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脱硫催化剂中 Co-Mo 体系的协同作用及性能研究

2024-07-27 17:08:58发布    浏览34次    信息编号:8032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加氢脱硫催化剂中 Co-Mo 体系的协同作用及性能研究

摘要2O3,即氧化钴和氧化钼负载在活性氧化铝上,该类加氢脱硫催化剂以钼硫化物为活性组分,钴硫化物为助催化剂,Al2O3为载体组成。金属单独存在时催化活性不高,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时,才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Co-Mo体系中,Co的加入不仅能促进加氢脱硫反应,而且对异构烯烃的加氢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相比之下,正构烯烃的加氢饱和受到Co更强烈的抑制,因此能取得更好的加氢脱硫效果。 本文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异戊二烯、1-戊烯1-和噻吩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和程序升温脱附曲线(DTG),并研究了其扩散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吸附质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噻吩>异戊二烯>1-戊烯;程序升温脱附曲线显示噻吩与催化剂之间存在两种吸附作用,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形成Co-Mo-S相,可以有效提高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选择性,而1-戊烯和异戊二烯在催化剂上仅有微弱的吸附作用。

动力学结果表明,三种吸附质的相对扩散系数大小顺序为1-戊烯>噻吩≈异戊二烯。关键词:Co-Mo/γ-Al2O3;噻吩;1-戊烯;异戊二烯;吸附最主要的是(HDS),而吸附的关键是。目前,吸附的是Co-Mo/Al2O3,其中的氧化物和氧化物占主导地位。这种吸附剂以Mo-、Co-和Al2O3为原料。,Co不仅是,而且是的,同时,的是由Co的,可以形成a。An -和-,1-和以及在Co-Mo/γ-Al2O3上的(IGA)在。S时,可以形成Co-Mo/γ-Al2O3的。而对于1-和,只有一个弱的和。 结果表明,CoMo/γ-Al2O3 上的键合量为1- ≈ 。关键词: Co-Mo/γ-Al2O3; ; 1-; ; 及目录 前言 11 文献综述 31.1 引言 31.2 加氢脱硫技术 41.2.1 加氢脱硫技术现状 41.2.2 加氢脱硫技术的不足 51.2.3 加氢脱硫催化剂 61.3 FCC 汽油加氢脱硫 71.3.1 FCC 汽油中的硫化物 71.3.2 FCC 汽油脱硫反应过程 71.3.3 FCC 汽油加氢脱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81.4 结论 92 实验部分 112.1 实验试剂 112.1.1 吸附剂 112.1.2 吸附质 112.2 实验仪器 112.3 测试原理与方法 112.3.1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122.3.2 程序升温脱附曲线的测定 122.3.3 扩散系数的确定133 结果与讨论143.1 吸附等温线143.2 程序升温脱附164 结论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4 Co-Mo/γ-Al2O3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吸附扩散性能x、NOx 及固体粉尘等有害物质。其中的硫化物一方面会毒害汽车尾气转化器中的催化剂,降低其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超低硫汽油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1-4]。北京地区供应的汽油执行国Ⅲ标准,主要指标为硫含量不大于150 μg·g-1、烯烃含量不大于30.0v%。到2007年底,北京汽油将执行国Ⅳ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 μg·g-1、烯烃含量不大于25.0v%[5]。2009年12月31日,全国汽油将执行国Ⅲ标准,预计未来5年成品汽油硫含量不大于30 μg·g-1或10 μg·g-1[6]。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汽车尾气中的含硫化合物,而含硫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催化裂解汽油流出液(FCC)中的有机硫化物。 FCC汽油占国内成品汽油比重较高,约75%~80%,且具有高硫、高烯烃的特点,因此研究FCC汽油脱硫技术成为我国炼油工业的重中之重。FCC汽油脱硫技术有很多,加氢脱硫(HDS)技术是降低汽油硫含量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但FCC汽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一直存在以下问题:高选择性、高活性深度脱硫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催化剂脱硫活性与烯烃饱和选择性之间的矛盾[-8];即在脱除汽油中大量含硫化合物的同时,尽可能抑制烯烃的饱和,以减少辛烷值(RON)的损失。

