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利川初中:见证社会重大变革的校园记忆

2024-09-06 06:05:31发布    浏览22次    信息编号:8534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民国时期的利川初中:见证社会重大变革的校园记忆

1948年秋天,我考入了刚刚由湖北联中更名的利川初级中学,1952年夏天从利川初级中学毕业。那段时间,除了一年因病在家学习休息外,我在利川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生活学习了三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我的初中岁月,正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初中三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旧社会,少部分时间是在新中国。新旧交替,新旧并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首历史记忆,首先浮现在眼前的,就是那幅令人难忘的校园画卷。

旧校园地图

1948年我入利川初级中学时,湖北联中的校园已在利川市北门的居中山(北门关山)南麓完全建成。整个校园由教学区、宿舍区、操场活动区三大部分组成,范围很大。清嘉庆年间为防范白莲教而修建的古城墙、城壕自西向东穿过校园中间,把教学区和活动区宿舍区分成南北两部分。教学区在城壕北边,宿舍活动区在城壕南边,北小南大。一道夯土墙南横东直,北、西呈弧形,围在其周围。站在南山顶向北望去,巍峨的居中山犹如一尊倒骑在狮背上的罗汉(岩洞湾山形似狮子),而罗汉胸前茂密的松树常年闪烁着深绿色的神光。而利川初中的校园平面图,犹如一顶古代官员所戴的黑纱帽,栩栩如生地摆在罗汉面前。利川的老年人都对风水颇为相信,所以有人常说:在居中山脚下建一所中学,形似佛祖赐官帽,是吉祥之兆,利川初中必定能培养出达官显贵、伟人。

教学区原位于关山墓地,紧邻埋葬白莲教军尸体的“万人坑”。新建教室6间,东西两组,平面形状似八卦中的“坤”。一楼砖墙木梁,挂瓦屋顶。每栋楼为一间教室,供两班学生使用。前廊宽约2米,石基木柱。台阶下的泥质庭院与教室等长,宽约8米,可避免班级间互相干扰,方便学生课间活动休息。教学区前为小操场,立有旗杆,是学生早晚聚集听老师训诫的地方。小操场南面是废弃的古城墙护城河,宽约3米,两边种满杨柳。有时在随风狂长着的杂草中,还能看见蒲公英、野菊自由绽放;“嘉庆二年冬,白莲军败于此楼,英气满山,杀声震天动地。”秋风吹来,白天,残塘水波纹中,几条千年鱼儿还在成群游动。夜晚,蟋蟀叽叽喳喳的杂草中,几只萤火虫还在不时地翩翩起舞。在凄冷的风雨中,人们似乎还能依稀听到白莲军溃败时发出的呻吟和呐喊声。

老教室

壕沟中间有一座小木桥,宽约4米,金黄色,在春风中傲然矗立在柳树丛中。1947年,贪官横行,政府克扣教师工资,利川初级中学一名女生被张姓党徒猥亵,县政府却不查处,这激起了利川初级中学师生的极大愤怒。一场学生运动由此爆发,学校600余名师生集体上访,震惊了湖北省政府。

陈耀智先生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利川初级中学“利川三老”之一的陈耀智老师站在这座金桥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痛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师生奋起反抗,罢课,然后高举演讲时所站的长凳,高呼“反饥饿!反压迫”的口号,带领全校师生向国民党利川县政府冲去。英勇的学生们不畏“头戴龟甲,脸上贴膏药,手执金箍棒,站在屋檐下”的军警的威胁,冲进县长办公室,砸碎了梳妆镜,剪断了电话线,高呼“反饥饿!反压迫!”县令雷必珍吓得躲在县衙后面角落里的“冤楼”前的碉堡里,一整天都不敢出来。

