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小山村惊现国保级佛塔,精美砖雕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2024-08-16 12:04:14发布 浏览81次 信息编号:8292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太行山东麓小山村惊现国保级佛塔,精美砖雕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令人惊叹的塔颜色
文 | 赵忠祥
我出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溪水常年流淌。西北是主峰清凉山,海拔609米。左有青龙山,右有宝山,北有白象山,南有青石山。五座山峰环绕着村子,如围城般守护着它。村子有300户人家,约1200人。村西200米处,矗立着一座高20米、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家级宝塔,是童年的记忆。中村人称它为“红塔”。专家说,无论它的建造时间、建筑风格、精美图案、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是中国之最,所以专家称此塔为“中国第一塔”。这座塔是谁在这里建造的,何时建造的,为何建造?塔上72种精美的砖雕,又向世人传递着什么?
清凉山村
我十一岁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搬来了许多北京来的画家,有的到我们教室来,在黑板上给我们画“日本鬼子”,一笔一画,我们都很佩服。我这才知道,从漳州引水到我们县鞍山的跃进渠,就从村西的山上穿过。跃进渠被誉为第二条“人工河”,它的修建引起了北京高层的重视,派中央美术学院的王式廓教授带队来我们村视察工作。
王教授发现这座大部分还蒙着白灰的古塔后,十分感兴趣,实地考察了塔形和散落的砖雕,并采访了村里的老人。虽然当时他无法看清塔面的浮雕图案,但经过初步考察,他认定该塔在建筑艺术上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并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妥善保护,他向当地文物部门汇报了这个消息后,根据王式廓教授提供的情况,并参考原河南省文物工作组1961年拍摄的照片,派专人配合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当地群众的积极协助下,于1973年秋、1978年冬两次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这座震惊中外的古塔的原貌。在仔细地揭去白色的灰泥之后,塔外墙上各种精美的雕花砖才得以重见天日。
这座精美绝伦的古塔为何要用白灰泥覆盖?经过反复询问,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给出了一个解释: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住在寺里,照看这座塔。清朝末年,这座塔屡屡遭到帝国主义者和古董商的破坏,塔上每一块完整的雕花砖都能卖给古董商二十支手枪。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集资将塔四壁的雕花砖用白灰泥覆盖。日军入侵时,派人前来勘察,想将这座塔整体运回日本,看到一座白土塔,觉得没什么用。因此,这座塔的原貌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82年2月15日,国家公布该塔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这座塔才逐渐被各方专家知道。
修定寺塔
1. 建筑形式
修定寺塔为砖雕单层方形塔,因塔身漆成红色,俗称“红塔”。塔身方形,原塔高约20米。塔身下有砖砌台基,台基外镶浮雕砖,为收腰须弥座。图案随塔身不同而各异,有天王、大力士、音乐、飞天仙人、滚龙、飞雁、帷幔、花卉、仿木建筑结构的斗拱等十余种。
塔身在台基之上,通高9.3米,每边宽8.3米,南侧有拱形门。塔身四壁用各种形状的成型砖砌成,共计3775块砖。四壁主要以菱形砖装饰,每块菱形长对角线68厘米,短对角线47厘米。塔身四角削成角柱,各由十六块莲池形砖连接,每柱上雕有精美的小圆花。柱身下方为石制莲花柱座,石制柱座为方形基座,上方为莲花,莲花底径50厘米,顶径37厘米,高25厘米。东北角柱座上雕有双尖莲瓣,下有忍者草纹,露花瓣十二对。其余三座柱基相同,但莲花瓣较大,每座上均露出四对莲花瓣。
柱座以砖雕砌成,每节长44厘米,角柱两侧以重叠切开的雕龙砖紧贴框架柱,每砖长43厘米,共16节。圆砖顶部压有砖雕龙头,外圆内方,仿佛两条盘踞的巨龙从塔底钻出,沿塔柱盘绕至柱顶露头。塔身四周再以砖雕一层层舞龙、壮士和重叠仙桃图案。
《2》建筑结构
1、雕花砖背面有背榫,嵌入时将榫头楔入墙体,或将素砖叠放在背榫之上。
2、根据雕花砖的不同厚度,将墙体内砖切割成不同的凹槽,将长边砖镶嵌在凹槽内,这样装饰雕花砖就能牢固地粘贴。
3、采用榫卯连接雕花砖的方法。
4、用大铁钉或者铁片拉。
从以上方法判断,该塔应是一次建成的。得益于古代建筑师的精心设计,虽然四面墙体由多种不同类型的浮雕砖镶嵌而成,但它们却浑然一体,显得十分和谐统一。这对于古代使用砖块的方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装饰雕花砖
北、东、西三面从檐口到墙体底层共计十三层浮雕砖,最上层有21块长方形砖,砖上刻有壮士、童子、兽面等图案。第二、三、四、五层浮雕砖以十三只抱环兽、十三朵莲花为题材,以丝带、流苏、铃铛为主题,组成了美丽的帐篷图案。从第七层开始,六条菱形丝带上系有六个抱环兽,俗称中国结,组成一个大帐篷体,它传达了什么寓意呢?