加氢脱硫技术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石油加工工业中的主要脱硫技术,有着雄厚的工艺和工程技术基础。加氢脱硫技术传统的FCC汽油加氢脱硫在脱除汽油中大量硫化物的同时,也将汽油中的高辛烷值组分烯烃加氢饱和,导致汽油辛烷值损失。因此,开发脱硫活性高、对汽油辛烷值影响较小的加氢脱硫成为当前加氢脱硫技术研究的热点。目前,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主要以Co、Mo等金属为活性中心,负载于Al2O3等多孔材料上制备,对脱硫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但对C5烯烃及硫化物的吸附扩散性能及机理的报道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GA)测量不同温度下C5烯烃及硫化物单组分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和相对扩散系数,系统地研究了含硫化合物和C5烯烃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及机理,为新型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1文献综述1.1引言进入21世纪,燃料油的需求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含硫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燃料油中的硫化物通过发动机燃烧排入空气中生成硫氧化物(SOx),从而产生酸雨和硫酸烟污染,造成空气污染。

同时,汽油中的硫化物还会降低汽油品质、腐蚀发动机、毒害下游工序的催化剂、使汽油产生难闻气味等,并使尾气净化催化剂中毒,导致空气污染加剧。近十几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石油产品清洁度新标准,限制硫含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硫是自然界中存在于汽油中的有害物质,成品汽油中80%以上的硫来自催化裂化(FCC)汽油。随着原油不断重质化,FCC汽油中硫含量还会不断升高。国外汽油一般来自FCC(34%)、催化重整(33%)以及烷基化、异构化和醚化(合计约33%);而国内汽油80%来自FCC。 由于汽油中85%~95%的硫来自FCC汽油,因此我国汽油中硫含量远高于国外汽油[]。许多专家对硫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将汽油中硫含量由450μg·g-1降低到50μg·g-1,汽车尾气中的NOx平均减少9%、CO平均减少19%、HC平均减少18%、有毒物质平均减少16%[]。因此,有效的燃料加氢脱硫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加氢脱硫(HDS)技术是公认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脱硫方法,尤其是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就是在脱除汽油中大量含硫化合物的同时,尽可能地抑制烯烃的饱和,以减少辛烷值的损失。

该类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汽油收率高、氢耗低、辛烷值损失小等特点。加氢脱硫技术的关键是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选择。负载型钴钼催化剂是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重要类型,通常将钴钼负载在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等多孔载体或它们的复合载体上,广泛应用于加氢脱硫工艺,以获得高品质的汽油产品。1.2加氢脱硫技术加氢脱硫(HDS)工艺是将含硫化合物催化加氢,转化为相应的烃类和钒S,从而降低原料中的硫含量,实现清洁能源。随着世界范围内汽油、柴油使用的日益增多,油品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各国对油品中的硫含量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标准。 到2010年,全球汽油、柴油中硫含量将低于,这迫切要求科研人员开发新型催化剂,提高加氢脱硫性能。1.2.1加氢脱硫技术现状加氢脱硫(HDS)技术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该技术进入了第二个完善发展的高峰,其工艺成熟,一直是脱除馏分油中硫、氮、氧,提高油品实用性能和清洁度的最有效手段。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是影响加氢精制效率和深度的关键因素,高性能催化剂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吸引了众多公司和科研人员投入到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上[,27],开发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独具特色的催化剂产品。