小桥前是操场,一条长约百米的碎石路一头连接着小桥,另一头直通校门,在操场中间升起,把宽阔平坦的操场整齐地分成东西两半。进入校门,除了东端是篮球场外,其余地方都长满了杂草,西端尽头是沙坑和双杠。从校门到宿舍,一条前宽后窄的小路被人们踩踏着杂草铺开,把宿舍区的小门和校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当然,操场也有它辉煌的历史,这里原本是农校的实验基地,1939年改为湖北联中的校区,直到1944年才被夷平为操场。七年间,这里常年花果盛开,同学们把菊花嫁接在青蒿上,把苹果嫁接在茶海棠上,利川最早的海茄子(番茄)和最早的西瓜都在这里培育出来。因此,操场一度被誉为新物种的发源地、新探索发现的阵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短短三年间,整个操场的面貌和功能已经完全改变。在它宽阔的胸膛上,除了人们经常行走的人行道外,大部分地方都长满了杂草,给人的感觉既空荡荡的,又有些凄凉可怜。

仅存的联众时期栽种的梧桐树

宿舍区位于古城墙内,由清代遗留下来的天后宫、禹王宫和民国新建的教师宿舍组成。禹王宫和天后宫正面是北门营大街,是清代守城士兵驻扎的地方。两座古建筑并排而立,均为四合院式建筑,有风火墙。前殿和后殿梁柱可抱,屋顶覆盖灰瓦。两厢通体铸成,榫卯连接,无一钉子和铁器。门窗雕花精美,色彩艳丽。“春梦难寻,回首可怜歌舞处;欢声笑语易散,管弦未终扬鞭。”天后宫戏楼上的楹联,清丽绝伦,至今记忆犹新。当然,两座建筑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禹王宫规模较大,方形的石院宽阔,阳光充足。天后宫规模较小,长方形的石院幽静典雅,藏精藏灵。后院里,一株百年老金桂树亭亭玉立,一年四季散发着淡淡的充满少女青春气息的清香!一株多情的龙葵花藤紧紧缠绕在金桂树的主干上,从初夏到深秋,它一直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金铃铛挂在桂花树的绿色斗篷上,它的亲情,它的真挚用心,为天后宫增添了浓浓的母爱。教师宿舍是院中院,名为教师部。天后宫的后院是女生们居住的地方,名为女部。禹王宫的正殿是学生餐厅。天后宫主殿左厢、禹王殿前殿两厢为男生宿舍,分别名为正心斋、仁义斋、礼智斋、笃行斋。教师宿舍与学生宿舍之间有五棵大梧桐树,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梧桐树的中段是制作七弦古琴的上乘材料。这些比喻当然很清楚。然而,这五棵树(其中一棵尚存于上图中)是谁、何时栽种的呢?至今无人知晓。

经过反复思考,上述场景就是我脑海中1948年、1952年利川初级中学校园的形象。当然,解放初期(1950年、1952年)利川初级中学校园的面貌与民国时期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变化非常明显。民国时期,校园内没有办公楼,教师办公室挤在一间教室里,条件非常差。1951年,为了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利川县人民政府在工作繁多、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果断拨款修建办公楼。办公楼位于小操场中间,一层地下室,毛石墙,四面坡瓦屋顶,巍然矗立在六间低矮的教室中间。俯视整个教学楼群,办公楼犹如巨鸟的头部,六间教室整齐排列在办公楼后方,又像巨鸟的双翼。整个教学楼群犹如一只雄伟的大鹏展翅欲飞。大门上一幅由美术老师王若愚老师绘制的栩栩如生的水墨和平鸽画,为整个办公楼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我翻遍书柜,找到一本1949年利川国中第19届毕业班印制的《同学录》,内有前校长陈家朴先生(卓志)和“利川三老”之一杨耀庆先生所写的序言和前言,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利川国中的历史和办学宗旨。全文转载如下:

“顺序”

我们的学校建校十一年了,虽然历史不长,但却是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一棵坚强的幼苗,是伟大时代的宠儿。短短十一年,培养了千余名年轻人。今天是第十九届毕业,我想听毕业生们简述一下我们的学校历史。

