术馆是他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已经分布在全球几个甚至十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想争夺全球城市,所以他们都在当地建造了标志性建筑。

这些作品都有建筑师自己的鲜明特色。久而久之,当我们看到一座新建的地标性建筑时,我们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它与某个特定城市甚至某个国家的关系。安藤忠雄的美术馆可以在中国广东顺德、日本大阪或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它可以在任何地方。

新的“打卡”热点:世界上最酷的街区

因此,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际文化形象推广,大家开始关注另一个领域——全球化街区( )。

此前,英国国际旅游杂志《Time Out》由全球不同版编辑联合评选出全球49个最酷、最具吸引力的街区。这49个区块没有排名,只是按顺序描述。

其中包括丹麦哥本哈根社区、韩国首尔中路三街地铁站附近区域,以及中国上海陕西北路/康定路地区、北京三里屯、广州等地的一些社区。香港柴等。可以说,他们选择的街区并不特殊,也没有代表性。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城市形象的焦点正在从地标建筑转向街区。

这是为什么呢?

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地标建筑正在失去其地标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脱离当地环境,放置在任何城市。但不是邻居。

城市社区源于当地文化、传统和社区经济。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街区的形象不如地标建筑那么突出,但它传达了一些对当今国际游客和外籍工人更有吸引力的东西,那就是独特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通过视觉来呈现。比如王家卫《重庆森林》中的建筑,虽然不是地标性建筑,但它与周边形成了一种氛围。我们还可以在电影中看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和巴黎的圣日耳曼区。这种社区氛围在如今的各种社交平台上并不难展现,而且比地标建筑更能展现出吸引力。事物。

国际社会的“误解”

世界各地被认为很酷的社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新型的全球邻里与很多城市现有的国际社区并不是一回事。

在关注全球城市之前,中国很多大城市就已经拥有国际化社区。在上海,比如碧云社区、联阳社区、东和公寓等,这些地方的外来人口比较多。早在2015年,上海就有76个外来人口占比超过50%的社区。

在我们过去的理解中,全球城市是区域或全球总部机构的集群,其中当然会有大量的外籍员工。那么我们思考,这些外籍人士需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社区里?因此,我们去支持医院、托儿所和国际学校。在城市的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了专为外国人设计的相对封闭和孤立的国际“小社区”。

甚至这些小区里还专门修建了一些更加“洋气”的建筑,以满足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碧云社区,有地中海风格的建筑,或者大花园、草坪等,这是我们规划建设国际社区的传统理念。

当前,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对于什么是国际社会、国际社会应具备哪些指标,国内外尚无共识。

无论采用哪种定义,这些专门为满足外籍人士居住需求、吸引外资而设计的国际社区与全球化街区不同。

全球社区:新旧、本地与国际的融合

2020年,多家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上海徐汇区打造国际邻里中心。其核心是一些巨大的单体建筑,试图提供各种国际社区人群所需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为什么不是我们所说的全球邻里?

简单来说,第一,全球街区绝不是一栋单体建筑,更不是房地产开发商规划的住宅小区,比如上海碧云社区。它应该是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复杂的社区,由各种业主、租户、企业和居民组成。

其次,全球街区是一个生活社区,而不是街区形式的商业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的新天地。新天地是国内城市更新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但它的本质是一个购物中心,一个具有社区外观的购物中心。

我们所说的生活社区,有真正的居民居住在里面,也会有各种微观的工作机会。比如东京的代官山,一直以“洋气”的餐厅、酒吧、咖啡店而闻名,但近年来却走进了一些作坊,不同的制作元素,让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当地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集工作和休闲于一体的地方。

第三,这个全球邻里应该是“有机的”。可以计划,但不能完全计划。例如,这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在一家国际公司总部旁边分配一块土地,建造一些更现代化的房屋,以方便外籍员工居住,或者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它自然生长在城市原有的街道上。正因为如此,它必然会展现新旧共存和城市更新。

这些街区提供的文化资源远多于地标建筑。它们可以被传播和投射到世界舞台上,成为千禧一代国际游客和国际工人眼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

千禧一代渴望品尝陌生城市的“味道”

千禧一代的全球流动和国际化人群已经与上一代有所不同。如今来到了陌生的地方,除了生活的便利之外,他也渴望能够真正感受到一点这座城市的“味道”。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像世界上任何一个计划好的国际社区一样。

一个地方的“味道”是什么?无非就是这些元素:城市原有的街景、当地的居民,以及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各种设施,如小公园、商店、餐馆、文化场馆等。

此外,这样的街区还应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需要的设施,比如国际餐厅。

因此,全球社区应该是新旧、本地和国际的混合体。其对象不仅包括外国人,还包括国内游客和当地居民。当地年轻人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例如,如果今天的游客去纽约,他们会想到布鲁克林、希尔等,这些地方以其当地的创意社区而闻名。每个当地人都想享受这种氛围,它也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社区也是当地创造力和新文化出现的地方。

近年来,柏林已经成为欧洲的“艺术之都”,反过来柏林也对德国自身的艺术文化和创意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国际艺术家聚集的街区)成为当地一种创意产业的诞生地。因此,这样的邻里是非常有意义的。

挑战也随之而来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全球化社区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阶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挑战。我们看到传统的国际社会往往强调其高端。比如上海碧云社区,是的,按照全球城市的定义,这里是大量国际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聚集的地方。这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收入很高。

然而,全球城市不仅仅是“高端”外国人的聚集地;它们还吸引了许多中低收入的外国人参与日常服务业。

在上海可以看到,酒店餐饮行业的服务人员不少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如阿根廷餐厅的厨师、法国餐厅的经理等。事实上,他们的收入不会很低,但他们不像高管那样可以住在碧云社区这样的地方。

根据目前的经验,无论是纽约、伦敦、香港还是东京,规模越大形成集聚效应的全球城市,中低收入的外国人就越多。

他们将住在哪里?今天的上海也必须面临这个问题。当这些外籍人士数量增加时,他们的日常生活会怎样?他们经常去的社区也会提供各种中低端(国际)服务和餐厅,这些可能与当地人生活所需的地方处于类似的消费水平。那么他们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中间会不会产生什么紧张关系,值得探讨。

接下来,所有全球城市都将在全球化经济中产生副作用。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从纽约和伦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水平很可能是服务业员工的数百甚至数千倍。但这座城市确实需要大量所谓的“低端”服务业人员。而且,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具体到社区空间,就会体现出社区的“陌生化”问题。例如,香港上环至西区的西营盘地区,近年来一直是香港最繁忙的国际社区之一。它原本是香港本地居民居住的“旧区”。正因为如此,很多国际人士都被这里的当地风味所吸引,包括一些杂货店、寺庙、以及香港的传统手工艺品聚集区。他们到达后,许多公寓、咖啡馆、餐馆开始出现为他们服务。地价自然上涨,租金也随之上涨,从而排挤了原来的居民。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都很常见。

这种“陌生化”问题正是阶级差距和收入差距的体现。上海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城市。如何在这些街区的发展中更好地促进社会平等,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