加氢技术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催化剂的发展,但常规技术在脱硫的同时会造成烯烃饱和、产品辛烷值(RON)下降,因此,能够脱硫并减少辛烷值损失的新型选择性加氢技术成为近年来HDS方法改进的主要方向。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开发的技术[]通过催化裂解开发了一系列降低汽油中硫含量的添加剂产品,采用高氢转移活性组分与ADM20可使裂解汽油硫含量降低20%。-700汽油降硫添加剂目前正在进行工业评估。与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联合开发的选择性脱除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技术[]于1998年推进到工业化,它采用传统加氢处理工艺,通过精心选择催化剂(RT-225)使辛烷值损失和氢气消耗降到最低。 法国IFP公司开发的Prime-G技术[],该技术由法国研究设计院IFP开发,采用双催化剂体系。该工艺条件温和,烯烃加氢活性低,不发生烯烃饱和和裂解反应,液体收率达100%,脱硫率大于95%,辛烷值损失小,氢气消耗低。通过对FCC重汽油加氢脱硫得到的成品汽油可达到目标硫含量μg·g-1;通过对FCC轻汽油单独加氢脱硫,FCC轻汽油可达到目标硫含量30μg·g-1。

针对国内FCC汽油硫含量的特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开发了FCC汽油选择加氢技术OCT-M)和全馏分汽油选择加氢技术FRS),可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50μg·g-1的国Ⅲ汽油。OCTM技术采用FRIPP推荐的两种优化方案,经过17个月的连续运行,FCC汽油加氢后硫质量分数达到国Ⅲ、国Ⅳ标准。1.2.2加氢脱硫技术的缺点目前,降低FCC汽油硫含量的主要方法是催化加氢脱硫,但加氢处理法存在以下缺点:1)设备投资大;2)噻吩硫加氢脱硫反应条件苛刻,操作成本高; 3)加氢脱硫条件下烯烃容易达到饱和状态,不仅要消耗大量氢气,而且会导致汽油辛烷值下降。FCC汽油脱硫率要求越高,操作条件越苛刻,汽油辛烷值损失越大。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研究的RN系列催化剂性能已达到国际水平,虽然催化技术在不断完善,但催化剂性能的提高幅度在逐步减小。随着对成品油清洁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加氢脱硫技术实现低硫产品越来越困难。油品中非噻吩类硫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随着加氢过程的进行,加氢活性迅速下降,剩余的多为加氢难以脱除的噻吩类硫。 特别是当脱硫率达到95%以上时,噻吩硫的相对浓度大幅增加,加氢脱硫速率会急剧下降。

对于硫醇、硫化物、二硫化物和四氢噻吩等物质,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密度很大,CS键较弱,容易发生加氢脱硫反应。对于噻吩、苯并噻吩等芳香族有机硫,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噻吩环上的π电子形成稳定的共轭结构,因此加氢活性很低。这些有机硫在催化加氢脱硫反应中的活性顺序为:噻吩2-甲基噻吩2-MT)​​2,5-二甲基噻吩2,5-DMT)BT烷基苯并噻吩DBT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4,6-二甲基苯并噻吩4,6-DMDBT)。 由此可见,对于噻吩类物质,取代基越多、结构越复杂,催化加氢的空间位阻越大,加氢活性下降很快[]。这是催化加氢脱硫难以深度进行的主要原因。另外,过度加氢还会对油品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使油品防爆、润滑性能变差。1.2.3加氢脱硫催化剂工业上采用的加氢精制催化剂种类繁多,传统的HDS催化剂主要以VI族金属Mo、W的硫化物为主催化剂,VIII族金属Co、Ni的硫化物为助催化剂。这些金属元素均具有未填满的d电子轨道,具有体心或面心立方晶格或六方晶格结构,无论从电子性质还是几何性质上都具备作为活性组分的条件。

由于这些金属元素间的协同作用,几乎所有的加氢精制催化剂都是以活性氧化铝或硅酸铝为载体,由二元或多活性组分组成。载体上一般负载的活性金属组分有Co-Mo、Ni-Mo、Ni-W等。通过改变这些活性组分的负载量可以改善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常见的HDS催化剂有:Co-Mo/γ-Al2O3、Ni-Mo/γ-Al2O3、Ni-W/γ-Al2O3等。各活性金属组分的加氢脱硫性能比较如下:Co-MoNi-MoNi-WCo-W。其中Co-Mo体系催化剂在CS键断裂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在C=C键饱和和CN键断裂方面活性有限,在CC键断裂方面活性很低,且具有寿命长、热稳定性好的优点,是最常见的加氢脱硫催化剂。 目前,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开发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活性组分仍以Co、Mo、Ni等传统金属元素为主,但载体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介孔分子筛等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合适孔径的新材料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尝试将一些新材料应用于加氢催化剂,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例如,以介孔分子筛、活性炭和双氧化物(TiO2-Al2O3)为载体,通过活性金属改性,制备出高活性的加氢脱硫催化剂。