民国二十七年秋,日寇逼近武汉,省政府西迁。省立中专以上学校组织联合中学,随政府西迁鄂西。省主席陈诚任校长,教育所所长任副校长,各分校设主任一人。迁利川分校以省立实验学校为基础,并入省立黄冈中学。校长王道龙率校赴利川,以城内东门圣庙、文昌宫校署、万寿宫、关岳庙为校址,定名为“湖北省立中专以上学校利川初级中学分校”。12月1日正式开课,这所学校从战火中诞生。

二十八年春,将北门禹王宫、天后宫农学堂等处扩建为校舍,改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利川初级中学”。增设女生班,但不久并入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三十年八月,改名为“湖北省立利川初级中学”。从此取消联合中学名称,分校主任改为校长。

三十一年秋,我校奉命移交县里,与梁雾山省立农学院合并,成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于是校名改为“湖北利川县初级中学”,赵维亚接任王校长,并奉命增设简师班。三十三年四月,县长江铭筹资七百万,修建新校舍。十一月一日举行奠基典礼,亲自担任校长,希望有所改善。三十四年二月,席和宣接任江校长,简师班分设。五月六间新教室落成,八月新校门落成。抗战胜利之年,我们利川为最高学府修建新校舍,值得我们纪念!

从胜利之年到三十五年,外教陆续回国,留学生也纷纷回乡。八月,习氏也率家眷回师,家朴接任校长缺位。师生皆县人,名副其实地叫“黎川县立中学”。但一年半过去了,毫无进展。所以迫切希望请校长给它一个新面貌!陈家朴写道:“

“前言”

民国三十八年乙丑年。仲夏,立中十九期即将毕业,同学们集资印制年鉴,请我撰文。我认为,培养士人,是利民之道。如今国家多,各门各派竞争,士人不多,而各国又备战,百姓厌战,日日处于恐惧和困苦之中。胡适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上等者,竞相一科,发明杀人武器,作为巩固国家的资本;中等者,应付科举,选择俸禄,作为幸福的依据;下等者,只是虚度光阴,考取资格而已。当初,没有视天下为一家,学尽必修科目,实现救世平民大志之人,所以天下日日危殆。古人教,德行即才。所以禹廷的禹、高、季、齐说九德即九才,中天之治就是这样开的。今天的教育,把人才当成德行。所以,强国的武器虽然越来越精良,生产也越来越扩大,但人民的欲望还是跟得上,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弱国一旦掌握了政权,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而实行掠夺。唉,祸及人民,真是祸极天下啊!论才学广度,初中就有文史数理等学科,这些人的实力未必比得上古人,只是因为德行不如古人,才成就相差这么大。希望今天的众多人才,怀着救世济民的志向去读书,从这个班毕业的开始,从这个班毕业的开始,就可以继续读书,也可以用任何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回应这个世界。不要忘记,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样才能屈伸有度,进退有度,万事顺心。这是引言。德彦杨耀庆写道:

湖北联中、利川初级中学是利川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学,是市一中的前身。据史料记载,建国后,1956年秋,利川初级中学改名为“利川县第一中学”。1958年秋,利川一中开始设置两个高中班。1983年秋,利川一中初中部停办,只办高中部。从1938年8月湖北联中迁至利川,到2018年8月,利川一中已有80年历史。80年前,她从抗战的战火中走来,历经风雨,忍辱负重,在古老的寺庙墓地里建起了校园。堪称是一所英雄学校,八十年来,她含辛茹苦,传道授业,一视同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近万名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利川本地人。因此,人们一直说它是利川知识和智慧的黄金摇篮,是教育史上一面鲜亮的红旗。近来,由于教育发展的需要,利川市委、政府决定投入巨资,建设更大更美的校园,将利川一中搬迁至西城孙家屯“小古溪”一带。我是利川初级中学的学生,看到这个搬迁的好消息,我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而激动,也为失去老校舍而感动。当人老了,怀旧不仅仅是普通人的一种消遣和无奈,更是留住夕阳、激励年轻一代的一种幸福。

2018 年 5 月 25 日星期五初稿

2024年8月17日星期六 稍作修改后再次发出

利川一中旧校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