“四”的形象分析
据史料记载,此塔为供奉未来佛弥勒而建的宝帐,因此塔上的砖雕取材于北齐时期佛教关于弥勒信仰的经文。塔壁上主题图案为佛教法器“七宝”,图案在菱形壁面上呈横向排列,中央为轮宝,两边为臣宝、玉女宝、白象宝、青马宝、摩尼宝、将宝,多用于帝王崇佛的宗教环境中。“七政宝”之后为天王、龙、狮、降蛇武士。整面壁面以横向图案为基调,上下重复六层,每面壁面悬挂六尊手持花环、银铃和彩带的大力士交错排列,与四根雕龙角柱组成一幅繁缛、密集、精巧、奇妙的整体壁面形象。拱门正中为店首,手捧龛梁。两侧为一对侧面朝向中央的龙头。龙头下方刻有一对裸体抱蛇神像,显然是佛教的守护者。门柱上端东西两侧分别镶嵌有青龙和白虎,龙虎翻腾、腾空而起,在云端俯冲。上方及平行处分别雕有四个武士,武士裸体,头发束起,右手一手执棍棒,左手二手执金刚杵,右手举起,第一只右手下垂,残缺不全,第二只左手执宝珠,第二只右手执三叉戟,此武士为护法神。
五座寺庙的由来
修定寺塔矗立在修定寺内,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当时的生产队将塔周围的建筑遗址清理干净,我作为清凉山大队第六生产队队员参加了清理工作。
寺内散落着许多石碑、碧玺、浮雕砖和彩瓦。塔东50米处有残存的石塔,全部是白色的石刻浮雕图案,高约三米,六角形,直径约六米。六队负责清理塔东北方约600平方米的区域,其他几个生产队负责清理塔周围的其他区域。我们用独轮车将倒塌的建筑墙体推开,将地面以下约50厘米的墙基挖出,填上土。清理过程中,我们挖出了煤池、灶台、巨槽。记得当时大人说这部分可能是厨房,再往南一点可能是大厅。现场的老人说,宝塔正前方是天王殿、钟楼、鼓楼。塔后有大佛殿、二佛殿、铁瓦殿,塔西北有方丈室等。
20世纪70年代塔谜被揭开后,修顶寺迎来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但由于历史知识缺乏,文化知识有限,我们村里很少有人前来参观,因此,修顶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直到21世纪初,我才看到著名建筑史学家曹勋教授的一篇文章,其中我转述了一段话:“如上所说,修定寺现存的浮雕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古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塔的造型、做工极其精美,风格独特,与早期西域刺史宝章的风格相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已查明,它原为北齐所建,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隋唐以来双塔并立的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有价值的双塔并立的实例。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想修定寺塔和修定寺双塔并立,应该把整个修定寺遗址重新清理、发掘、研究,如果将寺遗址全部揭示出来,足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可惜的是,文物、建筑史,我不知道为什么古建筑界没有聪明的人。河南人民没有看到他们这个极其珍贵的国宝,真是遗憾。”
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建筑考古先驱、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现年80岁的老教授的这段话,不仅阐释了塔的文化价值,也给河南安阳人民带来了希望。作为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我也有责任整理、发掘、宣传这里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从2017年开始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经国家六部委批准,我们村正式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
据史料记载,修顶寺始建于北魏,由佛教僧人张猛所建,原为茅草屋,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下令立寺,四面环山,谷地环绕,形如城池,并赐名天成寺。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朝中大臣高成奏请僧法尚来邺,担任昭宣僧团的首席戒律,住大定国寺,成为宗主。但他不喜欢,不肯隐居,便请法尚移居此寺。成亦将原名改为成山寺。
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后,更加崇奉此山。天宝元年(550年)八月,高洋巡山,见寺前两河交汇,遂改名合水寺。高洋封山十里,不许砍柴、狩猎、射箭,但仍赐给武士。法师用剩余的物资扩建寺庙,并建造此塔。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27年),灭齐废佛,拆毁寺院。但使者深爱三宝,不忍将其全部毁坏,便将栏杆、台阶焚烧,将沾满露珠的仙掌砍掉,只剩下塔身。
隋文帝即位后,大力弘扬佛教,开皇三年(583年)下诏修葺寺庙,剃度居住,改名修顶寺。
唐武德七年(624年),寺又废,贞观十四年(640年)又修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佛教灭亡,寺又被毁,但此塔尚存。
后周显德二年(858年),建寺时塔未毁,宋、金以来,历代均予以维护修葺,存续至今。
明朝朱元璋孙朱高燧在安阳被封为赵建王,修葺该庙,定为赵府香堂,举行盛大活动,参加者数万人。
以上几点是我查阅资料后对修顶寺的总体介绍,相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修顶寺塔一定会大放异彩,造福当地百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赵忠祥,男,1962年7月出生,原清凉山村党支部书记,长期致力于清凉山及修顶寺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