万国富和段爱军等以介孔氧化铝为载体制备了Mo和NMo/Al2O3催化剂并评价了催化柴油的加氢脱硫性能,发现介孔氧化铝对催化剂的脱硫活性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新材料有利于活性组分在表面的分散,合适的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中较大分子的扩散,从而加速反应,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目前典型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是以拟Al2O3为载体的Mo基金属硫化物。在这些催化剂中加入Co或Ni作为添加剂以提高活性[34]。1.3 FCC汽油加氢脱硫1.3.1 FCC汽油中的硫化物FCC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硫化物、二硫化物、噻吩类、苯并噻吩类及其烷基取代衍生物。 硫化物有些存在于原油中,有些是由原油中的硫化物在催化裂解过程中通过长链烷基噻吩的裂解以及H2S与烯烃、双烯烃加成生成硫醇再环化而形成的。非杂环硫化合物和饱和硫杂环化合物由于不具有芳香性,在传统加氢工艺中活性较高,容易脱除。而杂环硫化合物由于具有芳香性,结构稳定,在加氢脱硫过程中活性较低。加氢脱硫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反应性大小顺序为:硫醇>硫化物>噻吩>烷基取代噻吩>苯并噻吩>烷基取代苯并噻吩。1.3.2 FCC汽油脱硫反应过程非杂环硫化物较容易加氢脱硫,反应途径简单。

首先断裂CS键或SS键,然后加氢生成烃类和H2S。杂环硫化物脱硫主要有两种反应路线:1)直接从分子中脱除硫,称为氢解脱硫,由表面活化的氢断裂CS键;2)预加氢脱硫反应,先经加氢饱和再氢解脱硫。FCC汽油中的硫醇、硫化物和二硫化物由于不属于芳香族,容易用加氢方法脱除,而芳香族噻吩、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特别是具有空间位阻的硫化物较难脱除。目前一般认为噻吩类硫化物加氢脱硫按氢解脱硫路线和先加氢饱和再脱硫的路线进行。 1.3.3 FCC汽油加氢脱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FCC汽油中烯烃含量较高,常规的加氢脱硫处理技术在脱硫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大量烯烃饱和,从而造成辛烷值的损失。因此,适用于FCC汽油的脱硫技术必须在脱硫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辛烷值保留率。目前,有3种技术路线可供选择:1)采用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尽可能避免或降低烯烃饱和;2)先进行加氢脱硫处理,再通过异构化、芳构化和裂解等方法恢复因烯烃饱和而损失的辛烷值;3)针对FCC汽油中硫化物分布的特点,也可将FCC汽油切割成轻质馏分(LCN)和重组分(HCN),只对重组分进行加氢脱硫处理。 由于重质馏分中烯烃含量低,脱硫引起的辛烷值较低;轻质馏分硫含量低,且容易脱除,可用碱洗除去,作为无硫汽油组分或调和组分。

同时,国内外对吸附脱硫、氧化脱硫、膜脱硫等非加氢脱硫技术也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不加氢,基本不改变汽油的族组成,因而不存在辛烷值损失的问题。目前国外成熟的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多为选择性加氢脱硫,该类技术操作条件温和,经济性好,汽油收率高,氢耗低,辛烷值损失小,是目前FCC汽油脱硫技术的主流,但无法解决降烯烃问题,只适用于调合手段充足、降烯烃压力较低的企业。相对而言,加氢处理辛烷值恢复技术因降烯烃需求,可以适当弥补经济性的不足,但需要考虑H2供应、技术成熟度等问题。 芳构化降烯烃改质技术因其比加氢异构化氢耗低,成为一条比较有前景的技术路线,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技术。国内FCC汽油加氢技术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力不足,需要进行改进才能大幅度提高性能。我国FCC汽油加氢的侧重点与国外有较大不同,除选择性加氢脱硫外,降低烯烃、提高辛烷值的技术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芳构化为主的技术路线,更加适合我国汽油高烯烃、低芳烃的质量现状。根据目前我国汽油生产现状及未来几年汽油质量升级规划,结合目前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现状,对其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如下预测:1)FCC汽油加氢处理技术仍将以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为主。

汽油质量升级压力仍然主要来自于硫含量的限制和脱硫带来的辛烷值损失,目前代表性成熟技术如Prime-G+、SCAN、CD Hydro/CD HDS等,技术水平足以满足10 μg·g-1超低硫汽油(ULSG)的生产需求。2)在选择性加氢脱硫过程中,催化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催化剂的优化开发方面仍将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满足深度脱硫的要求。3)加氢精制辛烷值恢复技术或有较大的推广应用空间。与选择性加氢相比,该类技术经济性略差,在现行汽油质量标准下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未来可能对汽油产品的烯烃含量、芳烃含量、辛烷值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该类技术在处理高硫原料、降低烯烃、保持辛烷值方面的优势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4结束语加氢脱硫技术的关键是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选择,催化剂是加氢脱硫反应的核心,它具有合适的孔结构和酸性,使活性组分能够均匀分布在其表面,形成有利于反应的活性相结构,从而提高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选择性。负载型钴钼催化剂是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重要类型,钴钼催化剂通常负载在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等多孔载体上或它们的复合载体上,广泛应用于加氢脱硫工艺,以获得高品质的汽油产品。

目前Co-Mo/γ-Al2O3是最常用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关于其脱硫性能的研究报道也较多,但对C5烯烃及硫化物的吸附扩散性能及机理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选取Co-Mo/γ-Al2O3作为加氢脱硫催化剂,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GA)在不同温度下测定C5烯烃及硫化物单组分在Co-Mo/γ-Al2O3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和相对扩散系数,系统地研究含硫化合物及C5烯烃在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及机理,为制备低烯烃吸附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1.1 吸附剂 Co-Mo/γ-Al2O3 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由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研制,以 Mo 为活性组分,Co 为辅助活性组分,γ-Al2O3 为载体,加氢脱硫产品满足国IV汽油质量标准。 2.1.2 吸附质实验所用吸附质如表2.1所示表2.1 实验所用吸附质吸附质来源纯度异戊二烯分析纯99%)1-戊烯分析纯99%)噻吩Alfa Aesar分析纯99%)2.2 实验智能重量分析仪IGA-002/003英国Hiden公司2.3 测试方法噻吩1-戊烯与异戊二烯实验采用英国Hiden公司生产的IGA-002/003智能重量分析仪,测定3种吸附剂噻吩1-戊烯和异戊二烯0 mg的吸附等温线,在673 K,真空度10-6 mbar2 K·min-1的条件下脱气活化4 h; (2)然后设定测量程序,在335 K恒温下分别吸附噻吩1-戊烯和异戊二烯,智能重量分析仪为373。10 K时,用智能重量分析仪获得不同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数据,在10 K·min-1的升温速率下测定程序升温脱附曲线。将噻吩1-戊烯和异戊二烯的饱和样品进行程序升温脱附,用智能重量分析仪记录此过程的质量变化,得到TG-DTG曲线。

扩散系数的确定是基于Fick的定律[]。可以绘制(2)该公式通常称为法律2),并且可以从直线的斜率中计算出扩散系数,因为晶粒的形状和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通常表示扩散性能为相对扩散系数/R02值。 3结果和讨论3.1吸附等温线图1和2是噻吩1-五烯的吸附 - 吸附等温线,在Co-Mo/γ-Al2O3上选择性氢化化催化剂在335 K和373 K时分别可以通过图1和图2进行比较。选择性氢化化催化剂在以下从大到小的顺序:硫苯>异丙烯> 1-五烯。 MoS2 with and layer can the of Al3+ in Al2O3 and the of Co on Mo, more Co-Mo-S [,17,38,39]. , the Co-Mo/γ-Al2O3 is more to the of , and the of is also the . 图3.1在335 k时,硫苯,1-苯苯和异代的吸附解吸收等温线图3.2硫苯,1-五苯,1-频烯和异位烯的吸附吸附等温线在表3.1表3.1最大吸附量的最大吸附量Qmax Qmax qmax Qmax Qmax Qmax Qmax Qmax Qmax and and 和 at 333 k和333 km / mmol / g0.770.450.470.360.740。 /%86.9591.1397.8798.3165.6849.97表1列出了噻吩的最大吸附量Qmax,1-频烯和335 K和373 K的同烯,以及在 的 in in de sote in de sote de s ar thi s ar in thi k and art in 33 k and th in 33 k and ar th in 33 k and in 33 k and in 33 ke n33 ke。 几乎完全解吸,而异戊二烯的吸附和解吸曲线显着差异,只有50%〜60%的解吸。 缓慢的解吸过程导致解吸曲线落后,而与吸附曲线不一致。

3.2温度添加的解吸图3、4和5是噻吩,1-频烯和异戊二烯的温度填充曲线。异戊二烯的作用大于1-五烯和硫芬的作用,可以看出,硫苯温度填充的解吸曲线分别具有两个解吸峰,分别约为420 K和620 K,表明当两个吸附位点在共同/γ-Al2O3选择性时有两个吸附位点。 低温解吸峰表明,噻吩和吸附剂之间的吸附力很弱,并且很容易解吸。因此,可以判断,硫苯和辅助/γ-AL2O3选择性氢化型催化剂之间存在两种类型图3.3噻吩的TG-DTG曲线,加热速率10 K min- 3.4 TG-DTG曲线1频烯,加热速率10 K min- 3.5 Tg-DTG曲线的加热率10 K min- 10 K min- 3.2相对差异系数D/R02相对扩散系数D/R02 -062.00E-07373 K8.22E-073.92E-062.33E- 3.2列出了硫苯,1-频烯,1-频烯和异烯的相对扩散系数D/R02的值,在335 k和373 K.中可以从表中获得373K。在335 K和373 K [40,41]处的吸附物在1频苯硫烯硫酸苯二异戊二烯的顺序下。

这是因为1-五烯具有线性结构,并且在与噻吩反应时相似,硫苯和异戊二烯的扩散速率是相似的。这也限制了其扩散率,因此,噻吩和异戊二烯的扩散速率基本上是相似的。 温度序列的解吸曲线表明,噻吩和Mo-Co型氢化催化剂之间存在两个吸附作用,即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构成了co-mo-s相位,而1五烯和等元仅在策略上差异; 1-五峰>噻吩≈异源,这与载体的特性和吸附物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提高氢化硫化催化剂的选择性和脱硫作用。 但是,在催化剂上也吸附了1-五烯和异戊二烯,这使得在随后的氢化硫化过程中易于氢化烯烃,例如1-五烯和异戊二烯,使它们饱和烷烃,从而使八粒量表的综合性均可竞争,从而使八八粒烷的数量有效地竞争。 催化剂。

Zhang ,Xu Xing Zhou 。 en。 当代石油化学,2008年,16(3):19-22 。 -15 [J],2011年,第90页(2):1717-1722.Li Xiang,王Anjie,Zhang Sheng的效果。 [J]。 ,134(1):138-146 K2O对com-41催化剂的氢化性能[J]。 SBA-15关于DBT的HDS中的MOS2和 [J],2008年,122(4):57-67.Shi Gujun Zhao Zhao Peng peng peng yuang Yuang Yuang Yuang Yuang。 -FCC的MO [J]。 ,1994年,25-35。 2010年,第39章(9):李氏官,kang 的催化性爆裂过程[J]。 -74。 D.solís,J。 o燃料的开发和生产。 ]。 石油大学,1998年,第22卷:86-89。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